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鱼有鱼鳞?”这回答神了,心理学家提示儿童时期的泛灵论
一位妈妈咨询说,她家二宝三岁多,近来总是会问一些奇怪的问题,还喜欢对着她的布娃娃自言自语。有时候弄得她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也不知道孩子这些行为举止是不是正常的?刚好针对这位妈妈的困惑,跟大家聊一聊3岁开始到4.5岁期间,孩子心理发展期间的“泛灵论”。
泛灵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皮亚杰研究发现,幼儿在进入3岁阶段一直到5、6岁期间,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认知的形成处于一个模糊和混沌的状态。他们会把周围很多物质看成是有生命状态,有意向认知的活的生命体,这种心理发展时期的认知被称为“泛灵论”。我们也会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有一些与物质对话,看似自言自语的行为出现。那么,针对这个时期的孩子出现的这些现象,家长该如何引导呢?
一、运用“泛灵论”的心理发展时期,以他们认为物质有生命的认知引导孩子爱护物质。
比如,“如果宝宝把凳子的腿摔坏了,那凳子会不会很痛呢?”,“宝贝把颜色都画在墙壁上,墙壁不干净了它就不想跟你做朋友了”
二、运用这个时期,以寓言故事和童话故事引导孩子的品行教育。
可以讲故事给宝宝,还可以把你想要给孩子讲的道理,用表演童话故事的方式演出来,相信一定胜过你以成人的口吻跟他讲道理。
三、运用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状态拓展孩子的想象力。
当孩子问“ 妈妈,为什么小金鱼有鱼鳞呀?” 妈妈这样回答“ 那是小金鱼穿着游泳衣在游泳呀,它们的游泳衣漂亮吗?” 其实这也是这个时期的孩子们很喜欢童话故事,喜欢听故事,讲故事的原因。
当然,这个时期也有家长需要清楚的,很容易误导孩子的教育理念。
很多家长在孩子不小心碰到桌子、凳子或其他的物件摔倒时,总会以“你这个不听话的桌子”或者“你这个讨厌的地板,都是你让宝宝摔倒了,打你,打死你”……等等诸如此类的方式来平复孩子摔倒后的伤痛。那么,这些言行,可能会无意识的让孩子形成“这不是我的责任,这都是他们的,别人的责任” 这种推卸的潜意识认知。因为在他们此时的认知里,桌子,凳子,地板都是有生命的活体。
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他们特有的心理状态呈现。你的宝贝有过这些行为吗?你是怎么回答的呢?欢迎留言分享育儿乐事。
文/晓斐
~End~
(图片来自网络,旨在分享文章。原创者可以自行删除或撤回。感谢,感谢,再感谢!)
相关文章
- 儿童犯罪杀人的时候他们是什么想法,听听心理学家的怎么说
- 儿童色彩心理学|男孩喜欢粉色?心理学家:他可能更有责任感
- 3岁分床5岁分房真得好吗?儿童心理学家:这个年龄前分房都不晚
- “你要生二胎,我天天欺负他。”儿童心理学家教你引导孩子嫉妒心
- 怎样引导孩子情绪?法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将30年经验总结成这200多个小游戏…
- 心理学家剖析:7种摧毁孩子自信和自尊的错误行为
- 心理学家告诉你,教育孩子,学会这招就够了
- 心理学家是怎么带娃的?这么带呗
- 心理学家李玫瑾:孩子被欺负时,“打回去”学会自我保护很重要
- 心理学家表明:孩子6岁后,这三个方面讲道理没用,强权控制才行
- 心理学家说,这7个迹象说明你把孩子抚养得很好
-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告诉你:为什么不要夸奖孩子聪明,夸孩子要这样
- 心理学家预测:30年后这种家庭组合最幸福,一儿一女仅排第二
- 心理学家:一岁爱,两岁烦,三岁狗都嫌,三岁宝宝为何招人烦?
- 心理学家:学会做权威型父母,三步改造影响孩子行为习惯的微环境
- 心理学家:孩子分离时哭闹很正常,但这种情况除外
- 心理学家:孩子若屡教不改,宝妈别着急生气,该解下“超限效应”
- 心理学家:孩子黏人很正常,出现这些行为时,家长须谨慎
- 心理学家:焦虑是扰乱孩子成长节奏的最大杀手,父母别不当回事
- 心理学家:童年的心理创伤是如何影响孩子的爱情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