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人的成长》读书笔记
这本书提到的更多的是人们对儿童的偏见。蒙台梭利对人们对儿童偏见的描写太真实了,让人更为痛心的是,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些偏见竟然还存在于这个世界,而且甚至仍然是成人对儿童的主流看法…很多很多孩子们仍然被以爱的名义折磨着…
"目前解放儿童并指明其能力的最大困难,并不在于寻找某种成功的教育方法,而在于如何克服成人对儿童的偏见。"
总览
这是一本很薄的书,总共只有141页。本书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 偏见与星云
第二部分 科学和教育中的偏见
第三部分 世界范围内的读写问题
第一部分 偏见与星云1.作者对蒙台梭利方法的定义
我们可以将'方法'理解为'为使人的个性获得独立而给予的帮助','或把个人的个性,从传统教育偏见的压迫中解救出来的一种手段'。
人格:本质上来说人格只有一个,且贯穿不同的发展阶段。
不管我们所认为的人类是什么,不管处于那个年龄阶段,不管是小学生,少年青年还是成人,都是从孩子开始逐渐成长成大人,其间人格的协调一致从未改变过。
既然人的个性在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是完整的统一体,我们就应该构建一种涉及各年龄阶段的教育原则。
2.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状况
由于作者那个时代刚经历了二战,所以作者对整个社会的态度很悲观。然而我们现在是一个长期和平发展的社会,和蒙台梭利那个时代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所以,这一段就不略过了。
3.新教育的任务
帮助生命,这是第一个原则,也是基本原则。
人类的第一个老师是儿童本人的,更确切的说,是无意识中引导儿童的生命冲动和宇宙规律。
我深信要捕捉儿童的行为表现并不难,真正的困难在于成人对儿童根深蒂固的偏见。
这种深植于心的偏见,主要是由于理解的缺失,而转为一种专制的自以为是的推理,不自觉的自我中心意识,以及作为征服者的傲慢。
第二部分 科学和教育中的偏见1.儿童内在自然秩序的展现及其障碍。
偏见
长久以来,人们在儿童问题上所积累的偏见更多,实际问题也更棘手。
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人们认为要保护儿童儿童必用的,不必承受过早的脑力劳动的心态。
对所有那些人来说,儿童是空白空洞的存在,他们能做的就只是游戏睡觉,或者听听童话故事打发时间。(我在学习之前也是这么以为的)
儿童的心智形式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能量,这种能量总会在合适的时候自己表露出来。
牧内美(Mneme):现代心理学将存在于无意识中的一种记忆形式取名为牧内美(例如对母语的学习)
纪律
纪律也是那些有小孩子表现出来的神奇现象:他们是自由的选择工作,想做多久就做多久,可是他们不受干扰的专心于自己的工作,既安静又守秩序。
他们的这种行为能持续很久,即使老师不在也一样。没有妒忌,没有竞争,只有彼此帮助。
他们是安静的爱好者,而且以寻求安静为一种真正的享受。
孩子所表现的服从也渐次递增,最终达到”快乐服从”的境地,可谓迫不及待的服从。
这种服从不是教育的直接结果,因为一切都是在没有说教,没有鼓励,没有奖励,没有惩罚的情况下自然而然的产生的。
人类历史上存在一个”空白页”,一页没有文字的白纸和那是有关儿童的一页。
秩序与良善
在孩子的行为中,显然存在着某种自然的秩序形式。
秩序不等于良善,但是或许是通向良善的必经之路。
秩序来自隐藏的内在引导。任何人都不应妨碍儿童为满足其自身发展需求,而在准备好的环境中自发进行的活动。
在我们谈论”恶”与”坏”的时候,必须区别”混乱无序”和”道德沦丧”之间的不同。有为引导儿童正常发展的自我规律的”混乱”,并不一定是”坏”。
现在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儿童的淘气有为引导心智构建的自然规律,是一种”无序状态”,他不是坏,但会影响个体日后的正常心智运作。
健康与偏态
儿童身上的通病——不安分,懒惰,不守秩序,粗暴,顽固,不听话等——只是功能性疾病,可以经由一种心理保健的方式恢复健康,换种说法即“正常化”。
恢复健康的这些孩子会像前面提到的有纪律的孩子那样,在最开始工作的时候,温文有礼出人意料。
这种正常化的结果并非是“儿童服从某个教训他们和纠正他们的老师”,而是他们找到了自然规律的引导,即恢复正常的运作,并能够通过外显行为展现那种“心理的生理发展”,它同身体的生理性一样来自内部,源于灵魂的复杂迷宫。
