道理都懂,却依旧教不好孩子,心理学:如何把育儿理论付诸于行动 不输在家庭教育《孩子需要的不是改变》
好不容易到周末,可以放轻松休息一下,我决定带着孩子去公园玩玩,在楼下等车的时候,遇到了楼上的皓皓妈,正好也要带着孩子出门。我跟她打了个招呼问他们去哪玩,要不要一起,皓皓妈皱皱眉头说:"玩什么玩啊?我们是去上课的,天天在家看电视玩手机,学东西的时候专注力一点也不好,给他报了几个班,把六日时间填满他就没有办法玩了,给老师好好管管,看看能不能提高专注力吧。"看着一旁的皓皓嘟着个嘴,一脸不高兴的样子,对比我闺女开开心心准备去公园疯玩的模样,突然觉得很心疼皓皓。
很多家长利用周末和假期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和培训班,以为只要把他们的时间塞得满满的,孩子就没办法玩游戏看电视,就能专注于学习。
这样真的有效吗?事实上,孩子得不到适当的放松,会产生逆反心理,不仅容易引发家庭矛盾,课堂效率也不会高到哪儿去。
其实,很多家长会困惑的问题,譬如孩子不听话,不喜欢学习,缺乏自信……包括专注力不好等等,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孩子缺乏内在的行为动力。
就算家长时刻紧盯,也只会让孩子在被监督的时候认真学习,一旦家长有事,孩子也会随之放松,这种督促便毫无意义。
有的家长会说,要激励孩子实现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而不是我们去强迫他们,这些道理我都懂,可还是做不到呀。
那是因为家长们缺少把理论付诸于实践的有效方法和技巧,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具体怎么做,才能使孩子积极地与家长合作,让那些令人头疼的问题迎刃而解。
把干扰学习的情绪变成助力工具作为大人,当我们遇到了不开心的事,再去工作的时候都会心不在焉,情绪不高,无法高效率完成,更不要说是个孩子了。因此,干扰学习的情绪,就变成了父母首要考虑的因素。
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被一些看似不重要因素所干扰。
譬如,前一天的测验没有考好,被老师批评了;刚才下课做操时,被同学插队了;同桌不小心把自己新买的铅笔弄坏了……别看这些都是小事,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天大的事,生理特点决定着他们这个时候还没有具备处理好情绪和冲突的能力。
糟糕的是,当他们信任的大人屡次忽视这些情绪,孩子内心的委屈得不到解决,就会变得烦躁不安,更无法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可能很多父母都会抢答了——要从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情绪,试着去表达他们的感受,而不是随意地进行批评或给出忠告开始。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怎样才是合理的处理方式。
当孩子学习时,可能会抱怨:"学英语也太无聊了吧!"大部分家长会生气,可能会指责孩子问他:你说说什么不无聊?不学习你就什么也得不到,没有工作也没有钱,买不起玩具,吃不了好吃的......也许还会把这个话题上升一个层次。
听到这样的话,孩子首先会感觉到你不理解他,之后无论你怎么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都会听不进去。
试想一下,如果孩子说"学英语也太无聊了吧"时,把我们的回应换成"你不喜欢英语这个学科,对吗?"
孩子就会感觉到被认同,同时打开话匣子继续聊:"嗯,我更喜欢学习数学,做咱们上次那个九宫格就很好玩。"
"哦,原来你比较喜欢跟数学有关的题目啊?那等你完成英语作业,我们一起去做新的九宫格作业怎么样?""好啊,写完英语作业后,我要再做很多九宫格的题,做多多的。"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负面情绪得到理解并被接纳,孩子感觉到鼓励,会继续努力做好手中的事情,再更好的去迎接下一个任务。
面对枯燥的学习,孩子不可能永远积极向上。不管是面对不喜欢的学科,还是孩子想要懈怠的时候,都不要急着给他们贴上懒惰的标签,有时候,试试为他们营造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可能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譬如孩子说他不喜欢写作文,再也不想写时,家长会特别着急,马上给他灌输一堆大道理。这个时候家长大可去理解他们的心情,尝试主动帮他们幻想:"要是世界上没有写作文这件事就好了,对吧?"
