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父母的过度溺爱,可能会让孩子形成自恋性人格 溺爱型父母养育的孩子的性格是
动不动就照镜子,动不动就拍照、修图,发朋友圈,然后进行自我欣赏,说话中总是带有“我、我、我”……,如果你周围有这样的人,他可能陷入了自恋性人格。
自恋性人格对于一个人自我的成长和发展会带来很严重的负面影响,是一种不健康的人格,他们只是身在其中不自知而已。
比如,自恋性人格会有这样3种后果:
1、崇尚虚荣,贪图物质,难以真正的快乐;2、自我认知发生错乱,高估自己,不符合实际;3、损害人际关系,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构建的人际关系愈加脆弱。
自恋性人格的形成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父母的不当养育,比如过度溺爱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过去经验的集中展现,特别是小时候的经验会成为一个人性格的底色,那自恋也不例外。
我有一个来访者(心理咨询中的求助者),她就因为自己的自恋人格遭遇到周围人的排斥,工作也一直不顺,不得已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她是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入职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运营工作。平常喜欢穿各种时尚的、昂贵的衣服,用苹果的手机,喜欢自拍、发朋友圈,因为她认为这是她的追求,这是她对生活的热爱。
我问她哪来的这些钱,你的工资够花吗?她说,这是她跟父母“借”的,她们家就她一个孩子,爸爸妈妈特别爱她,特别宠她。
紧接着她说,她有能力可以赚的钱,只是现在时间还没有到,但是目前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毕业之后,很不顺利,工作上和人际关系上有很大的问题。
小时候父母对她各种依从,各种赞赏。这其实就是她的父母对她就行了一种过度反馈,这种过度反馈使得她没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
而这种过度反馈最后以自恋的形式表现出来了,当走入社会之后,不可能四海之内皆“父母”,所以问题就来了。
互联网背景下的明星、网红效应当然所有的自恋性人格,也不仅是原生家庭的缘故,还有当下的环境因素,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其他因素,比如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下,各种影视作品、广告、以及短视频、直播等各种视觉化的产品,使得很多人变得更加自恋。
不可否认有一部分人有着自恋性人格,这往往与其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养育有关,但是我们每个人潜意识里也都有着一定程度的自恋倾向,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更是激活和提高了这种自恋。
那么有这样的特质,生活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对于自我的成长和发展有何影响,我们又该怎么样应对呢?
至于造成的影响我们在文章开头就介绍了3中不好的后果,即:
1、让一个人变得物质化,偏爱虚荣。物质和精神其实是不可偏废的,但是对于一个自恋性人格的人而言,她往往会走向一个过于追求物质的极端,因此就会牺牲掉很多精神上的东西。
比如用明星代言的产品,穿某个网红推荐的衣服,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就是为了炫耀,甚至就是为了发朋友圈。而这些产品或者服务性价比往往并不高。
而为了满足这些虚荣心,她可能却每个月要分期付款。心理世界得不到丰富,变得越来越匮乏,更加重了在物质上去寻求认同感和归属感,由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2、21世纪是一个需要终生学习的时代,这样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才能跟得上,但越来越自恋的人,是很难抱有谦虚的心态,积极的热情去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认知的,因为自恋的人最难的就是否定自己、打破自己,重塑自己的认知。
3、每个人都必须活在关系里,可关系里最忌讳的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但自恋人格的人却属于这一类,因此他们往往得不到好的人际关系。
那怎么办呢?首先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是属于哪一类,是属于小时候被父母溺爱,过度反馈造成的,还是受目前环境影响所致。意识到问题,找到问题的产生原因,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承认和接受自己的问题,多点谦虚,准确的看待自己和评估自己的能力。
当然如果你是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路上就要学会拒绝,不要总是顺着孩子,帮孩子正确的认识自己,帮他们积极地面对失败,这更重要,因为毕竟人生路上,失败远比成功多!
每一个人都想成长和发展的更好,相先生的专栏《自我发展心理学50讲》,从人性的各个方面,解析自我。诸如对潜意识、原生家庭、人际关系、情感亲密关系、自卑、抑郁、焦虑,不会拒绝别人,不愿意麻烦别人等都有详细论述,推荐给你!
相关文章
- 心理学专家:教会孩子“自尊自爱”,是父母最好的教育
- 心理学专家:父母说的"为你好"是孩子的噩梦,只会加深"负罪感"
- 心理学家:学会做权威型父母,三步改造影响孩子行为习惯的微环境
- 孩子都是亲生的,为何父母还会偏心?美国心理学家给出这样的解释
- 养宠物对小孩有好处吗?心理学:父母要学会正确的爱孩子
- 怎么知道孩子是不是内向?心理学:父母需要学会帮助孩子
- 育儿心理学:父母们,对孩子最好的赋能,是教会他们自知
- 心理学家:焦虑是扰乱孩子成长节奏的最大杀手,父母别不当回事
- 心理学导师:焦虑分有用和无用的,有用的焦虑促使父母孩子成长
- 心理学:为人父母,请不要对孩子说,咱们家穷
- 心理学:为人父母,请少给孩子讲道理
- 心理学:孩子不顺心就发脾气怎么办?父母警惕孩子存在“丧失感”
- 心理学:对付孩子“戒不掉”手机的方法,父母们凡事强调“快”
- 心理学:父母希望孩子“听话”,“听话”背后的隐喻很多
- 心理学:父母的10个坏习惯,误导孩子一生
- 心理学:痛下决心的父母,网瘾孩子都好了,他们做到了这七点
- 心理学:还在说孩子小不懂事?父母建立边界意识很重要
- 孩子不能说,一说就发脾气?心理学:父母的“自尊教育”很关键
- 孩子为什么越长越笨?心理学家直言:是父母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 孩子容易情绪化怎么办?心理学:建议父母试试这2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