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蒙台梭利:每种性格缺陷都是由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 蒙台梭利教育法中占突出地位的是
小侄子今年4岁,没事的时候总爱逗他妈妈玩。
吃饭的时候把饭粒掉在桌上,看他妈妈收拾的时候在一旁咯咯直乐;
洗澡的时候故意溅他妈妈一身,他妈妈被气得直想抽他,他却笑得像朵花儿一样。
每次去表哥家,呆不到半个小时就要见证一场“鸡飞狗跳”。
关键是,他不仅对他妈妈这样,对所有冲着他拿他没办法的人,都这样。
邻居家的小姑娘见到他就哭鼻子、幼儿园的老师见到家长就要告状、连小侄子的爷爷奶奶都忍不住想要“修修这小子的性子”。
所有人都为孩子长大以后的可能会讨人厌的性格忧心不已,却一直束手无策。
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养出了一个“熊孩子”。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孩子有哪些对成年人而言残忍的表现。
其中有一个答友说:“看见两个孩子,在鸽子脖子上拴着绳子,两个孩子幸灾乐祸的把鸽子在空中绕几圈,然后狠狠的摔倒地上,是那种借力顺势砸到地上的那种。鸽子的半身已经砸烂了,肠子拖在外面。
两个孩子已经处于亢奋的状态,叫喊着,欢笑着。”
来自孩子的恶意最让人胆寒,不仅是因为他们不加掩饰,更是因为他们过于纯粹,纯粹到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恶意”。
曾经看过一个新闻,四川绵阳一间店铺发生火灾,没有人伤亡。
店铺前一熊孩子说:“我们家着火了,太好了,我把书包都甩进去了!”
他不是不知道烧掉的是他们自己的家,只是相比于他无法感知到的家被烧掉这件事是一件灾难,他能感知到的,是离开“读书”这件事会让他开心。
幸灾乐祸某个程度上等同于自恋满足+同理心缺失。
所谓自恋满足,指的是孩子有通过父母的尊重和满足获得欣赏、肯定和回应的需要,当这些需要得到满足,孩子会感受到自信和活力,反之则会一直处于原始幼稚的状态。
当父母能以共情的方式来回应孩子时,这本身就能减轻孩子的痛苦,当孩子感觉到父母的爱时,他会更有力量探索外在世界。
而没有得到自恋满足的孩子,没有从最初的父母身上感受到爱和价值,因此,也没有办法对其他人和事物具备相应的同理心。
对自己对鸽子的所作所为只觉得有趣的孩子,感受不到鸽子所遭受的痛苦。
为自己有理由不做作业而开心的孩子,感受不到家人因为失去了家而产生的情绪转变。
他们不是“幸灾乐祸”,只是对于他们来说,那是他们无法感受和理解的灾祸。
2.“幸灾乐祸”,可能是期盼获得回应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一次坐地铁遇到的一对母子。
那是一次早高峰,大部分人在困倦和拥挤下都很安静。
我正拉着扶手闭目养神,突然被一声尖叫吓了一跳。
刚准备转头去寻找声音的来源,就听到一个人说:“你给我安静一点,不知道现在在外面吗?”
原来,是一个小朋友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大叫,被母亲制止了。
原以为这件事到此为止,可是在随后的半个多小时里。
小男孩总是时不时发出怪叫,然后被他妈妈强硬地制止。
每次孩子被“凶狠”地制止时,小男孩总是笑着答应,却又在不久之后又开始发出奇怪的声音。
他似乎是对妈妈“恼羞成怒”的反应觉得有趣,所以在反复尝试引起妈妈的注意,然后在妈妈羞恼时“得意”不已。
又或许,他从一开始做出的异常举动,只是想要得到妈妈的正面回应。
他希望妈妈能够对他的所作所为给予回应,却没有想到,哪怕他一次又一次地不断尝试,妈妈只是在不断制止他做出错误的举动,却没有试图问出一句,你做这件事,是为了什么。
精神病学家兼教育家Rudolf Dreikurs的研究中发现,当一些孩子经常没有得到正向的“鼓励”,就会选择错误的方法来寻求注意。
越多被否定的孩子,越爱恶作剧。
当一个孩子从小被否定多了,他会迫切地希望能被肯定,但是孩子不懂方法,所以常常会做一些错误的恶作剧和捣乱行为寻求肯定。
很多时候,孩子不是调皮捣蛋不听话,只是他听话的时候,你听不进去他在说什么。
3.“幸灾乐祸”,会不会是“模仿学习”的结果?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幸灾乐祸”是人的天性吗?