孩子会感觉非常惊喜,他们内心很明白这是不可能的,但当家长也这么说的时候,他们会在这短暂的交流中,感觉到一种舒适,就像从逃避中得到发泄一样。
他会觉得家长特别理解他的烦恼,如果学习上遇到什么困难,也愿意找家长倾诉。
这就好比在雷雨天气里,一些几百米高的建筑由于避雷针的保护,能够安然无恙,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避雷针效应。
当孩子认为想法不正确,因怕父母责备而不跟父母说时,这些积压在心底的不良情绪就会像云层一样越积越厚,慢慢地就会带上电。父母不了解孩子的这一心里过程,当孩子越来越沉默,或者对父母"咆哮发泄"的时候,父母便像被雷击中似的。这完全是由父母自己造成的,孩子情绪的"高压线"被触击是可以避免的,当父母扮演好了孩子情绪的"避雷针"角色,就能够让孩子扼杀掉雷电的导火索。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坏情绪不是毫无选择照单全收的,家长需要在情绪和行为之间划定出界限,孩子有权表达不满和愤怒,但没有权利伤害别人,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情感上。
描述、表达、提示——指引孩子的三部曲如果家长和孩子能朝着同一个终点或目标共同努力,无论生活还是学习都会愈加顺利。
可现实是,孩子的目标或期望往往和大人们不一样。虽然他们也想取得优异成绩,考上好理想的学校,可落实到具体的学习中时,往往会被一些无关紧要的小目标分散注意力,表现得极不配合。
不知道家长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命令越多,孩子们的反抗也越多,我们越不让他们干什么,他们反而越愿意去做什么。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父母多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提醒或批评时,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因为孩子一旦受到警告,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警告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反抗心理自然高亢起来。
因此,家长给孩子的各种反馈不能超过限度,如果不可避免,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为了不让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处理反抗这种无意义的事上,家长可以试试描述、表达、提示,但不要指责,更不能给孩子贴上任何负面的标签。
1、 简单地描述问题,能让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问题本身,孩子也会更愿意对他们的行为负责。
譬如孩子因为马虎忘记了带某个东西去上学,家长可以直接说"这儿有个东西,好像是某个小朋友忘记带走了呢"而不要用讽刺的语气说"你怎么不把自己忘家里呢?"前一种表达会让孩子认识到错误,马上去配合改正,而后一种表达只会让孩子觉得"我记性很差,所以又惹父母生气了",甚至会因为犯错产生的心理压力造成心理恐慌。
因此,家长描述问题时,需要就事论事,点到即可。
2、 描述问题并不足以认识到严重性时,及时表达感受。
有一次,孩子的老师给我打电话说,孩子在课堂上很不听话,表现得非常不配合。我很生气,想着回去告诉孩子不懂得尊重人的劳动果实,应该为此感到羞愧。
但是这样表达实际上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指责孩子,孩子会本能地感觉受到伤害,并找出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一点效果也没有。
于是,我换了一种表达方式,我告诉她,听老师说有人在课堂上纪律不太好,我不希望听到这个人是她,因为这会让我感到非常难过。
整个交流中,我完全没有指责孩子,只是描述了实际的情况,并且表达了自己难过和失望的感受,这会让孩子感到自责并进行反省,因为她非常清楚这个结果是自己造成的,也会愿意改正自己的错误。
3、实际上,光是描述事实和表达感受后,孩子也不一定会积极配合,他们可能会因为玩兴正浓而忘记自己需要遵守的纪律,这个时候家长就需要给孩子一定的提示。
提示的方式分为两种,一是用简单词语或手势进行提示。
这个技巧非常适合于反复提醒多次的情况,特别是丢三落四的孩子。比如当孩子第N次忘带重要的东西时,家长往往会失去耐心,开始大声抱怨:"跟你说了多少次要带练习册,可你从来就记不住!"其实这个时候你只需要简单地说三个字"练习册。"
孩子就能迅速从你的话中提取到有用的信息,同时意识到自己的粗心,他们不喜欢听严厉的训斥或冗长的教导,一个简单的词或手势就能帮助他们执行操作,并且思考下次应该怎么做。
另一种是陈述性提示。当孩子犯错时,平静地陈述道理可以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譬如说孩子喜欢在屋里乱跑乱跳,你可以提醒他"屋子不是用来跑跳的,跑跳要在户外进行",而不要说"你在干什么?谁让你在屋子里乱跑乱跳的?"
对于把东西随意扔在地上的孩子,你可以说"东西如果掉在地上,很可能会摔坏。",而不能说"你怎么又把东西摔地上了?有的东西会脆弱又贵你知道吗?!"
