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孩子社会性发展,心理学:用经历体验式教育代替灌输式教育 在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
从小我就被父母逼着成为被“灌输式教育”覆盖的一代,相信很多人有同感,譬如反复的教你背一首诗,一直读一直读,直到你记住为止。
再长大一点,就是无休止的“题海战术”:每天做不完的作业、每月一次的模拟考试、节假日和周末补课,只为让你早早通过选拔,成为一个他们所谓的优秀的学生。
可是,在光鲜成绩的背后,很多孩子不但不开心,还是高分低能的典型代表,而学会的化学公式、熟记的古诗词,在考完试后没多久,就全部还给老师了。
为什么自行车多年不骑,游泳、画画多年不练,仍旧不忘? 为什么那些学习成绩一般的孩子,毕业后反而创新能力很强? 为什么孩子把学习作为一种任务,而不是一种快乐的享受?
后来我才明白,那是家长没有意识到,应该用“经历体验式教育”代替“灌输式教育”,去激励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作为一种活动,是主体亲历某件事并在此过程中对事物产生真切的感受,从而形成某种态度和认识的过程。
经历体验式学习是家庭社会教育最为适合且主要的方法,是解决社会教育低效性问题的有效模式,更加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更好的内化知识经验,更利于提高孩子的社会性。
经历体验式教育从本质上回归了孩子学习的本真,让他们真正经历体验了学习的乐趣和成长的快乐,从而使家庭教育成为生命中一段愉快而有意义的经历。
一、经历体验式教育更利于激发孩子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源泉,也是学习的动力,幼儿阶段我们不要注重孩子认识多少汉字,会说多少英文单词,最最重要的是最大限度的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这对于他的一生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为一个人只有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的时候,才更容易全身心投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开展体验式活动利于激发孩子的参与兴趣,因为他们不只是在听,而是运用更多的感官在体验,在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运动觉、触摸觉、心理感受等等一系列的感受体验后,孩子们才能够梳理建构自身的知识经验体系。
举个例子来说,前一阵子垃圾分类成为了热点,各大学校和幼儿园都在进行这项教育。可光是用嘴随意讲述,孩子根本无法理解,只能被动接受。于是我就利用家里的手偶玩具蓝妹妹给孩子讲了一个故事:
蓝妹妹过生日,大家纷纷都送她礼物,蓝妹妹很开心,但当她打开礼物却发现里面有垃圾,不知谁乱丢垃圾扔到礼物中,蓝妹妹不开心了。这里引出问题“谁扔的垃圾“?后面是聪聪承认了错误,决定改正,可他却发现垃圾箱有四个桶,不知该往哪个扔,这时就能很自然进入第二环节,认识垃圾箱的标志,可回收还是不可回收,厨余还是危险品。
孩子在区分垃圾的过程中充分的体验、感受到如何处理垃圾,在游戏情景中便能完成预设目标。整个故事和操作都是以孩子的体验为主,在体验中增强他参与的兴趣,更有效促进其获得发展。
二、真实情境的体验更易于促进孩子的发展在经历体验式教育中,父母应注重让孩子感知真实的情境,在真实的情境中借助生动的语言、动作让孩子一起动起来,尤其是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真实的情景更加有说服力,他们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去感知,才能更容易的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譬如,我女儿之前吃饭不好,还特别依赖老人给喂饭,每次吃饭都需要喂才能顺利进行,挑食的现象随着依赖性喂食也变得多了起来。这样下去对孩子有害无利,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让老人回避,我和孩子一起吃饭,但吃饭的方式是互相喂食,甚至还有意的让孩子多给我喂喂。
