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孩子优不优秀,差距是这样慢慢拉开的,值得父母深思 马太效应是谁提出的
前段时间在嫂子家的一次聚餐中,放学回来的小侄子磊磊坐在一旁全程都表现得闷闷不乐,平时都乐观开朗的磊磊突然表现出这样的行为,实在是然我们有点摸不到头脑,因为他在我们平时三天一小聚五天一大聚的过程中,可都是我们的开心果。
在傍边的嫂子最先觉察出了磊磊的不对劲,便问道:“怎么了呀磊磊,是不是出什么问题了?来跟妈妈说说。”磊磊回道:“妈妈我没事,没有什么问题,不用担心。”
后来等到聚餐结束所有人离开以后,嫂子还是放心不下孩子,必经以前从来都没有过这种情况,于是来到磊磊的房间问他:“今天的作业都做完了吗?”磊磊回答:“妈妈,作业我都做完了。”
嫂子作为孩子的妈妈,依旧是放心不下孩子,于是继续问道:“宝贝儿,你是在学校里受到了委屈吗?还是有人欺负你了?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了,你都要和妈妈说,妈妈来和你一起想办法,千万不要憋在心里。”
听到妈妈的话,磊磊终于说出了实情:“妈妈,老师今天在班级里表扬我了,还说让我们班的同学都向我学习,但在下课的时候我听到有几个同学说老师偏向我,无论什么好处都给我,但是我也只是做了我自己应该做的啊,成绩好难道是我错了吗?
老师表扬我那也是老师的事啊,他们为什么要做这样说我呢?”在得知了具体原因后,嫂子对磊磊说道:“你不要去在意别人怎样去讨论你,你只要做好你自己该做的就好,他们对你的这种评价也只是在嫉妒你而已。”在经过嫂子的开导劝解后,磊磊才终于打开了自己的心结。
磊磊平时在班级里表现的就非常好,学习成绩排在班级的前面,又是班级里的三好学生,而且还有一点是他平时的性格、品行也要非常好,也因此备受老师们的喜爱,在其他的家长眼中是一个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而在这其中就存在一个概念,叫做“马太效应”。
所谓“马太效应”就是指,好的更好,坏的更坏,多的更多,少的更少的一种现象。它所反映出的是一种呈两极分化的状态,富的会更富,穷的则会更穷,以及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在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则寓言:国王准备要出门远行,他将他的财产分别给了他的三位仆人,每位仆人所得到的金额分别为五千、两千、一千。
分到五千和两千的仆人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后将手上的钱翻了一番,随后受到了国王的重用,但分的一千的人确实将钱给埋了起来,结果国王将这一千收了回来转赠给了原本被分得五千的仆人。
“马太效应”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所表现出的就是,一个平时表现优秀、学习成绩靠前的孩子,他们在学校时要更加受老师的喜爱。
这些孩子在平时老师对自己的态度上,会让他们吸取到更多积极的能量最终得以让自己更加进步。但对于那些“差等生”来说,他们在平时得到更多的可能是来自家长及老师的否定,当他们长期处于在这种负能量的环境中时,往往就会产生自我怀疑的态度,进而会导致形成错误的认知,变得越来越差。
英国著名教育家赫胥黎曾说:“人生不是受环境的支配,而是受自己习惯思想的恐吓。”
☆源自于周遭的环境
例如在一个班级之中,如若一个“差等生”从没有接受到过来自老师以及其他“好学生”的冷眼相待,而是能够平等的去对待他们,去给予这些所谓的“差等生”平等的学习机会,去真诚的给予他们一些在学习上的帮助,他们则会仍旧对学习抱以热忱,也就不至于会掉入到“马太效应”这一怪圈之中。所以,在孩子所处的周遭环境之中,其中的一些原因是导致让孩子陷入马太效应中,而在这面前,语言却会显得无力苍白。
☆源自于孩子对自身的认知惯性
孩子们对于自身的认知往往是来自于外界对于自己的评价,马太效应就好像是去给一个人贴上“标签”一样,最终会导致孩子朝着被贴的标签所指的路越走越远,而这正是由于对标签形成了一种认知才得以被延伸。事实证明,任何一个人如果一旦形成了某种认知就很难会对此改变,由此,好学生永远都会是好学生,而“差等生”也会由于形成了“我是差生”的认知,而陷入“深渊”,即便是他们原本会有一些潜质,也会因为认知惯性而耽误于此。
☆源自于孩子自身的心理素质
每个孩子他们自身的心理素质都会存在有差别,所以“马太效应”对有些孩子来说,可能会形成反面效果,例如对于某些心理素质相对要差一些的好学生来说,老师、家长给予他们的一些鼓励、表扬在他们的内心中,并不能将它转化为自己努力的动力,他们反而会把这些鼓励看做是一种压力,从而会带来负面影响。而对于一些心理素质比较强大的孩子来说,他们拥有足够的自信,他们自身有比较出色的地方,所以他人的批评或责备也不会对他们造成负面影响。