所谓蒙台梭利方法正是围绕这个重点展开的。
我们可以肯定,自发性的纪律是所有惊人的成就的基石。
所以首先应该达到“正常的运作”及一种“健康”的状态,建立并保持稳定的健康状态,被我们称之为“正常化”。
成长的基础
在成长过程中,人的潜意识当中有一种内在的驱动力推动着人的成长,正是这种内在的驱动力促成每一个个体的构建。
如果给予孩子充分的成长机会并配合其内在需要,使他们能尽全力实现自身的发展,那么成长本身就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快乐。
可以说童年是一个引导儿童长大成熟和自我完善的“内在生活”阶段,此时外在世界的价值在于是否有助于达到造物者所设定的目标。
因此儿童所渴望的是符合其内在需求的事物,并且会在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应用这些事物。
我们观察到当一个孩子处在一个有利的、准备好的环境中,并且能自己选择器具和工作时,就会表现出平和、愉悦的态度。
大孩子不能以竞争来激励年幼的孩子,反之他就会赢得小孩子的爱戴,小孩子也会很努力。年幼的孩子在大孩子的身上看到自己的未来,他们可以肯定成功是必然的,因为只要活着就一定会长大,因此大孩子不会因自己的年长而招来小孩子的嫉妒。
小孩子的淘气是一种自卫或无意识中绝望的表现,原因可能是他无法在那个“时期”(我的理解是敏感期)发挥“功能”,而那个时期每分每秒都关系到他的未来与进展。
淘气也有可能是因缺乏环境刺激而呈现的一种心智饥渴焦虑,或是没有行动自由的退缩表现。
开阔心胸的教育
用直接纠正及压制的方式对待缺点的观念也是不正确的。
缺点只能经由“扩展生活空间”来纠正,其为人格发展提供更多的通道,引发更广泛的兴趣,而不是只注意身边的人整天与他们比较。
我们应该推动一种宏观的教育,能使人超越现实的利益。太执着于眼前物质的得失,才会引起嫉妒与争执而开阔的心胸,能引起另一种情操,使人愿意为一切能推动人类真正进步的事业献身。
教育的第1步应该是把儿童从毫无生气的世界带出来。基本技巧是先“解除妨碍儿童进步的桎梏”,然后是儿童的能力逐步增加诱因,以满足潜藏于心灵深处的人性倾向。
与其抑制儿童的欲望,不如鼓励他们去征服无限。
在这个时期充满一切现实的可能,我们可以也必须教导儿童,尊重那些其他的自然力量及人类社会所制定的外在法规。
总之,道德问题也就是善良的问题,无法和幼儿讨论,只有在儿童能够推理之后,才有可能把这个问题带到哲学领域来讨论。
2.科学和教育中对儿童的偏见
孩子需要的是一个懂得领路的向导,而不是迫使他们前进的鞭子。
儿童只有在能够按照自然的心智程序运用自身能量时,才能真正的学习,而且心智程序的运作往往与我们的假设大相径庭。
不管是得到赞赏还是遭到因误解或缺乏了解而导致的反对,孩子在学业方面展示出来的普遍超常的进步都是以与儿童心理有关的原则为依据。这个原则就是儿童经由自身的活动来学习,是从环境而不是从老师身上获得知识,他们还运无意识中的能力,按照吸收性心智的自然程序自由的吸收自由的表达。
孩子不像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只通过听导师讲解而学习。
儿童在学习上遵循形成心智的内在规律,在环境与儿童之间有一种直接的互动关系,而导师负责引发兴趣,启蒙引导,首先起着连接或媒介的作用——将儿童与环境连接起来。
儿童对自然科学名称的记忆能力十分惊人,对学习复杂的植物与动物的分类也有特殊的兴趣。
儿童对儿童对分类的兴趣是借由图片或符号的排序表现出来的。
当儿童能通过图片建立起新秩序,并把图片各就其位是儿童是非常开心的。这不是一种记忆活动而是建构活动。
语言先是由单字的发音与文法构成,每个单字必须放在合适的位置以表达思想。这是第1个基本结构,大约在孩子满两岁时完成,这时的词语量相对较少。
接着,儿童词语自然而然日渐丰富,已经确立的语言秩序随时吸收新单字,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
随着文化程度的提升,小学老师或中学老师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他们的角色与其说是灌输知识,倒不如说是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孩子一旦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便会长久地钻研或探讨,换句话说自己想要自己亲自获得这份经验。
有时候在成绩停顿一阵子,比如一段假期之后,学生不但记忆犹新,而且神奇的变得知识更加丰富。
这些需要耐心的工作,能够加强孩子的心智,使他们的心智变得愈加敏锐,就像体操能强健身体一样。
在复杂的运算中,以心算纠正错误的能力比心算本身更惊人,可见儿童具有在心智中进行所有运算过程的特殊能力。
