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蒙台梭利《吸收性心智》读书笔记 蒙台梭利《吸收性心智》读书笔记二十六章

2022-02-27 09:33:22孕产
虽然蒙台梭利出生于一百多年前,但是蒙台梭利的教育法到了现在依然是非常先进的教育法。在科学实验如此发达的今天,科学家们做各种实验和调查统计。最终绝大多数都证明了蒙台梭利思想的正确性。

虽然蒙台梭利出生于一百多年前,但是蒙台梭利的教育法到了现在依然是非常先进的教育法。

在科学实验如此发达的今天,科学家们做各种实验和调查统计。最终绝大多数都证明了蒙台梭利思想的正确性。

新生宝宝的脑重只占成年人的25%,但是,出生之后它疾速发展,3 岁时就达到 85%,5 岁是 95%。大脑发展可不光是重量上的变化,也不光是脑细胞数目的增加,最关键的是神经元之间的建立连接,这种连接又叫「突触」。

宝宝刚出生的时候,大脑里突触的数目非常少。在生命的第一年,在新鲜刺激的作用下,神经元以每秒 700~1000 个的惊人速度建立着新的连接,3 岁时连接的数目甚至超过了成年人。

蒙台梭利《吸收性心智》读书笔记

后来呢,一旦某个突触成功参与某个大脑功能的运作,它就会受到强化;相反,没有用到的突触就会变弱,最终被剪裁掉。神经元连接和修剪的过程就是塑造孩子大脑的过程,后天的学习与经验对于这样的修剪过程非常重要,特别是孩子在 0~6 岁早期发育的时候。所以我们说,孩子的早期经验,他在幼年时期获得的教育,能影响一生。

这个实验结果很好的解释了蒙台梭利吸收性的心灵的理论。不同的是,蒙台梭利从实践中得出了这个结论,并应用到了实践中。比科学技术早了近百年。

《吸收性心智》是蒙台梭利思想的大成之作。其实孩子具有吸收性的心灵这个理论并不是在这本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吸收性心智理论其实是贯穿于蒙台梭利所有的著作的。但是我觉得这一本书聚集了蒙台梭利所有的理论精华。如果想要了解蒙台梭利理论。这本书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第一章 儿童在世界重建中的作用

作者认为教育是重建世界的最好方法。

教育要发展儿童的潜能。

在一个人出生的时候,他的人格形成过程就开始了。所以教育应该在婴儿一出生就开始。

在婴儿出生的早期阶段,教育是指帮助婴儿发展他们与生俱来的精神力量。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用正统的说教方法进行教育。

儿童有一颗可以吸收知识的心灵,具有独自学习的能力。

教育要关注儿童的天性

作者认为教育并不是老师教了什么,它是人类自然进行发展的一个过程,他不是在教授过程中得来的,而是儿童通过环境获取经验而得来的,老师的任务不是讲课,而是要为儿童设置一种特殊的环境,为儿童准备和安排好一系列活的文化活动。

个体的活动就是刺激和促进发展的要素。

人类不只是在大学里获取知识,而是在一出生时就开始了学习的过程,特别是在出生后最初三年里,获取的知识最多最密集。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应更多的去关注儿童,如果我们遵循了这条原则(教育要关注儿童的天性),儿童就不会是一种负担,他们会向我们展示出伟大和神奇,我们将发现我们面对的并不是需要帮助的人,也不再是等待着我们传授智慧的人,他们的成长将为我们的思想宝库提供许多珍贵的资料,他们凭借自己的天赋,不知疲倦的学习着,而且严格的遵守时间,最后长成宇宙中最为神奇的作品——人。

第二章 决定一生的教育

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

这一章作者简述了他们那个时代社会对学前教育的不重视。

作者认为,在适当的关注和关怀之下,儿童的内在力量会使他们自身不断坚强起来,精神更加充沛,心里也会更加平衡。我们要采取主动的措施,用科学的方式关心和呵护处于成长阶段的儿童,我们不仅要在物质上为他们提供帮助,保护他们的身体免受伤害,她要保护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的大脑和心灵得到健康的发展。

婴儿学会语言并不源于自己的母亲,而是从自己的自觉学习中获得。


第三章 成长的不同阶段

第一个阶段发生在出生后到六岁这段时间。

这一阶段又可分为0到3岁和3到6岁两个小阶段。

0到3岁时期,成人还不能了解儿童的心理,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直接对儿童做出任何影响,实际上也没有学校会接收这个年龄段的儿童。(现在早教班托儿所也是有的)

3到6岁时期,儿童的心理类型没有产生多大的变化,但到了这个时期,儿童就开始容易受到成人影响。在六岁之前的这段时间,儿童的人格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六岁的孩子已经具备可以上学的智慧了。

6到12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相对稳定,没有其他变化发生。

在12到18岁,儿童的心理成长进入第三阶段。在这段时间内,孩子也会有非常大的改变,它也可以分为两个小阶段,12到15岁和15到18岁。

0-6岁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

作者认为人类的智慧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而且人的心理也是在这个阶段完成发展并定型的。

有吸收力的心灵:在婴儿时期,大脑并没有沉睡,它以一种跟成人完全不同的方式来完成一个特殊的成长步骤。

婴儿同时也有创造知识和学习知识的渴望。如果说成人是有意识的做出各种行为的话,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儿童的行为则是无意识的。

整个过程是从婴儿吸收环境中的知识开始的。

他们是通过运用自身所具有的那些特点来实现这一点的:当环境中的事物激起了婴儿的热情和注意力,他们就会对事物产生一种特殊的敏感性,随后婴儿将会同环境中的事物产生一种互动,儿童运用自己的天赋来吸取周围的知识,而不是根据主观的意愿去获取知识,也就是说他们通过一种天生的能力,从周围的环境中吸收知识。

成人是用大脑去学习知识的,而儿童,却是在一种心理能力的作用下去,直接吸收知识。

成人的学习过程只不过是一个单向的接收过程,将知识输入大脑后把它储存起来,而不跟这些知识建立直接的联系。

儿童的学习经历了一种转型,知识不仅进入了他们的大脑,同时还促进了儿童大脑的形成,成为大脑的一部分,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交流,儿童建立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们的这种心理类型就是我们所说的有“吸收力的心灵。”

婴儿的学习方式

他们无意识的去做每一件事,然后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一步一步没有负担的学习。在整个过程中,既学习了知识,又能使大脑发育成型。

儿童学习动作并不随意,而是有一定之规,每一种动作的学习也都有特定的时间。(敏感期)

其实成人的工作不是教育,而是为婴儿的大脑发育提供应有的帮助。如果我们能够准备好,合理的对待儿童的智慧,理解他们的真正需要,从而延长他们敞开具有吸收力心灵的学习阶段,那我们就完成了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

第四章 新的途径

作者论述了为什么我们的研究必须从儿童开始。


第五章 造物的奇迹第六章 胚胎学与行为

这两章讲了部分的胚胎学一些知识和研究。基本上都是初中高中生物的内容。

作者认为,生命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保持它们,物种自身在地球上得以延续,他们对地球上所有其他物种都担负着一定的责任。

