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生二胎,我天天欺负他。”儿童心理学家教你引导孩子嫉妒心 太他妈后悔生二胎了
办公室闲聊,一个同事很高兴地说自己现在准备生二胎了。她说15年二胎政策一出来的时候,夫妻俩就打算生的,但是当时快读初中的儿子坚决反对,“你们了生二胎,他就成了你们的心肝宝贝,我就被你们当作草稿纸一样扔了。你们要敢生,我以后天天欺负他。”吓得她夫妻俩再也不敢提生二胎的事。
现在情况变了,这几年身边生二胎的人多了,特别是她自己的两个妹妹都生了二胎,家庭气氛更好了,她儿子看到自己的表兄弟姐妹之间相亲相爱,颇受感染,慢慢地对二胎不再抵触,言语间多少还有点向往,再加上他现在已读高中,学业占据了他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家里的父母亲人都希望她再生一个,种种原因凑在一起,她终于决定生二胎了。
听另外一个朋友说的一件事,她的邻居刚生二胎不久,十一岁的大宝经常打刚出生的弟弟,并且连续十来天不说一句话,父母跟他聊天,问他任何话,他都一言不发。直到第十一天的晚上,他爷爷带他睡觉时,爷爷问他为什么打弟弟,他才开口:“都是因为他,以后爸爸妈妈就不爱我了。”
无论是我同事的儿子坚决反对父母生二胎,害怕自己被父母“像草稿纸一样扔了”,还是朋友邻居的孩子,觉得弟弟分走了父母原本完全属于自己的爱而每天打弟弟,这些都是孩子嫉妒心的表现。
因为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唯一的爱,就像妻子或丈夫得到对方唯一的爱一样。在孩子的经验里,没有分享父母这一项。
而弟弟或妹妹的出现,意味着他们会夺走父母对自己全心全意的爱。不管他们作好了多么充分的心理准备,弟弟或妹妹的诞生还是会让他们感到妒忌和受伤。
比如我自己,我原本是不打算生二胎的,是我家大宝催我要生,而且他说只要弟弟,不要妹妹。我问他,如果我生的是妹妹怎么办?他说再生一个。
二胎生出来,如他所愿有了弟弟,我以为弟弟的到来,对他来说,只有高兴,没有受伤。没想到,二胎刚出生的那个月,他几乎天天都要反复向我们确认,我们是否爱他如初。他问:“妈妈,是不是弟弟很可爱?”问他爸爸:“爸爸,你觉得我更帅还是弟弟更帅?”在上学路上不停问他爷爷:“爷爷,你觉得是弟弟可爱还是我可爱?”
尽管他喜欢弟弟、盼望弟弟的到来,等弟弟真正来了,他发现,大家都在忙着弟弟的事情,弟弟成了家庭的中心,自己被边缘化了,他心里没有了足够的安全感,对弟弟产生了嫉妒心。
二、兄弟姐妹间嫉妒心产生的原因根据《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中介绍,
孩子的妒忌起源于孩子希望成为父母唯一“挚爱的人”的愿望。这种占有欲如此之强,以至不能容忍任何竞争对手。当弟弟妹妹出生之后,孩子会和他们竞争,以获得父母唯一的爱。
如果父母特别偏爱自己的某个孩子,也会引起另一个孩子的嫉妒心。
此外,如果一个孩子因为性别、长相、智力、音乐才能,或者社交能力而得到特别重视时,另一个孩子的妒忌就会产生。
同样地,父母对孩子某个特点或者天分评价过高时,也会导致孩子之间无休止的竞争。
另外,父母要求一个孩子要为另一个孩子作出牺牲时,无意识地助长了妒忌心理的产生:
“宝宝需要你的婴儿床。”
“对不起,今年我们不能给你买新的冰鞋,有了宝宝,我们需要额外的钱。”
三、兄弟姐妹间嫉妒心有哪些具体的表现有些孩子用咳嗽和皮疹表达妒忌,而不是用言语。有些孩子则是尿床,用身体的某个器官表达本应用另外的器官表达的情绪。
有些孩子会变得很有破坏性:他们打碎东西,而不是说出自己的厌恶。
有些孩子咬指甲或者拔自己的头发,以此掩饰他们希望咬、希望伤害他们的弟弟妹妹的心理。
还有的通过伪装的方式,比如不断竞争或者避免所有的竞争;充满进取心或者格外的温顺;
不顾后果的慷慨或者毫不留情的贪婪。
四、童年没有处理好的嫉妒心,对成年后的危害孩童时代没有解决好的竞争的苦果在成年人的生活中比比皆是。
比如说,在路上不停地赶超每一辆车,就是一种失去理智的竞争意识;
或者输了一场网球赛就认为失去了体面,或者随时为了证明某个观点就用生命和财产做赌注,或者捐献时一定要超过别人,哪怕已经负担不起。
还有另外一种表现,比如,总是躲避所有竞争,竞争还没开始,他就觉得失败了,或者总是退居次要位置,即使合法的权益也不争取。
五、处理孩子嫉妒心的正确做法《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写到:
兄弟姐妹间的竞争对孩子一生的影响超过大多数父母所能意识到的程度。它可能会对人格造成永久的伤害,使性格扭曲,它也可能成为一生中麻烦不断的主题。
因此,正确处理兄弟姐妹间的嫉妒心非常重要。那么,做父母的平时该如何做呢?
