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心理学:粗心的孩子,缺的不是提醒,捕获其动机才能改变行为
经常会在考试之后会听到家长为孩子扼腕:“我家孩子太粗心了!明明题目都会做,就是粗心大意,否则就能拿100分了!”
家长们穷尽一切方法对孩子的粗心行为进行“改造”,但到头来发现孩子该粗心的还是会粗心,一点都不带含糊。
粗心大意仿佛成为了儿童十大难以解决的谜题之一一般,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今天淅爸提供一个新的方法来解决孩子的粗心难题。在这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孩子粗心的前因后果。
01 前因:从无意为之,到潜意识行事,最终形成习惯对于“一张白纸”的孩子来说,他们的一切行为都可以从过往的生活中找到痕迹。
孩子最初从家长或者其他亲密监护人身上获取“粗心”这一认知,但有些孩子并不会因此继续粗心下去,有的却形成了粗心的行为习惯,这中间的关键是什么?
这取决于孩子对于“粗心”之后所带来结果的情感反馈,即对结果的认知。
而形成行为习惯的过程,孩子会经历以下的心路历程:
粗心看起来很让妈妈开心--最初的认知妈妈带宝宝出门时忘记了带钥匙,回到家门口没钥匙开门的时候,妈妈笑着对宝宝说:“妈妈忘记带要死了,我们去楼下玩吧!妈妈笨死了,对吗?”
语言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的孩子,他只能含糊的弄懂妈妈的意思,在脑海里形成这样的逻辑:
妈妈忘记带钥匙了,这件事情看起来好像让妈妈很开心,妈妈笑得是那么爽朗不是么?
接着妈妈带着宝宝到楼下玩耍,宝宝对“忘记带钥匙”的认知更深刻了:忘记带钥匙能让妈妈跟我玩,让我也开心。
最后,孩子形成了对粗心的认知:粗心是一件让妈妈和我都开心的事情;
粗心看起来能让妈妈关心我--潜意识的推动孩子建立了“粗心=快乐”的认知之后,由于他们年龄尚小,需要他们负责的事情也几乎没有(也就是可以让他们粗心的内容几乎不存在),直到他们开始上学,读书,他们要为自己的成绩负责。
对于大多数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考取好成绩不是一件什么难事,他们发现自己需要负责任的事情,却不能引起父母的关注。
例如取得好成绩之后,一些父母给予孩子的反应是:“这是你应该做到的事情。”
孩子发现,反而是一次不应该有的粗心,能让父母正视自己(即便是批评)。
天生对父母的关注的追求,驱动着他们用自己所认知的方式获得父母的关注,这促使他们潜意识的粗心对待自己的学习,以获得父母的关注。
这点心理,在二胎家庭中的,认为自己缺乏关注的大宝身上尤其能凸显。他们用这样的方式争夺父母的爱。
粗心看起来能让我逃避难受的事情--有意识为之粗心往往会出现在成绩好的孩子身上,因为与他们优异的分数、扎实的知识基础相比,那粗心所导致的失误会显得尤为明显。
面对成绩优异的孩子,家长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最简单的就是:“98分没什么好骄傲的”,潜台词就是:你不够优秀,你需要继续努力,你还达不到我的要求。
这类孩子在成绩上很难取得突破(已经达到顶峰的瓶颈),需要的是更广泛面的学习,而家长不断在给孩子提新的、更高的要求。
更为“巧合”的是,这些要求并不是孩子自己所喜欢的,所向往的,甚至是所拒绝所讨厌的。
孩子会有意的利用粗心,其认知逻辑是:我只要粗心,就不用学习其他更高要求,更让我难受的事情。
其心理逻辑是:粗心,能让我避开父母的高要求。粗心让我有安全感。
我就是一个粗心的孩子--根深蒂固,自暴自弃在发现孩子反复粗心,并反复教育难以取得成效后,父母们就会有意无意地给孩子贴上标签。这点在中国的“谦虚”教育之下尤为体现。
逢年过节的时候,家里谈起某个孩子的成绩,夸奖孩子:“你读书真棒!都能考上98分!还有那么多奖状!”
这时,谦虚使然,孩子的父母会搭上几句话,谦虚谦虚:“棒什么呀!他能考100分!就是粗心!你看...(如数家珍般的挨个指出孩子的失误之处)”,又或者“是挺棒的,就是太粗心了。”
本来被夸赞是一件让孩子开心的事情,但父母的几句话对孩子连消带打,那份喜悦被瞬间抹除,反而换来孩子的报复心理:既然你认为我不行,那我就不行给你看好了。
孩子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掉进了“粗心”的坑里的,有他自己的认知原因,也有父母和环境的推动。
在了解了孩子的心路历程的前因后,我们还要知道“后果”,即父母为何对孩子的粗心,教育收效甚微甚至是无效。
02 后果:被阻断的真实生活体验对于粗心的孩子,家长通常会使用以下方式教育孩子,不知觉的阻断了孩子的真实生活体验,反而会加深孩子对粗心的错误认知。
保证:家长认为是提醒,孩子认为是唠叨让孩子保证下次不再犯是最常用的教育行为了,无损又能让孩子表明态度,但这仅仅是家长认为,对于孩子而言,他们认为这是唠叨,认为父母啰嗦,左耳进右耳出也就不出为奇了。
横在面前的一个问题:你能保证自己一直不粗心吗?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显然,这是一个伪命题、一个绝对论的事情,只要一个简单的个例就能打破这个论点(例如出门忘记带钥匙)。
对于孩子而言同样如此,在生活中、学习上,他们总会有粗心的时候,让孩子保证难以做到的事情,缺乏内在动力,他们如何会记得牢并做得到呢?