我们发现儿童来到这个世界上,他将自己创造自身的所有东西,而不是在周围的人群中索取,也不是向他的家庭索取。

作者通过将古老人的婴儿带回到现代社会的故事说明,在刚出生的时候,生命个体能够毫不费力的进行无意识的学习,并掌握很多东西。

第七章 精神胚胎

婴儿刚一降生,就要进入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要经历一种与胚胎期的生理性成长完全不同的成长,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成长。

人类有两个胚胎期,一个是在出生之前就与其他动物相同,另一个是在出生之后,婴儿在出生那一刻,完成了生命的一次飞跃,他们进入了第二个胚胎期,这是他们生命新旅程的起点。

“精神胚胎”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成长中的婴儿不但具有学习的能力,能学会像人那样运用力量,智慧和语言等,还具有根据周围环境塑造自己性格的能力。

成人可以记住环境中的东西,并加以思考,婴儿则对环境进行吸收。婴儿不仅能记住周围的事物,还能将这些事物转化为心灵的一部分。婴儿要根据自己的见闻来塑造自我,这些看到和听到的东西会成为儿童个性的重要影响因素。

儿童的语言学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儿童在学习语言时,不是记住了如何发音,而是形成了发音的能力,并将其充分发挥出来。

儿童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能够帮助他们学习周围的知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吸收能力,使他们能够逐步适应周围的环境。儿童是在无意识中完成这一过程的。

儿童生命的第一阶段是适应阶段。儿童的行为发展,不但能够适应时代和地域的要求,也能够适应出生地的风俗习惯。

婴儿时期形成的东西是无法清除的,会永远留存下来,成为我们个性的一部分。

"记忆基质"不但可以创造个体的特性,而且可以将这些特性,以极具生命力的形式保存在体内。成人在儿童时期所学的东西,也会在他们肢体和器官上打下永久的烙印。

婴儿具有心理生命

事实上,婴儿的心理生命在胚胎时期就已经存在了。

所有生物,包括低等动物,都具有一定的心理能力和某种特定的心理生命。(类似于本能)

蒙台梭利《吸收性心智》读书笔记二十六章

婴儿是突然的,非自愿的,降生到这个陌生世界的,这里的环境与他们之前在子宫中生活的环境完全不同。成人必须帮助婴儿适应这个世界。

动物的种族本能是在刚刚出生时被唤醒的,而不是被艰难的环境刺激产生的,是动物的行为促进了其本能的发展。这一现象也适用于人类。

当人类出生时,一种潜在的力量——精神胚胎被唤醒,他会帮助婴儿完成许多极具创造性的工作。在每一个身体发生关键性变化的阶段,我们都能看到一些明显的标志,比如婴儿出生后被剪断脐带与母体分离就是标志之一。这些阶段非常重要,精神胚胎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觉醒的。

在儿童的记忆里,没有所谓遗传的东西,但儿童一定会经历一个由潜在能量产生的迫切需求阶段,这时潜在力量可以帮助儿童成长,帮助他们依靠周围的环境,形成自己的个性,我们把这种无形的要求称为“星云”。

婴儿不是在出生时就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的,这些都是在出生之后逐渐形成的。婴儿在身体还远没有发育成熟的时候,就开始不断的完善自己,直到他们完全成为一个成熟的人,拥有成熟的能力。

婴儿不像其他动物那样拥有天赋本能,但他们具有学习的天赋。他们自己构建自己的心灵生活,建立自己对外信息的传递机制。

婴儿的成长不是以身体为起点,而是以心理为起点的。

婴儿刚出生时,各个器官骨骼都没有发育完全,他们仅仅是人的“雏形”。人类与其他动物不同,不能一出生就进行协调运动,人类学会运动是一个逐渐协调的过程。

发展的本能使婴儿的运动器官,逐渐开始接受大脑的指令,并以一种混沌的方式进行运动,以帮助婴儿在周围环境中汲取经验。依靠这些经验和练习,婴儿的运动变得更加协调,直到可以完全正确的完成大脑的指令。

人类最先发展的是心理,器官的发展是在心理发展之后开始的,并由心理控制。虽然身体是运动的物质基础,身体必须达到一定成熟程度才能进行运动,但是心理发展却不依赖于此。心理的发展是通过运动的过程,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得经验而实现的。如果一个孩子的运动器官在发育成熟之后被限制运动,他的心理发展也会受到阻碍,虽然心理发展没有界限,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器官的使用,运动器官却一直是自主发展的。

所有的婴儿刚刚出生时,都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他们都遵循同样的规律成长。任何人,无论高低贵贱,都是由“精神胚胎”发展而来的。

我们对幼小的婴儿进行帮助时,必须要遵循一条原则,那就是如果承认的教育从婴儿出生之后就开始,那么这种教育就必须适应这一时期婴儿自身的发展规律和需求,要保证婴儿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仍然以宁静愉、快和不懈努力的状态发展。

对于处在“精神胚胎”阶段的婴儿,我们能做的只有帮助这些生命适应环境,进而促进其发展。归根结底,我们的任务就是对儿童进行研究,并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回归子宫的倾向。

如果在出生后的早期婴儿,就对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了一种畏惧感,他们以后的健康成长必将受到影响。这样的孩子将来就可能会形成桀骜不驯的性格,与社会格格不入,对他们来说,周围环境中学习吸收经验,永远是一个很艰难完成的使命。

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产生的巨大负面作用,它不存在于人们的友谊记忆中,而存在于潜意识中。这些记忆根深蒂固的留存在我们的“记忆基质”中,已经成为性格的一部分了。

无知地对待儿童比无知地对待成人后果要可怕得多,就会在婴儿的心中产生巨大的障碍,进而形成一种阻碍世界发展的个性。

"星云"式的能力

我们将婴儿的这种从周围环境中学习吸收知识的创造性能力,比作天体中的"星云"

儿童语言的学习

儿童并没有遗传某种语言模式,而是遗传了在潜意识中吸收学习语言的能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语言星云"

“ 语言星云”并不决定儿童要学习哪种语言,但可以帮助他们学习出生后生活环境中的语言。

人的心理是一个动态的整体,通过从周围环境中主动吸收知识来完善自身的结构。

感知的"星云"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指导作用,就像是基因能够决定受精卵长成人体一样。

因此我们必须恰当,准确的遵循规律,运用正确而得当的方法,给予婴儿必要的照顾。

第八章 儿童独立的历程

如果儿童没有回归子宫的倾向,他们就会努力获得身体和心理上的独立。

儿童从刚刚出生起,就踏上了独立的旅程。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完善自己,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有目的的行动"是一种身体机制的本能,我们可以将它视为一种自然的推动力,一种进化的原动力。

