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心理学:孩子犯错不要再责骂了,“试误说”告诉你孩子犯错很重要

2019-10-18 11:52:04孕产
孩子犯错你还在责骂吗?“试误说”实验了解一下,允许孩子犯错心理学:孩子犯错不要再责骂了,“试误说”告诉你孩子犯错很重要

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女儿刚上学时,由于口算的速度不快,用手比划着对我说:“她对语文的兴趣有大象那么大,对数学的兴趣只有西瓜那么大。”有一天,她回来后眉飞色舞的对我说:“妈妈,今天丁老师让我当第一大组的数学委员了!”

我问:“为什么?”她说:“我也不知道,可能是我上课认真吧。”我赶紧说:“数学学习委员可一定要数学学得好才行。”她紧张地问我:“那丁老师知不知道我速算不是太好,对数学兴趣不是很大。”

我说:“没关系,妈妈会一直默默的支持帮助你,通过努力一定没问题。”她说:“那我一定要好好努力,把数学学好”在我们和老师的鼓励下,在她默默的努力中,数学有了起色,而且兴趣也越来越浓。

有时,做对一些动脑筋的数学题时,就开心地说:“妈妈,原来,这样的题我总做不对,可是现在一下就对了,我觉得数学原来也挺有意思的。”现在他的数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且对学习数学有了自信心,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孩子受挫时,需要不断地鼓励与帮助,同时也会在自己不断地努力和尝试中,不断吸取经验,不断前进向上。

什么是试误说?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E.L. Thorndike) , 他曾做过许多动物学习的实验,并用以解释学习的实质与机制。其中,让饿猫逃出"问题箱"的学习是他的经典实验之一。

具体实验情况是这样的:

桑代克用木条钉成的箱子里,有一能打开门的脚踏板。当门开启后,猫即可逃出箱子,并能得到箱子外的奖赏--鱼。

试验开始了。一开始,饿猫进入箱子中时,只是无目的地乱咬、乱撞,后来偶然碰上脚踏板,饿猫打开箱门,逃出箱子,得到了食物。 接着第二次,桑代克再把饿猫关在箱子中,如此多次重复,最后,猫一进入箱中即能打开箱门。

实验表明,猫的操作水平都是相对缓慢地、逐渐地和连续不断地改进的。由此,桑代克得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猫的学习是经过多次的试误,由刺激情境与正确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所构成的。

桑代克据此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有机体形成"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他明确地指出"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一个人的联结系统。"

同时,他还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关的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而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根据他的这一理论,人们称他的关于学习的论述为"试误说"。

试误说得出的三大学习定律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基本学习方式是试误学习,人类的学习方式可能要复杂一些,但本质是一致的。 他从动物学习研究中,试图揭示普遍适用于动物和人类学习的规律。根据实验的结果,桑代克提出了众多的学习律,其中桑代克认为试误学习成功的条件主要有三个: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

(1)练习律

指学习要经过反复的练习。练习律又分为应用律和失用律:应用律是指一个联结的使用(练习),会增加这个联结的力量;失用律是指一个联结的失用(不练习),会减弱这个联结的力量或使之遗忘。

(2)准备律

这个规律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a.当一个传导单位准备好传导时,传导而不受任何干扰,就会引起满意之感。

b.当一传导单位准备好传导时,不得传导就会引起烦恼之感。

c.当一个传导单位未准备传导时,强行传导就会引起烦恼之感。

此准备,不是指学习前的知识准备或成熟方面的准备,而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简而言之,联结的增强和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调节和心理准备。

(3)效果律

是指"凡是在一定的情境内引起满意之感的动作,就会和那一情境发生联系,其结果当这种情境再现时,这一动作就会比以前更易于重现。

反之,凡是在一定的情境内引起不适之感的动作,就会与那一情境发生分裂,其结果当这种情境再现,这一动作就会比以前更难于再现。"

这也就是说当建立了联结时,导致满意后果(奖励)的联结会得到加强,而带来烦恼效果(惩罚)的行为则会被削弱或淘汰。

桑代克后来对此律进行了修改,认为从效果看,赏与罚的作用并不等同,赏比罚更加有力。并补充说明,准备律、练习律以及效果律,只靠单纯练习,不充分导致进步,要把练习和练习的结果和反馈联结起来,才能进步。

试误说里的学习联结说以实验研究为基础,提出了西方最早、最系统的学习理论。但是也存在一定缺陷机械论和简单化,抹杀了人类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也把复杂的学习过程简单化,如同现在的题海战术一般用多了,慢慢就失灵了!

