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心理学:聪明的孩子,有成长规律吗?天才研究专家告诉你答案
Q:你的孩子聪明吗?
在心理学的巴纳姆效应而言,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聪明,被认为是一个笼统的褒义形容词,几乎每一个深爱自己孩子的家长都认为或者期望自己的孩子是聪明的。
这样一说,家长们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片“聪明孩子劝退文”,恰恰相反,写下本文的目的,是想告诉家长们:聪明的孩子,是可以培养的!聪明的孩子,是需要培养的!
本文最最最核心的内容:聪明的孩子,是有成长规律的,是有迹可循、具有可复制性。
01 正确理解聪明:聪明的两个特质聪明,是一个概括性的褒义形容词,在百科辞典上,是这样解释这个词语的:
“聪明”一词,是用来表达对待某事某物有着好的想法和正确的逻辑,一般是用来赞美的词语。也可以形容某物有着某种与人类智慧共通之处,有着某种灵性,某种生命力。
通常,我们会用聪明来赞美某一个阶段有超出年龄该有表现的孩子,例如,孩子考了100分,又例如,在某件事情上只教了孩子一次甚至没教过孩子,孩子就掌握了。
当我们这样去理解聪明的时候,我们就把这种特质变成了对孩子某个状态的“终结评语”,这终将陷入巴纳姆效应中,对孩子是无益的。
事实上,聪明是一种成长规律,具备两个特质:
断续性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在某个领域展示得很聪明的孩子,在另一些领域,则显得比较笨拙;又或者,在同一个领域的不同时期,孩子可能表现出与过去的聪明不相符的学习缓慢。
如果我们不理解聪明的断续性,那么我们可能会用“笨”和“对比”来形容孩子,一方面,让孩子无所适从“到底我是笨还是聪明?妈妈怎么一时一样?”,另一个方面“别人家的孩子”也在打击着孩子的积极性。
美国的思想家爱默生说过:聪明人并不是无论何时都聪明。
在这点上,乔布斯的事迹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展示:由于忽视顾客反馈、忽视市场,从而导致其在Lisa电脑和Mac电脑等产品的市场决策上犯过数次严重错误。
这些错误曾经让苹果公司一蹶不振,并导致乔布斯被迫离开苹果公司。在这个阶段,乔布斯从神坛跌落,商业奇才变成了商业蠢材。
但事实证明他是真的聪明,是真的天才--后面的MAC电脑,手机,平板,iPod...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综合性聪明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在下文我们将通过详细的数据来表明这一点),但我们通常会有一个认知偏差:聪明就是智商高。
张炘炀,一个天才儿童,在当时相信没有人敢说他不聪明:
两岁认了1000多个汉字,仅用了100天;两年读完了小学知识,跳级上初中;初三再次跳级,直接跳到了高三;10岁参加高考,成为全国最小年龄大学生;13岁的时候,直接通过北工大的研究生复试;16岁那年,他又成为北航的博士生;但现在,相信鲜少有人认为他聪明,或者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如斯”:
13岁时由于沉迷电脑游戏,与父亲发生激烈冲突,父亲一气之下深夜步行了50多公里回到廊坊,希望以此让他迷途知返;
但张炘炀显然没能明白父亲的苦心,他仍然将所有时间都浪费在了网络游戏上,面临着挂科和硕士无法毕业的情况。(直到现在,23岁的他仍然没能博士毕业。)
在临近硕士毕业时,张炘炀向父母提出,要求他们在北京为自己全款购买住房,否则他就不会参加硕士论文答辩,也不会参加博士的考试。
张炘炀的这一举动,随即引发舆论关注。要知道,父亲只是一个靠薪水吃饭的普通公务员,这点收入要在北京购房,无异于痴人说梦。
被逼无奈的父亲,只好在离儿子文论答辩的最后一天,在北京租下了一套住房,哄骗张炘炀是买来的。
聪明,并不等于单一方面的优势,聪明具备了综合性,包括了智商、情商以及其他影响因素。
那么,在正确理解聪明之后,我们来看看,聪明的孩子其成长规律是怎么样的。
