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小子是好的,心理学角度告诉你:孩子小时候为啥要做点坏事儿? 你认为皮皮是怎样的孩子
小读客童书出版了国际安徒生大奖获得者、英国“童话桂冠诗人”昆廷·布莱克的一套“3~6岁宝宝表达能力提升”绘本。其中我们在语言游戏分册《大家一起来》这本书里面看到:无论做什么,大家一起来做。
一起做好事,一起做捣乱的事儿,一起搞怪去吓唬人,一起吃东西,一起去帮助别人,无论做什么,当然都是大家在一起了。
北方的民间有一句俗语说“皮小子是好的”,怎么说皮小子是好的呢?因为淘气的孩子,他可以有更多尝试的选择,他们会去做很多奇怪的事情,这些淘气的过程都会成为他生命中的体验。
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蒋勋老师曾经讲到自己儿时的故事,他兄弟姐妹好几个,常常一起淘气,并且乐于大家都犯错。因为孩子多不好一个个管教,妈妈就把几个孩子分别绑在饭桌的一个腿上,这样4个小孩就可以喊着口号悄悄把饭桌扛起来。
犯错居然是如此的有乐趣,成年人有没有试过犯一下错呢?
朋友们肯定会说:“我们成年人怎么和小孩子一样淘气?搞不好要坏事的啊。”
没错,成年人再想犯错,就要掂量轻重了,因为我们所接触的世界中很多时候是经不起犯错的。这也是为什么成年人理智的原因,也是我们更加成熟的原因。
在儿童的世界中,做错了事情是有更正机会的,只要不是触及底线的原则问题,不会伤害自己、别人人身以及利益,孩子们的淘气是很正常的现象。
孩子用最真实的感受与这个世界进行碰撞并成长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孩童早期多以本我示人,用自己真实感受来和这个世界进行碰撞,并在碰撞中获得超我的规则,逐渐达到用自我来调和本我的快乐原则、超我的道德原则的现实行为准则。
成长并非一蹴而就,孩子也需要遵从本我需求,以利己的角度来满足自身安全感和生存信心,过渡到本我起重要作用的成熟型人格状态。
一个从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从心理学角度看,是有心理问题的。在这里我们并非说为善是错,而是每个人都要先照顾好自己,才谈得上真正的帮助他人,否则只会凸显这个人资格感缺乏的人格缺陷。
而儿童遵从本我的快乐原则所犯的错,一般是利己的行为结果,当孩子小时候充分体验到能够为了自己想要的事情做更多的时候,这个被允许给到孩子足够多的资格感。
因此,适度的宠爱总是一个成熟的人内心深处深刻的温暖,也是他们人格完善的力量。
我的一位老师曾经讲到,自己幼年时父亲总是宠爱自己一点。父亲去世了,他才知道,当初那份允许他淘气所带来的内心力量,是多么强大,足以支撑他成年以后独自一人在这世界上生存。
不仅是孩子,我们知道,成年人里也会有“法不责众”一说。
现实中一群孩子犯错的时候,老师和家长会反思自己的养育、教育方式,并且不会重罚所有人。孩子们也就更有资格感,当成年人去和他们讨论的时候,他们内心能够比较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想法与现实的距离。
一起成长,犯错以后共同挨训的感受,带来规则意识,也就是超我的道德原则的约束。要不要遵守这个规则,如何遵守,就成为了这个小群体要面对的问题。
他们可能会更深入去思考并讨论,把这个避不开的规则拿出来反复研究,至于犯错的事实,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们找到了前进的目标。
在做家长团体活动时我发现:某个现象可能各家都有,但大家迫于羞耻感不愿意讲出来。比如打孩子很厉害那种,有一天有位家长冲动之下说出自己的暴力打娃事件之后,其他家长要么表示自己也犯过这样的错,要么表达自己也曾经被气得差点就要这样打孩子。
是的,当大家都犯错,群体内对于这个事件的思考更多,羞耻的感觉更少,反省更多,成长更多。
所以我们看到《大家一起来》里,作者安排了大家一起搞怪、讨人嫌、惹麻烦等,但也安排了大家一起做好事、开心地吃蛋糕。
犯错的体验带来三观教育的契机孩子犯错了,一群孩子犯错了,难道就不管?
