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一岁爱,两岁烦,三岁狗都嫌,三岁宝宝为何招人烦?
☝ 点上方 泛心理精选
有一句老话说“七八九,嫌死狗”,说的是孩子在七八九岁的时候,最调皮,也是最不好带的,尤其是男孩子。但是这句话传到现在,被不少的宝妈给改编成“一岁爱,两岁烦,三岁狗都嫌”。
宝宝最难带的时期,已经从七八岁变成了生后的前三年。
三岁的孩子特别擅长于哭闹反叛、出尔反尔、藐视权威,口袋里有各种挑战爸妈理智的秘密武器。
我已经不止一次听朋友吐槽:太生气了,真想把三岁的儿子从窗户扔出去!
“明知故犯”的三岁宝宝如果说两岁的宝宝叛逆是因为真的不懂事,一哭就让人不忍心责骂的话,那三岁的宝宝就是:“明知故犯”了!
他们的眼睛里透着狡猾的光,面对你的提问也能回答的头头是道!可他们翻脸就跟翻书一样快,前一句刚说好,后一句就反悔了。
他们可以干嚎到让人发狂,也可以不分场合说哭就哭……三岁的宝宝特别知道如何让父母抓狂。
你也知道他们并不是真的难过,爸妈们肯定会非常气愤:“你把我当傻瓜吗?当奴隶吗?当隐形吗?”
所以,三岁的叛逆最招人烦。朋友圈里,有多少三岁宝宝的爸妈整天烦到怀疑人生?
心理学家的实验:三岁大脑的秘密为什么三岁宝宝这么善于挑战爸妈的忍耐底线呢?
伦敦大学心理学家“皮亚杰”,曾做过著名的“颜色与形状的游戏”实验!
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是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
测试专门给三岁宝宝进行的,以测试三岁儿童大脑发展的认知阶段。你可以在家给宝宝试试看!
测试很简单。
孩子面前放置了两个盒子,上面立着卡片:左边盒子上是蓝色的花,右边盒子上是红色的卡车。
测试者手里还有很多其他的卡片。
当测试者说:这是一个颜色分类的游戏,三岁宝宝一下子就明白了。蓝色的卡片要放在左边“蓝色的花”的下面,红色的卡片要放在右边“红色的卡车”下面。
当孩子拿到了“蓝色的卡车”卡片时,他很自信地放在了左边“蓝色”的盒子里。
之后的“颜色游戏”都毫无问题,三岁宝宝对颜色的认知已经成型,胸有成竹。
“颜色分类”游戏玩了一会儿,这时切换到“形状分类”游戏。
提问时,孩子能够很清楚的回答出:左边卡片的形状是“花”,右边卡片的形状是“卡车”。三岁宝宝对形状的认知也没有问题。
测试者说:现在我们玩“形状游戏”,要把“花”的卡片都放到左边“花”的形状下面,把“卡车”的卡片都放到右边“卡车”的形状下面。
此时发生了什么呢?
三岁宝宝竟然无法切换规则!!
即便孩子能够回答出:卡片上的形状是“卡车”,他还是会放到“蓝色的花”下面,他只能够机械地、遵照一开始的规则进行游戏!
最奇特的是,孩子其实对规则了解得很清楚。如果问孩子,现在是什么游戏?他会回答“形状游戏”;问他,这个卡片是什么形状,他说“是花”。但是行动上他却无法执行,他仍然会按照“颜色游戏”的规则,把红色“花”的卡片放到右边红色“卡车”的盒子里。
这个实验非常有意思,心理学家们测试了许许多多三岁儿童,他们发现:三岁宝宝没有办法切换规则、或者同时用两套思维去思考。
如果一开始是“形状游戏”,那么三岁宝宝会固执地遵照“形状游戏”的规则进行下去,即便他知道游戏已经换成了“颜色游戏”。
在心理学上,皮亚杰将这个认知发展阶段称做“知道与行为的分离”。
而且更加奇妙的是,如果同一个孩子,四岁再来做这个实验,他就能够很自如地切换、并适应新规则了。大脑发育阶段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三岁宝宝的“挑衅与藐视”正是这个原因,三岁宝宝最让父母抓狂:因为他们的“行为”经常和“认知”不符,他们明明已经理解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却偏偏不遵照逻辑去做。!