儿童出生之后,离开子宫这个“囚笼”,是他们开始迈向独立的第一步,此后,他们就被赋予了一种面对世界、学习和吸收各种知识的强烈渴望,他们通过对周围事物的学习和吸收,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可以说征服世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欲望,这是儿童降生后的第一个阶段标志。

儿童热爱他生活的世界,世界对儿童来说充满了丰富的感官刺激。

身体独立的进程

婴儿一降生,首先开始工作的就是他们的感觉器官,这些器官可以传输外界的刺激,帮助儿童形成自己的个性。

重新吸收所有的东西,然后再一一辨别。

儿童在六个月大时就可以不用完全依赖母乳。也就在同一时期,儿童第一次能发音。 通过语言与他人交流,是儿童独立进程中的关键一步。原本看起来一无是处的儿童,现在已经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并能够听懂他人的话语了。

没过多久,儿童长大了一岁,他们开始学习走路,努力摆脱不能走路的约束。还是走路这一步非常重要。这不仅仅是因为学习走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还因为学习走路是在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内完成的,而且他同语言学习和认识周围环境是同时进行的。

一般哺乳动物都不必学习行走,只有人才需要经历这个过程。在婴儿开始走路之前,骨骼必须先完成钙化。在儿童的各种与行走有关的器官成熟之前,我们是无法教会他们走路的。

在发展的过程中,这些能够使儿童逐步迈向独立的能力,一一体现了出来。

儿童只有吸收周围环境中的经验,才能得到完全的发展,我们将这种吸收经验的过程称为“工作”。

儿童通过说话,走、跑、跳等能力,提高了自己的独立性,他们只有在自由运用这些能力时,才能自由发展。

你的首要条件就是向儿童提供环境,以保证大自然赋予他们的各项能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儿童的发展可能会因为环境的不适宜和缺失而减慢或者逆转。

儿童总是想扩大自己的独立范围,总是希望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想自己拿东西,想自己穿衣服脱衣服,这些都不是我们要求儿童做的,他们的愿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我们常常本能的想去阻止他们。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组织的不是儿童的行动,而是自然法则,儿童的行为是由自然法则引导的,儿童在遵循自然法则行事。

在精神上获得独立

儿童逐步摆脱了对他人的依靠,最后他们还要求在精神上获得独立,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依靠他人获取经验,他们开始寻找各种现象发生的原因。

我们要给儿童全部的自由,让儿童独立,会让他们正常的发展。只有“自由”和“环境经验”,才能让人类的发展成为现实。

儿童在不断的获取独立的过程中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它来自于儿童的个性,这种个性能够保护儿童不断的发展。

生命不能停滞不前,独立也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不断征服的过程,为了达到自由,强壮和完美,只有走过不懈努力这条必经之路。

婴儿的第一本能

婴儿的第一本能就是拒绝别人的帮助,自己去做事情。他们争取独立的第一个有意识的要求就是保护自己,免受他人的阻碍,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自己的目标。

儿童的学习环境不应该有过多的障碍,环境中的障碍应该尽量减少,甚至全部消除。环境中应该有很多能够引起儿童兴趣的事物,让他们从环境中获得经验。

心理成熟,要通过环境经验才能实现

如果我们能够接受“生理成熟”的过程,我们也必须准备接受“心理成熟”的过程,因为两者在胚胎发展的过程中是同时进行的。

器官的生长并不是一个有序渐进的过程,器官的生长都是发生在与之相关的活动点出现时,这些活动点出现的时间非常短,在器官成熟之后就消失了。

我们发现器官生长的敏感期,儿童心理发展是非常协调的。

心理的成熟,只有通过“环境经验”才能实现,环境经验,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改变形式和内容,因为“有目的的行动”也在改变。

环境经验是以不断重复的形式出现的。这些不断重复的活动,看起来与琐事产生的功能没有直接关系,并且他们也会在这些功能出现的同时消失。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具有吸收能力的大脑结构体系,在出生时就有一种力量,有目的的行动。这种力量在“敏感期”的指导下,在婴儿时期产生了变化。人类身体的成长和心理的发展,受到具有吸收能力的大脑敏感期等多方面机制的影响,这些都具有遗传性,是人类的特征,但所有这些机制都必须在环境中通过自由活动获取经验,才能发挥作用。

第九章 生命之初

环境是新生儿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儿童的大脑是具有吸收能力的,是从周围环境中汲取养分的,这些养分也会反过来促进大脑的发展,因此在婴儿刚刚出生的时候,我们必须让他们觉得周围环境有趣,具有吸引力。

刚刚出生的婴儿,在精神上处于适应外部世界的阶段。

出生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蒙台梭利《吸收性心智》读书笔记二十六章

婴儿期(出生后第一年),可被分为几个阶段,对每个阶段我们都应该给予特别的重视,第一个阶段时间非常短暂,就是婴儿出生时。

简单的说,就是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遵循几条基本原则:

第一,婴儿应该与母亲尽可能的多交流、接触。

第二,婴儿在母体中的环境是安静、黑暗、恒温的。

第三,抚摸和挪动婴儿也应该遵循严格的规定。我们对待婴儿不要像对待一件没有知觉的物品一样。我们应该多考虑婴儿的感受,不要将它突然放进水中洗澡,不要过快的给他穿衣服。(我家宝宝以前是非常不喜欢穿衣服的一直持续到接近两岁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他其实并不是不喜欢穿衣服,她只是需要有一个接受的过程。也就是说,刚开始给她提出要穿衣服的时候,他一定是会拒绝的。如果这时候强制执行,他就会大吵大闹,但是如果此时带着他做一些舒缓的事情,他愿意做的事情,然后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帮他穿上衣服,他是愿意的)

第四,抱起婴儿的方式也有所改变。我们抱起婴儿的动作要很轻柔,不要突然抱起和放下婴儿。在这个阶段,我们仍然应将母亲和婴儿视为一个可以相互交流的整体。

刚刚降生的婴儿,只不过是改变了自己与母体之间的位置,来到了母体外而已,在其他方面他们没有任何变化,之间仍然进行着交流。

这些特别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整个婴儿期,度过这一阶段后,母亲和婴儿就可以摆脱这种隔离状态,融入社会。

婴儿在环境中成长。

我们要预见到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需要什么东西,并向他们提供。

儿童想要获得某种精神力量,就必须与经常使用这种力量的人在一起。

婴儿如果感受不到母爱,他们的正常会受到阻碍,一种心灵上的不满和渴望,会严重的影响他们的发展。

当儿童能够走出大门时,我们出门时就应该带上他们,让他们尽可能的多观察周围的环境。我们应该常常把它们带在身边,以便他们能够观察我们在说什么做什么。

我们也一定要对婴儿进行细微的观察。一个合格的母亲或保姆,应该能够发现婴儿对什么事物特别关注,并且应该尽可能地将它们抱到那些物体附近,让他们能够认真观察。我们必须要了解,儿童是通过适应周围环境来建立自身性格的。

