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皮小子是好的,心理学角度告诉你:孩子小时候为啥要做点坏事儿? 你认为皮皮是怎样的孩子

2022-02-25 15:19:41孕产
小读客童书出版了国际安徒生大奖获得者、英国“童话桂冠诗人”昆廷·布莱克的一套“3~6岁宝宝表达能力提升”绘本。其中我们在语言游戏分册《大家一起来》这本书里面看到:无论做什么,大家一起来做。

小读客童书出版了国际安徒生大奖获得者、英国“童话桂冠诗人”昆廷·布莱克的一套“3~6岁宝宝表达能力提升”绘本。其中我们在语言游戏分册《大家一起来》这本书里面看到:无论做什么,大家一起来做。

一起做好事,一起做捣乱的事儿,一起搞怪去吓唬人,一起吃东西,一起去帮助别人,无论做什么,当然都是大家在一起了。

北方的民间有一句俗语说“皮小子是好的”,怎么说皮小子是好的呢?因为淘气的孩子,他可以有更多尝试的选择,他们会去做很多奇怪的事情,这些淘气的过程都会成为他生命中的体验。

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蒋勋老师曾经讲到自己儿时的故事,他兄弟姐妹好几个,常常一起淘气,并且乐于大家都犯错。因为孩子多不好一个个管教,妈妈就把几个孩子分别绑在饭桌的一个腿上,这样4个小孩就可以喊着口号悄悄把饭桌扛起来。

皮小子是好的,心理学角度告诉你:孩子小时候为啥要做点坏事儿?

犯错居然是如此的有乐趣,成年人有没有试过犯一下错呢?

你认为皮皮是怎样的孩子

朋友们肯定会说:“我们成年人怎么和小孩子一样淘气?搞不好要坏事的啊。”

没错,成年人再想犯错,就要掂量轻重了,因为我们所接触的世界中很多时候是经不起犯错的。这也是为什么成年人理智的原因,也是我们更加成熟的原因。

在儿童的世界中,做错了事情是有更正机会的,只要不是触及底线的原则问题,不会伤害自己、别人人身以及利益,孩子们的淘气是很正常的现象。

孩子用最真实的感受与这个世界进行碰撞并成长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孩童早期多以本我示人,用自己真实感受来和这个世界进行碰撞,并在碰撞中获得超我的规则,逐渐达到用自我来调和本我的快乐原则、超我的道德原则的现实行为准则。

成长并非一蹴而就,孩子也需要遵从本我需求,以利己的角度来满足自身安全感和生存信心,过渡到本我起重要作用的成熟型人格状态。

你认为皮皮是怎样的孩子

允许犯错=获得生存的资格

一个从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从心理学角度看,是有心理问题的。在这里我们并非说为善是错,而是每个人都要先照顾好自己,才谈得上真正的帮助他人,否则只会凸显这个人资格感缺乏的人格缺陷。

而儿童遵从本我的快乐原则所犯的错,一般是利己的行为结果,当孩子小时候充分体验到能够为了自己想要的事情做更多的时候,这个被允许给到孩子足够多的资格感。

因此,适度的宠爱总是一个成熟的人内心深处深刻的温暖,也是他们人格完善的力量。

我的一位老师曾经讲到,自己幼年时父亲总是宠爱自己一点。父亲去世了,他才知道,当初那份允许他淘气所带来的内心力量,是多么强大,足以支撑他成年以后独自一人在这世界上生存。

你认为皮皮是怎样的孩子

群体犯错有助于降低羞耻感

不仅是孩子,我们知道,成年人里也会有“法不责众”一说。

现实中一群孩子犯错的时候,老师和家长会反思自己的养育、教育方式,并且不会重罚所有人。孩子们也就更有资格感,当成年人去和他们讨论的时候,他们内心能够比较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想法与现实的距离。

一起成长,犯错以后共同挨训的感受,带来规则意识,也就是超我的道德原则的约束。要不要遵守这个规则,如何遵守,就成为了这个小群体要面对的问题。

他们可能会更深入去思考并讨论,把这个避不开的规则拿出来反复研究,至于犯错的事实,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们找到了前进的目标。

在做家长团体活动时我发现:某个现象可能各家都有,但大家迫于羞耻感不愿意讲出来。比如打孩子很厉害那种,有一天有位家长冲动之下说出自己的暴力打娃事件之后,其他家长要么表示自己也犯过这样的错,要么表达自己也曾经被气得差点就要这样打孩子。

是的,当大家都犯错,群体内对于这个事件的思考更多,羞耻的感觉更少,反省更多,成长更多。

所以我们看到《大家一起来》里,作者安排了大家一起搞怪、讨人嫌、惹麻烦等,但也安排了大家一起做好事、开心地吃蛋糕。

犯错的体验带来三观教育的契机

孩子犯错了,一群孩子犯错了,难道就不管?

不是的,上面提到了,他们犯错就会面对家长重审规则的结果,或者面对处罚。

所以,孩子犯错,是家长和孩子拉近关系的机会,是家长进行三观教育的契机。

你认为皮皮是怎样的孩子

从世界观到人生观,再到价值观,道德、文明、规则意识就清晰地呈现在其中。

当然,这个教育一定是在真正的共情孩子的前提之后进行的。

只有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内心感受,才能做到拉近和他们的关系,才能够使得教育更有效,而不仅仅是一次教育,孩子可以听可以不听的唠叨。

心理健康的前提——一个从来不犯错的孩子是很可怕的

咨询中,常见一些家长说:自己从小到大都是非常听话的,不敢丝毫违逆家长的意愿,为什么孩子就这么不听话呢?

我听后会问家长:“你认为一个从来不犯错的孩子,心理健康吗?”

家长们有时候会回忆起自己小时候被家长控制的不舒适感,有时候会拐不过弯来还是嫌孩子不听话。

无论家长什么样的反应,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从来不犯错的孩子就象一颗定时炸弹,他会在成年以后的生活中逆反一次大事情。

或者逃离婚姻,或者在中年期给自己挖一个坑,或者身体出现重大疾病。

有时候,青春期咨询、婚姻家庭咨询或者中年期咨询会呈现这个规律。有一次,当我问对面的来访者:“你所后悔的事情,是否当时不去做的话,就会有一种活不下去的感觉?”他瞠目结舌:“老师,你怎么知道的?”

孩子成长过程中,越早犯错,越早体验规则,他们的心智成熟就越好,人生之路就越稳妥。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孩子通常在8岁以后才进入能够自律遵从社会规则的“可逆性阶段”,之前都是他律模式的“自我中心主义”和“权威阶段”。

允许孩子犯错,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犯的错,是家长要做的事情。当然,在出了13岁男孩子杀害11岁女孩事件后,我们也要尽早把规则底线划出来,孩子未成年,真不是伤害别人的理由。

如何做到允许孩子犯错?让我们一起来读这本《大家在一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