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心理学:孩子不顺心就发脾气怎么办?父母警惕孩子存在“丧失感”

2019-10-10 20:52:05孕产
孩子不顺心就发脾气怎么办?心理学:父母警惕孩子存在“丧失感”心理学:孩子不顺心就发脾气怎么办?父母警惕孩子存在“丧失感”

我们经常能在商场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大约四、五岁的小盆友,满地打着滚,边滚边哭

“宝宝,这个玩具今天不能买了,下次妈妈再买给你吧。”

“不行,我就要,今天就买。”孩子叫着就坐到了地上,两腿乱蹬。

妈妈一脸无奈又无措的边哄孩子,边环顾四周,生怕亲朋友好友看到,尴尬的无地自容。

生活中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每个孩子似乎都是问题儿童,情绪只是他们会使用的唯一手段,得不到反馈他们只好用这个武器来对抗世界,父母们不知如何平息他们的愤怒,哭闹声更大,场面一发不可收拾。

这个时候,他们的不开心成几何状放大,越小的孩子,爆发力就越足。

简直就是充电五分钟,哭闹两小时,超强韧性,大人的精力在他们面前根本不能相比较。

家长们束手无策,找不到最佳的处理方法,厉声喝止,只会让事情更遭。孩子们或是哭的喘不上来气,或是没完没了,面对大人们的手足无策,他们反而游刃有余。

孩子明明平时很乖巧的呀,为什么突然间就不顺心起来,只是小事而已,为什么哭闹起来没完没了?

孩子的背面深藏着一种“丧失感”,都是这种情绪在作怪,也许搞懂这个原因后,就能更好的处理亲子关系了。

那么,什么是“丧失感”呢?和这些不良情绪有直接关系吗?

在面对特殊情况的时候,比如危险或者是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我们人体会产生自动抽离感,形成如同观看电视剧一般的感觉,仿佛那个身体不再是我们自己的了。但长期的心理创伤,会产生无归属感,强烈的无助感。

孩子们在这种情绪中,会导致消极,不喜欢与人接触,不笑,不说话,滥发脾气等,任其发展下去的话,会丧失生活希望等。

这个“丧失感”这么严重?那它是怎么产生的?

1.孩子曾经遭遇不良内心体验所造成,会让孩子时刻处于警惕状态,回避正面环境中的信息,不相信周围的人或事,认知产生困难。

自我抽离是孩子的一种心理保护机制,情绪的强烈程度相对于孩子的自我力量而言,自我力量越小,情绪越易强烈。而女孩一般较男孩力量弱,儿童较成人弱。由此可以证明:女孩的自我“丧失感”发生率是男孩的两倍。

安安长期生活在父亲对母亲的冷暴力和需求忽视中,因年纪还小,无法离开父母,对父母产生了的强烈的恐惧,因而时常做噩梦,惊醒后就无法入睡了。

安安最害怕母亲的哭泣和拒绝,哪怕是母亲在和别人聊天提到“不行”,她都会紧张的浑身发抖,冷暴力是“丧失感”的很大诱因。

这也导致安安没有办法相信身边的人,只要别人拒绝她,她都会忍不住发脾气,以此来保护自己的内心世界。

2.习得性无助让孩子不能很好的确定“自我”范围

这个名词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和梅尔做的一个著名实验。

他们将一只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狗电击,狗狗关在笼子里躲避不了电击。在多次实验过后,蜂音器一响,给电击前,先将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会逃跑,而是会不等到电击出现,就会倒在地上呻吟,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无助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在育儿领域,也是同样的道理,孩子在经历了某一段时期的学习,体验失败和挫折之后,没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遇到这样的事情一直往后退,不愿意尝试,就给自己下消极结论的心理暗示,对于“自我”认知产生困难,导致“丧失感”增加。

萌萌很努力的学习英语,但是怎么也记不住那么多的单词,母亲很生气,总是对萌萌说:“我花那么多钱给你报补习班,你给我学成这样,对得起我这么辛苦上班挣钱吗?真是个蠢货”

长期下来以后萌萌对学习英语越来越没有信息,渐渐的只要妈妈一提到英语,萌萌就开始和妈妈发脾气,母女关系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事实上对待孩子的一些小问题,要正确引导,而不是粗暴嘲讽,这样反而会更加恶化,也会让孩子对“自我”范围产生怀疑,学习原本是孩子的事情,如果孩子不能很好的确定“自我”范围就会在潜意识里面认为自己是在给父母学习,自己是个没有感情的分数机器而已。

粗暴阻断也会让小朋友无措,不知如何应对,从而引发“丧失感”。

3.家长的越界教育

在孩子1岁前,孩子与妈妈是“共生关系”,而到了3岁,孩子的自我意识建立,就需要父母逐步地放手。童年时未能够建立起清晰“心理界限”的孩子,更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在人际关系中总是退让,直到抽离自我,形成“丧失感”。

小东是独生子,父母很重视他的学习,所以长期干涉这也不许,那也不让,只要好好学习父母就很高兴,其他的都交给大人做。刚开始小东还会主动帮忙,但是父母不但没有夸张还责骂了他。

只要他考试成绩好得了奖状父母就很高兴,为此他为了讨好父母总是给自己很大的压力,经常熬夜学习,最后患上了抑郁症,情绪不稳定而退学在家进行治疗。

不要让孩子带着讨好去成长,否则在人生路上,长久的压抑自己,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这种“丧失感”如果不能及时认清,并疏导孩子,容易在心理造成不可逆的创作。那么都会给孩子带来哪些负面影响呢?