孩子听到的应该是成人的全部,对话内容看到的应该是成人所有与谈话相关的行为,而不是仅仅听到母亲对他们说的话。

延长哺乳期,能够使母亲与孩子有更多的相处时间,这就在无形中为儿童适应社会、完善自己提供了帮助。

如果把婴儿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这种像监狱似的生活,会限制他们发挥自己的潜能。

第十章 儿童语言的发展

儿童掌握语言的机制

无论一种语言是怎样的复杂,没有接受过教育的本族人也能够学会使用它。

语言是自然发展起来的,是自然创造起来的,所有儿童的语言发展都遵循着一个固定的规律:无论儿童在什么地方生活,无论他们所说的语言是简单还是复杂,他们都有基本相同的语言发展阶段。

所有的儿童都要经历这样几个阶段:

简单的发音阶段。使用单词阶段。熟练的使用语法和句法的阶段。

成人只能熟练的运用自己的母语,儿童却可以建立起某种语言机制,并熟练的学习自己听到的语言。

这个过程的开始和完成是在大脑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的,当儿童听到一种语言的时候,他就成了儿童的一部分。成人只能够想象出有意识的学习语言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也只能够有意识的学习语言。

各种的语言发音都是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的。深奥的语言和简单的语言,对儿童来说没有什么难易的差别,所有的儿童都不会觉得学习母语是困难的,这种语言的基质,将语言当成一个简单的整体,不论它是深奥的还是简单的。

语言的爆发式发展

作者认为,儿童和成人学习语言的过程,就如同拍照片和水彩画的区别。拍照片无论是记录一个人还是1000个人,都可以瞬间完成。可是画水彩画却要一个一个的来画。

儿童语言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在大脑完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开始的,发展完成之后,他们就成了大脑的一部分。

从内部来讲,儿童进行着大量的工作,可是我们肉眼能看见的变化或许非常小。这些语言的进展不是慢慢发生的,而是通过跳跃的方式呈现的,比如音节发音的能力可能在某个时间突然出现,然后这种能力将持续几个月时间没有什么进展。从外部的表现来看,儿童没有什么进展,可是我们又会突然发现儿童能说出单个的词了。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学习语言的时候不是一字一句的慢慢进行,而是会有“爆发现象”。现象不是在教授者的促进中出现的,而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儿童常常在某个时期就突然可以准确的说出许多单词了。对于每一个儿童来说,这都发生在他满两岁的时候。

两岁是人类心理类型的一道分水岭。儿童两岁的时候,一个语言组织时期开始了,语言在这个时期的发展方式不是那种爆发式的了,而是鲜活又自然的。

第二个阶段一直要发展到儿童到六岁,在这个时期,儿童学习了很多新单词,而且逐渐完善了自己使用的句型。(还有语气)

一个两岁半的儿童具有两三百的词汇量,而到了六岁的时候,她已经可以使用上千个词汇了,而这些都是在没有老师教授的情况下完成的,它是自然吸收的过程。

六岁的儿童语言表述已经特别准确了,他们了解,而且可以使用母语的一些规则,同时他们完全忘记了自己此前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所进行的工作。

无论怎样,他们已成长成一个成人,而且独立的完成了学习语言的整个过程。

假如没有儿童这种自觉自然的学习语言的能力,人类就无法在历史上取得那么多辉煌的成就,这就是文明的进步,也是儿童的重要之处,他们使得所有的事情都有了实现的可能。我们应该以此来采取看待儿童的正确态度,文明的发展正是以儿童工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所以我们要去满足儿童的需要,为他们服务,以免他们孤军奋战。

第11章 语言对儿童的召唤

语言器官的运动一定要有他们头脑中的语音信息作为基础。儿童的语言并不是逻辑推理的产物,而是自然基质的产物。

最初的时候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是没有语言功能的,也没有丝毫遗传的影响,同语言之间也没有联系,可是他们拥有学习某种语言和完成语言表述动作的能力。这两个中枢是语言整体机制的一部分,自然界就是利用这两个中枢来实现语言的发展。

在有了这两个神经中枢的基础上,还要有一种特殊的感觉能力,时刻准备着去学习语言。儿童的语言行为要受听觉的影响。

当这些条件都被自然界安排好了,儿童一出生就可以开始去适应社会,并同时为说话做好准备了。

在出生之后的一段神秘时期里,儿童对语言有着特殊的感知能力,而是在成人的心里,儿童似乎是一个只知道睡觉的东西。而突然他醒过来了,仿佛一切都发生在瞬间,而且可以听到优美的音乐了,他的所有听觉神经都能发挥出功能来了。或许婴儿会认为,在他的周围,以前从来没有其他的声音,那其实是他并没有对其他声音作出反应,他们只是听到了人类的语言。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

首先,在婴儿的潜意识里,打下烙印的是单个的音符,这是语言的基本部分,我们可能会把它叫做字母,然后是音节之后才是单词。

最初儿童说这些东西时,或许根本不懂得它的意思,孩子在读他的初级课本时,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形。然而这个过程有一个精巧之处,儿童的身体里仿佛存在着一个古板的老师,他们教给儿童字母,然后再教音节,之后是单词,这个存在于儿童身体内部的老师,往往选择很恰当的时去教儿童,于是儿童先学习发音,接着进行音节的学习,循序渐进地遵循着语言学习的方式,接下去儿童会开始学习单词,最后才是语法。

首先,儿童要学习事物的名称。自然是儿童学会了名词,形容词,连词,副词,还有动词,不定式,名词格前缀后缀,以及各种各样的特殊用法。这个过程就如同在学校里进行学习一样,最后通过对儿童的检验,我们发现儿童已经可以熟练的运用语言了。

在婴儿四个月的时候。(有人认为更早,但是作者更倾向于四个月)婴儿将开始注意到,那些吸引他注意力的声音,其实是从嘴巴出来的,婴儿会被人们说话时的嘴唇动作吸引,会仔细的观察人们的嘴唇动作,并且进行模仿。

在这之后,有意识的行为就开始产生作用了。进行了两个月的细致观察,儿童能够开始发出一些简单的声音,等到了六个月,我们可能会在某一天,听见孩子在说爸爸妈妈。

儿童学习语言的动力。

大概婴儿在十个月大的时候,他会发现,他所听到的声音是有一定的意义的。与此同时,他会开始努力理解这些话的意思。

这两件事情都是在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年发生的:无意识中进行了语言学习,而且还逐渐达到有意识的状态;建立起了自己的语言,尽管这种时候,这种语言不过是婴儿简单重复的咿咿呀呀。

在一岁大的时候,儿童就开始有意识的去说话了,这时候他还没有完全摆脱咿呀学语的状态,但他已经是有目的的说话了。

儿童开始意识到,语言同他身边的事物是相关的,他越来越有希望掌握语言,也越来越有意识的掌握语言。这就在儿童的身体内部引发了一场冲突,这场冲突就是冲破无意识,而逐渐达到有意识。

有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有很多的想法,希望能与别人沟通和交流,但是因为语言贫乏,却不能达到目的,这种状况在儿童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儿童会因为这种无能为力的状态,而感觉非常沮丧,于是他们在潜意识里就开始加紧学习语言,而他们取得的成就是令人惊讶的。