这下孩子的兴趣被提到了最高点,她太愿意做这件事了,虽然年纪小,但是很好强、希望得到肯定的小个体。两三次活动后,女儿进餐的技能、与我互喂的配合、挑食现象等等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可以说是如见奇效。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改变呢?首先,这种经历体验的模式增加了孩子吃饭的兴趣性,改变以往说教——闺女,你已经长大了,要自己吃饭了,不能挑食……它是在趣味的体验中学习本领。其次,让孩子通过给妈妈喂饭练习使用勺子,让她愿意动起来,而不是继续等待成人的帮助,提高其动作技能,同时也是练习自己进餐的本领,因为给别人都会喂饭了,那么自己吃岂不是更容易。最后,让孩子体验对方挑食是错误的心理感受,在遇到对方挑食,她也会和我一样心急,希望他不要挑食,这其实也是给孩子一种心理暗示,即:我不能挑食。
再举一个例子,我女儿不爱刷牙,特别抵触这个环节,总觉的牙刷在嘴里动来动去不舒服。任由我给她讲述刷牙的好处、不刷牙会长蛀牙等危害,她都无动于衷。
因此,我想了一个办法,让她自己去经历体验模式。一天吃完饭后,我在房间内放了3个白色搪瓷盆,请刚刚吃完饭的女儿和我们全家一起去漱口,将第一次的漱口水吐在1号盆中,第二次的漱口水吐在2号盆中,第三次的漱口水吐在3号盆中。
当全家人都漱口完毕后,我请女儿仔细观察盆内,她一下子就被眼前的景观惊呆了,1号盆的脏东西有那么多,而3号盆也没有很干净。我借机告诉女儿,只有刷牙才能改善这种脏东西,结果从此以后她都主动要求刷牙,再也没有敷衍过这件事。
我们可以看到单纯的说教远远不及让孩子亲身的感受来的有力度,这就是运用真实的体验活动带给孩子的教育价值。
其实,有些事情不是孩子做不好,而是父母要多动动脑,不要把教育变得过于复杂,回归原点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运用有效的体验问题,引导孩子自我建构内化在家庭社会教育中,孩子经历体验式的学习是可以通过父母有组织、有目的的提问,引导他们对活动中获得的具体体验进行系统的观察、组织和整理的,还能得出结论并在此过程中将体验有效内化。
因此,父母的提问是引导、协助孩子对自身活动体验进行有效内化的关键。
(一)问题应能引导孩子心理活动的方向
在经历体验式教育中,父母的第一个问题应要引导孩子的心理活动由对外界的感知、探究转入对内在感受和体验的观察、梳理。
父母要倾听孩子的表达并抓住他们体验中遇到的关键问题,将其设计成合理的问题抛给孩子,问题要能实现其心理活动的自然过渡和转向,或引导他们观察当前情境、或引导他们梳理内心的感受、或引导他们解决当前情境下的新问题,使孩子的思维活动不断在新层面上发展。
譬如我女儿在学习一分钟这个概念时,我设计了一下经历体验方式,让她充分的经历了“猜想一分钟”和“游戏一分钟”的活动,当时她的思维还处于较为兴奋的状态,我抓住契机,提出问题:“一分钟我们可以做哪些事情?” 引导女儿解决当前情境下的新问题。
在“体验一分钟”的环节中,让孩子亲身参与“写数字”、“串珠珠”、“装彩笔”、“整毛巾”等游戏,随后抓住孩子兴趣点及时抛出问题:“一分钟做了什么?”帮助孩子梳理、内化体验。这样她自然而然的就能从亲身经历和猜想的差别中,更深刻的体会到一分钟的概念。
(二)问题应结合情境中生成的真实问题
每一次的家庭教育,在情境创设时,我都会将教育目标、内容转化为问题“隐藏”在情境中,当孩子亲历活动及情境时,将遇到此问题,便能借机引导他们去体验感受。
一次我给孩子讲了《指路》的故事,她只是单纯的听并没有了解透彻,于是我就创设情境,请孩子和我一组与家里人进行盲人采花比赛,当她在采花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问题后,我问她:“指挥者和盲人感到哪些方面遇到困难?”