侮辱性的提示只是在宣泄愤怒,并不能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相反,孩子会被这样的语言激怒,从而变得极不合作,但当我们用陈述性的提示代替侮辱时,孩子会更愿意做出改变。
心甘情愿配合家长的催化剂曾在网上看到一种好方法,是一个妈妈用便条传递信息的方式来跟孩子交流。
同样是说教,换成字条的方式,孩子会有一种完成任务的使命感,这种感觉会吸引他们重视便条上的内容,并且乐于去实施。
孩子一旦养成阅读便条的好习惯,也会模仿大人自己制作学习用品备忘录、计划清单等繁琐而又重要的小任务,让自己的学习变得更高效也更有条理,何乐而不为呢。
而最能让孩子们接受并且喜爱的方式就是游戏,因为每个孩子都能在游戏中找到自我,感受到快乐,心甘情愿去承担责任。
有一天我下班回到家,看到家里一片狼藉,满地都是玩具、书和吃的东西,就连床上、沙发上也无一幸免,当时真是气的脑袋疼。
直接叫孩子来收拾她肯定不会同意,于是我想到用游戏的方式来让孩子配合我,我假装自己是一位拯救世界的骑士,把孩子当成公主,我对她说:"快看!屋里这么乱,一定是被恶龙袭击过的,再这样下去,我们的家园就要被毁灭了,你是公主,快来帮我一起收整好家园,跟恶龙战斗吧!"
孩子先是一愣,然后很开心的跑过来跟我一起开始拯救家园,我们还时不时的假装自己有魔法,对着乱成一团的屋子说:"所有脏东西,全部消失,巴啦啦小魔仙变!"最后,孩子玩的不亦乐乎,房间收整好了,还意犹未尽。
其实,游戏的技巧也可以运用到学习上,当他们表示不愿意写作业时,你可以试着扮演一个委屈的作业本:"小主人不喜欢我啦!我好难过……呜呜呜……"也可以假装自己是警察:"我们正在抓捕一位没有完成作业的罪犯,他的罪名是对家庭作业使用冷暴力,无视它们的感受。如果你看到这样的罪犯,请提供他的信息给我,我的电话是……"孩子们听到这样的语言,会感觉非常新奇有趣,在欢乐的气氛中愉快地完成他们的任务。
介绍这些技巧,是为了让大家领会意图,家长在施展这些方法的时候完全不必拘泥于形式,也不是每个技巧都适用于每个孩子,要怎么灵活运用,就需要家长针对自己孩子的性格和年龄去斟酌了。
对因焦虑而迷茫的父母来说,孩子成长过程中进行亲子沟通的实用技巧,能让我们更轻松地了解到如何激励孩子进行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同时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
影响孩子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家庭教育是人成长的根本。
父母的管教方式,决定了家庭教育质量的优劣,充满爱的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聪明的父母,善于审视孩子的需求,做出理性、客观的判断,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你我共勉。
相关文章
- 育儿心理学:父母们,对孩子最好的赋能,是教会他们自知
- 心理学家表明:孩子6岁后,这三个方面讲道理没用,强权控制才行
- 心理学:为人父母,请少给孩子讲道理
- 心理学:培养孩子的“读心术”能力,“儿童心理理论”了解一下
- 孩子厌学怎么办?心理学家:家长要摆正心态,掌握情绪ABC理论
- 育儿心理学:0~1岁的孩子,养育重点,是预防“口欲期固结”人格
- 育儿心理学:孩子争强好胜,并非是家长的锅,但家长是仅存的屏障
- 育儿心理学:孩子和老人睡,影响心智发育
- 育儿心理学:帮孩子建立内在评价系统,让孩子自己吃饭就变得简单
- 育儿心理学:晕轮效应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近因效应驱赶坏习惯
- 育儿心理学:父母们,请别让孩子,在心理上“高位截瘫”
- 育儿心理学:粗心的孩子,缺的不是提醒,捕获其动机才能改变行为
- 育儿心理学:聪明的孩子,有成长规律吗?天才研究专家告诉你答案
- 心理学专家:教会孩子“自尊自爱”,是父母最好的教育
- 心理学家告诉你,教育孩子,学会这招就够了
- 心理学家:孩子若屡教不改,宝妈别着急生气,该解下“超限效应”
- 心理学李玫瑾教授:给孩子报培训班的3条意见,看完觉得很受用
- 心理学:为什么说要“当面教子”?让孩子当众丢人,其实是为Ta好
- 心理学:对孩子教育方法不当,有时却是孩子叛逆行为的强化剂
- 心理学:还在说孩子小不懂事?父母建立边界意识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