儿童内心产生持续而浓厚的兴趣,且保持长久专注是不可能靠人为实现的,这实在是一种自觉的非人为引发的强大力量。
谁敢尝试激发儿童的这些能力表现?我们当然不敢是孩子自己向我们表现出来的,我们所做的只是在蒙台梭利学校的自由气氛中尊重他们,只是按他们的要求提供帮助。
它们长期以来深藏不露的原因是成人没有尊重儿童心智形成的规律,没有提供儿童应享有的权益。
儿童的社会问题
几乎所有人都只看到儿童显而易见的外在表现,而没有见到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研究儿童心理或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人,考虑的不应是困扰现代教育的社会偏见,而应是别的偏见——与儿童的自然天性、能力和"异常"生活状况直接相关的偏见。
在各项改革中,人们一直看到的只是成人自己,儿童始终是社会的局外人,是生命中的未知数。
成人世界产生了这样一种偏见,即儿童的生活只能经由教学得到改变或改善。这种偏见使人看不到以下事实:儿童能够自我建构,他的内在有一个遵循一定教育规划和技巧的导师; 成人心底若能认可,就能有幸成为这个不知名的导师的助理和中普,以合作者的身份帮助他。
(这些偏见过了百年依然存在)
目前解放儿童并指明其能力的最大困难,并不在于寻找某种成功的教育方法,而在于如何克服成人对儿童的偏见。
奥姆比斯
几乎所有的父母在婴儿诞生时都会产生这种崇高的感情,视之为爱的结晶。但是过一段时间,这个成长中的孩子开始带来麻烦,于是家长几乎是懊悔地提防着这个孩子,不要被他烦到。孩子入睡,家长便觉欣慰,甚至觉得他睡得越久越好,条件允许的话就把它交到外人手中,交给保姆照顾,甚至大胆到请保姆把孩子带得越远越好。如果这个孩子按这个按无意识行动行事、不可理喻且不可理解的小东西,不肯服从,那么就要惩罚他,教训他。而孩子作为弱者,没有任何心智上与体力上的自卫能力,当然只能无条件接受。
于是,爱孩子的成人心中产生了一种“矛盾”,一开始也许不是没有痛苦,也不是没有内疚,但后来心理机制的作用使得成人的意识与潜意识达成了某种妥协。套用弗洛伊德的术语来说,就是产生了一种逃避心态——占了上风的潜意识提醒成人:你们的所作所为不是与孩子过不去,而是对他负责;这是一种必要的手段,因此你们应该补起勇气继续努力,因为你们这是在“教育”孩子在他身上建构"善"。有了这种借口作为理由之后,成人欣赏儿童,爱儿童的自然感情被埋葬了。
(看着就心痛,但是在很多当今的家庭这确实是事实,以爱的名义伤害着孩子)
他们互相支持,整个社会也形成了一种集体性质的潜意识,一致远离并压抑儿童——这是为他好,是对他负责,甚至是为他牺牲。
最初内疚的心态也消失了,在社会的一致支持下被完全埋葬。
也可以说这种妥协成为一种暗示,成为一种人人赞同无可争议的绝对真理。代代相传。于是千百年来被葬送的儿童,始终没有办法表现自己的任何高贵天性。
人们所相信的善其实是一种伪装的恶,是一种有组织的恶,但他找到了解决剧烈矛盾冲突,从而存在于潜意识的方法。
没有人要恶,人人都想要善,但这种善即是恶,而每个人都受到来自道德环境的一致暗示而变恶。
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名为“善”(Bene)的恶组织(Organizzazione del Male),用暗示(Suggestione)的方法将它注在(Imposto)全人类(Umanita)身上,若将这些关键词的首字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新单词——OMBIUS,我们称它为“奥姆比斯”。
3.星云
人类与动物的差异:人类未由遗传获得固定的行为
另一个显著差异是:婴儿无法立即拥有成人的特征——没有任何哺乳动物的幼兽像人类婴儿那样柔弱。
儿童的功能
人在遗传上的确有别于动物,显然它承袭的不是特征,而是形成特征的潜力。
人类的语言是一点一滴积累而获得并形成的,而且正是在不太会走动没有意识的幼年时代发展的。
在幼儿上不会表达的漫长阶段中,内在的发展在悄悄地进行。
我们可以假设存在有某种语言的遗传特质,它就像一团星云,起初并没有固定的形态,似乎悄然无息,但若没有他任何语言都不可能有发展的机会。
心理胚胎
初生婴儿的身体尚且柔弱无力,从表面上看也没有心智能力,但却含有发展心智的器官与能力。我们称它为心理胚胎。
它有自动发展能力,但只能经由环境——那个文明形态丰富多变的环境来发展。这就是为什么人类胚胎必须在完成之前出生,又必须在出生之后发展,因为它的潜力要靠环境的刺激来发展。
在心理胚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导引性的敏感期。
吸收性心智
在幼儿身上存在着一种创造性的无意识心智,我们称它为“吸收性心智”。