02 聪明的孩子的成长规律--推孟早在1921年,刘易斯·推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天才研究专家,斯坦福大学教授)用长达30年的跟踪调查实验证明:聪明的孩子,是有成长规律的。
这次实验,挑选了早慧儿童共1528人,其中男孩857人,女孩671人,平均年龄是11岁,平均IQ值是142.6(普通儿童的智商值为90~129,超过130则为高智商),幅度从135~169。
另外选择了约500名普通儿童,以进行对照。
这份研究的目标是:
天才儿童(或者说高智商儿童)的特征是什么?这些儿童可能成长为什么样的成年人?影响他们后来成就的因素是什么?怎么样更好地培养他们?天才儿童的典型特征:相比于普通组儿童,研究表明天才儿童在生理与社会特征方面与普通儿童没有显著区别,但在各种测试以及各个方面都有明显地优越于对照组(普通儿童组)。
文化背景优越和遗传背景优越:天才儿童的父母大多数具有优异智力,他们的兄弟姐妹平均智商也高;
学习超前:在成绩测验中,大多数天才儿童的成绩超过该年龄的40%;
兴趣广泛:天才儿童的兴趣成熟等级水平超出平均年龄2~3年,人格测试和25种特性评价上优于普通儿童;
教师评定:天才儿童的智力和意志品质明显优于一般儿童。
概括地说可以分为三点:
天才儿童的成长情况天才儿童比之一般儿童,几乎所有特征上都是偏向其上,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天才儿童在所有特征上的偏离度不是一样的;才能的不规则性,天才不比一般儿童年龄大,但在方向上不同,天才更擅长思考性学科,一般儿童擅长操作性、少概念建构的学科。
在1921年后,推孟对这一批观察对象进行了三次现场追踪研究,以及1995时的通信追踪:上述的初始综合素描的结论,没有一个被推翻,天才组仍然比对照组优秀。
身体和智力发展方面:
天才儿童的死亡率、健康不良、精神病、酒精中毒发生率都低于同龄的一般情况,并且,90%的人智力有增高;
在教育方面:
近90%的人进了大学,70%的人大学毕业(其中30%以优等成绩毕业,约2/3继续进研究院),而当时处于经济萧条时期。
在婚姻和家庭方面:
780名男性中,单身10.5%,已婚未离的73.7%,离过一次婚或以上的19.3%,离婚率20.7%;
610名女性中,单身10.5%,已婚未离的69.7%,离过一次婚或以上的19.8%,离婚率22.1%;
没有孩子的占19.3%,1个孩子的占18.2%,2个孩子的占32.5%,3个孩子的占18.7%,4个孩子的占8.3%,5个以上孩子的占3.0%;
职业方面:
795名男性天才中,专业人才345人(45.6%),管理、办公、半专业人员308人(40.7%),零售、办事员、技能型工作等83人(10.9%),农业及相关职业12人(1.6%),无业或兼职人员20人(2.5%),不清楚的18人(2.3%);
629名女性天才中,家庭主妇303人(49.7%),全日工作的女性中,从事专业工作的占67.2%,从事商业的占32.1%。
对职业的满意度上,非常满意的男性占49.2%,女性占55.4%;比较满意的男性占37.2%,女性占35.2%;认为一般的男性占7.6%,女性占5.9%;不满意的男性占5%,女性占2.6%;非常不满意的:男性占1%,女性占0.9%;
由此可见,天才儿童对于他们的工作类型总体而言是专业性强的,职业满意度是高的。
个人爱好方面:
天才男性主要偏向于:运动(57.4%)、音乐(33.1%)、园艺(30.8%);
天才女性主要偏向于:音乐(44.9%)、园艺(41.9%)、运动(29.2%)、民族艺术和手工(28.5%)、艺术(26.3%);
这些天才们参加最多的团体依次是:专业性团体、社会性团体、娱乐与爱好性团体。
成就方面:
到中年时,他们的成绩可由800个男子的个案说明:1950年,这些男子评价年龄40岁,共出版著作67中,发表专业论文1400多篇,200多篇文学作品,获得专利150多项;
78人得到哲学博士或同等学位,48人得到医学学位,85人得到法律学位,74人正在或曾在四年制大学任教,51人从事理工科基础理论研究,104人任工程师搞应用研究。
其中有47人列入1949年版《美国科学家年鉴》。
这些数字与同龄人相比,几乎大10~30倍!