不是的,上面提到了,他们犯错就会面对家长重审规则的结果,或者面对处罚。
所以,孩子犯错,是家长和孩子拉近关系的机会,是家长进行三观教育的契机。
从世界观到人生观,再到价值观,道德、文明、规则意识就清晰地呈现在其中。
当然,这个教育一定是在真正的共情孩子的前提之后进行的。
只有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内心感受,才能做到拉近和他们的关系,才能够使得教育更有效,而不仅仅是一次教育,孩子可以听可以不听的唠叨。
心理健康的前提——一个从来不犯错的孩子是很可怕的咨询中,常见一些家长说:自己从小到大都是非常听话的,不敢丝毫违逆家长的意愿,为什么孩子就这么不听话呢?
我听后会问家长:“你认为一个从来不犯错的孩子,心理健康吗?”
家长们有时候会回忆起自己小时候被家长控制的不舒适感,有时候会拐不过弯来还是嫌孩子不听话。
无论家长什么样的反应,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从来不犯错的孩子就象一颗定时炸弹,他会在成年以后的生活中逆反一次大事情。
或者逃离婚姻,或者在中年期给自己挖一个坑,或者身体出现重大疾病。
有时候,青春期咨询、婚姻家庭咨询或者中年期咨询会呈现这个规律。有一次,当我问对面的来访者:“你所后悔的事情,是否当时不去做的话,就会有一种活不下去的感觉?”他瞠目结舌:“老师,你怎么知道的?”
孩子成长过程中,越早犯错,越早体验规则,他们的心智成熟就越好,人生之路就越稳妥。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孩子通常在8岁以后才进入能够自律遵从社会规则的“可逆性阶段”,之前都是他律模式的“自我中心主义”和“权威阶段”。
允许孩子犯错,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犯的错,是家长要做的事情。当然,在出了13岁男孩子杀害11岁女孩事件后,我们也要尽早把规则底线划出来,孩子未成年,真不是伤害别人的理由。
如何做到允许孩子犯错?让我们一起来读这本《大家在一起》吧!
相关文章
- 心理学:性格自卑,不会与人沟通,可能是小时候有过这种经历
- 心理学:总是不开心、不快乐,可能是小时候有过这样的经历
- 心理学家告诉你,教育孩子,学会这招就够了
-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告诉你:为什么不要夸奖孩子聪明,夸孩子要这样
- 心理学:孩子犯错不要再责骂了,“试误说”告诉你孩子犯错很重要
- 孩子遇事哭闹,父母在一边冷眼旁观,心理学家告诉你:这就对了
- 8岁的孩子,我们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相处
-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孩子为什么会叛逆?「原创首发」
- 有个很乖的孩子是不是很欣慰?心理学家告诉你,别让你孩子太乖
- 育儿心理学:聪明的孩子,有成长规律吗?天才研究专家告诉你答案
- 心理学上把孩子识字分三个阶段,你都知道吗?
- 心理学专家:教会孩子“自尊自爱”,是父母最好的教育
- 心理学专家:父母说的"为你好"是孩子的噩梦,只会加深"负罪感"
- 心理学博士:我是如何帮助多动症孩子快速入睡的?
- 心理学家剖析:7种摧毁孩子自信和自尊的错误行为
- 心理学家李玫瑾:孩子被欺负时,“打回去”学会自我保护很重要
- 心理学家表明:孩子6岁后,这三个方面讲道理没用,强权控制才行
- 心理学家说,这7个迹象说明你把孩子抚养得很好
- 心理学家:学会做权威型父母,三步改造影响孩子行为习惯的微环境
- 心理学家:孩子分离时哭闹很正常,但这种情况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