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心理学:应对孩子的过分依恋,家长应该更好的抽离出这段关系

2022-02-17 07:25:22孕产
很多家长在孩子1-3岁的时候就会发现不同的孩子具有不同的行为模式,比如有的家长就觉的自己家的孩子比较粘人,每当出门和孩子一起去小区花园散步时,孩子就像无尾熊一样非让家长抱着,不去和其他孩子玩,有的家长就比较明显的看到自己的孩子很"独立",即使家长离开孩子的视线一会儿,孩子也不会感

很多家长在孩子1-3岁的时候就会发现不同的孩子具有不同的行为模式,比如有的家长就觉的自己家的孩子比较粘人,每当出门和孩子一起去小区花园散步时,孩子就像无尾熊一样非让家长抱着,不去和其他孩子玩,有的家长就比较明显的看到自己的孩子很"独立",即使家长离开孩子的视线一会儿,孩子也不会感到焦虑,回来以后家长发现孩子也没有哭闹,孩子自己能够没有在父母的陪伴下一个人依然可以玩的好好的。

孩子显的"不够独立"让许多家长都担心起自己的孩子来,其实我们思考孩子的独立方面发展的怎么样还可以从孩子与父母的亲密关系建立上来分析,我们把它成为依恋关系。这种关系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都十分的重要,因为人的一生其他关系的发展都建立在这种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上。

英国的一位精神分析师最早提出了依恋说法,他观察到婴儿与父母分离之后会哭闹,情绪波动大,他想要试图理解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于是就观察到,被分离的婴儿往往会以极端的方式(如哭喊、紧抓不放、疯狂地寻找)力图抵抗与父母的分离或靠近不见了的父母。他认为这些行为可能具有生物进化意义,但他并没有揭示出儿童依恋行为的个体差异。

后来心理学家艾斯沃斯想用做实验的方式去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于是采用陌生情境法,通过在实验室模拟一种类似儿童日常生活的典型情境,来观察儿童在此情境中的反应,从而能够研究不同婴儿与母亲的关系类型。实验者通过观察儿童对玩具的摆弄行为、儿童的表情和其他情绪反应(如啼哭等),以及儿童与陌生人交往的倾向,将婴儿依恋划分为以下3种表现:

1、安全型的依恋,安全型的依恋的孩子大约占比是65%-70%。

当孩子和妈妈共处时,会自觉的玩身边的玩具,不会要求妈妈必须待在自己身边,孩子会偶尔用眼睛看向妈妈并对妈妈微笑,并不总是要依靠在妈妈的怀中,也能够与妈妈进行有距离的交谈。当妈妈带孩子去到一个孩子平时没有接触过的场所时,孩子也不会总是躲在妈妈的身后,陌生人想和他交流玩耍,孩子表现也很积极,并且露出微笑,孩子对于陌生环境中的其他事物也会比较积极的进行探索。

如果妈妈暂时离开一会儿,孩子也会出现不安的情绪,会对目前正在进行的探索活动局促不安,但当妈妈回来时,孩子会向妈妈寻求安慰,经过安慰后,孩子的情绪就会变得平稳,然后会接着进行之前的探索活动。

这种安全型的依恋往往被看做是最佳的依恋类型,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是满满的爱的链接。

2、回避型的依恋,回避型的依恋的孩子大约占比是20%。

这种类型的孩子往往会显的与妈妈有疏离感,不管妈妈是不是在自己身边,孩子表现都显的异常平静,妈妈离开孩子一会儿,孩子表面并没有表现出不安紧张,妈妈回来,孩子情绪上也没有对妈妈做出反应,依然会对自己身边的玩具接着玩耍,好像身边人都进不去孩子的世界。

而这种依恋类型往往是因为孩子和妈妈之间的情感连接并不密切所导致,等到这种类型的孩子长大以后,他们面对一些亲密关系的建立时,也会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因为他们往往不懂如何在一段感情建立中做出回应。

3、反抗型的依恋,反抗型依恋的孩子大约占比是10%-15%。

这种类型的孩子在面对妈妈要离开自己一会儿的情况会显的情绪异常的大,哭闹的很厉害,但当妈妈回来时,就会发现孩子既想从妈妈这里获得安慰,寻求情感的重新链接,又会生气的拒绝妈妈主动接近自己。孩子也不会在对自己之前玩的玩具产生兴趣,会不时地看向旁边的妈妈。

所以,反抗型依恋又被称为矛盾型依恋。

孩子与妈妈建立的依恋关系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1.孩子的大脑发育

有关神经心理研究表明,依恋关系对婴儿大脑右半球的成熟影响很大,因为人的大脑右半球与情绪有关,负担较多的情绪处理,比较偏向于直觉思考,而母亲对孩子的照顾对孩子的情绪心理发展有着很大影响。由此可见孩子从出生开始能得到良好的父母养护、在温暖而又充满爱意的家庭中长大对于孩子终生的全面发展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2.孩子的学业成就

已经有科学研究得出结论说人类最宝贵的能力--创造力,主要是由右脑掌管,而孩子在六岁之前,主要以右脑为中心进行思考,因此这一阶段也是右脑最活跃的阶段。正如上文提到人的大脑右脑与孩子与母亲的依恋关系有关,依恋关系建立良好的孩子,其右脑潜能也会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那么孩子以后的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显著的表现和发展,对孩子的学业成就也会造成很大影响。

3.孩子的人际交往

从上文对每一种依恋关系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类型的依恋关系对应着孩子与母亲的不同的互动形式,我们需要知道婴儿与父母和照顾者之间健康的关系,是孩子一生中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比如:安全型儿童通常会在社会交往中得到较好的评价,即他们比较有韧性,与同伴关系发展良好、能够招人喜爱,容易与人建立良好的友谊链接。

而不安全型儿童可能出现与同伴的交往困难的情况,他们在与其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时出现困难,孩子可能会表现出攻击性,或者退缩行为,这往往与孩子在表达情感遇到困难有关,不论这种表达是与他人形成冲突,还是孩子因为不知该如何恰当的表达出情感。

4.孩子成年后的亲密关系

一个人在人生早期的依恋经验也会影响一个人对于伴侣的选择,或者说是对于以后关系中依恋类型的选择。我们往往会倾向于寻求与早期依恋经验相同的依恋模式,即与父母的依恋类型相似的或者是跟自己的依恋关系有关的个体建立关系。

比如:在婴儿时期因为父母的照顾方式培养出不安全的依恋类型的人,总是会下意识地找到那些会让他们重复体验不安全依恋感觉的人。我们会发现糟糕的恋爱经历往往会一再重复。所以关于"原生家庭"的话题也一再被提起。

父母要经常审视自己照顾孩子的方式,将依恋关系往安全型依恋发展

多陪伴孩子。要经常审视自己是不是忙于工作,忽略了孩子,没有人能替代父母的陪伴,所以要在孩子安全依恋关系建立关键期尽可能地多陪伴孩子。

孩子对父母情绪的感应十分敏感,父母高兴开心,孩子也会跟着轻松愉快,父母在孩子面前要做好情绪管理,避免将负面情绪过多的传染给孩子。

正视孩子的哭闹。当孩子通过哭闹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绪的时候,不要厌烦,对于孩子的需求,正确的能满足的事情,尽量及时满足。

如果是不合理或者能力之外的事情,要坚决地告诉他:爸爸妈妈做不到。然后通过讲道理、转移注意力等方式避免孩子哭闹。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