影响天才儿童后来发展的因素推孟通过以上的跟踪调查数据总结出影响天才儿童后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早期兴趣和特殊才能决定或预示后来成就的方向:
特殊才能离不开一般智力的支持,但一般智力测试不能预见他们的成就方向,只有特殊才能才能预见。(基于科克斯的300名历史上的天才人物中的童年资料分析)
-非智力因素对成就影响很大:
推孟在1947年对成就评级最高的150人(甲组)和评级最低的150人(丙组)进行对比,发现小学时,二组成绩差不多相等,在中学毕业时,丙组落后明显。
大学的情况:甲组升大学97%,大学毕业90%,以优异成绩毕业52%;丙组三项比为68%、37%、14%。
家庭环境有差异,父亲系大学毕业的,甲50%,丙15%。
估计藏书量甲组比丙组多50%,1928年被试平均16岁,丙组父母离婚是甲组的2倍多。
在社会顺应方面也有差异。最大差异来自1940年对12个人格特征的评定,其中4项差异最大,即“达到目的的坚持性”、“与目标一致,不偏离”、“自信”、“没有自卑感”。
考虑所有结果,“甲组和丙组在成就动机、整个的情绪和社会适应方面差别最大。”(《中年期的天才》,1959年)。这个发现和科克斯对历史上的天才的研究结论一致。
科克斯对100人的个性作的评定,发现他们有三个显著特征,即动机和努力的坚持性、对他们能力的信心和性格的力量。
-社会需要与时代精神:
推孟说:“只有当时的时代精神才能通过是否给与奖励而决定什么样的才能得以茁壮成长和开花结果。”
“中世纪的西欧,受到优待的人才是为教会服务的人才,……几个世纪以后,就是这些国家出现了包括科学、文学和艺术在内的文艺复兴。”
“虽然现在可能有和过去一样多的潜在的伟大作曲家,也可能有和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时代一样多的潜在的伟大艺术家,但是,我确切知道在今天的美国,一个严肃的音乐作曲家除了教学以外几乎不能谋生,艺术家虽然处境不那么危及,情况也是如此。现在的时代精神是对在科学技术上有所贡献的人才最为优待。”
这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当下,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学业成绩为什么会被视为聪明的衡量标准之一。
重视天才教育,主张对其加速教育推孟通过对部分个案的研究,对加速教育和不加速教育进行比较,发现两组童年智商很少差别,健康记录良好,有同样良好的社会适应。
但加速教育的一组,大学毕业人数比较多,在大学的平均成绩也比较高,有较多的人进人研究院,离婚率稍低,婚姻幸福测验的分数稍高。
推孟主张,对于智力超常儿童,应该较快地升级,使之最迟在17岁进大学。
注意:加速教育不等于提前教育,家长们万不能断章取义。
03 如何培养非天才儿童,使其成为聪明的孩子?在推孟的试验中,我们看到了天才儿童的成长规律及影响他们成长的必要因素,这一切为我们培养聪明的孩子提供了实质性的依据。
怎么培养非天才儿童,使其成为聪明的孩子呢?