儿童是自发的进行语法知识学习的,可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不遵循语法规则的同他们进行对话,我们应该帮助儿童去正确的组织好语言。

一岁半左右的时候,儿童又会有新的发现——每个东西都有自己的名称,换句话来说,他能够从听到的各种单词中找到名词,特别是具体的名词。

语言并不是儿童在这个年龄阶段唯一形成的东西,同一时期形成的,还有条理感。

我们不论孩子的母亲,还是整个社会,都不可以将孩子隔离起来,我们要让他们总有机会跟成人接触,而且经常可以听到发音正确表述,准确的谈话。

第12章 发展障碍的影响

在两岁过后不久,是一个有序排列词汇的时期,这个时期是儿童使用句子的爆发期,其中有两个爆发阶段,第一个是词汇爆发阶段,第二个是思想爆发阶段。

而在这些爆发产生之前,必然有一个准备的阶段。因为成人听不懂儿童所说的话,所以这一时期儿童常常会表现得容易发怒。儿童做出了种种努力,可别人还是听不懂他们的时候,他们一定会发怒。

对于儿童来说,爆发准备时期是困难的环境和他自身的能力限制,造成他面临着障碍。

蒙台梭利《吸收性心智》读书笔记二十六章

直到两岁半的时候,发展的速度开始变慢。

当语言爆发期开始的时候,儿童一定要去使用语言,之后,儿童就会把他们的思想用符合语法形态的句子表达出来。

很多成人感觉说话特别困难,他们往往要花很大的力气,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

缺乏讲话的勇气。缺乏组织句子的勇气。感觉使用句子有困难。语速比较慢,或者说话不连贯。

在语言的学习阶段障碍会造成不同形态的衰退。

阶段一:词汇形成机制的形成阶段。

相关的衰退情况:口吃、发音不准确。

阶段二:句子形成机制的形成阶段。(表达思想)

相关的衰退情况:形成句子结构的速度较慢。

成人是罪魁祸首

恰恰是穷人常常妨碍儿童,成为造成儿童不正常的罪魁祸首。

教育儿童首先要对自己进行教育。对教师进行培训,比学习某些教育理论更加有用。 培训包括一些个性的培训。

儿童特别容易受到伤害,他对成人冷冷的表情特别敏感。(是的,我家宝宝对我的表情,对我的心情就特别敏感,在很小很小的时候,他就知道我不开心。每当他发现我不开心的时候,都会过来抱住我说,妈妈好喜欢你哦)

很多时候,儿童的反应不是叛逆性的。如果他们表现出发怒,结果可能反而会更好一些,因为发怒表示他们已经具有了自我保护的能力,今后的发展也许就很正常。

可是如果他们以改变性格或者非正常的方式来回应,就可能是受到了比较严重的创伤。

成年人常常不去注意这些,他们认为儿童不发脾气就没什么事情,需要担心。

成年人的另外一种异常现象,表现为毫无理由的恐惧。这些情况大多数可归咎于幼年时期的暴力事件。

我们的每一种行为都会影响到儿童,不止影响他们的,现在还影响到他们的未来。

了解儿童的思想。

我们必须要在观察和发现的过程中,了解儿童的思想,又像心理分析学者对穷人的潜意识进行研究,一样对儿童进行研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要听懂儿语对我们来说还是很困难的,我们不能明确的了解儿童要表达的意思。有时候我们要对儿童进行一个整体的了解,最起码对刚发生的事应该有所了解,然后再去帮助儿童解决他们所面对的问题。作者惊讶的发现,当他努力理解儿童的意思是,他们就会向他求助,好像知道他可以帮助他们。

同那些爱抚他们的人相比,儿童更喜欢可以理解他们语言的人。对儿童来说,帮助是比爱抚更好的礼物。

通过研究儿童所使用的词汇和他们的感觉,我们能够发现,存在于儿童内心深处的很多心理学家都发现不了的东西。

在婴儿的早期阶段,对婴儿进行帮助,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我们一定要记住:

人生的初始两年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影响。

婴儿有一定的心理潜能,对此我们可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儿童特别敏感,一点点粗鲁的行为都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会关系到他们的一生。

第13章 运动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人体的结构与关系系统。

人体的结构有三个主要的部分:大脑、感觉器官和肌肉。

大脑是中心。

感觉器官进行感觉信息的收集,并把它们传给大脑。

肌肉用于对于这些信息的收集作出反应。这些经历组织工作的最终外在表现就是运动。只有通过肢体运动,人才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

精神力量只有通过表达和使用,才能够完成人类之间关系的循环。如果人类的精神只属于自我,那么他就没有丝毫的价值了。

要发挥大脑的作用,我们就必须同时把其他部分也发动起来。任何一种运动都需要几个部分协调工作来完成。也就是说,只有通过运动,人才能获得良好的精神状态。

心理和大脑的发展依赖于运动。

运动要发挥作用,就一定要与大脑结合。如果没有大脑,那么发展,就只能在生长层面进行,大脑跟肌肉的发展就无法同步。思想不通过肌肉就不能够准确的表达。

儿童大脑的发展是通过运动来实现的。

就语言的发展而言,语言能力的提高是随着发音器官的肌肉成长而进行的。

儿童通过运动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运动对大脑的发育有帮助,发育后的大脑对运动又起促进作用。这个过程是循环的,大脑和运动正是同一个体的两部分。

大脑和心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意志,如果意志能力缺乏,那么心理能力就更无从说起了。

所有运动都有一个十分精密、微妙的机制。而对于人来说,这些东西也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儿童在各种活动中形成和完善的。人和动物一样,也有十分丰富的肌肉,能够学着完成各种动作。这里指的不是增强肌肉,而是增强肌肉之间的协调能力。人的肌肉最初是无法协调运动的,人只有通过大脑才能够完善运动。

动物有固定的运动方式,而人不同人能够选择学习什么东西。这些潜能的发挥需要不断的努力,人要在大量的重复练习中,才能掌握好这些动作。

运动对人发展的意义

人的工作是自己思想的外在表现,而与此同时,这也使他内在的运动潜能得以发觉。如果一个人无法使他的整个肌肉组织得以发展,或者是让他的肌肉进行着繁重的体力劳动,他的心里也会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所以一个从事的工作会影响到他的心理生命。从不进行工作的人,会处于一种不良的心理生命状态,因为尽管我们不能够使用肌肉的所有潜能发挥出来,可是如果我们一直坐在那里,也会影响到一些使用中的肌肉,人的生命力也会因此大大减弱。

所以我们应该是体力和脑力活动交替进行,张弛有度,这样才可以让儿童的整个肌肉组织获得有效的锻炼。

第14章 智力与手

手与人的心灵

手直接同人的心理相连,不仅仅于某一个体的心理相连,而且还同当时当地的生活方式相连。只要人的心理存在着某种自由的精神,他就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将其表现出来,这就需要依靠手的力量。

