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还在担心孩子孤独?心理学:父母要明白"孤独力"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担心

2022-03-14 04:56:29孕产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跟我说了这段时间他的一些困扰。他告诉我说,每次他将儿子从学校接回家里,就让儿子自己回房间玩,但是朋友感觉,自己平常都没有时间陪孩子,很对不起他。所以每当孩子自己回到房间里玩,朋友在做饭或者打扫家务,或者是在做自己的一些工作,就总是大声与孩子交流。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跟我说了这段时间他的一些困扰。他告诉我说,每次他将儿子从学校接回家里,就让儿子自己回房间玩,但是朋友感觉,自己平常都没有时间陪孩子,很对不起他。

所以每当孩子自己回到房间里玩,朋友在做饭或者打扫家务,或者是在做自己的一些工作,就总是大声与孩子交流。

想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在一直陪伴他的,可没曾想,孩子居然对我说道:“我觉得你的话有点多啊,你可不可以不要打扰我。”

孩子的这一句话让朋友哭笑不得,原本是想要通过自己最大的努力来陪伴孩子,却没成想竟然遭到孩子的嫌弃,好像自己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还在担心孩子孤独?心理学:父母要明白"孤独力"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过分的担忧,对孤独力的误解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担心,担心自己的孩子,一人独处的话会非常的孤独,感觉自己的孩子会很可怜。

于是就通过各种方法,想让孩子知道自己是陪在他身边的,其实很多时候家长的担心都是多余的。

父母对孩子的担心

备受赞誉的英国非虚构作家奥利维娅·莱恩在《孤独的城市》中说:

无论身处何地,你都可能感到孤单。

孩子们并不是不能一个人独处。有时家长们的过度保护,不愿放手孩子独行,反而限制了孩子独处的机会。

事实上孤独其实是人类的一种正常感受和一种常见的情绪,为什么家长会有上文提到的担忧呢?

其实这就是来源于一个根深蒂固的执念:孤独=可耻。

这个执念的延续是有一定的社会原因,但是跟重要的是父母的内心是没有足够的丰盈和充实,才会将这样的执念内化在自己的心里,并受限于这个执念,不仅自己会拼命的提升社交关系,也会以此来要求自己的孩子。

日本作家午堂登纪雄在作品《孤独力》中提到孤独力不是指避免与他人接触,喜欢物理上的孤独状态,或者封闭自我。

父母对孩子的担心

而是说无论是独自一人还是在人群中,都能连接到自己的内心,去把自己的意志放在中心位置,积极地承担起自己责任的一种生活姿态。也就是说,无论是独自一人还是与他人在一起,都能享受其中。

所以孩子们独处并不是一件错事,相反,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能否掌握“孤独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何为孤独力?

孤独力其实就是人可以在孤独中逐渐成熟的一种正面力量。也是人们可以在孤独中享受生活,坚定自己信念,努力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的一种能力,才会在独处时更加了解自己的内心与自己的本质。

孤独力的概念核心就是积极的去承担自己的责任。

众所周知孤独的根源不在于环境、他人,而是自我。将避免孤独的希望寄托于群体及他人的个体是无法主动为自己负责的,他们会把自己的情绪交付给他人。如果不快乐、孤独、不舒服,这就是他人的责任。

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孤独力是一种主动为自己负责的成熟心理状态。

父母对孩子的担心

孤独力与传统的孤独有何不同?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孤独是一种负面状态,孤独常常等于孤僻自卑,甚至是自我封闭。

孤独力与传统的孤独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的孤独是没有办法,自己无法改变,或自己不想改变,没有能力改变。这种人常常是寂寞孤僻的,他们也感觉是消极痛苦。

而孤独力是,即使一个人独处时,也可以过得非常的开心。这种人,他往往不是没有办法,而是他在享受孤独。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人他在内心里是渴望与他人交往,但却因为胆怯自卑等因素,而不敢与他人主动交往。他在一个人独处时是非常的痛苦消极的。也因为他这种心理状态,人们也不愿意与他交往,不愿意与他在一块儿工作交流,这就是孤独。

我曾经的一个同学便是这样,在下课期间,我们都会跑去和同学一块玩耍,而他却喜欢自己静静的坐在那里,拿出一本喜欢的书,慢慢阅读。或是自己认真钻研一道难题,也有时会带上耳机,听一首自己喜欢的音乐。

我们都非常的不理解他,因为在那个年纪,我们都是喜欢与人交往,和大家共同玩耍。在放假后,我们也时常邀请他一块儿和我们出去游玩,但每次都被他拒绝,他的理由总是:喜欢自己呆在家里。听到这里,你可能会感觉我这个同学性格内向孤僻,其实他只是喜欢自己一个人独处,喜欢享受个人的空间。

他就是掌握了孤独力,他在一个人独处时仍然能坚定自己内心的信念,明白自己该努力的方向,并可以努力为之奋斗。他在独处中是快乐的,他这就是在享受孤独,这就是因为他掌握了孤独力。

独处有什么好处呢?