为什么允许孩子犯错很重要?

龙应台曾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孩子早晚要离开父母独自生活,所以当孩子和父母分开以后,需要有勇气面对挫折,而孩子在不断犯错的成长中长大,那么孩子就更有勇气去面对挫折的中的错,更有解决错误的能力。

儿童心理学家曾说:孩子会犯无数次错,那是由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在快速发展。此时,孩子愿意自己不断地摸索,从而做的更好。

所以允许孩子犯错的很有必要的,允许孩子犯错无形中就是在帮助孩子,让孩子能勇敢的尝试新鲜事物

爱因斯坦说过:“不曾犯过错误的人,表示他从未尝试过新的事物。”

作为家长我们自身应该怎么做?

1.允许孩子犯错

当孩子犯错时,不要总是说:“又做错了,你怎么这么笨?”“说了多少次这样做,却还是做错?”

“给你说的都听不见吗?又做错?“等等批评的话语,这样无形中给孩子造成压力,害怕犯错。

孩子犯错了,父母应该学会接纳,并对孩子孩子进行安抚和指导,这样孩子才会勇于承认错误并积极改正,更有足够的力量去面对错误,寻找解决的办法。

2.孩子犯错后不打击,不急着纠正

当孩子犯错,父母就想急着纠正,希望孩子能在短期内快速改正,但是孩子毕竟还是孩子,经验什么也许不足,学到的东西也比较少,不容易快速找到解决的办法,而家长急着纠正,会让孩子提心吊胆,容易让孩子思前想后,优柔寡断。

父母需要不急着批评打击孩子,不急着纠错,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当然我们也可以先给孩子方法,若孩子做错了,不用干涉,让孩子多尝试几次,从中找到正确的方法。

3.孩子至少会犯21次的错误

曾经有一个调查显示,孩子要做好一件事,至少需要犯21次错误。

他们对3000多个孩子经过长达10余年的训练,发现了21次理论。因为孩子的一项新知识大到注意力训练、自信心培养小到上课举手发言、做题准确等,至少需要21次练习,也就是21次错误的递减。

所以孩子犯错会产生错误递减,父母不断鼓励孩子,会让孩子产生驱动力在一次又一次错误后尝试下一个环节,最终做好一件事。

孩子犯错不可怕,最重要的父母要允许孩子犯错,如果父母老是批评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在逃避错误中无法得到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很需要父母有足够的耐心和鼓励,让孩子能勇敢面对挫折,勇于犯错,乐于改正。

对孩子怎么做?

1. 准备律(培养孩子学习的好习惯)

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例如,我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应提前预习。

众所周知今年广西高考理科状元730分的杨晨煜创下了广西高考成绩的记录,理科卷面分和总分都是广西第一。这是自从广西恢复高考以来,总分最高的一个状元。

杨晨煜能够取得这样的好成绩,和自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从小严于律己,每一堂新课前都做好预习准备,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从而才取得了今天如此骄人的成绩。

2. 练习律(总结,巩固,反复)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古人把经常复习当作是一种乐趣,能达到这种境界是非常不容易的。复习在学习中起到了巩固、强化的作用,是将知识掌握的一个重要环节。“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学习中,只有把学过的知识经常的复习,才能牢记在心中。

记得有专家计算过:人的初次记忆,只能在脑海中停留1~2天,再次记忆,也只能停留15天左右,只有一遍又一遍的经常性去看,去记,才能牢牢地把知识记在脑海中。

所以要把学到的知识很好地掌握,只有一遍又一遍地复习,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3. 效果律(孩子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也就是说,实验中如果那只猫当它跑出了笼门,还没等它吃到鱼,我们就把它扔回了笼子里,重复几次之后,这只猫还会努力的从笼子中挣扎出去,这就是告诉教育者一定要学生做完题对答案。

效果律告诉老师:对希望保留的行为给予奖励以维持联结,奖励不仅限于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给予反馈。

学生的每一个动作,如果要完成,就需要反馈。无论是教师对学生的反馈,还是学生所得到的结果自身的反馈,都对学生本身起着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学生的学习结果,老师一定要及时给予评价,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可见,自我教育在人的成长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帮助孩子开启自我教育的能力。

总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自人类礼貌诞生至今,无限存在的永恒课题。教育孩子,从与孩子共同生活的时间,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到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每一位家长都任重而道远。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