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打骂,这样的“冷暴力”更会为亲子关系刻下看不见的伤口
前些天,在微博上看到了一则某家长发在论坛上的帖子:
因为一块月饼,这位父亲把一个刚9岁的孩子硬生生逼得离家出走。更让我“佩服”的,是这位父亲在孩子“转身就走”了之后的淡定。一个九岁的孩子万一走丢了怎么办?万一被坏人带走了又怎么办?我隔着屏幕都为这个父亲捏了一把冷汗。
但从求助帖的字里行间里,我却并没有看到一位做父亲的担忧,只有满屏的委屈:“心理活动很多,但也没有慌张,可能还是太失望了。”
我们想想看,这位父亲到底在失望什么呢?是孩子没有心平气和的面对父亲扔掉月饼这件事?还是在父亲把门关上之后,孩子没有表现出认错、求饶的姿态,而是在门上写了骂人的话?
在我看来,爸爸的委屈来自于“教育失败”的挫败,只不过这种挫败来自于孩子不服管教的愤懑,而不是对自己教育方法的内省。
因为在他看来,不论是扔掉月饼、还是把孩子关在门外,他都和儿子进行了反复的沟通,即使是把离家出走的孩子领回来之后,这位爸爸也强调了自己“没有打骂孩子”。
他只是对孩子进行了不止一次的“冷处理”。
孩子因为月饼而被扔掉伤心大哭时,他“看了看,没有去制止,也没有哄他,回来的路上,彼此都没有说话”;孩子被带回家之后,他告诉孩子“是有年轻叔叔来敲门,所以我才不得不去接你回家。但是你记住,我永远不会主动去找你。”
在他看来,这样的“冷处理”已经是他能做到最克制、最理性、最好的教育方式了,比打骂不知“高级”了多少倍。
这也是他满腹委屈发帖吐槽的原因。
他不知道这种“冷处理”就是“冷暴力”,他也不知道在冷处理和打骂之间,还存在着其它沟通模式。
2前几天,抽空瞄了两眼《女儿们的恋爱》,被郑爽小公举的男友完全惊呆。
看着郑爽一直在试图去沟通,可她男友一直不看他、不说话,闷闷地仿佛把所有的沟通通道全部关闭的样子,真心替小爽捉急。
刚好有个闺蜜也在追这个综艺,她把这段视频转给老公看,却被老公说:
“你们女人就是矫情”,“难道非要大吵大闹才好嘛?沉默不也是为了避免吵架吗?”
闺蜜听完一脸黑线。其实,拥有闺蜜老公同款逻辑的人真的不在少数。许多人觉得这样的“冷战”根本不算什么,更上升不到所谓的“暴力”。
所以,各种各样的冷暴力充斥在亲密关系中,不仅仅是夫妻、恋人,还有亲子之间。
除了沉默、冷战,冷暴力还包括言语歪曲、讥讽、嘲笑、轻蔑、否定人格。
有些人面对冲突,可能会因为不知道如何与对方沟通,而不自觉地使用冷暴力;但也有更多的人,选择用“冷暴力”来惩罚对方,就像是某种关系上的霸凌一般。
只不过,因为不像身体暴力那样明显,通过冷暴力受到伤害的一方往往有一种“感觉很不好,却又说不出哪里不好”的复杂心理。就像手上扎了一根刺,你用肉眼根本看不到,但就是有隐隐的痛,非得用放大镜才能找到症结在哪里。
冷暴力便是如此。
一个长期呆在冷暴力关系中的人,不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可能都无法察觉他们所受到的伤害。
冷暴力会摧毁对方的自尊、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让这种关系持续下去,让受害者无法逃脱,并且让对方产生自己做错了什么的内疚感。
3记得上高中时,我有一个要好的同学,某天早上肿着眼睛来上学。一问才知道,是前一天晚上和妈妈大吵了一架。因为小测验的成绩不理想,妈妈骂了她,“也不知道你的样子是随了谁,又矮、又黑、又丑,考这点分数,真有脸啊!”
同学被妈妈的这番诋毁人格的讥讽伤透了心,她一边发抖一边哭泣,大喊着让妈妈道歉,她妈只说了一句“我不打你就不错了,你还委屈上了”之后,就再也没和同学讲话。
放学的时候,同学说再也不想回家了,咬紧牙要离家出走。我担心她,就把她带回了自己家,听她讲了大半宿妈妈的“冷暴力”。
她说小学的某个寒假,她妈给她买了一件“又大又蠢”的羽绒服,她觉得太难看了,就拒绝穿。结果之后一整个寒假,她妈妈都没有跟她讲一句话。
每天面对她的是冷冰冰的空气和一张冷漠的脸。
小孩子哪有能力处理这样复杂的关系,同学当时只觉得惶恐无比,仿佛要失去妈妈一样难受。“如果妈妈是在惩罚我,我想她是做到了。刚开始时,我跟她怄气,觉得不讲话更好。但几天过去之后我就慌了。当时的我,痛苦地用头撞墙。我就想,只要妈妈能跟我说话,让我做什么都行。”
最后,我同学实在撑不住了,给她妈妈写了一封信,深刻的检讨了自己的过错,并告诉妈妈自己再也不觉得那件羽绒服丑了。“我妈看完信之后的表情,我这辈子都忘不了,她说你知道错就行,眼神里写满了自己获胜之后的窃喜。”
这样的得意,对我的同学来讲,却是永远忘不了的羞辱。
黑暗中,我听着同学的诉说,眼泪悄无声息地落下来。我用力握住同学的手,希望能抚慰她内心那看不见的伤口。
4在开头那个离家出走的帖子里,有人抱怨道:
“现在的孩子太难带了!打也打不得、骂也骂不了,现在连不说话、让他罚罚站也不行了吗?晾他几天,他不是才能记得住、知道自己错了吗?难不成,整天顺着孩子就对了?”
