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读书笔记:实施正确的智力训练

2022-01-26 03:42:46孕产
我们说让孩子自我发展,是指让孩子的智力获得发展,并不是说只是把孩子交给本能。本能是最原始的东西,动物身上也同样具备。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下,我们说给孩子自由,难免让人们想到让孩子像一条汪汪叫、蹦蹦跳跳的小狗一样。

我们说让孩子自我发展,是指让孩子的智力获得发展,并不是说只是把孩子交给本能。本能是最原始的东西,动物身上也同样具备。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下,我们说给孩子自由,难免让人们想到让孩子像一条汪汪叫、蹦蹦跳跳的小狗一样。也因为如此,对于孩子的反抗、挣扎以及为使自己摆脱屈辱境地而所做的保护自己的手段,人们视之为本能表现,认为孩子这样做就像野兽一样“野蛮”。

为了让孩子成为高度自觉的人,让他能自主地从事智力活动,我们就要赋予“自由”这个词新的含义。我始终相信,智力是解决人的自由这一问题的关键。可惜,我们的社会近年来被要求“解决思想自由”的偏见搞乱了。

人最基本的权利,就是“自我培养”的权利,我相信人们终有一天会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实现这一点,人才不会受压抑和奴役,才会在所处的环境中自由选择发展自己的方法和途径。只有接受了正确的教育,我们才能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

根据心理学家贝恩的观点,能感知“差异”是智力活动的开始,智力发展首先就是要对“差异”不断进行更细致的鉴别。感觉是对外部世界进行知觉的基础,收集外部事物的材料并将这些材料加以区分,这就是形成智力的过程。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智力进行更精确、更清晰的分析说明。

首先,智力发展的第一个特征跟时间有关。

智力发展中秩序的建立很重要。 要对物质进行分类,就要涉及事物最基本的排列顺序。

在头脑中建立了牢固的秩序,并在此基础上对外部事物进行区分、分类编排,这既能发展智力,同时也能让精神获得更好的发展。

这样一种能力,可以用一套类似于心理体操的“智力体操”来进行训练,这样的训练可以促使智力发展。这种体操的操作方法是:收集大量感觉材料进行感觉练习,使这些材料在大脑中建立彼此之间的联系,对这些知识经验做出某种判断,过一段时间,人就能自由快速地展示这些储存在头脑中的经验材料。

感官练习可以激发并加强孩子的活动。我们可以让孩子觉察冷与热、粗糙与光滑、重与轻、乐音与噪声的差别;可以让孩子闭上双眼,在绝对安静的环境中感受细小的声音……

这些练习,可以让外部世界唤醒孩子的心灵活动。当各种感觉与环境相结合时,两者就会和谐地进行相互作用,并能加强孩子已经被唤醒的活动。通过这种感官体操,孩子会得到基本的智力训练,能唤醒他的中枢神经系统并使它处于运动中。

3岁的孩子思维还比较混乱,面对过多的刺激物,孩子会感到受压迫,万般无奈,他就只有通过哭闹或入睡应对这种状况。对孩子来说,通过感觉练习,他就能学会对各种事物和刺激进行区分和分类。

我们提到的感官材料提供了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表面光滑程度、重量、温度、味道、声音悦耳程度等。这些事物的属性是由物质所代表或由物质呈现出来的,不过重要的是物质的性质,而不是物质本身。

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物体来描述长短、厚薄、大小、颜色、冷热、轻重、音色等特性,这种属性分类的做法对于智力中秩序的建立很重要。

事物的特性有质的差别,也有量的差别,比如,物体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厚有的薄;声音有的高有的低;颜色有的深有的浅;形状有程度上的差异;表面有的粗糙有的光滑等。

进行感觉训练的材料需要达到能区分事物的目的,首先,孩子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比较能判断两个刺激物的不同特征。然后,孩子的注意力被这些事物的外部特征吸引时,他能感知到特征的差异。最后,孩子会根据不同特征的差异大小,将一系列物质进行排列,比如将颜色深浅程度不一样的颜色板按顺序进行排列。

一个人若能凭文章的文风了解和分辨作者,或者能根据特征分辨出某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我们就可以说他“精通文学”。一个人若能根据画作所用的颜料、浮雕作品的雕刻纹理判断出画家、雕刻家所生活的年代,我们就可以说他“精通艺术”。同样,科学家也是这样。如果科学家能细致地观察事物,详尽、准确地评价事物的特性,那么他就能对事物之间的差别有明确的感知,并能对此进行归类。所以说,这些人能成为文人、艺术家、科学家,不是因为他们对于知识的积累,而是他们能在头脑中将丰富的知识系统化,建立有秩序的知识体系。

