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心理学家:孩子分离时哭闹很正常,但这种情况除外

2019-10-25 13:26:04孕产
心理学家:孩子分离时哭闹很正常,但这种情况除外心理学家:孩子黏人很正常,出现这些行为时,家长须谨慎

优质原创作者 乐妈谈育儿:关爱母婴生活,专注幼儿成长,分享育儿心经!

孩子黏人是分离焦虑的常见表现,为什么婴幼儿都会存在“分离焦虑”,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呢?分离焦虑的表现是正常的发展过程,如果自己的孩子跟同龄孩子相比,表现的太过强烈,或持久且影响到日常生活,家长就需谨慎对待了。如果我们发现这个问题时,家长首先要搞清楚孩子一个关于儿童心理学的概念——物体恒存。

物体恒存概念

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年-1980年)的研究发明:婴幼儿对于不在眼前的物体,在他们的认知里依然是存在的。例如:当我们把逗宝宝玩的玩具藏起来时,宝宝会出现“寻找”的动作,这就是在宝宝的认知里“物体恒存”的概念。他们会认为:即便玩具消失在眼前,但事实上依然是存在的。哄宝宝玩的“躲猫猫”游戏,最能刺激他们的“物体恒存”认知,通过躲藏和出现的相互转换,帮助宝宝建立“人恒存”的概念。

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婴儿在12个月之前不可能具备这个概念。乐妈觉得,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在不断地进步,现在的婴幼儿的认知能力越来越强了。乐妈的两个孩子都是在6个月以后就出现“物体恒存”意识了。一般而言,当宝宝5个月以后,妈妈离开他们的视线时,就会出现“分离焦虑”的表现。

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是每个宝宝都会经历的发展阶段,只要与亲近或熟悉的人分离时,宝宝就会产生焦虑或不安的情绪。一般来讲,婴儿在5至6个月大时,开始会察觉到身边的人不见了,并且出现情绪反应;10个月大之后,分离焦虑的情况更为明显,离开一下子,宝宝就可能哭得泣不成声,让家长十分心疼。但等到宝宝2岁以后,分离焦虑就会开始减缓,这是宝宝的正常发展里程碑,并非天生个性或他人影响,加上因为认知能力进步,可更清楚分辨主要照顾者是否就在附近。不过由于生长环境、教养方式及平时家长与宝宝的互动练习,每个宝宝的反应仍然会因人而异。

​严重分离焦虑症状

如果家长发觉孩子的分离焦虑反应比同龄的孩子异常强烈、或持久,甚至影响到了孩子的日常生活功能时,例如:激烈哭泣导致呕吐,出现自伤或伤人的表现,较大的孩子频繁提出自己的身体的不适,拒绝参与各种日常活动(如,不想上学、不愿自己睡觉、不想与其他小伙伴玩耍)。特别是3岁以后的孩子,出现以上表现时,建议家长带孩子去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需求帮助,了解孩子的情绪原因并及早介入。

如何克服分离焦虑

当孩子出现了“分离焦虑”时,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分离的情绪反应呢?各位家长不防从以下8个方面着手:

1.给孩子练习独处的机会

在宝宝约5至6个月大的时候,就可以开始让宝宝练习独处,每天都适当安排一些时间来锻炼,让宝宝自然而然的习惯,最后就会觉得是正常的事情。随着孩子年龄越来越大,家长可以尝试开着房门,但却是在不同的房间活动,虽然孩子看不见你,但是会说话让他知道爸爸妈妈正在忙什么,宝宝就能够安心地独处,最后家长只要不时出现查看孩子情况即可。

2.多接触家人以外的人

现在的孩子若不时常练习与他人接触,很可能会导致社交能力表差,等他们上学时,跟老师和同学之间无法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因此,家长要经常带着孩子和家人以外的人接触,若常常跟别人在一起,到新环境就比较不会害怕,甚至还能养成与人主动攀谈,或打招呼的习惯。