练习:家长认为是鞭策,孩子认为是受难为了让孩子“记住”不能粗心,让孩子多做练习题,练到不再犯错为止,形成肌肉记忆是另一种看起来比较正向的教育方式。
事实上,无论家长初心如何,孩子并不能理解这一点,即便理解也难以接受,不情不愿地在家长的压力下进行练习。
这种状况我们进行一下换位思考:某次我们的流水线工作出现了失误,老板要求我们加班加点重新做,做到不再犯错为之,还美其名曰为我们好。
不论老板是真心为我们好,还是为他自己好,我们都会认为这是为了老板而做的,不情不愿。
本就是为难对方的行为,怎么能让对方欣然接受呢?
打骂:家长认为是惩罚,孩子认为被讨厌在说教保证、反复练习仍然收效甚微之后,家长再次面对孩子的粗心问题,会进入到手足无措、进而恼羞成怒的情绪中。
既然“敬酒不喝,那就给你罚酒!”,通过严厉的惩罚、甚至打骂,希望让孩子痛定思痛,改过自新。
对于懦弱的孩子来说,迫于压力而妥协,确实能让他们改过自新,但那不过是用一件让他们更难受的事情来代替粗心。
而对于倔强的孩子来说,他们往往不会记住不要粗心这一件主要事情,他们记住的是自己因此遭受了攻击和侮辱。
殊途同归,无论孩子对此作出哪种反应,其共同点是一致的:学习使我难受,让父母讨厌我,所以我讨厌学习。
这种做法,只是单纯的解决了粗心问题,却换来更难以解决的难题,得不偿失。
在这些教育方式中,孩子对于粗心的真实体验被阻断。
孩子固然是知道粗心对自己的影响的,他们也因此受到了惩罚:缺两分,被老师点名,被同学嘲笑...
但当我们用这些方式来教育孩子之后,粗心给他们带来的逻辑结果惩罚,变成了父母人为给他们施加的惩罚。
粗心的逻辑结果让他们倍感难受(对自身成绩的悔过),老师同学的评价让他们产生自卑(外界压力),当他们回到那个温暖的、本该可以包容他们情绪、为他们遮风挡雨的家,发现连父母都在惩罚着他,甚至因此“憎恨”他...
最终他渐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对家庭的安全感,形成了自暴自弃的心理特点。
那么,孩子的粗心我们就放任不管吗?就不断包容他的错误吗?
不,那是纵容,是溺爱,其危害性并不比上述任何一种方式低。
面对孩子的粗心问题,我们还可以有更好的解决方式。
03 让孩子自己修复粗心问题,关键修复认知错误粗心是孩子的常见问题,只是常见行为背后隐藏着我们忽略的心理动机;
而上述的方式也是常规的修复方式,却也陷入了“我以为”的片面理解;
倘若我们要改变孩子的行为习惯,就必须了解其背后的心理动机,并以此设计解决方案,才能让孩子的行为回到正轨。
修复孩子的粗心问题,我们可以根据以下方法,按部就班:
正面粗心:这是人之常情如前文所述,没有人可以保证自己一直不出错、不粗心。最开始的时候,孩子的粗心只是人之常情。
如果我们在自己的粗心上,过度关注并给出错误的反应,那么孩子就会以此为认知基础。。
粗心所带来的结果,必然是为我们带来麻烦,在年幼的孩子面前,我们需要表现出相对稳定的情绪,借以这份情绪让孩子明白,“粗心不是个事儿”。
举个例子,妈妈出门忘记带钥匙,在家门口妈妈就醒悟起了这个粗心,妈妈可以不动声色的告诉孩子:妈妈忘记带钥匙了,没有钥匙,我们开不了门,不如我们在这等爸爸吧。
这样一来,妈妈既让孩子品尝到了粗心的结果:等待爸爸,又没有给予孩子一份错误的认知:粗心让妈妈很伤心/开心,从而引起孩子心中那份对父母的责任感。
冷处理:关心孩子而不是他的行为当家长给予孩子的粗心行为过度关注的时候,他们就会以此为行动方向,借此获取我们的关注。
对他的粗心行为冷处理,即:我知道你粗心了,但这并不足为我所关心的。
并反过来关心孩子的感受:“这两分丢失了,让你感到难受对么?”,给予他宽慰--他已经受到了逻辑结果的惩罚,我们的再次惩罚、念叨,只是雪上加霜,孩子需要的是雪中送炭的温暖。
另外,关注孩子的正向行为:“你考了98分证明了你努力了,妈妈为此感到高兴,我相信那两分根本难不倒你,你也会有办法解决的,对吗?”
