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住宿生的逆反心理?“马太效应”告诉我们要尊重和鼓励
暑假时候,我妹妹刚刚从六年级升到初一,父母害怕学习科目增多、难度增大导致妹妹跟不上班,除了上午给她报了补习班之外,下午还要时不时督促她的学习。
这是很多家庭都会有的状态,父母比孩子都着急。看到孩子不在学习,总是忍不住说几嘴,唠叨几句。可是,这都会产生一个相同的结果:孩子的反感和抵触。
这里,我更强调“住宿生”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当然,其中的大多数方法也适应于所有的学生。
首先,我要解释,为什么对象是住宿生?
一是因为住宿生和父母相处时间相比于走读生更短,和父母交流的机会更少,学习的环境更为复杂。
二是因为住宿生独立性更强,对父母的依赖更少,“自我意识”和“保护意识”更强,这就会让住宿生和家长之间的磨合更加困难。
“马太效应”在教育中的体现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马太效应如何更好地理解呢?马太效应到底是什么呢?
马太效应的名字就来源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从前,一个国王要出门远行,临行前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依照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
过了许久,国王远行回来,和他们算账。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五千银子,我又赚了五千。”
那领二千的也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二千银子,我又赚了二千。”
那领一千的,也来说:“主阿,我知道你是严厉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里。请看,你的原银在这里。”
这种理论也可以运用在教育之中。面对孩子的“逆反心理”,如果家长一味地责备,选择硬碰硬,那只能加剧这种矛盾。相反,家长如果使用鼓励和尊重,也会获得孩子加倍的尊重和理解。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逐渐占上风(特别是住校生),对于家长“冗长的”、“反复的”教导和训斥会产生严重的的排斥和厌烦心理,家长如果只是一味地固执不做改变,只会和孩子渐行渐远,成为生活和情感上的敌人。
根源在于家长和孩子的情绪控制和认知逆差家长的角度有句名言说过: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原生家庭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家人间情绪互动、依恋模型、夫妻沟通模式、家人互动的模式等都会对子女构成深刻的影响。、
相对于父亲来讲,母亲与孩子接触得更多些,所以主宰孩子的情绪管理和人际关系。如果一个人与母亲建立良好的情感连接,他就具有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如果一个人与母亲之间情感连接不好,则会表现出情绪波动频繁。
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情绪有着不同的效果
《青春期不迷茫》中将父母对孩子的亲密关系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下面这幅图以亲密度为横轴,正向为过度亲密,负向为过度疏离;以弹性为纵轴,正向为过度放纵,负向为过度掌控。圆圈内部分是舒适区,绝大多数人是在这个区域中的,特征不太明显。越向两极发展,特点越突出。
第〡象限:过度亲密+过度放纵。
这样家庭的父母无条件、无原则地爱孩子,这种家庭培养出的孩子会有两个发展方向:
如果父母本身道德感强,严于律己,孩子从小耳濡目染,也会形成较强的自我道德感,他们能够自我约束,建立良好的个人信誉。
如果父母以利己为人生目标,对待外面世界灵活、钻空子。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充满侥幸心理,他们自我约束能力差,经常出现问题行为,容易成为顽劣、难教化的孩子。
第Ⅱ象限:过度放纵+过度疏离。
这样家庭的父母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无暇陪伴孩子,对孩子的情绪缺乏体察。
这类家庭的孩子内心严重缺乏安全感,并且因为缺乏与父母的交流,对成人社会的准则知之甚少,经常会有意无意间违反准则,进而被周围人,尤其是父母的指责。
第Ⅲ象限:过度疏离+过度掌控
这种家庭的父母对孩子情感上很疏离,行为上严格掌控,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在父母缺乏情感沟通的背景下,严格监控。
这样的家庭培养出的孩子会有两个发展方向:
会表现出非常胆怯,不敢承担,遇到困难第一个念头就是逃避,他们特别容易成长为啃老族;会在青春期时表现出强烈的反叛,此时的反叛没有原则。属于当下常说的“无爱一族”。第Ⅳ象限:过度掌控+过度亲密。
