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小孩子喜欢乱扔东西怎么说都没用?试试这两个心理学家的方法 孩子喜欢乱扔东西怎么办

2022-02-23 11:17:11孕产
前段时间,我家两岁多的小孩到爷爷奶奶老家去呆了半个月,回来之后发现,其他都没有太大的变化,甚至变胖变黑了,但是却有个非常不好的习惯,就是喜欢到处乱扔东西。

前段时间,我家两岁多的小孩到爷爷奶奶老家去呆了半个月,回来之后发现,其他都没有太大的变化,甚至变胖变黑了,但是却有个非常不好的习惯,就是喜欢到处乱扔东西。比如不要的纸巾,吃完的水果核,吃完的饭菜乱扔,玩累的玩具乱扔……

后来在和爷爷爷奶奶的视频聊天中得知,说在老家的时候也给他说了很多遍,不要乱扔,不要乱扔,但是他就是要扔。那个时候我才明白,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小孩子其实特别不喜欢大人对他说,这也不可以,那也不可以。这不行,那不行的。

小孩子喜欢乱扔东西怎么说都没用?试试这两个心理学家的方法

尤其是两岁多的孩子正当处在叛逆的高峰期,这件事越让他不这样做,她越是会这样做。

孩子喜欢乱扔东西怎么办

最后,小家伙在爷爷奶奶们的强烈的“不可以”“不能这样”的鼓励之下,非常乐于到处扔东西,还一边扔一边高兴,看着大人着急就更高兴。

于是对于这件事情我的处理方法是:每一次乱扔东西,我都会非常严肃的告诉他,你这样做妈妈会很失望,因为这样子会很容易把东西砸坏,而且容易打到人,你刚刚扔皮球打到妈妈,妈妈很痛。而且妈妈更喜欢把东西轻轻放在桌子上的小孩,喜欢把不要的东西扔进垃圾桶里的小孩。

这样以后每次他扔我都这样说,效果慢慢就看到了,最开始是不太听,后来就偶尔会记得应该慢慢放下东西,我就会非常高兴和故作惊讶的说:哇~~橙橙记得东西要轻轻放了,真棒!(这这彩虹屁杠杠的)

然后有一次自己思考了半天,把垃圾扔到垃圾桶,我又故技重施,故作惊讶特别高兴的竖起大拇指表扬:真棒!橙橙真是个好孩子,橙橙长大了,知道把垃圾扔进垃圾桶了……

后来就再也不扔垃圾了,有次想扔垃圾,我正在上厕所呢,激动的过来,妈妈你看,妈妈你看,非要我看着他把垃圾扔进垃圾桶求表扬……我怀疑我这是不是矫枉过正了。

有个经典的绘本,叫做《大卫不可以》,讲的是,一个妈妈成天对孩子说,这也不可以,那也不可以。这里面就可以提炼出一个经典的理论,那就是,父母要多给孩子正面的指令,而不是禁令,就是说,多告诉孩子应该怎么怎么做,而不是不许干嘛干嘛,这是儿童心理学家海姆·吉洛特在1965年提出的。

孩子喜欢乱扔东西怎么办

二、那么面对孩子的错误,怎样纠正比较好?

1、父母效能训练

我在对橙橙的教育中,就用到了一种“父母效能训练”的方法,这是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提出的。父母效能训练(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以下简称P.E.T.)被誉为离心最近的养育哲学,是比尔·盖茨父母的育儿宝典,盖茨的父亲在接受采访时,称他们从P.E.T.中所学为:人生最佳建议之一。

他说,父母想要纠正孩子的错误,应该表达自己的感受,像是“你这样做让我很伤心”,而不是单纯地指责孩子。这些经典的理论,都给这本书打下了基础。

2、关于熊孩子的这些行为,我们还可以学习gICPS 训练法

孩子喜欢乱扔东西怎么办

ICPS儿童社交训练(Interpersonal Cognitive problem Solving意即“人际认知问题的解决”)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默娜.B.舒尔提出,基于CBT认知行为原理,是一套经典有效的儿童社交能力训练系统。后来由于这个名词太过于学术化,简称为“I Can Problem Solve”缩写字母一样,都是 ICPS。

很多到今天还是让许多父母头疼的问题,比如,孩子之间抢玩具、孩子不肯好好吃饭,或者不知道怎么加入新朋友的游戏等等。通过 ICPS 训练,我们可以改变孩子的思维方式,让他们自己开窍,知道怎么去解决问题。所以,对于前面提到的这些老问题,或者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问题,它都能派上用场。

3-7岁儿童的ICPS入门训练『体会并判断感受』

孩子们只有了解了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才能够在学校、家里或者与同伴玩耍等,在这些需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场合中做出正确的决定。我们可以把这个训练过程分成三个步骤:

001 体会感受。引导孩子体会什么是“开心”“伤心”“沮丧”“骄傲”等,比如自己被表扬后的感受是开心,被批评后感受是伤心和沮丧。002 判断感受。让孩子谈论使自己生气、沮丧、骄傲或开心的事情,然后通过讲故事或举例,让TA分析他人在不同情况下会产生的感受,如小明收到礼物后会“开心”,考了第一名后可能会“骄傲”。学会判断感受的同时,要引导孩子找到更多的判断途径。比如开心可以“看”到(笑脸),也可以“听”到(笑声),还可以直接去问(对方)。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观察力和综合分析能力。003 讨论感受。和孩子一起讨论自己和别人的感受,然后引导孩子寻找更好的解决问题方法。但在讨论时不要进行评判,避免说类似“这有什么好计较的?”“这有什么好生气的?”这样的评判语,会让孩子关闭自己的情感之门。

成长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问题或者困惑,要允许孩子有恰当的情绪宣泄渠道,家长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ICPS的应用』

孩子年龄越大,ICPS训练越深入,对家长的要求也越高。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始终遵循解决问题的正确流程:

首先遇到问题时要先询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或是“出了什么问题”;

然后引导孩子说出事情的经过,同时让孩子说说自己和对方的感受;

孩子喜欢乱扔东西怎么办

最后引导孩子思考出不同的解决办法。

如果孩子想到的是个好办法,那就鼓励TA去试试。如果不是,你可以继续引导TA想不同的办法。尤其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千万不要“替”孩子思考,记住不是告诉孩子该怎么做,而是教会孩子思考才是ICPS训练的核心。

比如你希望孩子系上安全带,那问题的重点不是他要不要系上安全带,而是如何看待系安全带的重要性(可以举例或讲故事,引导孩子分析不系安全带的各种后果);当孩子把房间搞得乱七八糟的时候,你希望孩子收拾房间,那么是否要收拾房间就不是重点问题,怎样收拾才是关键问题。

这个练习是 ICPS 训练中很重要的一步。即便孩子已经能想出不错的办法,也有必要开展练习。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说,练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找到最好的办法,而是为了开拓思路。让孩子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止一个解决办法。如果我的第一个办法不管用,我可以试试别的办法。这样,当办法行不通的时候,孩子就不容易气馁。

比如,书里有个例子:

一个孩子想要同伴的植物种子,被同伴拒绝了。于是,孩子想出了第一个办法:我的自行车给你骑。对方不接受。孩子又想了第二个办法:她拿来铲子,提出跟同伴一起种花,这一次成功了。在这个例子里,我们不能说孩子的第一个办法不好。它不奏效,只是因为它不符合别人的想法。好在,这个孩子接受过 ICPS 训练,她没有因为被拒绝了,就立刻放弃,知道可以再想别的办法。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训练孩子,去思考更多办法的原因。

不过,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时候他们想出来的办法,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可能还会让事情更糟。比如有小朋友来抢他的玩具,他想出来的办法是打人家一顿。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接下来要说的,第二个升级版训练方法:考虑事情后果的训练。

具体怎么做呢?如果孩子提出了不妥当的办法,父母可以把它当成一个新的问题,让孩子继续思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新的冲突又该如何解决。这其实是给孩子进一步思考的机会。经过 ICPS 训练的孩子,能够意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也能理解别人的感受,他会逐渐认识到,不好的办法会带来更多问题。

举一个书里的例子,妈妈让孩子思考这样一个场景:

一个女孩在喂仓鼠,一个男孩也想喂,他应该怎么办呢?孩子想出的办法简单粗暴:那就把她推开。按照这个办法做,接下去会发生什么呢?女孩会有什么反应?她会哭,还是会跟男孩打起来,还是跑去跟老师告状?在这些情况下,男孩又应该如何应对?经过这些思考,孩子发现,直接推开女孩,我不但没能开开心心地喂仓鼠,反而惹出了其他问题。所以,他自己就会否定这个办法。

看上去,这个思考后果的过程好像很长,但作者说,熟能生巧。随着 ICPS 训练的开展,思考后果的过程会不断缩短,可能只要父母简单提醒两句,孩子就知道办法不妥了。最终,孩子的思考能力会显著提升,能够直接想出妥当的办法。这就是父母期望中的,有良好社会能力的孩子。

所以,当孩子试着自己解决问题,父母不用担心他们的办法不够好,或者不奏效,也不用急于教给他们所谓的好办法。父母要鼓励孩子,就同一个问题想出尽可能多的办法;然后引导孩子,思考他们的办法会有什么后果。孩子会自己发现,哪些方法很糟糕,哪些方法更好。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独立思考,拥有了更强的社会能力。

参考:

《大卫,不可以》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

《父母效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