而心理学家说,这是三岁孩子的大脑功能还不完善的缘故。
三岁处于“pre-logical 前逻辑时期”,孩子的大脑非常活跃,开始尝试理性解释事物,但很多想法又是刻板和局限的、自我中心的,认知的逻辑又经常和情绪感受发生冲突,因此会在行为上显示出非理性的、出尔反尔的特征。
在三岁,“知道”与“行为”是分离的。因为他们看上去比两岁时“知道”了更多规则,所以父母对他们的期待和要求也更多,但这个年龄,实际“在行为上履行认知”,却比我们想象的难得多。
当你告诉三岁宝宝一个新规则,他们能够理解这个规则,甚至还能够复述出这个规则是什么,但事实上,大脑的短期记忆还是处于之前的状态。
当然在生活中,孩子并不总是面对新旧两套规则,但是他会时常面对大脑里两种冲突的信息:他们想要去做的,和你让他们去做的。
比如,他们明白不该从别人那里抢玩具,也是这样回答给你的,但当大脑处在一个“我很想这样的做”的状态,三岁宝宝往往无法用“理性”的规则认知,来压制住欲望冲动。当你问他该不该这么做,他会摇头,知道“不应该”。然而“知道”,在三岁的大脑中还不能完全和“行为”连接起来。
所以总结来说,三岁宝宝的大脑就是:知道的更多了,但不一定能做得更好。
我们除了不抓狂,还能做点什么?当了解到,三岁宝宝的“叛逆”是大脑发育未成熟的必然阶段,也许我们大人的情绪就会缓和一点。别当作孩子这样做是“针对自己”:他们可能真的没有挑衅、藐视父母的意思,他们只是还不具备那个大脑功能,将认知付诸于行动中。
既然是大脑发育的阶段,那爸妈们又有什么可以做的呢?
1. 首先是保护自己的情绪!知道孩子的“认知”与“行为”不是故意的,和孩子着急怒吼也没啥用,不如放过自己,不要再急着跳脚了!
2. 用语言解释行为:语言重复的力量是强大的,帮助孩子将“认知”与“行为”相连接的最好方法,就是一次次复盘。在父母和孩子都平静的情况下,用鼓励和理解的方式,让孩子认识到为什么要这样做、什么样的行为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3. 用语言解释情绪:在爸妈和孩子都平静的时候,用词汇去形容感觉。和孩子聊:遇到某个状况,你是如何感觉的?比如,玩具被抢走时,你是什么样的情绪,生气和委屈是一种什么感觉?当别人的玩具被抢走,你猜猜别人是什么感觉?你可以从对方的表情上观察到吗?当孩子能够用语言解释自己的感受,就会更容易舒缓自己的情绪;当孩子能够解释别人的情绪,就会更具有同理心和同情心。
4. 正面强化:大力赞扬正确的行为,让孩子在做对的时候自我感觉更好。“知道”与“行为”的连结,是从重复中得来的。而这种连结,很难来自于怒吼,而更容易在重复的鼓励和正面强化中建立。
5. 游戏力:三岁宝宝最大的情绪障碍,就是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能做。当孩子“想做的”与“规则”相冲突,爸妈可以寻找一些游戏的、替换的方式,用“曲线”让孩子既能缓解情绪、又能遵守规则。
有时,也许我们大人也需要学会“切换”思维,试试去换成孩子的视角和头脑,才会发现他们其实不是在和我们作对。
成长需要耐心,时间会塑造一切。
“作为一个陪伴的大人,能做的就是让孩子相信,自己不会被放弃,让孩子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其他的就交给时间吧。”
相关文章
- 三岁宝宝比两岁还令人抓狂?心理学家:背后的原因在这里
- “宝宝一岁多了,我没报早教班”心理学家说的这几点我牢记
- 幼儿为啥爱说谎?心理学家提醒:一味指责未必好,别让宝宝心里苦
- 宝宝也会尴尬,心理学家:养育学会"尊重",关键时刻别"取笑"TA
- 1岁内宝宝喜欢的3个“坏”习惯,求爸妈别逼孩子改正!心理学家说
- 4岁宝宝和玩具说话?心理学家:外部语言正转向内部语言,别担心
- 出生顺序决定孩子的性格,心理学家用实践证明!你家宝宝是吗?
- 心理学家:童年的心理创伤是如何影响孩子的爱情观的
- 孩子总爱啃指甲,是缺铁还是缺锌心理学家缺的其实是这一样
- 把父母的爱当作理所当然?心理学家:可能是陷入了“贝勃定律”
- 说不爱背单词的都是方法不对,德国心理学家早就给出高效记忆法
- 心理学家剖析:7种摧毁孩子自信和自尊的错误行为
- 心理学家告诉你,教育孩子,学会这招就够了
- 心理学家是怎么带娃的?这么带呗
- 心理学家李玫瑾:孩子被欺负时,“打回去”学会自我保护很重要
- 心理学家表明:孩子6岁后,这三个方面讲道理没用,强权控制才行
- 心理学家说,这7个迹象说明你把孩子抚养得很好
-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告诉你:为什么不要夸奖孩子聪明,夸孩子要这样
- 心理学家预测:30年后这种家庭组合最幸福,一儿一女仅排第二
- 心理学家:学会做权威型父母,三步改造影响孩子行为习惯的微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