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心理学:帮孩子建立内在评价系统,让孩子自己吃饭就变得简单
孩子的吃饭问题,是许多家长都为之头疼的。如果你正在经历每天追着孩子喂饭的苦恼的话,那么这篇文章或许能给你一个善意的提示。
01 一个坚持不喂饭的宝妈,孩子后来怎么样了?不给孩子喂饭,父母最担忧的是孩子的温饱问题,担心孩子饿着了影响长身体。
有一位宝妈,记录了从孩子12个月开始就坚持“宁洗不喂”的原则,看看她的孩子最后成了什么样。
从宝宝开始能握住勺子开始,妈妈就开始让孩子自己学吃饭。
孩子非但没有因此饿着,反而对吃饭越来越感兴趣。
到孩子26个月龄时,孩子已经是自己大口大口的吃饭,丝毫不需要父母为此而担忧。
这中间的过程,要说虐心的地方,就是需要在孩子前期学习吃饭的时候,不断清洁桌面以及整理孩子的衣服,保持干净。
但这个妈妈显然是足够机智的,她给宝宝套上了围脖,可以把孩子操作失误留下的食物残渣兜住,减少自己的工作量。
不要小看这一个动作,宝宝的食物残渣被兜住,也减少了妈妈为此而烦躁的情绪。
02 孩子自己学会吃饭的心路历程是怎么样的?我们来分解一下孩子学习吃饭的过程,他会经历怎么样的心路历程:
对自己的能力感兴趣甫一开始,孩子是笨拙的,但他会把抓着勺子这一动作视为自己的新技能,并乐此不疲--他们从能操控勺子这一动作中,获得最初的自信;
在这一个阶段,孩子会拿着勺子到处挥舞,而眼前的饭菜就是他最好的“施暴”对象。
但须得理解,他们只是还没正确认识勺子的用处,而这种对食物“施暴”的行为,是他们在向家长炫耀自己的新技能,他们极其希望因此证明自己,希望与父母分享自己的喜悦。
这个阶段在于建立孩子对握勺子的兴趣;
再次获得新技能,但开始遭遇挫折当父母对孩子的握勺行为给予正面回应之后,孩子会模仿成人的动作使用勺子,其中就包括把食物勺到自己的嘴巴里。
这个过程与学会挥舞勺子是两码事,他们会开始遭遇挫折,陷入一个矛盾的状况,变得极其暴躁。
这是因为孩子天生自恋,他认为自己可以操控一切,但实际情况是他根本就没办法准确地、一次到位的把食物送进自己的嘴里。
这份理想和现实的冲突,让他们感到极其不舒适,他们认为“勺子”很坏!“饭饭”很坏!都不听自己的指挥。
如果家长此时给予他支持和鼓励,给予他积极的情绪反馈,帮助他把食物送进嘴里,他就会信心十足的继续练习。
掌握新技能,自傲自满自恋很快,孩子就能学会自己吃饭,但他们并不满足于此。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掘这个新技能的用法。
与之前因为不熟练而把食物送到眼睛、鼻子不通,此时他们会进行有意识的“捣乱”,他自满于自己的新技能,开始再次炫耀:故意把饭勺到其他地方,把碗里的米饭勺到自己身上、勺到大人的饭菜里...
