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不要忽视教育上的“马太效应”,父母知道这个秘密,助力孩子成长

2019-11-10 06:00:03孕产
一起做好父母一在上周的父母成长营的线下交流中,有些父母现场认真倾听,做好笔记,现场也有提问互动;有的父母认真拍摄PPT上的内容,回去后认真写了留言,谈了自己对孩子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还有些父母来了之后玩手机或者单纯坐着听,活动结束早早离开。

一起做好父母

在上周的父母成长营的线下交流中,有些父母现场认真倾听,做好笔记,现场也有提问互动;有的父母认真拍摄PPT上的内容,回去后认真写了留言,谈了自己对孩子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还有些父母来了之后玩手机或者单纯坐着听,活动结束早早离开。

卓越父母成长营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孩子父母加入,一起分享陪伴孩子的心得,给孩子更好更合适的陪伴理念,欢迎加入卓越父母成长营,给你不一样的人生体验,点击一下圈子名片即可加入。

对于前两类父母自然是主动性非常强,愿意学习一些育儿的理念和方法,无疑是值得点赞的。对于第三类父母也不能全然否定,他们不记不写,或许在内心里也有收获的,只是没有外显出来。不过,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这第三类父母中相当部分确实是占了座位随意听听,最终父母自身和孩子的改变都不大。去年有过两个鲜明的例子:同样五年级的孩子,都很聪明,就是习惯不好,作业不完成,课堂不认真听讲,英语都考四五十分,邀请家长过来交流,老师予以指导,一个多月后,其中一个孩子A进步神速,进入优秀行列,另一个B依然徘徊在四五十分的区间。

B的父母觉得不可思议,再次要求前来交流,这一次他们夫妻一起来,A的爸爸应约前来,而交流的结果让B的父母羞愧不已,A的父母并没有其他方法,就是把一些小事细节落实到位,持之以恒,例如针对孩子不完成家庭作业,每天就把孩子的英语作业拍下来给老师看,坚持了一个多月,孩子养成了及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而B的父母只拍了两三天,就以各种理由放弃了。

同龄孩子之间的差距有时候就是父母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倒不一定是父母学历、财富之类的差距(尽管这些也非常重要),而就是父母对待孩子的一些教育细节上是否严格到位,是否尊重规则,尊重规律。

当然,根本的原因是父母是否具有学习能力和坚持精神。

父母的这种差异我想起一个很有意思的传媒案例:

网易有一个公开课项目,是免费的资源。最初的设想是通过这个项目,让所有人都有机会接触最好、最优质的大学课程,包括哈佛、耶鲁、斯坦福、牛津、剑桥等等世界顶级的大学,当然也包括国内顶级的大学如清华、北大等大学教授的课堂视频,希望通过这种公开展示来慢慢减少教育中资源不公平现象。

对于任何一个热爱学习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尤其是对那些没有机会接触大学教育的人来说,他们几乎可以零成本得到最优质的教育。

那么,网易公开课实践了几年下来,到底有没有减少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呢?

通过大数据的统计,了解经常收看网易公开课的人群样本分析,结论很遗憾,没有消除预料之中的那种教育资源不公平现象。

数据显示经常观看网易公开课的用户群体是上过大学的人,而不是那些没有机会接触教育资源的人。

看起来,教育上也存在“马太效应”: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通过更为广泛的线上问卷调查,得到一个核心关键的差异,就在于学习意志力的差距!

学习这些课程是一件需要消耗很大的认知资源和身体能量的事情,对于一个意志力较高的人来说,他们在做事情时会更愿意投入,坚持地更久,而对于一个意志力薄弱的人,他们很容易因为各种或大或小的挫折就放弃,况且这些内容本身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网易公开课的受益者是那些有学习力,且最愿意坚持下去的人。

他们因为有学习意志力的支撑,不会因为这些内容难到令人头疼就放弃,而是愿意更多地尝试和努力。这些尝试和努力又会让他们更深入地学习这个知识,直到体会到其中的美妙而不忍释卷。

事实上任何技能和知识的习得,一定与人们投入时间成正相关。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就越可能深刻的掌握它们。

而对于意志力薄弱的人,他们很容易因为一开始的困难,就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其他事情上,慢慢的,也就拉开了差距。就像上面案例中B的父母,在落实家庭教育的方法上很基础的一个工作:孩子完成作业拍给老师看一看,几秒钟的事,都坚持不了。一个月后孩子的成绩差异实际上是父母的差异,具体说就是父母对这个事情的观念以及方法措施上坚持落实的程度差异。