这个问题不是随意问的,而是根据观察她在体验环节中遇到的问题,针对实际情况直接指向情境中的真实问题。
这样做涵盖了孩子在活动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使得孩子有话可说,说的深入,还能将其思维活动引导到对问题的思考上,抓住有利时机。
(三)问题应使孩子从体验中找到思维线索
父母应该结合活动情境,根据孩子的认识水平、思维特点,设计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激活孩子的体验和思维,不断引孩子“渐入胜境”。
若父母的提问有针对性,问在关键处,问的难易得当,孩子便更能够通过努力顺利自主的解决问题。
有一次,我和女儿合作玩游戏——传递魔力球,她边操作,我边提问:“小球为什么会掉到地上?”“当小球刚刚传到连接口,你是应该急于去做连接管道的工作,还是先和我做好合作传球的工作,再去做接管道的工作?”“当你已经把球成功传给我,但我还没有移动身体,去做连接管道的工作,你应该和我说什么?”“当我从前面跑过来和你连接管道时,你应该怎么办?”我基于孩子体验设计问题,让孩子从观察自己的体验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维线索。
父母能够这样凭借设计来提出问题,步步为营,循循善诱,孩子获得的内化经验也就会越多。
也许你认为,这些都是普通的做游戏,并没有什么知识性很强的内容,但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式教育带来的能力提升,却是能伴随他一辈子成长的。
四、教育环境的运用事半功倍从古至今,人类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都和周围环境密切相关。幼儿环境教育在开发孩子智能、促进其个性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与作用,它已经成为当今幼儿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向。
(一)环境与孩子的互动
如果家庭环境具有生机,孩子的生命也将富有活力。因为“环境对孩子的行为和发展之所以具有价值,不仅因为他是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而且是因为儿童在环境中通过自身的活动,就获得了应付环境变化的方式和能力,并对环境也起到了影响甚至改造作用”。
孩子就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发展的,环境应根据孩子的需要不断变化,也就是让孩子与环境“对话”。
因此,当你想让孩子学习哪方面内容时,就要从他日常待的小环境入手,让他随时可以接触到相关方面的知识点,并没有特意去灌,却可以自然而然的进入到他的小脑瓜中。
(二)环境的创设应随孩子活动需求变化
由于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他们的兴趣、经验也各不相同,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因此,他们往往会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产生共鸣,自发生成许多不同的活动。
而这些正是最能表现孩子的兴趣与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父母首先体现一个“顺”字,顺应孩子的活动需求,为他们创设与活动相关的材料与场地,使孩子能按意愿进行探索,拥有展示自我的不同空间。
这体现在日常游戏中,孩子的材料可以自由选择,而玩法也可以随意搭配,父母陪伴的过程中不要强迫他怎样去做,他的规则有缺陷也无所谓,在实践中他慢慢会感受到不适,也会积极的去修正,父母所能做的,就是顺应他的需求,指引他的成长。
(三)环境要经常变化,不可一成不变
环境的变化常常能引起孩子积极的关注。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教育环境也应该不断地发生变化,这样既可以保持孩子们对于环境的新奇感,同样能够更加有效地扩大孩子的关注度,还能够发展孩子的观察能力,更加能够发挥环境的教育目标催化剂作用。
因此,经常带孩子出去走走,到处逛逛,在不同的环境下经历体验式教育,你会发现有很多日常没有关注到的点都能成为孩子获取知识的良药,一举两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经历体验式学习过程是一个体验贯穿始末的过程,是孩子的体验、经验在新情境中得到不断改造循环的过程,是孩子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是孩子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经历体验式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孩子主体性的多样化的现代学习方式,因此,经历感受和体验是孩子获得内化的社会行为品质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愿每个父母都能抓住孩子成长教育过程中的最佳时机,帮助他们获得最优的体验,获得最大的进步。
相关文章
- 从“灌输式教育”到“体验式学习”,掌握这项技能,轻松驾驭课堂
- 心理学专家:教会孩子“自尊自爱”,是父母最好的教育
- 心理学家告诉你,教育孩子,学会这招就够了
- 心理学:对孩子教育方法不当,有时却是孩子叛逆行为的强化剂
- 孩子不能说,一说就发脾气?心理学:父母的“自尊教育”很关键
- 孩子为什么越长越笨?心理学家直言:是父母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 教育和心理学的关系,心理学家总结三个观点,让孩子一生受益
-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小事,有时候教育过程中也蕴藏着深奥的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家提醒,小学第一年至关重要,小心孩子的“气馁情绪”
- 教育|心理学教授探索孩子的内在驱动力,最终归纳为五个原则
- 从发展心理学看“7岁”的孩子
-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孩子为什么会叛逆?「原创首发」
- 原生家庭怎样教育孩子?日本心理学家的四条建议,是教育精髓所在
- 好孩子都是骂出来的?心理学:比起关注缺点发展孩子的优势更重要
- 孕妈失控打死儿子?心理学:打骂孩子的教育方法是最没有用的
- 棍棒教育的心理学效应|闲着棒子,宠坏了孩子?
- 心理学上把孩子识字分三个阶段,你都知道吗?
- 心理学专家:父母说的"为你好"是孩子的噩梦,只会加深"负罪感"
- 心理学博士:我是如何帮助多动症孩子快速入睡的?
- 心理学家剖析:7种摧毁孩子自信和自尊的错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