假如没儿童无法使用手,他的性格形成就会处在很低的水平上,有不听话,没有激情,懒惰和情绪低落等表现,而可以使用手的儿童,比不能使用手的儿童发展得更快,而且他们的性格明显比不能使用手的儿童坚强。

运动发展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它遵循着生物的规律。

另一方面,它跟人的内心世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儿童运动之前会首先进行观察。儿童最初学会的运动是抓或拿。

儿童在十个月大的时候,能够通过劳动物体,充分表现出手的能力。儿童在清楚的了解他周围环境中的东西之后,开始行动。他们可能会不停的打开,或者关上抽屉或者盒子等东西还会拿出柜子里的衣服,从瓶中把瓶塞拿出来,把篮子里的小东西弄得满地都是,然后再把它们装回去,通过这些活动,儿童控制自己双手的能力越来越强了。

儿童的身体里,仿佛有一个闹钟,将把他体内保持平衡的能力唤醒。环境在这里没有发挥任何作用,而是大脑发出的命令信号。

人类可以站起来,需要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坐起来。

第二个阶段是翻身,然后爬行。

第三个阶段,他就能够独自站立了,而且用整个脚掌撑着地,已经可以完成成人正常站立的姿势。

过了不久,他就想达到第四个阶段,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而自己走路。

这使儿童达到了一个新的独立水平,独立可以使儿童快速的发展,否则儿童的发展将会变慢。

不要为儿童提供过多的,没有必要的帮助。

直到儿童的手的技能和他们的腿保持平衡的能力结合起来以后,他们将不仅要求走路,而且还要走很长的路,甚至去拿一些比较重的东西。儿童喜欢攀行,喜欢抓住某种东西,使自己身高。现在他抓住某种东西的目的,已经不只是想拥有她,而是想利用这个东西爬到高处去。这也是锻炼力量的过程,儿童在整个过程中都在锻炼力量。

之后儿童对自己的力量有了充足的信心,他已经可以走路了。这时候,儿童就开始对周围的各种动作进行观察,而努力去模仿他们。在这一期间,他们的模仿不是有人让他们这样做,而是因为他们有一种强烈的内在需求。

我们能够看出,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要经历很多准备阶段。

他们一定要首先准备好自己以及自己的身体器官。

然后他们会慢慢强壮起来。

接着,他们观察他人,最后他们自己可以独立的做事。

如果儿童已经真正的独立了,成人的帮助就会成为一种障碍。

如果儿童已经走得很好了,而且有了走路的需求。我们就不应该在这个时候对他们提供帮助,这种做法只会给他们一种自卑感。

第15章 儿童的活动需求

一岁半儿童的模仿

在这个时期,儿童的上下肢开始为了进一步的协调做准备,他们的个性也开始发展,为了迎接随后到来的两岁的语言爆发期,他们开始努力表达自己的思想。总之,这是一个不断努力,具有建设性意义的特殊时期。

我们一定要格外注意,在这个时期,不要打乱儿童生命的自然发展规律。

成人的责任是在儿童开始模仿之前,为他们做好准备。

事实是,儿童在模仿的时候,一般会超过他们的榜样,比榜样做得更好,更精确。

我们总是给儿童讲各种英雄和圣人的故事,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们也成为英雄和圣人。但是在没有做好更深层的心理准备时,这是无法实现的。只会模仿,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伟人。

榜样的作用在于点燃希望和兴趣的火花。模仿的渴望,或许能带来学习的动力,而要达到更高的层次,没有大量的训练是行不通的。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模仿需要一定的准备,对此儿童开始付出的努力是为了获得一种能够模仿的能力。大自然不仅赋予我们模仿的能力,也给了我们不断改变自己,逐步向榜样靠近的能力。如果教育工作者想帮助儿童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该了解自己应该向儿童提供多大程度的帮助。

源于内心活动的需求

观察中,我们发现,这一年龄的儿童会努力的完成一项活动。他们这样做源于内心的一种需求,当孩子的行为被打断,他们的性格会因此发生变化,做起事来也会失去目的和积极性。让儿童为自己要做的事情做好准备,并坚持完成它是很重要的。

儿童经常要做的另外一件事情就是爬楼梯。他们能在这种劳累中感受到快乐。

儿童的这些行为没有什么明显的外在目的,只是给他们提供了锻炼自身协调能力的机会。

身体肌肉的协调运动是儿童模仿成人行为的前提,完成这项准备工作,他们才能开始对成人进行模仿。这时候外界环境才能对他们产生激发作用。

2岁孩子的走路需求

走路对于两岁的孩子来说是很自然的需求,因为他们要长成一个大人,走路是他们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心情好的情况下,一个两岁的儿童也能走一英里远的路。并且他们会很愿意战胜走路过程中的各种困难。

我们一定要记住,对于走路儿童跟我们的看法完全不一样。我们之所以觉得儿童不能走很远的路,是因为我们下意识的要求儿童要跟我们用同样的步幅步调行走。

儿童的腿不像成人那么长,我们不能要求他们跟上成人。这时候我们就应该放慢速度。很多时候,迁就儿童是很有必要的。儿童发展有自身的规律,成人应该遵循这些规律去帮助儿童,而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他们身上。

儿童行走的时候,不仅要使用腿,还要使用眼睛。他们要走路的原因是他们被一些有趣的事物所吸引。

总之,成人与儿童对于走路有着不同的感受和态度。儿童不停的走,不断的发现,这是儿童的天性,也应该被我们教育工作者所关注。

蒙台梭利《吸收性心智》读书笔记二十六章

教育工作者应该将儿童的行走视为一种探索,应该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而且这种活动最好在儿童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儿童需要多到户外行走,看看他们喜欢的事物。

第16章 从创造者到劳动者

无意识的创造者

儿童的精神胚胎期一直持续到他们三岁的时候。就跟他们在子宫里的情况非常相似。这在这个极具创造性的发展中,儿童发生了很多重要的变化。不过当这一阶段结束之后,这一切好像就烟消云散了。就如同大自然画出了一条分界线,在线的一边发生的事情我们都已不记得了,而在另一边发生的事情,我们却开始对他有记忆。我们把那段遗忘的时期叫做“精神胚胎”阶段,而与此相对应的就是“生理胚胎”阶段。

在精神胚胎阶段,儿童各种不同的能力进行着独立的发展。比如语言,手的运动,腿的运动等等。一些感觉能力也渐渐形成。在精神胚胎的发育阶段,儿童的各种心理控制能力也开始独立的发展了。只有等到各种器官发育完成之后,稳定的人格才会呈现出来,人才会开始有记忆。

到了三岁,儿童的生命仿佛又获得了重生,因为意识在他们的头脑中出现了,而且开始发挥作用。无意识和有意识两个阶段之间,仿佛有一条清晰的界限。无意识阶段不会有记忆的存在。记忆在人们的遗忘中成为了过去。