随着智能技术的推动,这种差距也会越来越大,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认知资源上的“马太效应”:意志力强的人他们会越来越优秀,占据更多的资源,而意志力薄弱的人会加速被社会淘汰。

为什么智能技术进步了,人的有些能力却反而退化了呢?原因大致有以下一些:

1、时间开始碎片化,外部打扰越来越多。

人的专注力有些是遗传,例如这个家族整体的性格是比较文静专注,有些是粗放豪气,这些属于遗传。另一个角度是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现在智能设备环境下,如果没有一个适合学习的环境,那么效率就会非常低。传统教育学讲到专注的时候会举一个在菜市场学习的例子,周围吵吵闹闹,会让人感到心烦意乱,难以集中精神。

现在,智能时代完全打破了这种空间意义上的宁静,只要有联网的地方,到处都是“菜市场”,很多人根本意识不到这一点。

我们的时间变得越来越琐碎,专注的时间越来越短!

也就是说,我们每次只做一件事情的能力被科技工具打破了,无时无刻都要受到各种信息的干扰和他人的阻断。更可怕的是,我们会逐渐适应这种干扰,意识不到自己的时间被打断。

2、学习内容和载体也在碎片化

学习的内容和载体也随着技术原因带来的碎片化趋势而变得越来越浅薄。

例如30年前,互联网尚未普及的前时代,人们阅读的是书籍,是大部头的著作;后来,互联网兴起,论坛、博客时代人们转向青睐阅读的是相对完整但字数已经严重缩减的博文;再接着就到了10年前,大致在2009年前后,智能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厌倦阅读三五千字的深度文章,更倾向于阅读140字的微博体。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在15秒或一两分钟内的短视频(专门有人将书本或者其他知识拆解成短时间能分享的内容缩减版),再长也没人看了。

学习载体和内容的碎片化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在一定时间里培养了大家的博学意识,如果用一个通俗的比喻就是:

智能时代,越来越多的人知识面1km宽,深度却只有1cm厚。

“知识面1km宽,深度1cm厚”的现象如果一旦被社会大众所接纳,那么,人们绵延数千年的深度思考能力也会被慢慢消解,甚至被剥夺。碎片化的学习载体和内容,会让人沉浸在一种“仅仅知道”之中,自以为自己看过就是懂了,但实际上根本没有进入自己的知识体系,真正要用到某个知识的时候,往往一筹莫展。

3、低质量的快感越来越多

放眼当下,智能科技让人们获取快乐越来越没有难度,可以说唾手可得,无论是游戏还是其他诸如购物的快乐等等,但是这些快乐是低质量的快乐。

从演化的角度看,我们想要得到快乐,都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在原始时代,如果我们想要获取食物的满足与快乐,我们就必须去努力搏杀,去长距离的奔跑,并且保持注意力的警觉,注意四周的细节变化,因为随时有猛兽出没。到了农耕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付出劳动,在田间心情挥洒汗水,春播、夏植、秋收,“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写的就是种场景。

而现在,我们几乎可以什么都不做,就可以获得各种满足与快乐。打开各种短视频应用APP,我们可以对着屏幕笑一天或哭一天;打开游戏,我们可以“专心致志”,甚至不眠不休,连战连捷;每天看各种八卦娱乐信息,明星的吃饭拉屎成了他们的流量买点……

只要暂停这些活动,我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失落感。而且他们并不会因为我们的付出就变得有价值。

看看我们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这已经不是推测,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

很显然,技术进步带来丰富生活的同时,碎片化的状态正在吞噬人们的意志力,这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也是年轻的父母自己遇到的最大障碍,自己意志力不强,不能在家庭教育中坚持一些基本的常规,孩子怎么会成长的更健康更好呢?

那么,怎样才能够培养、提升我们的意志力呢?