1.能使孩子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更好的反省与总结自己的内心,让孩子有更加明确的目标。

我们都知道,人需要通过反省才可以得到提高。我们往往在工作时或与他人共处时,没有时间来反省自己。或者在与他人交往时,没有一个清醒的头脑来理清自己的思路。独处时我们便可以跳出以前的思维方式,作为一个局外人,来理智的看待自己之前的经历,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获得提高。

父母对孩子的担心

与他人在一块相处时,我们的意志常常会被其他人所左右,在独处时我们便可以认真地剖析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探寻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找清自己要努力的方向,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奋斗。

人在人群之中往往会考虑外界对自己的看法而伪装自己,当人在独处时才会卸掉自己的伪装,摘掉面具,做回真实的自己,这时你才可以发现真正的自我,变回自己本身的样子,也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与缺点,从而针对这些不足缺点来进行改正,获得提高。

父母对孩子的担心

时而通过独处来反省自己,可以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有更加清晰的掌控。对自己的未来有更加明确的方向,可以更好的预测未知道路上所可能出现的问题。当面临以后的种种困难,也不会再显得慌乱不堪,让人感觉自己更沉稳。

2.有助于想象力的创造,可以更好的思考。

经研究结果表明,许多人的重大成就,虽然需要别人的帮助与强大的知识基础,但最终成功的那一步都是在自己独自思考中完成。

现如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人们总是在被动地接受着一些信息。往往没有时间产生自己的思考,便会随波逐流。所以现在大部分人只能成为信息的追随者,而不能成为有独立思考的信息创造者,也就无法成为领袖。

著名的民主人士,作家闻一多一多先生,曾经有好几个月的时间都未曾下过一次楼。先生通过自己的身边人,获得一些关于外界的知识,然后潜心研究文学,潜心研究时事,最终才能以笔为枪,抨击反动派,对反动分子进行口诛笔伐。

3.可以锻炼孩子的独立性,增强孩子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孩子的思考能力。

孩子出现独处,是孩子在成长阶段中正常表现。在这一时期孩子的身体,头脑都有了一定的发育。孩子的情感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开始喜欢独立,不再喜欢一味的黏着父母。

这时父母也应该适时的让孩子有一定的独立空间,放手让他们独处。

这时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渴望自己独立解决一些问题。家长这时放手让孩子独立解决问题,他们可以在独处中,进行一些自己的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的心智也能变得更成熟。

家长应该怎么做?

1.接纳孩子的情绪,也帮助孩子接纳自己的情绪

正如林清玄所言: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我们应该常想一二,不思八九。

众所周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件,经历一些事件后我们就会产生一些正面或者负面的情绪。

对于正面情绪我们乐于接受,而对于负面情绪我们则会本能的选择逃避或者是压抑。比如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者是自己实业,家长会因此严格要求孩子的或者是自暴自弃来逃避痛苦,这样做不仅没有减轻痛苦反而会给自己添加其他的麻烦。

更明智的做法是,去看见自己的情绪,并接受它们。如果此刻感受到伤心、痛苦、心痛的感觉,就静静地与这些感觉待在一起,想要流泪就尽情地流泪。

放下内心的评判“我不应该这样”“这样做是不对的”……内心感受到怎样的情绪,就去接受它们,用合理的方式表达出来。很多情绪,当你去看见它的时候,它就变得与原来不一样了。

2.培养孩子阅读的好习惯,增加孩子的知识储备。

任何人想要取得任何成就都需要有大量的知识作为储备,而获得知识最为直观的方式就是通过阅读书籍。

不仅如此,亲子阅读还能增加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帮助提高孩子的自我认知,帮助孩子应对负面情绪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避免孩子过度思考,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许多孩子因为年龄小,经历的事情太少,而对一些问题充满畏惧,也就会进行过度的思考。家长又在这时为孩子们解除忧虑,节约孩子的时间,减少孩子的压力。

综上所述,孩子喜欢独处,并不是一件坏事。家长要在这时正确引导孩子,让孩子健康而茁壮的成长。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