1.孩子负面情绪强烈

精神恍惚,不真实感。看东西头晕眼花,像做梦一样,心跳加速。无力控制恐惧,惊恐发生。没有认知,没有记忆,对什么都没感觉,这是初期出现的抽离感。

小西记忆力差,丢三拉四,走路容易跌到,不像其他小朋友那样喜欢跳来蹦去,在一个陌生环境里,躲在大人身后,不肯露面。都是这种情绪所带来的影响。

2.睡眠质量不好

当孩子因“丧失感”增强,便容易失眠,夜哭,自己睡没睡着并不知道,所以睡眠的质量很差,有些孩子会半夜起来不睡,要大人陪着玩耍,白天又哭闹。

琳琳是个女孩,母亲对她要求很高,不允许她有学习以外的心思,琳琳满足父母用零花钱买了一条连衣裙,被妈妈发现之后,妈妈对她大声哭喊自己抚养她的艰辛和学习的重要性,最后妈妈不管琳琳反对就扔掉了琳琳的连衣裙。

但是从那以后琳琳总是梦到一条巨蛇在追她,她害怕蛇把她吃掉,就不睡觉了,整个人没有精神,实在困得不行,睡着了,也惊叫着醒来。

严重影响到她的学习,父母只好带她去进行治疗,经过询问才得知,她把妈妈对她的喊叫,幻化成巨蛇了,经过了很多的安抚,她才从那段噩梦中走出来。

3.孩子在人际互动中常常会有被威胁的压力,内心冲突强烈

因为外力所引发的“丧失感”使其没有办法和其他小朋友融洽的玩耍,不喜与人交流,害羞,胆怯,在社交中总会有一种被威胁的感觉,严重的会导致孩子,无法融入集体生活,喜欢独处,孤僻,对以后的人际交往会产生障碍。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克服“丧失感”,引领孩子走出情绪的影响呢?

1.学会处理消极情绪的方法是先接受消极情绪。

通过学会表达、感受和释放消极情绪,孩子会获得对自我感觉的了解。

可以先拥抱孩子,把自己的爱传达给他,让幼小的心灵感受到父母的关心,这样孩子可以找回自己,要学会去理解孩子的不满情绪,不要让一些小事积累爆发,成为亲子之间的大冲突,避免最后极端后果发生。


2.要传递给孩子这样一个信息:有消极情绪没关系,大人也会有的。

但表达消极情绪要有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聪明的父母会经常给孩子充分地感知和表达消极情绪的机会,但这并不等于说不控制孩子的行为。父母可以采用倾听、暂停等技巧。

可以安抚孩子,轻轻地告诉他道理,孩子也许听不懂事情的原因,但多次告知,他总会明白的,至少这样的安抚代表大人重视他的愿望,而不是粗暴的忽略。


3.要多赞美孩子,肯定孩子,让孩子找到存在感。

可以适当的让孩子帮助做些小事情,然后给予肯定和赞扬,感受到自己在父母眼中是有意义的,自己可以帮助别人。

巩固孩子对美好事物的积极性,在情感上进一步加强对良好行为习惯的接纳和实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自信心和良好活泼的心态。促进孩子的认同感和安全感,避免一些消极行为习惯的产生。


4.不盲目的拿孩子作比较

“你看谁谁家的孩子多好,你最无用”,“我怎么会生出你这样的笨蛋”“你真没用”这一类话,没有明确目的的比较,在孩子的世界,攻击性绝对比你想像的要大的多,很容易摧毁孩子的自信心,信心缺失,就容易产生“丧失感”了。

对孩子要宽容,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大人的行为都是无限放大的,绝不能因为自身压力强加给他们各种不良情绪。只让孩子直面自己的无能和失败,往往会导致孩子把愤怒指向其他方向,借此减少一些对自己无能的失望,不想承担责任,逃避自我。

如果真的要拿孩子作比较,可以具体明确而温和,可以采用这样的句式“妈妈知道你......你可以向......学习或者是交流,这样你们就都是优秀的孩子了”。


一个在舒适、快乐、鼓励、安全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必定会信心满满,坚信自己能战胜所有的困难,人一旦有了自信,就会淡定从容的应对各种局面;而缺乏安全感的人遇事就会紧张,因为他害怕失败,害怕重蹈以前的覆辙,那种尴尬窘迫的画面始终萦绕在脑海,于是他会调动所有的防御机制来预防那种局面发生,所以绝不要让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丧失感”中。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