当我们这样说,我们给了孩子一个引导:看,你的粗心不能引起我的关注,我关注的是你很努力。
鸟笼效应:用外界评价系统,“逼迫”孩子改正鸟笼效应,是一个著名的心理现象,又称“鸟笼逻辑”,是人类难以摆脱的十大心理之一。
有这样一个故事:心理学家和好友打赌,他会让好友在不久后自愿养上一只鸟,对鸟儿毫无兴趣的好友,自然是欣然应约,并觉得这十分可笑:“你怎么能操控我做我不想做的事情?”
很快,心理学家给好友送了一个精致的鸟笼,正正是这个鸟笼让好友在不久后,心甘情愿地去买了一只鸟养起来。
因为这个鸟笼的存在,朋友们都会问他:“鸟儿去了哪里了?”,他不断解释没有养鸟,但所有人都对他的解释将信将疑:“怎么会有人买了个精致鸟笼却不养鸟呢?”
为了不再解释这个事情,他只能去买一只鸟回来,“堵住”别人的疑问。
这个方式对于孩子的粗心来说同样可以适用。我们需要为孩子营造一个“鸟笼”,仅此而已。
把孩子的奖状贴在家里的显眼处,每逢遇到亲友时我们对孩子的介绍词是:“他学习非常认真,看,那是他的奖状!”人们会礼貌性地把疑问转向孩子:“你考了多少分呀?”
这时,“鸟笼”就产生了,一个学习认真、获奖无数的孩子,怎么会因为“粗心”而失误呢?相比于不断解释为什么会粗心的麻烦和羞愧,显然仔细做题会更简单一些。
目标细分,让孩子超越自我目标细分,指把一个大目标切割成一个个可以立刻执行出结果的小目标,通过不断实现的小目标所带来的成就感积累,让孩子能在困难的事情上坚持不懈。
日本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山田本一,他曾在1984年和1987年的国际马拉松比赛中,两次夺得世界冠军。当时面对采访,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总是笑而不语。在十年之后,山田本一才在在自传中揭示了自己能够完成奇迹的原因:“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标志是银行,第二标志是一个古怪的大树,第三标志是一座高楼……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结束。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 多公里的赛程,被我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跑起来就轻松多了。开始我把我的目标定在终点线的旗帜上,结果当我跑到十几公里的时候就疲惫不堪了,因为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吓倒了。”
目标细分,对于高要求的家长来说非常有必要掌握,过高的要求会吓退孩子,让孩子用粗心来逃避更大的麻烦。
例如我们希望孩子在取得满分之后学习钢琴,不妨先设下第一个小目标:让孩子感受到钢琴对于他的帮助,培养她对钢琴的兴趣。
让孩子体会到,开心时可以弹奏一曲把喜悦的声音放大,不开心时可以弹奏一曲让情绪随音符而溜走。
淅爸有话说:改变孩子的行为,须得捕获孩子的心理动机,这并不难,稍微用心观察即可发现端倪。真正难的是,家长克服以“我认为”的懒惰,选择性的无视孩子的需求。
相关文章
- 育儿心理学:0~1岁的孩子,养育重点,是预防“口欲期固结”人格
- 育儿心理学:孩子争强好胜,并非是家长的锅,但家长是仅存的屏障
- 育儿心理学:孩子和老人睡,影响心智发育
- 育儿心理学:帮孩子建立内在评价系统,让孩子自己吃饭就变得简单
- 育儿心理学:晕轮效应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近因效应驱赶坏习惯
- 育儿心理学:父母们,对孩子最好的赋能,是教会他们自知
- 育儿心理学:父母们,请别让孩子,在心理上“高位截瘫”
- 育儿心理学:聪明的孩子,有成长规律吗?天才研究专家告诉你答案
- 很多家长烦恼孩子粗心大意?心理学:让孩子修复认知错误
- 教育心理学家提醒,小学第一年至关重要,小心孩子的“气馁情绪”
- 道理都懂,却依旧教不好孩子,心理学:如何把育儿理论付诸于行动
- 孩子总爱啃指甲,是缺铁还是缺锌心理学家缺的其实是这一样
- 好孩子都是骂出来的?心理学:比起关注缺点发展孩子的优势更重要
- 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说,孩子的不正确模仿,很可能造成性格缺陷
- 马斯洛心理学: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源于某种“必要性”的缺失
- 心理学上把孩子识字分三个阶段,你都知道吗?
- 心理学专家:教会孩子“自尊自爱”,是父母最好的教育
- 心理学专家:父母说的"为你好"是孩子的噩梦,只会加深"负罪感"
- 心理学博士:我是如何帮助多动症孩子快速入睡的?
- 心理学家剖析:7种摧毁孩子自信和自尊的错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