智商是必要硬件,但不是关键细心的家长会留意到,推孟挑选的天才儿童是以智力测试为标准,但他的试验结果却表明,影响天才儿童后期成就的发展因素,智力却是影响最小的一个。
智商只是必要硬件,但不是最终决定因素。让我们这样来理解:
一部电脑需要运行,需要各个硬件和操作系统的支撑,包括CPU、内存条、主板、电源、硬盘,操作系统;
打开一个浏览器,硬件和操作系统影响的是其打开速度(即效率),但并不影响其是否能打开浏览器这个结果。
对于咱们普通人家智商一般的孩子,他们需要的不是提高智商,而是时间。
挖掘并尊重、发展孩子的特长,而不是家长想要的特长提及特长,家长第一时间会想到:兴趣班。很多家长会培养孩子的一门兴趣,但那并不基于孩子自身的特质,而是根据家长的喜好。
举个例子,小明是一个内向的孩子,他总能自己坐着搭积木,但是妈妈却嫌弃他的内向,妈妈始终认为孩子就必须是活泼开朗的,外向的。
于是妈妈把小明送去了小小主持人的训练班,希望借此改变小明的性格。然而结果却是事与愿违,内向的小明在台上完全说不出话来,被老师评定为“不适合当主持人”,妈妈却更认为小明是个笨孩子。
在朋友的建议下,妈妈把小明送去了学乐高,内向的优势就是坐得住,沉得住气,最终小明在乐高班上受到了高度的评价。
所以,请挖掘并尊重孩子的特长,而不是发挥他们的劣势。同样的,或许孩子在成绩上表现平平,但在社交上却是一把好手,这样的情况同样需要家长的理解和尊重。
注重孩子的品德培养,而不是一味追求某个方面的成就如上文的试验结论所描述,非智力因素对孩子的影响极其重要:“达到目的的坚持性”、“与目标一致,不偏离”、“自信”、“没有自卑感”
孩子的自信,源自于家长的他信以及给予的安全感,这在孩子出生的时候就在培养,而在孩子到达6个月,能自由使用部分身体功能探索世界的时候,进入一个正式发展阶段。
在探索过程中,孩子会遭遇挫折,好的父母会和孩子共享他们探索的喜与忧,并给他们足够的支持和鼓励,让孩子们再次尝试攻关。
基于父母对他的信任,也基于他对父母的信任,这种可以无后顾之忧的探索情绪,伴随着孩子一次次探索成果得来的成就感,一点点在让孩子的自信得以增长,自卑感得以消除,同时也在实践过程中,学会了坚持。
注重时代发展趋势自古有云:时势造英雄,培养聪明的孩子,需要配合时代的节奏。
在和平年代,战争不复存在,常规武将已经没有动荡年代那么大的认同感;在丰衣足食的现在,人们更追求精神上的享受,所以袁隆平教授的知名度和待遇甚至没有流量明星的高;
无论如何,人最终需要走出社会,在社会体系中展现自己的存在价值,所以紧跟时代发展,培养出有利于社会、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最终孩子的聪明才能得以体现。
淅爸有话说:聪明并非虚无缥缈,培养聪明的孩子,需要方方面面的因素,推孟的试验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相关文章
- 育儿路上,为何焦虑的永远是妈妈?心理学专家告诉你答案
-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告诉你:为什么不要夸奖孩子聪明,夸孩子要这样
- 心理学专家:教会孩子“自尊自爱”,是父母最好的教育
- 心理学专家:父母说的"为你好"是孩子的噩梦,只会加深"负罪感"
- 心理学家告诉你,教育孩子,学会这招就够了
- 心理学家:焦虑是扰乱孩子成长节奏的最大杀手,父母别不当回事
- 心理学家:让孩子不要那么聪明,妈妈要引起重视,10年后就知道了
- 心理学导师:焦虑分有用和无用的,有用的焦虑促使父母孩子成长
- 心理学:孩子犯错不要再责骂了,“试误说”告诉你孩子犯错很重要
- 孩子不再亲近妈妈,心理学家表示这是孩子成长的正常现象
- 孩子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心理学:天才是可以被后天打造的
- 孩子小心眼,抗挫能力太差?心理学:引导孩子从受挫中得到成长
- 孩子挑食很严重怎么办?心理学专家:要从这7点下手
- 孩子遇事哭闹,父母在一边冷眼旁观,心理学家告诉你:这就对了
- 育儿心理学:0~1岁的孩子,养育重点,是预防“口欲期固结”人格
- 育儿心理学:孩子争强好胜,并非是家长的锅,但家长是仅存的屏障
- 育儿心理学:孩子和老人睡,影响心智发育
- 育儿心理学:帮孩子建立内在评价系统,让孩子自己吃饭就变得简单
- 育儿心理学:晕轮效应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近因效应驱赶坏习惯
- 育儿心理学:父母们,对孩子最好的赋能,是教会他们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