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学会做权威型父母,三步改造影响孩子行为习惯的微环境
自控力一般只一个人对自己的情绪,行为,注意力,欲望等的控制能力,并且实验研究表明,有的孩子天生自控力就强一些,另一方面,自控力是可以后天学习培养的。自控力强的孩子在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方面会更强,有更好的人际关系,能达成的学业成绩和事业成就也会更高。
什么是自控力?朋友小琳的儿子今年15岁,自控力极差,做什么事都需要催促他:
“赶快起床了,小心迟到!”
“快点写作业,别又熬夜!”
“别玩了,明早还要上课!”
给他定制的学习计划也没用,睡前刷手机,拖延写作业,小琳不说赶紧写作业,孩子就在那里看电脑玩游戏,不督促他就不知道学习,一看书就发呆......这些坏习惯还是改不了,每天都要催!催!催!孩子心烦我也心累。眼看每天都这样催促不管用,小琳又制定了一个约法三章,凡是没达到我要求的,就要接受惩罚,从限制游戏时间到扣除零花钱等等。即便如此,问题还是没解决,每天还是照样作业拖拉、熬夜玩手机,成绩也下降得厉害。
这就是典型缺乏自控力的孩子,对于孩子来说,自控力比智商更有助于学习成绩,比情商更有助于社会交往。从这个角度来看,自控力就是孩子自我成长的“秘密武器”,虽然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时时处处都在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做权威型父母,培养出有自控力的孩子:1、定规矩可以培养孩子自控力:在信息化时代,孩子玩手机这个问题是多数父母头疼的问题,不让他玩,他就和同龄的小孩显得不合群,而且有些课程需要手机辅导上课;但放手让孩子玩,他又管不住自己,沉迷,荒废学业的可能性更大。其实,权衡二者,父母只需要综合一下,父母规定时间,每天监督孩子使用手机就好。这样的约束可以帮助孩子自控。孩子的“自律”首先来自“他律”。
2、权威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成长:心理学研究表明,权威型的教育风格是恰到好处的教育方式。在《让孩子的大脑自由》一书中提到,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根据父母与孩子的互动和要求程度,将家庭教育分成了四种不同的风格
(1)独裁型:低回应高要求。父母对孩子态度严苛,许多事情都说一不二,经常反驳孩子的需求,孩子对父母持有畏惧的心情。
(2)溺爱型:高回应低要求。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为避免让孩子哭闹,对孩子订的规矩也极其少。
(3)忽略型:低回应低要求。这可能是最糟糕的养育方式,对孩子漠不关心,只让孩子吃饱,然后一句“很忙”打发孩子的所有行为。
(4)权威型:高回应加高要求。父母对孩子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孩子关爱有加。
3、权威就是做到坚定而不强硬:父母担心管教太严会养出两种极端的孩子,一种特别叛逆的孩子,另一种则是毫无主见的孩子。父母可以试着和孩子保持良好沟通,让孩子多说出自己身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想法,告诉他想法的可行性。
孩子撒泼打滚,又哭又闹的这都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不然怎么叫孩子。所以家长要保持平常心,对待一些事情要有自己的原则。决不能因为见不了孩子哭闹就一时心软,这样只会被孩子抓住把柄。
要注意的是,坚定不是强硬,也不是把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用命令的语气去指挥他们。而是自己言而有信,坚定自己说出的话。以身作则的行为,去带动孩子知道说话要算话,规矩不可逾越。
养出有自控力的孩子,家长就要做权威型父母,教育是件非常辛苦的事,孩子要到18岁才成年,这意味着,在这之前的日子里,基本的品质和技能,我们可能会给他说上许多遍,示范给他看,通过行动告诉他该怎么做。养一个孩子,不单单是让他吃饱穿暖,精神上的教育,不是单单靠学校老师的教育,成长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父母怎么做才能培养出有自控力的孩子?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韦格纳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
他告诉参与实验的学生,可以想任何事情,但就是不要想白熊。这些平时几乎不会想到白熊的学生们,在被教授特地提示了白熊之后,
韦格纳把这个效应称为“讽刺性反弹”。类似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很多父母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越是不让孩子玩手机游戏,孩子越沉迷;越是不给孩子吃的零食,孩子越渴望。甚至在晚上熬夜的时候,越是想睡觉,反而更睡不着了。