一方面,孩子在炫耀技能,另一个方面,孩子在探索着这个技能是否有新的用处,以此开发新的技能。
但这种行为,会被家长误解为“不好好吃饭”,进而错误的批评孩子,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正确引导,孩子的行为就很快被修正说起引导这个词,许多家长都会感到头大,这个词实在太含糊了,范围太大了。
实际上,在引导孩子正确吃饭的时候,其做法非常简单:表情、动作。
对语言系统尚未完善的孩子而言,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往往是通过对方的表情和肢体动作,而不是语言。
只需要在孩子把勺子用错了方式的时候,用不愉快的表情配合摇头的肢体语言告知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
但更重要的,是再次用愉快的表情,手把手帮孩子把饭送进嘴里,如果能再给他们一个鼓掌和欢呼,他们能更好的理解这其中的韵味。
03 教会孩子自己吃饭,构建孩子的内在评价系统让孩子自己学会吃饭的好处,不仅仅限于减少父母的麻烦,最重要的是能帮助孩子完成最初的对母亲的依恋,让孩子学会独立,建立孩子内在的评价系统。
最初,孩子从外界获得对自己的评价,以此评价对自己进行定位,这是外部评价系统对孩子的影响。
他们在学习吃饭时,观察到父母或者其他关系亲密的监护人,对待自己种种行为的评价,并认定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而后,他们在不断的尝试中,获取每一次成功的成就感,形成内在评价系统,最终演变成内在动力。
最后,他们才体会到,饱饭后的果腹感所带来的的舒适,形成安全感。
当他们发现,吃饭是很安全的行为,能让自己身心愉悦,还有什么理由拒绝吃饭呢?
而那些被追着喂饭的孩子,他们的愉悦感和安全感并不是来自于果腹,而是他们为自己的行为能获得父母的关注所带来的成就感。
他们的潜台词是:看!我多厉害!只要我不吃饭你们就会围着我转!只要你们围着我转,我就是安全的。
04 让孩子乖乖吃饭的小细节影响孩子吃饭的因素,内在动力占据了大比例,但并不是全部,他们还会遇到以下问题,家长只要稍加注意,就能帮助孩子把这些问题解决:
没有合适的餐具给孩子准备一份合适的儿童餐具是非常有必要的,孩子并不是缩小版的成人。
给孩子用成人的餐具会给他们带来两种可能的麻烦:
其一、加大他们的使用难度
其二、让他们不知饭量
帅帅的家庭就是这样的例子,妈妈给帅帅的勺子太大了,他每一口的分量都是过多的,渐渐地孩子是享受了吃饭时被父母认同的感受,但他却不知“饱”为何物,一直不断的要求食物,沉浸在过度的认同中。
2岁的嘉嘉同样如此,因为餐具太大,她难以操控,而妈妈并不理解她的难处,在旁边不断催促甚至威胁、打骂嘉嘉,最终嘉嘉就形成了拒绝吃饭的情况。
而为了让妈妈体会到嘉嘉的难处,育儿师给了妈妈一个巨型汤勺,让妈妈尝试用不合适的餐具的难受。
饭菜难以下咽这个“难以下咽”并非指饭菜难吃,而是指菜太长了、肉太大块了、米饭太硬了,孩子嚼不动而难以吞咽。
再次强调,不能把孩子当成缩小版的成人,他们并不具备成人的咀嚼和吞咽能力。
只要在烹饪的时候,米饭煮软一些、把菜、肉切小一些,孩子就能远离这些不应面对的挫折。
被误解:吃饭的标准太高每一个技能,都是必须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的,诚如刚学习走路的孩子,他们都需要经历过无数次的摔倒、爬起,最终才能稳健走路。
吃饭也是一样的道理,这件对于我们来说很简单的事情,对孩子来说是天大的困难,孩子需要时间和足够多的练习,才能把饭菜准确送入嘴巴。
而一些父母并不理解这种状况,仿佛教孩子一两次,孩子就能很好的完成这一动作一般,用这样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又或者嫌弃麻烦、担忧孩子这样吃不饱就直接喂起了孩子,最终伤到了孩子的积极性。
只需要如上文所提及的妈妈一般,坚持“宁洗不喂”,给孩子座位上铺上一张防污垫、给孩子戴上一个围脖,问题也就解决了。
淅爸有话说:让孩子乖乖自己吃饭并不困难,关键是在于帮助建立孩子的内在评价系统,让其对吃饭产生安全感。须得知道,从没有孩子是因为不喂饭而不健康,反而是因为喂饭而影响孩子成长的案例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