三岁之前是儿童形成各种能力的阶段,三岁之后是儿童发展这些能力的阶段。

几乎没有人可以想起三岁之前发生过什么。成人不记得自己三岁之前的生活,所以他们可能会对三岁之前的儿童做出几句破坏性的行为。

我们一定要记住,儿童在生命的第一阶段中,是完全依赖成人的,他们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

3到6岁是“玩的年龄”

儿童要发展的,其实就是儿童在精神胚胎阶段创造性的获得的各种能力。

可以说3到6岁这一阶段,儿童已经可以有意识的去研究自己所处的环境了。现在儿童在前一阶段的潜力都开始慢慢的展现。

如果说在第一阶段的发展中(0到3岁),儿童孩子是被动的观察着这个世界,不惹人注意地为自己的心理打下基础,那么到了第二阶段(3到6岁)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有效的发挥个人的意愿了。到了这一阶段,儿童就能够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活动。儿童由原来的无意识状态下,对周围的环境进行吸收、学习,到现在开始使用自己的双手去改造这个世界了。

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语言的自然发展,从第一个阶段开始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五岁左右。在这一阶段,儿童要对它进行完善。现在儿童已经不会只说单词,而且还会说出一些符合语法的句子。同时,儿童在这一时期还对语言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对语言的敏感性。这种感受能力会加强儿童对声音的准确记忆,丰富他们的词汇,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所以儿童在这时候有两方面的倾向:一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加强自身对行为的意识;二是对自己已经形成的各种能力进行完善。可以说3到6岁这一时期就是一个儿童,通过对自己进行“建设性完善”的时期。此时儿童的大脑还具备了不知变卷的,从周围的环境中吸收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因为有了主动经验的帮助,变得更加丰富了。

儿童现在不只是能够发挥感受能力的作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感知,还能亲自参与到其中。

儿童的双手成了执行大脑命令的器官。现在他们想要亲手去感触一下各种事物,区分各种不同的东西。于是这个阶段的孩子总是表现出非常忙碌的样子,不停的用手做这做那,而且感到非常快乐。

他们的智力已经从形成阶段向发展阶段迈进了。他们热切的渴望自己,能够在有目的的行动中探索世界,因为儿童更进一步的心理发展也在这个阶段开始了。

蒙台梭利《吸收性心智》读书笔记二十六章

这一年龄阶段,经常被叫做儿“童玩的年龄”。儿童真正需求的不是大量的玩具,到了这个年龄段,儿童应该去接触各种各样的真实事物。

儿童之家为3到6岁的儿童,特别布置了一个房间,让儿童能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尽情的玩耍。还有那些小桌子,小椅子,小盘子和小碗,都是特别提供给儿童的。孩子们能够自己清洗碗碟,自己摆放桌子,自己打扫卫生,自己穿衣服。

最终作者看到儿童的整体性格都改变了,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他们有了独立自主的倾向,他们似乎在说:“我要自己来做事情,我不要你们的帮忙。”(是的,我家宝宝也是这样子,她特别喜欢自己做事情,除非是他能力之外的,他才会寻求帮助)

一时间儿童变成了不依赖能够自理自立的人,这样的进步让作者都感到惊讶。

在这里,成人只扮演观察的角色。这样一个小环境,让儿童取得了极大的收获,他们将逐渐适应社会的生活,同时一步步形成自己的人格。

这样做的结果不只是给儿童带来了快乐,还为他们推开了成长的大门。快乐不是教育的唯一目标,一个人应该通过教育获得能力和性格上的独立。

第17章 文化与想象

书写爆发期

在自然规律的影响下,儿童会努力在周围环境中寻找一些有益的经验。他们使用手,一方面是满足实践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获取知识。

让他们被安排在新的环境中时,他们表现的会更快乐。他们会有兴趣的去做事情,即使长时间做一件事,也不会感到疲惫。他们的头脑似乎变得灵活了,他们对知识也充满了更加强烈的渴望。

其实“书写爆发期”也并不是会爆发什么东西,它就像火中的一缕青烟,只是一种表征。

真正的爆发,其实潜在的进行的发生与人们的内在个性。人们的内在个性就像一个还未爆发的活火山,从表面上看,他很平静,没有变化,和它内部的岩浆总有一天会剧烈的迸发出火焰来。

我们首先应该创造出生命需要的条件,儿童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应受到阻碍。

有两个事实从一开始就存在着:

一个事实是儿童的大脑,吸收文化的年龄,要早于我们的想象,可是儿童获得知识的方式是与运动有联系的。3到6岁这个年龄段具有非常强的接受能力,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展开学习。

第二种事实关系到性格的形成。见其他章节。

在吸收学习的过程中,儿童对自己曾经了解的东西具有一种特别的兴趣,儿童能够很容易的把注意力投注在这些事物上。例如儿童书写爆发期的开始,就跟他们对语言的敏感性有一定的联系。在他们可以说话之后,出现爆发期,就体现出更强的操作性。

到五岁半或六岁时,儿童的语言敏感性就不那么显著了。所以只有在这之前学习书写,儿童,才会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热情。当儿童超出了这个年龄时,他们就失去了自然赋予他们的特别时期,这是他们在想学习书写,就要付出特别的努力了。(这一段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完全相反,我们一般都是到六七岁上了小学才开始学习书写的)

作者的经验可以得出儿童的书写能力,一方面得益于他们在之前阶段获得的经验,另一方面得益于他们曾经进行的实践准备,那就是他们为儿童提供培养他们感觉、分辨能力的多种不同的手工实践。

儿童在成长的第二阶段,会把他们在前一阶段获得的东西呈现出来。

4岁的儿童正处于完善自身语言机制,扩大词汇量的过程中,所以这时候我们能给他们一些语法方面的帮助,对他们的语言发展是很有好处的。儿童在这个年龄阶段学习了很多新词汇,他们对词汇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这能帮助他们自然而然的积累大量的词汇。这一时期的儿童好像对学习新词汇充满了渴望,如果得不到帮助,他们的学习就会进行得很吃力,因此我们也应该系统的对他们进行词汇的训练,以满足他们的需要。

这个孩子年龄段强烈的渴求学习词汇,而且对学习了此不疲,可是一旦进入下个阶段,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儿童形成了其他能力吸收词汇对于他们来说变得越来越困难。由此我们得出,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佳时间段是3到6岁。

当然,这里所说的不是机械的学习,当我们教孩子新词汇的时候,最好把这些词汇跟食物或孩子的户外活动相结合,让新词汇跟孩子的实际经历相呼应。

儿童需要一种非常有趣的心理活动来勾画他们没有看到的事物。只有看到某种东西后,大脑才能记住,那么我们就需要把儿童带到户外去,我们不只用眼睛来吸收事物,构成我们文化的,也不只是我们见到的事物。

儿童对地图非常的喜爱,地图是儿童房间里不可缺少的物品。

儿童在3到6岁的时候,既能够辨别事物之间的关系,还能借助想象的力量,在头脑中勾画出他们无法直接看到的事物。

把看到的东西进行形象化处理,要经历一个艰难的阶段。这跟儿童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是一样的。最后,儿童通过联想,把真实的事物同词汇联系在一起。

