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心理学:对孩子教育方法不当,有时却是孩子叛逆行为的强化剂

2021-12-22 20:33:09孕产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刚开始他觉得牧师的演讲还是很精彩的,有些感动,就想把自己身上的钱都捐出来,牧师讲了10分钟还喋喋不休继续讲,马克吐温就有些急躁不耐烦了,这时只想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是在那一直的说的是没完没了,他非常反感和厌恶了,立即改变最初的想法,决定分文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后,募捐开始,马克吐温由于非常气愤,不仅分文未捐,还从捐款的盘子里拿走了两块钱......。

爸爸辅导儿子的功课

其实,马克.吐温的意识思维所体现出的行为就解释了,心理学上关于“超限效应”的理论,也就是说,由于人的机体受到某些刺激过多、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而引发的心理不耐烦或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在现实的生活当中,这样的事情的确太多了,当孩子在某一方面犯了一个错误,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针对这一个错误,喋喋不休的,甚至是循环性的批评或指责,这种教育方法是很普遍的,但是可能起不到对孩子的教育作用,有可能适得其反对错误起到了强化作用.

母亲在指责孩子

有个男孩子非常贪玩,每天放学后都和同学出去玩耍,很晚才回到家里,父母几乎是天天苦口婆心的和他讲道理,让他收收心不要老是玩儿,把心思放在学习上,看看邻居家的孩子,学习成绩都那么好,你现在学习成绩这么差,还是一门心思就是玩儿,你还有没有脸?

这一天男孩子又很晚才回到家里,他以为又会受到父母的一顿训斥,然而父亲把热好的饭菜给他端到桌上,并没有训斥他,而是喃喃自语的说了一句“你什么时候才能让你爸妈省心呢”?

听完这句话,这个男孩子心里咯噔一下,似乎明白了什么道理,赶紧吃了几口饭就回到自己屋里,躺在床上几乎一宿没有睡,从那以后,这个男孩子只要一下学就赶紧回家,复习功课写作业,学习成绩也有很大的提高。

妈妈教儿子看图识字

这个例子也可以说明一个道理,教育孩子是多样化的,单一性的,甚至是粗暴、训斥、谩骂等,未必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特别是在叛逆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已基本形成,但孩子缺乏的就是社会阅历和经验,使他们经常犯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而如何纠正他们这些错误,这就需要我们家长,如何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或方法去正确的帮助孩子。

对于孩子犯的一个错误,家长或老师对孩子的教育,不能超出孩子接受的限度,如果你将孩子这次犯的错误和以前犯的错误叠加起来去批评或训斥,孩子是很难接受的,因为你的这种教育已经出现了太多的重复性,同时也是对孩子以前犯的错误的一种强化,逼迫孩子去接纳你的这种教育形式,孩子必出现反抗的现象。

父亲辅导女儿的功课

这这种带有逼迫性,或是说强迫性的教育方式,已经超出了孩子的接受限度,如果只是针对性的一个错误,在教育程度上就是过于严厉,孩子也容易接纳,毕竟他能够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而受到的批评。但是反复性的,针对这一错误,如果家长唠唠叨叨,没完没了的指责和批评,不仅起不到教育作用还会强化孩子逆反心理会更加严重。

不仅孩子如此,就是我们成年人,如果因为一件事情接二连三的遭受批评,同样会产生厌恶情绪和抵触心理,甚至造成心理上的障碍。

孩子不听批评

其实,我们成年人在“超限接纳”这方面感受是最多的,比如我们在单位里开会,你听到领导喋喋不休反复的在说一件事情的时候,也就是说车轱辘话,你听后是不是会产生反感?你还有可能在底下悄悄小息一会儿以示“抗议”。

如果孩子在犯了错误可能一开始还能感到愧疚感,而当父母或老师就是一个劲儿的批评,翻来覆去的批评,重复性的出现孩子慢慢就会产生反感了,到最后仅有的那点愧疚感也荡然无存了,有可能还和父母和老师对着干,你们越是说,我就越不听,我行我素,这样也就等于强化了孩子的逆反心理,更会使孩子和父母及老师之间的矛盾加剧。

孩子用不听来反抗

所以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与什么人沟通?都一定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尽量避免那些,没有任何意义语言上的重复,不然很容易引起对方的不满,因此你也达不到你预想的效果,如果起到了相反的作用那真是得不偿失。

超限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一下问题,想要获得别人的认可,就必须在别人能够接受范围之内办事,绝不能超过这个界限,否则将会得到相反的效果。

母亲批评孩子

结语

换位思考很重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想好别人需要什么,能够接受什么,你才能给予别人需要的东西,恰到好处的交流方式或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需要别人接纳的,并要严格掌握“限度”,不论是交流的内容或交流的方式方法,一定要限制在这个“限度”之内,别人才不会产生反感而造成与预期相反的结果,语言上一定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千万不要想什么就说什么,虽然你表现出来的是心直口快,但这种方法是最不提倡在教育孩子方面体现出来。

本文由5分钟心理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