吸收性心智的建构不依靠意志的努力,而遵循内在敏感性的引导,我们称之为“敏感期”。
这种敏感性是暂时的,只持续到获得大自然所赋予的能力为止。
无意识心智不会遇到成人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如简单语言和复杂语言的难度差异。既然没有难易之分,也就没有与此相关的进步快慢之别,一切都是在同一阶段获得的,这种语言获得不能与成人学习时的艰辛相比,也不能同成人背了又忘的衰弱记忆相提并论,因为无意识阶段获得的语言是不可磨灭的印记,是固定在人身上的一种特征。
儿童无需刻意努力,只要“生活”就能从环境中吸收语言等复杂的文化。
生命可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在自然规律的引导下发展某些能力。如果不尊重这些规律,个人的建构会变得异常或扭曲,但如果人们能欣赏并依循发展规律,尊重儿童的建构,就能看到前所未有的惊人特征,并从中渐渐感受到引导人类心智建构的内在神秘能力。
现代文明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在教育儿童的问题上违背自然规律,任凭偏见作祟,压抑或摧残儿童。
与世界接触
我们顺利推论,既然儿童自出生起就必须经由环境建构自己,那么它就应该有机会接触世界,接触人类的外在生活,更确切的说就应该参与或接触成人的生活。
既然他必须将所属群体的语言“实体化”,就应该有机会听人说话,参与聊天;既然他必须适应环境,就应该参与公众生活,有机会看到所属民族特有的习俗。
结论
儿童从吸收环境开始,经由工作并在周遭环境中循序渐进的完成他童年的建构,这是很自然的过程。
儿童先是无意识的吸收配合后来的外在活动,培养并发展他的人格品质。
他是在进行自我建构,形成自己的个性,培养自己的精神特质。
如果发展只限于身体,那么儿童等于被判刑,被监禁在一种无法弥补的心智饥饿状态,陷入心智营养不良的恶劣情景,已知不可能发展正常的人性。
第三部分 世界范围内的读写问题满足儿童的需求,为其生命提供必要的帮助,应该是现代教育必须关注的基本问题。
儿童的需求并非只是身体的需求,心智与人格上的需求也同样重要,甚至更崇高。对人而言,愚昧比营养不足和贫困更致命。
(以下方法更适用于意大利语或英语,详情了参见《吸收性心智》)学写字应该从分析单字语音开始,这是应该遵循的途径。
正确使用字母的方法是提示字母本身的简单形状后,立即使它们与所代表的发音联系起来。这些单字的组合就直接来自印在脑海的口语。
手有其该有的适当预备活动。也就是说在写字之前,可经由一系列有趣的间接练习,灵活手指肌肉与精巧度,这些练习类似于运动前的热身操。
手要写字必须有多方面的动作协调,但这些动作可以经过分解而进行分组练习。如握笔的技巧,运笔的流畅动作,细心的掌握字母,正确的笔画与结构的技巧,这些动作可以经由不同的练习分别预备。
我们为孩子预备了一些沙子剪成的字母,并将它们分别贴在平滑的厚卡纸上。它们的大小与形状均同活动字母吻合,然后我们教儿童用手指按笔顺触摸字母,这是一种极为简单的动作,但却能够带来奇妙的效果。因为儿童在触摸的同时,将字母的形状深深的印在手上。当他们开始在纸上书写时,其字体完美无缺,而且所有儿童的笔记均相同,因为他们触摸的是同样的字母。
对不识字的工人可以采取同样的方法,任何成人都能在手指敏感度的引导下触摸沙子版字母,由此也能够画出字母的简单轮廓。
(完)
相关文章
- 蒙台梭利《吸收性心智》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培养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 读书笔记:实施正确的智力训练
- 读书笔记:对儿童进行的家庭教育
- 读书笔记:认识三岁的孩子
- PET父母效能手册读书笔记 | 关于亲子冲突的解决方法
- 《影响力》读书笔记3:孩子逆反,是家长的教育方法错误导致的
- 爱因斯坦传儿童时期部分内容读书笔记
- 10个在家也能做的蒙台梭利亲子教育游戏,陪伴孩子快乐成长
- 蒙台梭利“爱的智慧”:赢得孩子的必修课
- 蒙台梭利的敏感期理论
- 蒙台梭利:“改变中国家长思维的蒙氏教育”,到底好在哪里?
- 蒙台梭利:休息若是生活的真正理想,儿童是不是就可以不学说话?
- 蒙台梭利:试想一下我们是婴儿,来到这个世界时,会看到些什么呢
- 《童年的秘密》蒙台梭利
- 乐宝成长笔记3
- 关于培养孩子,你应该要了解的蒙台梭利教学法
- 宝宝进入“可怕的2岁”,爸妈别着急!蒙台梭利让育儿变得so easy
- 教师如何激活孩子内在的力量?听听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怎么说
- 教育家蒙台梭利:每种性格缺陷都是由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