而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若他对事物只有直接的经验,那他的经验往往可能会混乱无序,而且他的经验只局限在他直接接触的事物中。

当前,传统的教育法和我们的教育法是完全不同的。传统教育法排斥自发性活动,它会将事物和事物的特征灌输给孩子,要孩子注意并记住这些特征,希望孩子没经过指导就能将这些知识进行编排,然后抽象出事物的特征。这样的做法,会人为地造成孩子出现比大自然更缺乏创意的混乱状态。

或者说,如果孩子的头脑允许脱离被动的联想,他的头脑就会变得懒散,只会胡思乱想。

这样的孩子常常沉溺于没有意义的幻想里,缺乏内在思维的活动迹象,也缺乏个性。

被直观教育法教育出来的孩子,其头脑只会被动地接受各种观念,或只是装东西的容器。

联想就是一种智力活动,智力活动的本质不是像照相机那样“拍摄”出物体的形象,并将这些形象像相簿一样一页页地保存起来,这样的贮藏方式是对智力的破坏。逻辑思维和辨别等智力活动可以区分、抽象出事物的重要特征,然后,智力会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创建自己的内在结构。

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如,一个孩子看到窗帘是绿色的,另一个孩子感觉到窗帘很轻;一个孩子注意到手是白皙的,另一个孩子发现手上的皮肤很光滑;一个孩子看到窗子是长方形的,另一个孩子知道透过窗户可以看到蔚蓝的天空。

这是一种“自然的选择”,它表明孩子对事物主要特征的关注与他内在的性格是相一致的。

不过,选择是智力的基础活动,它让我们在进行某种计划时,实现从含混不清到实际步骤、从理想到现实的转变。

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性,也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我们对于事物的心理感觉是由我们的选择决定的。我们的感官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它只是对一些颤动做出反应、而对其他东西都没有反应吗?这样说的话,那我们的眼睛就应该只能看见光,我们的耳朵只能听见声音,但事实不是这样的。

思维形成的时候,首先要进行必要的选择,同时,思维还要对感官的选择做出进一步的限制,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更具体的选择。这样的话,人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某个特定事物上,而不是分散在所有的事物上。

在这个过程中,意志也就从众多可能的行动中选择了必要的行动。高级智力活动正是以这样的方式进行的,它通过人集中注意以及人的意志活动,将事物的主要特征提炼出来,然后通过意象联想形成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智力会舍弃大量造成事物间关系混乱的东西,也就是去粗取精,舍弃多余的东西,将独特的、清晰的、敏感的、重要的、尤其是对创造有用的东西保留下来。

智力也是这样,个体需要进行联想和选择的训练,以使自己能对各种观点进行选择和限定,最终培养出自己独特的智力习惯,形成个人倾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天性”。主动去理解事物的人,会得到意识的解放,会感到自己身上有某种可贵的东西存在。这些人理解事物就是在认识事物,这会让人的生活发生崭新的变化。

为了培养这样专心致志的习惯和精神,人要学会“沉思”。

也许你会有这样的体会,就是大量地、连续地读很多书,反而可能会削弱自己的思维能力。反复地重复一首诗,直到把它牢牢地记住,也并不是“沉思”。能背诵但丁的诗歌,能沉思赞美诗里的意境和内涵,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背诵顶多只会让诗在大脑里留下一点印象,而沉思则会改造人、启发人。

这就是说,沉思可以让人更有力量,心理更健康,思维更活跃。我们认为,要培养孩子的天性,就要让他学会“沉思”,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能让孩子长时间地保持专注,并让他的内心更加成熟。

如果孩子有自己的目标,那他就会有一种强烈的内在需求,他会努力培养发展这个目标,并形成习惯。只有在这样的不断追求中,孩子才会获得成长,智力才会得到协调发展。所以说,孩子学会了沉思,就能走上光明的进步之路。

在经历了沉思的锻炼后,孩子会乐于安静地学习,他会设法在行动时不发出任何声响,表现得举止文雅。相应的练习也加强了孩子的个性特征,促使他习惯于用正确的方法认识外界事物,并且能自发地推理、判断以及修正意识中的错误。

孩子一旦开始自我教育,就会表现出以下特征:他的反应会更迅速、更有准备,以往不被他注意、没引起他兴趣的刺激物,此时可能会被他强烈地感觉到。而且,孩子也能很容易地发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联系,运用这些物体时,若出现差错他也能及时发现,并能迅速做出判断、予以纠正。

可惜的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却落后于文明的发展,个人还不能井然有序地促进自我的发展。

虽然我们进入了一个更文明的社会,但我们的灵魂却一直处于被欺骗、被压抑的状态。

如果人类不设法改造自己,让自己与这个新世界和谐地相处,那么,终有一天,人类会被这个新世界压得粉碎或被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