1、越是被禁止的事情,孩子越想做,甚至是忍不住要做。
亚当和夏娃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有听说过,上帝吩咐亚当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 只有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结果亚当和夏娃从此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毒蛇在此基础上,稍加引诱就让他们俩吃了果子。
其实,“讽刺性反弹”效应不仅孩子会有,成年人也一样。我曾经因为担心小兰年纪小,吃甘蔗不知道要吐出来,所以一度是禁止她吃的,没想到的是,甘蔗在她心里不仅种了草,还生了根。她连做梦都想吃。后来,她快5岁时,我索性放开,让她想吃多少吃多少,当然,也提前跟她说明了甘蔗为什么不能吞咽。她高兴坏了,一口气吃了好大一根的甘蔗。因为忌惮“讽刺性反弹”效应,我眼睛一闭心一横,全给她买了,想着压抑了那么久,干脆给她一个机会,一次性释放掉。当天晚上,她就毫无节制地吃完了,而我也无数次克制住了自己想要管她的冲动。
从那以后 ,甘蔗在她心里就算拔了草了,后来还要求我买过几次,但渐渐地,甘蔗就从她的零食单里消失了。
想要看到一个有自控力的孩子,前提得是你真的相信他有自控的能力,并给他自控的机会。
2、人之所以能够有自控力,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人有自我意识。
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对自我意识的定义是:对自身状态、情绪和动因的感受和认识。简单来说,就是每个人对“自己是谁”的内在认知。所以,自控力强的孩子,通常也都会有更多的自我意识,以及更高的自尊水平。父母放手让孩子去探索、去尝试,甚至去犯错,孩子才能由此感知自己真正的能力,并建立起更积极的自我意识。
要想让孩子有自控力,就得先培养他的自我意识,家长要引导孩子,让孩子自己去寻找,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3、缺乏自控力不行,可孩子太有自控力也不不见得一定好,其实,自控是一件很耗能的事,如果长期地、不间断地自控,反而更容易有麻烦。
女儿的同学小菲,是人们口中“别人家孩子”,家长会时跟她妈妈聊天,她说女儿学习成绩拔尖、性格随和开朗,还不耽误钢琴比赛拿一等奖,参加各项技能比赛,成绩都很不错,明明已经优秀到让大部分孩子都望尘莫及了,可她还是觉得不满意:我女儿什么都好,就是不爱运动,体育成绩不行,得加强锻炼才好。谁都知道人无完人,可很多父母依然会用完美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就算妈妈不要求,这样的孩子对自己也会有很高的要求。这样的孩子过得太累,把自己逼得像紧绷的弦,这样反而很不利于孩子成长。
父母虽然望子成龙的心情迫切,但是总是不断地试图压抑孩子的想法、情绪和渴望,一切都要按照“应该”、“必须”来做,很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培养孩子自律能力:用三步改造影响孩子行为习惯的微环境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常见的错误倾向是,过分关注结果,只在乎孩子的表现。我们作为“执法者”、“监督者”的角色,经常约束孩子。培养孩子自律能力用三步改造影响行为习惯的微环境。
1、保持警醒:“不重要”的时刻,最重要
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也不要忽略这点,孩子年纪还小,还没有到能很好地分辨事情轻重缓急的时候,这时候父母要着重引导孩子,如何去判断。
孩子不会把每件我们强调过的事都当作头等大事来对待。起床、穿衣、洗漱等生活中的小事情,其实每一件单独拿出来说,都十分重要。可是当这么多事都放一起时。孩子就会迷茫,不知道哪些事需要优先做,哪些事可以先缓一缓。
家长要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普普通通的时刻,分清事情的轻重程度,把一件件不是生死攸关的事情,也能认真负责的做好。而不是让一件事成为逃避另一件事的借口。
2、学会理解:孩子面对的诱惑,比当初的我们上升了不止一个级别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我们时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在孩子面对一些挑战,总认为我们几句话就能点醒孩子,就能独自面对诱惑。然而家长忽视了环境的区别,相比父母以前那个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时代,那个时候保持专注并不是什么难事。
不像孩子现在处于信息、工具极大丰富的时代,诱惑无处不在,对专注的挑战已经上升了一个数量级。现在是成百上千的动画动漫,各种手机,平板,游戏机触手可及。就连许多成年人都抵挡不住游戏的诱惑,更何况他们还是个孩子呢?