1、简要介绍“入侵者”
对一个小孩子来说,弟弟或妹妹就是他眼中的入侵者,他们侵入到自己安全的领地,掠夺父母的爱。他们看到弟弟妹妹的到来,就像老虎看到另外一只老虎的到来一样,一山不容二虎,弟弟妹妹的诞生是他最重大的危机,他的生活轨道突然改变,他需要有人来帮助他定位和导航。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建议,当父母宣布新生儿的降临时,对原来的孩子来说,不能太盛大、太夸张。这样简要地说就足够了:“我们家又多了一个新生宝宝。”
千万别说:“我们非常爱你,你是这么棒,因此爸爸和妈妈决定再要一个跟你一样的孩子,你会爱上新宝宝的,它也是你的宝宝,你会为他感到骄傲,你会一直有人玩了。”
孩子会想:“如果他们真的爱我,他们就不会想要另一个孩子,我不够好,所以想用我换一个更新一点的人。”
这就犹如有一天,丈夫回到家向妻子宣布说:“亲爱的,我非常爱你,你是这么棒,因此我决定带另外一个女人来和我们一起生活,她会帮你做家务,当我工作的时候,你就不会那么孤单了。”
分享爱人会让大人非常痛苦,分享父母则会让孩子非常痛苦。在孩子的经验中,分享意味着自己所得的减少。
2、允许孩子不受拘束地、公开地表达情绪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写到:当孩子压制他们的妒忌时,就会产生一些伪装的症状和不端行为。
例如,当孩子厌恶兄弟姐妹,但是又不准说出他们的情绪时,他们可能会做梦把弟弟妹妹推出十层高的窗户,做梦的人可能会吓一跳,甚至可能会跑到弟弟妹妹床边看看他们还在不在那儿。
当发现他们好好地在那儿时,他们会十分高兴,而对于他们这样的表现,父母可能会将他们的解脱误认为是爱。
所有这些孩子都需要用语言表达他们的情绪,而不是用上面这些症状。
恶梦是孩子对用言语不敢表达的画面的一种表达方式。跟可怕的恶梦相比,用言语表达出妒忌和愤怒对孩子更好。
因此,书中建议:最好的方法是要让孩子能够不受拘束地、公开地表达出苦恼,而不要让他们暗地里郁郁不乐。
可以简短地对孩子说:“你向我显示了你是多么生气!”“现在妈妈知道了。”“当你生气的时候,过来告诉我。”
3、让孩子知道“情绪是坦率的,攻击是有害的。”
前面提到的朋友邻居的孩子,经常打刚出生的弟弟,那作父母的是不是这样教训他:“你怎么能打弟弟呢?他还那么小,你都这么大了。你是哥哥,要保护弟弟才对。”甚至,他打弟弟,父母教训他还不够,还打他?