人们往往觉得这一年龄的儿童有两个主要需求:玩木质几何图形,在讲故事中发展想象。

成人觉得玩木制几何图形,可以帮助儿童直接的把新思想和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进而让他们认知和了解世界,达到快速心理发展的目的。

讲故事则被视为一种促进的同学想象力发展的方法,儿童又会在游戏中释放这种想象力,在亲自动手做事的过程中,儿童增强了体力,人们会很自然的觉得,这些活动让儿童的大脑跟外界进行了沟通联系,对儿童帮助很大。

儿童提出的问题

这一年龄段儿童充满了好奇,经常要求成人,为他们解释很多事情。

假如我们不厌其烦的一一解答,认为他们的这些行为是求知的表现,儿童就会非常高兴。不过我们应该记住,儿童不喜欢成人对问题做长篇大论的解答。

有时候他们的问题很难回答。正是由于这些问题,很难根据成人的思维逻辑进行解答,所以老师们需要进行特殊的培训。

首先我们应该抛弃成人对儿童的主观猜测,了解儿童是怎样发展的。

回答这种问题,应该使用一些针对3到6岁孩子的技巧,而这又恰恰是我们所缺乏的。值得庆幸的是,儿童从环境中学到的东西,比从成人那里获得的要多得多。(科普绘本能解决这些问题)

反复的行动

儿童想知道的事情很多,他们总是乐此不疲。

儿童想做一些有趣的事,他们也想知道怎么准确地去做这些事。一旦有事物引起儿童的兴趣,他们就会反复不停的做这件事。儿童做这些事情的真正目的是要求满足一种潜意识的需要,而他们表面的目的只是一个刺激自己行动的基点。由此,儿童能够在做这种事情的同时,获得成长。

5岁之前对儿童极为关键

以语言为例,它就像纺织者放在织机上的经线一样,惊现,不是人们想要织出的布,是织布的基础。这些经线就像富有韵律感的词汇的声音,他们排列的顺序就像一定的语法规则。

六岁以前的时间对于儿童来说是极为关键的,因为布是在3到6岁时间内织成的。

抽象能力和想象能力。

儿童能够敏感的察觉出事物的细微差别,包括叶子的形态,花朵的颜色,昆虫的模样等,所以儿童会对一种事物,一个想法,产生极大的兴趣。儿童所接触的事物和他们对事物的兴趣,决定了他们的发展。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有准备的头脑比好老师的作用更重要。

想象力和抽象能力是大脑的两种重要的能力。凭借这些能力,大脑可以发掘出隐藏于事物表面之下的本质。尽管他们对每种性格发展的影响程度可能不同,但这两种能力,一种是同时存在和谐的发挥作用。单方面发展想象力,会打乱两者之间的平衡。

准确性和稳定性。

儿童对准确性的追求会主动,而且突出的表现为很多方式。假如我们告诉儿童,怎样做某件事情才能更准确,这种准确性同样会激起他们的兴趣。

做事情首要的是达到一定的目的,而要把它做精准,还需要儿童付出努力。这种努力同时也能促进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儿童在学校中进行各种活动的关键点,正在与规律性和准确性。

如果早期就能让精确的意识深深根植于儿童具有吸收力的大脑,那么普通学校中的数学课就不会成为孩子们的煎熬。

儿童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是一个通过客观世界进行基础的自我形成的阶段。

儿童在出生后有一个特别的心理阶段,他们向周围的社会群体进行吸收学习,形成一种被认可的模式。

儿童接下去的发展或许将变得不确定,但他们的发展还是会以之前所得为基础。

创造性。

新生个体只有具备了某种创造性能力,那些非先天性的技能才会得以发展,并与社会模式进行逐步发展。

第18章 儿童性格的形成

从儿童的行为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儿童是通过一系列的个人努力,才实现了性格的发展。儿童所做的努力,主要由他们的创造性潜能和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障碍决定,与外界因素没有关系。

儿童性格的阶段特征。

第一个阶段(0到6岁)是一个创造性的阶段。

婴儿的性格是从刚刚出生就开始发展的。这个时候,儿童还没有好坏,道德等意识。

第二个阶段,6到12岁儿童开始有了好与坏的意识。

第三个阶段,12到18岁阶段,儿童知道了要爱祖国,意识到了自己是属于某个特定的民族或种族,也产生了相应的荣辱感。

每一个阶段都与其他两个阶段具有显著的差异,但事实上,每个阶段也都为下一个阶段打下了基础。

儿童出生后的最初几年是非常重要的。

在出生后的两三年内,儿童所受到的影响,可能会决定他们的一生。在这期间,如果他们受到伤害,暴力或者其他不良的影响,其性格就有可能发生偏离。如果他们能够自由发展,他们的性格才能正常发展。如果我们采用科学的发展养育儿童,儿童在三岁的时候就会发展成一个正常的人。如果我们想对儿童0到3岁时形成的缺陷进行治疗,那么我们就要把重点放到3到6岁这个阶段。

如果儿童在六岁之后,仍然留有三岁之前行过的性格缺陷,那么这些缺陷将会对第二个阶段产生影响,妨碍他们对正确和错误的认识。在最后一个阶段,他们已经存在的缺陷,还会导致其他更多的缺陷产生。最后这个人可能就会变成一个废人。

两种类型的性格缺陷。

一类是可以克服障碍的,强壮的儿童表现出的缺陷。

另一类是在不利条件面前,屈服弱小的儿童表现出来的缺陷。

第一种类的儿童大多数都有反复无常的表现,并有愤怒和暴力等倾向。他们的典型特征是不服从命令。这些孩子常常表现出很强的占有欲,表现的极度自私嫉妒,最终他们会出现抢占他人东西的行为。

第二种类型的儿童大多表现的很被动消极。这类儿童的主要特征是懒惰散漫。他们喜欢用哭来祈求别人以此获得帮助,他们总是要求成人照顾他们,而且容易产生烦躁的情绪。

虽然这些孩子的身体健康,但是他们心理发展却不正常,这无疑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消极的作用。

我们现在已经认识到,儿童性格上的一些缺陷是由于成人,在他们幼年时(婴儿期)的一些错误做法造成的。如果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被成人忽视了,那么他们的头脑就会一片空白,因为他们没有得到为自己头脑填充内容的机会,就和饥饿的大脑是许多问题产生的根源。

问题的另一个原因是,儿童缺少创造性的机会。

孩子身上所有的缺陷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产生的,每个孩子之间都没有太大的差异,所有这些不正常的表现都源于儿童的心理没有获得充分的滋养。

给母亲的建议。

儿童应该生活在一个有趣的环境中,母亲不要为孩子提供不必要的帮助。当孩子开始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不要打断他们。

和蔼可亲,严厉指责和药物,对于正处于心灵饥饿的孩子来说,都是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