这种家庭的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无论情感还是物质都全情投入。
这类孩子一旦自我心理意识觉醒会对父母之前所做的一切持批判的态度。乖乖的孩子往往会“青春期滞后”,他们在就业或择偶中反叛父母,对人生产生严重的后果。
所以说,孩子的反应大多数情况下是根据父母的情绪和行为而改变的,父母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极端化、情绪化,才能正确引导孩子的情绪和行为。
孩子的角度——我想要理解和尊重自尊是孩子的助跑器,孩子一旦失去了这种动力,有可能毁掉一生。
在一项“孩子最怕什么”的测试中,结果表明,大部分孩子最怕“失面子”,更害怕父母拿同龄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相比较。
这也是为什么孩子一听到父母说自己时,第一反应是抵触,大多数的家长都会涉及到“敏感词汇”: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你怎么就这么不让人省心”、“我还不都是为了你好”、“别人都能学会,你怎么就学不会呢”等等,这些词汇会破坏孩子们的“自尊”,也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
克兰在研究儿童和青少年逃学行为中提及:
在青春期,逃学和离家出走的概率总是会显著增加,而我们现在所指的青春期有可能正是原始人类的成年期。
少年儿童厌倦学校生活,渴望户外活动,内心里那种全人类所共有的兴趣及爱好正在萌芽,从这个角度来说,离家出走可以被诠释为一种源自本能的叛逆,以此抗议羁绊自由的生活方式、不自然的教育方法以及令人不满的家庭。
因而,限制孩子的自由则是引发逆反心理的第二个诱因,过分控制孩子,不仅违背了孩子的天性,也会加重青少年“叛逆”的程度。
对于住宿生来说,本来就被束缚在学校之中,活动范围已经缩小。倘若在精神上还要加以控制,不给予适当的空间,那和关在笼子里的小动物没有区别。
不做“糊涂”家长,就要懂得这样做一:尊重孩子,给孩子自尊
我认识的一位家长因为工作繁忙,自从孩子出生后,就由奶奶照看,到了上学的年龄后,孩子被送到重点小学。然而,由于没有接受好的学前教育,一时跟不上班上的进度:写字慢,背书慢。
于是,家长经常对孩子大喊:你怎么这么笨。原本活泼的孩子,学习更是一度下滑。
家长说话的语气非常重要,语气不对或者带有消极色彩时,会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进而影响孩子的进取心和积极性。
二:给予孩子空间,不要试图掌控孩子
很多家长的“控制欲”过强,总想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意志走。
比如孩子想要学习钢琴,家长却觉得钢琴不好,女孩学跳舞才有气质,从而忽略孩子的感受,按自己的想法要求孩子,只会加剧父母与孩子的矛盾,对整个家庭的和谐起不到一点作用。
三:控制情绪,减少批评和说教,选择鼓励
情绪是魔鬼,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处理问题,只会带来两种结果:
一是事情的恶化
二是做这件事情的主体的激化
余世维说过:EQ不是情绪的发泄,二是对情绪的察觉和利用。
四:拒绝以“分”为本
现在的家长因为“攀比心理”作祟,经常把“分数”作为攀比的对象,而孩子自然也成了这场战争中的“牺牲品”。
《教育孩子要懂心理学》这本书中讲到:
父母要记住,读书是为了孩子的将来,而不是为了炫耀什么。父母必须明白,分数的高低并不代表教育的成功或失败;功课也不等同于教育,不要以为努力督促子女努力学习就完成了家庭教育的责任,这样的教育不是全面的。
相关文章
- 马太效应:孩子优不优秀,差距是这样慢慢拉开的,值得父母深思
- 三本育儿书的某些亮点—读《儿童逆反心理学》等
- 不要忽视教育上的“马太效应”,父母知道这个秘密,助力孩子成长
- 四岁多的孩子逆反心理很强该如何教育?
- 孩子总和父母对着干,这是逆反心理!快来试试反弹琵琶沟通术
- 孩子的逆反心理,大多源自父母的否定,不如因势利导“顺着”孩子
- 父母说什么话会增强孩子的逆反心理?
- 父母越唠叨,孩子逆反心理越强烈,睿智的父母都这么做
- 面对孩子逆反心理,这几招很管用,用过的都说好
- 告诉孩子不要“偏科”,多做练习多鼓励
- 告诉孩子你能行,父母的一句鼓励胜过千言万语,让孩子勇往直前
- 心理学家告诉你,教育孩子,学会这招就够了
-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告诉你:为什么不要夸奖孩子聪明,夸孩子要这样
- 心理学家:孩子若屡教不改,宝妈别着急生气,该解下“超限效应”
- 心理学:孩子犯错不要再责骂了,“试误说”告诉你孩子犯错很重要
- 心理学:应对孩子的过分依恋,家长应该更好的抽离出这段关系
- 心理效应|婴幼儿的感知:为什么宝宝更喜欢鲜艳的颜色?
- 心理认知规律告诉你,几岁让孩子学习绘画,不会损害他们的想象力
- 心理:孩子被欺凌了,什么是最好的应对方法?父母怎么正确干预?
- 13岁男孩跳楼轻生,幕后的推手是谁?心理学家告诉你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