这样做只会加大他对弟弟的仇恨与嫉妒。父母可以坦率地对他说:
“宝贝,记住,你永远都“很容易看得出来你不喜欢宝宝。”
“你希望没有他。”
“你希望你是唯一的孩子。”
“你希望我只属于你。”
“宝贝,记住,你永远都是我们的唯一,你永远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对你的爱永远不会因为任何人而改变。即使宝宝也无法夺走我们对你的爱。亲爱的,只要你感到伤心和生气,不管什么时候,你都要过来告诉我,我会给你特别的爱。"
当大宝欺负弟弟妹妹时,父母应立即制止,可以警告他说:“宝宝不是用来伤害的,如果你愿意,你可以画一张宝宝的画,然后把画撕成碎片。”
或者给孩子一个大的洋娃娃,“宝宝不是用来伤害的,这是你的洋娃娃,亲爱的,你可以想怎么拽就怎么拽。”
父母最好引导孩子把怒气象征性地发泄到一个无生命的物体上,而不是直接发泄到宝宝身上,也不是以某种症状的形式发泄到他或她自己身上。
记住,为了保护年纪较小孩子的人身安全,没有必要伤害年长孩子情感上的安全感。
4、给每个孩子唯一的爱,而不是平等的爱
我们大多数父母的观念是,对所有孩子一碗水端平,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
而《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的作者海姆·G·吉诺特则认为:孩子并不渴望平等地分享父母的爱,他们需要被爱得唯一,而不是均一。爱的重点是质量,而不是平等。
父母慎重的公平,往往弄巧成拙。
因此,对每一个孩子,我们都要传达我们和他们唯一的联系,而不是公平和同等。
例如,当我们要和一个孩子待一会儿或者待几个小时时,那么就要完完全全地和他在一起。在这个阶段,让男孩子感觉到他是我们唯一的儿子,让女孩子感觉她是我们唯一的女儿。当我们和一个孩子出门时,心里不要再想着其他孩子,不要谈论其他孩子,或者给其他孩子买礼物。
要想让这段时间成为孩子一段难忘的时光,我们的关心就不能被分割。
海姆·G·吉诺特说“孩子渴望得到我们完整的爱,当他们的这种欲望被承认时,他们就会感到安心。当那种欲望被理解、被同情地感激时,他们就会感到安慰。当每个孩子被唯一地珍视时,孩子就会变得坚强。”
如今二胎家庭越来越多,兄弟姐妹间的嫉妒问题需要早得到父母的重视与正确引导,儿童专家海姆·G·吉诺特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中的建议值得父母们学习借鉴。
相关文章
- 怎样引导孩子情绪?法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将30年经验总结成这200多个小游戏…
- 心理学家李玫瑾:孩子被欺负时,“打回去”学会自我保护很重要
- “输不起”的孩子如何引导,才能“赢得起”?心理学家建议有三
- 「二胎妈妈沙龙」孩子的衣服不要超过5套?心理学家的解释值得深思
- 幼儿园里,害羞内向的孩子易受欺负?心理学家:恰恰相反
- 心理学家告诉你,教育孩子,学会这招就够了
- 心理学家:孩子若屡教不改,宝妈别着急生气,该解下“超限效应”
- 孩子为什么越长越笨?心理学家直言:是父母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 教育和心理学的关系,心理学家总结三个观点,让孩子一生受益
- 教育心理学家提醒,小学第一年至关重要,小心孩子的“气馁情绪”
- 原生家庭怎样教育孩子?日本心理学家的四条建议,是教育精髓所在
- 心理学家剖析:7种摧毁孩子自信和自尊的错误行为
- 心理学家表明:孩子6岁后,这三个方面讲道理没用,强权控制才行
- 心理学家说,这7个迹象说明你把孩子抚养得很好
-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告诉你:为什么不要夸奖孩子聪明,夸孩子要这样
- 心理学家:学会做权威型父母,三步改造影响孩子行为习惯的微环境
- 心理学家:孩子分离时哭闹很正常,但这种情况除外
- 心理学家:孩子黏人很正常,出现这些行为时,家长须谨慎
- 心理学家:焦虑是扰乱孩子成长节奏的最大杀手,父母别不当回事
- 心理学家:童年的心理创伤是如何影响孩子的爱情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