所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抱怨孩子不如自己当年那么争气,也没有必要去逼孩子,而是要如何规划和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段和环境,让孩子能够静下心来,做好该做的事。
劳逸结合,适当放松,风平浪静地做好每件该做的事,才是我们真正该追求的成长之路。
3、与孩子一起培养行为习惯
想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父母需要在许多事情上帮助孩子规划和陪伴。就像我们想让孩子学会骑自行车,我们不会把孩子放在车上,然后告诉他用脚踩就不管他。而是会扶着车,陪伴他骑一小段距离,让他适应了之后才放手。
行为习惯其实和学习一个新技能是一样的,不是简单的一句“少玩游戏,多看书”就解决了。比如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我们可以帮助孩子规划时间,在一定时间内做这一科,然后一定的是时间内写另外一科。然后在哪个时间段内可以玩游戏。
想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父母一定要全程陪伴,而不是只在旁边埋怨孩子为什么做不到,在和孩子规划好之后,也要拿出身为父母的权威,告诉孩子,因为是他也是规划者,所以要严格遵守。当然,父母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必须的。
作为父母,我们无需人人都成为育儿专家,也很难做到育儿专家的级别。但我们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先去了解孩子,再找到和孩子沟通的桥梁,这样育儿之路会走的越轻松,越自信。
相关文章
- 心理学家告诉你,教育孩子,学会这招就够了
- 心理学家李玫瑾:孩子被欺负时,“打回去”学会自我保护很重要
- 心理学家:焦虑是扰乱孩子成长节奏的最大杀手,父母别不当回事
- 心理学家:童年的心理创伤是如何影响孩子的爱情观的
- 孩子为什么越长越笨?心理学家直言:是父母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 孩子遇事哭闹,父母在一边冷眼旁观,心理学家告诉你:这就对了
- 孩子都是亲生的,为何父母还会偏心?美国心理学家给出这样的解释
- 11位权威认知心理学家,请你让孩子停下“看起来很努力”的无用功
- 1岁内宝宝喜欢的3个“坏”习惯,求爸妈别逼孩子改正!心理学家说
- 美国心理学家:100分父母的孩子,成年后过得一点都不快乐
- 面对“学渣”父母易发怒,心理学家,学会这4招,改善亲子关系
- 心理学家剖析:7种摧毁孩子自信和自尊的错误行为
- 心理学家表明:孩子6岁后,这三个方面讲道理没用,强权控制才行
- 心理学家说,这7个迹象说明你把孩子抚养得很好
-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告诉你:为什么不要夸奖孩子聪明,夸孩子要这样
- 心理学家:孩子分离时哭闹很正常,但这种情况除外
- 心理学家:孩子若屡教不改,宝妈别着急生气,该解下“超限效应”
- 心理学家:孩子黏人很正常,出现这些行为时,家长须谨慎
- 心理学家:要想毁掉一个孩子,就让他待在家里,一天到晚待在家里
- 心理学家:让孩子不要那么聪明,妈妈要引起重视,10年后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