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育儿心理学:晕轮效应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近因效应驱赶坏习惯

2019-12-25 06:52:05孕产
本文涉及:秩序敏感期、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01 秩序敏感期:内在秩序与外在秩序的冲突提起秩序敏感期,家长们都会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心理发展区间,总感觉无缘无故孩子就变得非常偏执,而同时家长们又察觉到这是一个对孩子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

本文涉及:秩序敏感期、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

01 秩序敏感期:内在秩序与外在秩序的冲突

提起秩序敏感期,家长们都会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心理发展区间,总感觉无缘无故孩子就变得非常偏执,而同时家长们又察觉到这是一个对孩子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

秩序敏感期确实对孩子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是培养孩子好习惯以及适应能力的、安全感的重要时期,但它并不神秘。

什么是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是指幼儿对秩序极端敏感的时期。在这一心理发展区间,幼儿对事物的秩序有强烈的需求,通过这种需求,逐步获得和发展起对物体摆放的空间或生活起居习惯的时间顺序的适应性,即秩序感。

意大利的精神医学博士蒙恬娜丽博士指出:“新生儿需要为自己的生活建立参考架构,使他不需要经验,从一个环境转换到另一个环境。例如:决定要在哪里喂食、更衣、称体重等等,都是很重要的。这些重复性的活动,能协助孩子很快地发展与特定的人和事物的关系,并提供孩子熟悉环境的机会。”

秩序敏感期的持续区间

孩子出生后就对外在的秩序有极大的要求,只是婴儿期的孩子的需求并不“奇葩”(只是生存所需的吃喝拉撒睡),所以多数家长并不能察觉。

约莫在2岁时,随着他们对外界的认知越来越多,而同时探索能力越来越强,孩子对秩序的要求就变得非常强烈,到了固执、执拗的地步。

这个时期的孩子就像一切的主宰,只要忤逆他的意愿,就像用自己的怒火摧毁世界一般,而这种情况要持续到四岁左右。

孩子的内在秩序构成

孩子是“肤浅”的,他们对事物的认识非常直接,其中“首因效应”最能解释他们的秩序建立。

孩子总是以对事物的第一印象为基准,认定该事物就是这样的。内在的秩序感就是宝宝记得的上次见到某个物品、上次经历某个事件的状态。

“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效应,指的是知觉对象给知觉者留下第一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具体说,就是初次与人或事接触时,在心理上产生对某人或某事带有情感因素的定势,从而影响到以后对该人或该事的评价。

举个例子,有些孩子会认为狮子是一种可怕的动物,有些孩子则认为狮子是一种可爱的动物,而当大人对此表示质疑的时候,孩子会变得非常执拗并和家长争吵起来。

这取决于孩子第一次见到狮子时,狮子的状态。

秩序敏感期的发展

秩序敏感期的发展会经历呈现螺旋式上升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了秩序的破坏而哭闹,秩序一旦恢复就会安静下来;

第二个阶段,为了维护秩序而说“不”,自我意识开始萌芽;

第三个阶段,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一切要重新来;

秩序敏感期的本质是安全感,宝宝在通过秩序作为桥梁,把陌生的环境转变成自己熟悉的环境,缓解自身自恋与现实能力不足的矛盾所带来的不适,以寻找自己成长所需的安全感。

当宝宝对某事物建立了内在秩序,而遇到外在秩序与之冲突的时候,宝宝的敏感就会通过种种看似怪诞的行为表现出来。

例如我们家CC,在敏感期时,她认为厕所一定要是干干净净的,否则就不去。当出门在外的时候,遇到稍微有一点点脏的(即便只是地面有几个脚印)卫生间她都不愿意解手。

如果我们不理解孩子的这些荒诞行为的逻辑,那么孩子就会被我们盲目地归结过偏执的“怪孩子”,不知不觉中给孩子伤害。

相信通过以上内容,家长们对于宝宝的秩序敏感期已经不再觉得神秘,那么,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帮助孩子度过秩序敏感期呢?

02 顺利度过秩序敏感期(基础篇)

要让孩子顺利度过秩序敏感期,减少不明所以的亲子冲突并不困难,我们只需要遵循这一心理发展规律即可。

接受孩子的固执

在安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不妨接受孩子的固执,即接受他们的秩序。这只是他们需求安全感的方式。

例如CC挑厕所的问题,我们当然没办法保证公共厕所一直干净,在她的敏感期,我们时常会带着纸尿片,以及选择去一些大型的商超,尽量满足她对厕所的偏执。

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

幼儿的秩序敏感性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品的要求上,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未能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缺少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然孩子的智能也无从建构。

换言之,让孩子的内在秩序从一开始就与外在秩序相符合。

固定养育场所及养育人

有一些家庭经常会更换居住场所(例如父母因工作而经常迁徙),又或者一些经常更换保姆的家庭。

这让孩子刚刚建立起自己的内在秩序,又得重新适应一遍新的秩序,让孩子变得无所适从。

给予孩子固定的居住养育场所,安排固定的主要养育者,对秩序敏感期的孩子而言显得无比重要。

03 利用规律,培养孩子好习惯(进阶篇)

有秩序的环境令宝宝感到安全,因此利用宝宝维护内心认定的秩序倾向这一敏感期,培养宝宝建立有秩序的生活习惯,会比其他阶段容易得多。

发现规律,寻找规律,揭示规律,尊重规律,利用规律。你就可以比不知规律、不懂规律、不解规律、不认规律、不从规律的人活得更幸福更从容。

配合两个心理效应,家长们可以很好的利用秩序敏感期这一儿童成长规律:

晕轮效应:建立正确秩序,培养良好习惯

倘若我们不加以干扰,孩子就会在首因效应的作用下建立自己的内在秩序,而晕轮效应,可以让我们很好的干预孩子的秩序建立过程。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首因效应是指对事物的第一印象, 而晕轮效应由于此事物的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 从而掩盖了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

例如,孩子对狮子的第一观感就是首因效应,但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说狮子是可怕/可爱的动物,孩子第一次真正见到狮子时就会以家长给予的印象来认知狮子。

晕轮效应用于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其关键在于家长给予孩子对某种习惯的认知。

例如,在教育孩子如厕的时候,提前告知孩子厕所的概念,上厕所的顺序,以及冲厕所的秩序。

又例如,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给孩子描述幼儿园的场景是美好的,老师是如妈妈般温柔的,同学是友好的。

近因效应:扭转孩子的错误秩序

孩子自行建立的秩序并非一直是有理的,安全的,正确的。例如,某个孩子在见识到垃圾被抛出窗口后,建立了“垃圾必须放出窗口”的秩序,这无疑是非常危险的错误的秩序。

单纯的阻止孩子只会让他们哭闹不止,而强硬的手段又会让孩子的心理受到伤害。此时,利用近因效应,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样的问题,扭转孩子错误的秩序。

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

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

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

近因效应的核心在于:对比,即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对比,新认知与旧认知的对比。

例如,孩子建立了玩具必须散乱摆放的内在秩序,利用近因效应,家长找来另一些玩具按规律有秩序摆放,让孩子体会其中的区别。

毫无疑问,散乱、无规律的摆放的玩具会给孩子带来麻烦让他感到不适--他总是要为找到想要的玩具而大费周章;

而有序、有规律的摆放的玩具,让孩子体会到了正确秩序带来的快捷和舒适。

这样一来,就把孩子对本来无序的安全感,通过正确认知,过度到了有序的安全感中。

淅爸有话说:孩子的一切行为都有迹可循,要改变孩子的行为,我们先要了解孩子的行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