有时候,在孩子身上怎么也想不通的问题,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想,答案自会清晰明了。
假设,帖子里这位父亲抽烟,而他的孩子不希望他抽,在反复提醒没有效果之后,也把爸爸的烟扔到垃圾桶里,把爸爸关在门外罚站,不跟他说话,晾他几天,用“不让他尝到甜头”的方式来让爸爸戒烟,这位爸爸又会作何感想呢?
我们暂且不去讨论,那块月饼到底能不能吃,因为毕竟每个人的宽容度不同。如果仅从达到让孩子不吃或者少吃月饼这个目的来讲,也有许多比现在更好的方式去实现。
就像留言所说的那样,比如我们可以说好东西跟大家分享,家里人把月饼分一分,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珍惜老师给予的东西这份心思,也达到了孩子吃到很少月饼的目的。
再比如,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为了珍视老师的这份心意,我们可以把月饼留在家里作纪念,你想吃的话咱俩再去超市多选几块,明天上课也可以带给老师、同学一起吃…
哪怕,你不得不扔掉了那块月饼,可不可以就体谅一下孩子的心情,从他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气愤哭闹的原因是因为被孩子珍视的、来自老师的鼓励和好意被你不打招呼就丢掉了。这样也好过当孩子在篮球场上放声大哭时的不理不睬。
就像曾经看过的一段话所说:
“在一段亲子关系里,好关系优于坏关系,坏关系强过没关系。即使是被父母不正确对待的孩子,也要比被父母冷漠对待、视而不见的孩子要好许多。人类本身就是一种依恋型生物,对于依恋的需要比任何生物都要高,所以我们对于亲密关系,最难以忍受的就是被冷对待、甚至没对待。”
这话,胡适也曾说过,他说:“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更难受。”
在亲子关系中,如果总想着自己要赢,基本上结局总会两败俱伤。
就像对孩子使用冷暴力,无非就有两个结果。要么,会引发和孩子之间更为激烈的冲突,比如像开头的离家出走,甚至引来孩子更加严重无法收场的极端反抗。
要么,孩子因为恐惧而低头。
要想操控孩子真的太容易了,因为他们太需要父母的爱,他们的屈服是因为他们害怕失去这份爱,而不是因为认识到“错误”本身。这份恐惧终究会成为亲子关系里一个解不开的疙瘩。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你也许会怀疑,有那么严重吗?想想我们自己每次和伴侣吵架,被“冷暴力”之后的感受吧!
仔细想想便会发现,如此之后我们和伴侣之间的问题根本没有得到解决,只是暂时“冷了下来”,在日后必定会以翻旧账的形式再次引发矛盾。
和孩子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所以,以后如果在亲子关系中出现矛盾时,尽量别忘了:
我们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和孩子争输赢。
-END-
小暖说
第一次看到那条论坛里发的帖子的时候,真的感觉心被狠狠的刺了一下,特别能体会到那个孩子当时委屈、愤怒、失望的心情。
只是更可悲的是,像我们一样的成年人,却对这样的感受和伤害完全不自知。我们不愿意认错,不喜欢道歉,拒绝承认自己的问题,总是以一个高高在上不会出错的形象出现在孩子面前。
这样的不自知,才是最让人心灰意冷的。
沟通的确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功课,在我们跟孩子之间更是如此。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沟通方式的不畅倒可能没有显现得太明显,毕竟我们还有权威的力量能够让他们“听话”,可等他们逐渐成长,而父母与孩子间并没有建立一个长期可信任和可交流的关系机制时,孩子的心门会慢慢向我们关闭,那时再去着急,就真的很难挽回了。
多一点爱和沟通,少一点高高在上和冷漠,真的能够去用心“看到”孩子,这就好。
假期结束了,充好电,咱们就继续出发吧~
相关文章
- 亲子关系——来自交流的挑战
- 亲子关系不好?可能是因为父母没有清楚知道5种爱的语言表达方式
- 亲子关系中最大的伤害,就是父母说“为你好”?
- 亲子关系中的5个“黄金时刻”,家长们千万别错过
- 亲子关系中,没有输赢
- 亲子关系是双向的
- 亲子关系毫无距离?“没有距离的爱”摧毁孩子,家长知道吗?
- 关系大于教育,孩子出问题,试试从重建亲子关系开始
- OH潜意识投射卡牌亲子关系探索
- “倾听”也是一门学问,用好“反思式倾听”,亲子关系才能更近
- “孩子和谁睡,就和谁亲”,亲子关系的建立:从陪孩子睡觉开始
- “我痛恨母亲,可现在我跟她一样”,孩子的宿命,由亲子关系决定
- “扶弟魔”妈妈偏心舅舅,引女儿妒忌,不恰当处置损害了亲子关系
- “有时,我不喜欢我的孩子”——父母倦怠损害亲子关系,怎么破?
- “驯兽师”和“镜子”,父母该如何选?最好的亲子关系是彼此成全
- 《小欢喜》刷屏背后,暴露了数亿家庭亲子关系的残酷真相
- 《小欢喜》:亲子关系的隔阂是怎么造成的?如何解决?
- 《零零后》孩子拒绝沟通?"名片效应"助你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 「书荐」你的孩子还是你的孩子吗?从《上流儿童》看亲子关系
- 不利BB成长的5种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