3.家长渐进式离开,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

有些妈妈(孩子的主要照顾者)认为偷偷离开宝宝,只要宝宝没有发现就不会哭闹不休。但是,从科学育儿的角度来讲,这样反而会造成宝宝的恐慌,最正确的方式是父母在每次离开前都该先陪伴孩子玩耍,再渐进式地离开,让孩子知道父母都在附近,离开的时间越来越长,最后即使人消失一阵子没发出声音,宝宝仍然知道妈妈会回来;重点在离开前务必和宝宝说“再见”,并明确告诉孩子什么时候会回来。例如,具体形容等唱完一首儿歌,等太阳公公下山以后……,让宝宝可以做好心理准备,与父母只是暂时分开,等待期间要乖乖听爷爷奶奶(非主要照顾者)的话。

4.建立对陌生环境的好感

要带宝宝去早教中心或幼儿园前,最好先带他们去找熟悉的人见面,不要直接将宝宝交给陌生人,要让宝宝有缓冲期,且最好事前先带孩子去熟悉环境,循序渐进地让宝宝和他人接触,认为来这里就会有好事发生,进而产生好感,觉得这里是好玩的,这些练习方式能尽量避免宝宝产生分离焦虑。

5.别让孩子控制你!

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抱?妈妈(主要照顾者)和宝宝相处久了,用心观察宝宝,你就会知道什么情况下宝宝会哭,懂得去掌控宝宝的情绪起伏,并给予及时且正确的反应来满足需求。但若是生理状态不被满足的哭闹情况,家长就不能不理睬了!只为了讨抱的哭闹,家长坚决不能随时随地都满足他。因为婴幼儿很容易就抓到父母的弱点,若只要一哭妈妈就来,等他知道这样会使家长妥协时,以后就会用同样方式来引起家长的关注。如果孩子养成了这个习惯,家长就容易被孩子控制住。

6.家长心情先放轻松

许多家长都会害怕孩子哭闹及有情绪反应,所以会不断给予呵护和照顾,自认为孩子非常需要自己,不能离开身边,但是当家人越是给予孩子这种难以割舍的情绪,孩子就很难发觉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其实,孩子的修复能力及潜力很强,比我们家长想想的要强大很多。有些宝宝为了引起家长注意,有些行为都是故意演给家长看,越安慰就哭越大声,因此家长(主要照顾者)必须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和心态,不要过于担心及照顾孩子,应该勇于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放手让孩子去习惯跟其他人在一起,才能够协助宝宝克服分离焦虑。

7.家长一旦离开就别回来

要克服分离焦虑最重要的是“家长的态度”!俗话说,长痛不如短痛。如果家长决定要离开时,必须坚定地走,并尽量将说再见的时间缩短。切记:不要一看到孩子哭就跑回来,安抚一下后又消失,反而会让孩子处于不稳定的情绪状态。

8.转移孩子注意力及情绪

当孩子看到陌生人接近就哭时,可转移孩子情绪,和他说:“那只是叔叔在跟你打招呼啊!他跟你微笑,应该觉得你很可爱!”家长要学会忽略孩子的哭闹情绪,不要针对哭的事情去做响应,并且以心平气和的语气与宝宝沟通,让宝宝觉得这件事情没什么大不了;反之,若说“你不要哭!这有什么好哭的!”讲到“哭”的关键词,可能会让孩子哭得更大声。如果这时家长不知所措或立刻将孩子带走,会孩子误以为真有大事发生了,下次看到陌生人依旧会嚎啕大哭。

最后,乐妈再强调一下,分离焦虑的表现是正常的发展过程,如果自己的孩子跟同龄孩子相比,并无太过强烈,或持久且影响生活的行为,家长便无须太过担心!

如果您觉得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就点赞转发一下吧!了解更多育儿知识,就关注乐妈谈育儿吧!有任何建议,请私信@乐妈谈育儿,感谢一路有您的陪伴!(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