底下的简介是:逗乐一个三岁孩子百分百有效方法是在他面前摔一跤。
有人觉得那是人天性就会“幸灾乐祸”的信号,其实不一定,当一个人突然在小孩子面前做出奇怪的举动时,小朋友会觉得新鲜而有趣。
我的外公,宠爱小朋友的方式总是笑着用自己的头咯吱他的肚子,让外孙女开心的方式总是把他们拎起来往高处晃悠一圈。
心理学家海德特认为,当我们看到别人做了善事,或者自己成了善事的受惠方,就会喉头一紧,胸口一热,想要去帮助别人,或者让自己变得更好。
同样,当我们看到别人做了“有趣”的事,也难免会下意识地想要模仿。
真正让孩子们感到开心的,是新奇的体验。
他们没有接触过的一切都会让他们觉得好玩有趣,甚至会让他们不自觉开始模仿。
小朋友养成的性格问题,往往是小时候曾经在周围人处理问题的方式中学习到了经验。
表哥一直是一个很“欠”的人,我小时候就没少被他“嘲笑”。
青春期加上高三的那个阶段,吃得多压力又大,不断加重的体重和满脸的青春痘成了他嘲笑我的“把柄”。
见我一次他总要笑话我一次,不是嘲笑我“又长胖了”,就是笑话我“长这么多痘痘以后怎么嫁的出去”。
结婚生子之后,表哥的性格也没有多大变化。
无论和谁都是用“调笑”的方式相处。
邻居家的小孩,不仅躲4岁的小侄子远远的,见到表哥,也总是一副敬而远之的样子。
表嫂就更不用说了,在表哥的“荼毒”下成长起来的,虽然背着还在能回几句嘴,可是在小侄子面前总是收敛着不想教坏孩子。
在这样的“教育方式”的耳濡目染之下,小侄子也变得越来越欠揍。
无论是把鸽子的痛苦当成愉快的孩子,还是把家里失火当成有趣、用异常举动换取妈妈注意的孩子。
他们习惯于“幸灾乐祸”,不是因为他们“恶毒”、“没有人性”、“没得救了”。
只是在和大人的相处过程中,还没有学到如何释放爱意、如何获得正面回应、如何理解别人的痛苦。
先学会了如何“幸灾乐祸”。
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每种性格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手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
通过经年累月在表哥身边“学习”的小侄子,不仅学会了表哥对待表嫂和邻居家的小姑娘的方式,也将这种“方式”“融会贯通”地用到了学校其他人的身上。
他不知道这样对待别人的方式会引起对方的不快,也无法对别人的感受有所理解,只以为,这是一种正常的交往方式。
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孩子气的表哥,为了给小侄子起好带头作用,现在在家里对着表嫂多了几分尊重,少了几分戏谑。
在对待邻居家的小姑娘时,多了几分装出来的成熟稳重,少了几分藏起来的不正经和轻浮。
小侄子看着爸爸的转变莫名其妙,但似乎也在慢慢转变,开始学着用能够被给予正面反馈的方式和妈妈以及邻居家的小姐姐相处。
教育家孙云晓说:“家庭教育的实质是改变父母自己,而这种改变的关键就是自觉自愿地与孩子一起成长。”
孩子会在和父母的相处中学会如何和世界相处。
同样的,父母也会在这个过程之中反思,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在教会孩子和这个世界相处的同时,也教会自己。
- THE END -
相关文章
- 教师如何激活孩子内在的力量?听听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怎么说
- 蒙台梭利:“改变中国家长思维的蒙氏教育”,到底好在哪里?
- 10个在家也能做的蒙台梭利亲子教育游戏,陪伴孩子快乐成长
- 家里两个小孩,不懂的分享怎么办?错误教育会影响孩子的性格改变
- 走近儿童教育专家—玛利亚·蒙台梭利
- 这5句蒙台梭利教育金句,说给孩子听
- 教育家:见过情商低的父母,就是不停地给孩子讲道理
- 严重干涉型教育家庭培养出的孩子怎么办?
- 为啥这些小孩反过来教育家长还振振有词?你是不是踩了育儿雷区?
- 大教育家叶圣陶:这十句名言,说出教育的真谛
- 学钢琴需要天赋吗?几岁学合适?日本钢琴教育家高桥雅江专访实录
- 家长必读!著名教育家用脑科学揭示5个教育秘密 | 名家
- 小毛头爱上毛豆,比手机游戏更有吸引力,竟然是教育家倡导的玩法
- 懂得守规矩的孩子,人生才会成功,“规则感”教育家长最不该忽视
- 权威小提琴教育家指出:让孩子学琴千万不要晚过这个年纪
- 父母不是天生的教育家,但却是最了解孩子的那个人
- 父母是离孩子最近的“民间教育家”
- 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最好的家教就是夫妻恩爱
- 还在通过批评教育孩子?教育家:家长要学会“赏识教育”
- 隔代教育家长难做“肉夹馍”,孩子的教育应当双方共同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