所以,家长该如何去将“马太效应”正确的运用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要去为孩子创造出良好的家庭环境
对于家庭之外的外界环境,我们无法去控制,对于他们的对孩子的种种态度,我们也无法去把握,但我们都在说“家才是孩子们的避风港湾”。
而家庭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也是重中之重,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是百利而无一害。这其中,就要求夫妻之间要保持和睦,尽可能不要吵架,至少不要去当着孩子的面来吵。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父母要懂得多去陪伴孩子,多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让自己融入到孩子的世界中。
△让孩子学会去做自己
“马太效应”之所以会形成,其中有一点就是自身会比较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也因此会朝着他人给自己贴上标签的方向越走越远。如果是一些好的标签可能还好,但如果是负面的标签则是会让孩子为此越陷越深,最终耽误一生。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让孩子懂得去做自己,在不违背大原则的情况下,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无需太过于在意他人对自己的一些看法、评价,我们要让孩子懂得不要去活在别人的世界中。
△去培养孩子强大的内心
孩子们之所以会过于在意来自他人的看法、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因为他们自身没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如果孩子们能够拥有一颗真正强大的内心,那么他们对于外界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因素,也就不会有过多的陷入。
所谓作为父母,我们更要去培养孩子能够有一个强大的内心来面对这个世界。对此,我们可以让孩子尽可能多的去体验到生活,斯科特·派克在其所著的书《少有人走的路》中说到: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在经历种种体验的同时,也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
刘易斯曾说:“别人认为不聪明的孩子,原因是孩子本身就认为自己愚笨。”
家长们要学会去对“马太效应”进行理性的看待,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地方,我们要学会去发现孩子的闪光之处,让孩子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用鼓励的方式去代替批评,以充满正能量的“马太效应”来让孩子的潜力得以被激活。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 不要忽视教育上的“马太效应”,父母知道这个秘密,助力孩子成长
- 孩子的零到三岁,父母们值得深思。
- 孩子要不要上幼儿园?从业10年的幼师给出答案,值得父母们深思
- 什么才是拉开孩子学习差距的根本原因?原来是父母的语言
- 到底是什么让孩子远离了阅读?值得父母深思
- 如何应对住宿生的逆反心理?“马太效应”告诉我们要尊重和鼓励
- 想让孩子更优秀,父母须懂得“皮格马利翁”效应,走出教育误区
- 优秀孩子的父母都有这三个特征,所谓起跑线其实取决于父母
- 优秀的孩子,父母都能抓住重点:别让逆商,成为孩子的硬伤
- 优秀的父母,从不跟孩子讲道理!为什么说讲道理是最无能的教育?
- 孩子一直跟老人生活,到底会带来哪些影响,看完后值得家长深思
- 孩子不自信?父母要了解“晕轮效应”,帮助孩子增加信心
- 孩子为什么总喜欢反着来?犟的背后是超限效应,很多父母不知道
- 孩子为什么那么喜欢吃零食,这个问题值得所有父母思考
- 孩子优不优秀,应当这样评判
- 孩子做事摇摆不定?父母要警惕“布利丹效应”,培养孩子决绝果断
- 孩子做错事,父母对孩子吼“你怎么这么笨”,警惕“贴标签效应”
- 孩子学习差,瓦拉赫效应:多做纵向比较,挖掘潜能让孩子更优秀
- 孩子学习总是上不去?罗森塔尔效应:三个方法让孩子越来越优秀
- 孩子很完美却不受欢迎?懂出丑效应,“优秀”与“讨喜”才能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