这里就介绍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叫做“寻因反思三步法”。听起来比较复杂,实际上也很简单,就是三个步骤:发现存在问题、提出优化方法、再去实践落实

1、发现存在问题

举个例子吧,你原本有一个计划,准备这个周末完成一篇五千字的报告,这就相当于一个目标。

周六,早上八点起床,因为前天晚上手机刷屏比较晚,睡得很迟,你潜意识告诉自己“再躺一会就起床”,然后一睁眼十点多了。匆匆忙忙地洗漱一下,看了一些手机新闻,又觉得时间差不多可以吃午餐了,那就先吃饭吧。

吃完饭又觉得有点累,你想着睡个午觉再完成计划。一躺上床你又玩了一会手机,等停止游戏的时候你发现时间都已经接近三点了。游戏之后有点累你就再睡了一会,一睁眼五点多了,想想即使起来写计划时间也不多,还是把昨晚没有看完的剧看完再说吧!

好了,令人轻松愉快的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这是很多年轻的父母可能正在这个周末经历的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呢?

本质上因为我们缺少足够的“风险”意识,每一件事情都会存在一些不确定的阻力。这里的阻力就是完成任务的风险问题。比如,我想要“一天写完五千字的报告”,那么这个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问题有哪些呢?

被追热门剧所打断,或者游戏积分正在关键处报告的一些内容过于晦涩,写不下去而放弃会有临时工作任务,自己无法分身自己睡眠不足,身体疲劳手机注意力耗费太多时间做笔记太多没能看完

如果这些风险我们可以提前全面预想,那么就可以知道意志力薄弱时可以怎么做。我们就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发现自己的问题。

很多人做规划或者做事情时,都会低估外部风险,高估自己的完成效率,他们并没有将这些风险问题写下来,以至于下一次计划时,依旧忽视这些要素。

我们可以在一次真实模拟中做记录,这也是三步法中重要的环节。把它们做成一份风险问题清单。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通过记录,我们可以更全面地列出所有阻力存在的可能性,提高我们的风险控制意识。

2、提出优化方法

提出优化方法就是针对“过去的自己”,想出预防性措施。

举个例子,大学生阿明发现每次在宿舍学习时,大概率会跟舍友一起玩游戏,有时会跟他们一起刷剧,学习的时间几乎不存在。这是阿明发现的问题,所以后来每次有学习计划,阿明就会强迫自己去图书馆。因为他知道每次宿舍学习计划,无一例外,全部失败。

为了避免自己的惰性太强,阿明还会约同学一起去图书馆。这样也多了一点社交压力——毕竟放人家鸽子会让人觉得难堪。通过这些策略,阿明的惰性在外部压力的推动下,被大大压制。

我们可以根据前面的问题清单,一一提出解决策略。我们还是拿前面“一天写五千字报告”的计划例子来说明。

我们会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案:

被追热门剧所打断,或者游戏积分正在关键处——从一开始就关闭手机报告的一些内容过于晦涩,写不下去而放弃——先把框架列出来,关键词梳理,形成某种导图结构。会有临时工作任务,自己无法分身——确立任务重要与否的优先次序,及时和主管领导沟通,说明五千字报告是大boss给的任务,必须在周末完成。自己睡眠不足,身体疲劳——及时休息,设置闹铃催醒手机注意力耗费太多时间——静音或关闭手机做笔记太多没能看完 ——及时梳理,形成结构化的文本

其实,每个问题的解决方法都会有不同选项,我们可以根据现实情况去做调整。而且这些策略最好结合各种外部压力进行,非常有针对性,效果会好很多。例如,写作期间关闭手机,就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3、再去实践落实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尤其是提高自己意志力的过程中,很难一步到位。

人总是会有或多或少的惰性,这些惰性会让我们经常性掉入同一条河流。

我们可以对原本的计划做一些总结,弄明白哪个方法更有效,有效的原因是什么,这可以帮助我们做更好的改进。

一些简单有效的方法都是在实践中一步一步摸索出来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通过不断地记录问题,并且思考怎样才能够解决问题,并且在执行中一步一步改进。这也是三步反思法最为核心的内容,我们可以不断实践和提升。

科技的进步带来巨大的资源量,这是一百年前的人无法想象的,当时一图书馆的资源几千几万本书,现在只要一个移动硬盘或许就可以带走了。

资源的巨大红利最终结果一定是被意志力强的人学习所用,而意志力薄弱的人只能被时代和碎片化的信息泥流冲走,在低端快乐中娱乐至死。

每一个年轻的父母都要思考,你想做哪一类人,你的孩子又会成就怎样的未来,都在你当下的选择之中。

【结束文本的时候:2019年已经过去6014小时,还剩下2746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