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早教

早教

《小欢喜》刷屏背后,暴露了数亿家庭亲子关系的残酷真相

2019-08-24 05:00:17早教
教育、家庭、亲子关系,作为父母最关心的事情在电视剧里都有讲到,再加上特别生活化的细节,难怪大部分网友都直呼“太真实”,“照进了所有家庭的真实生活。” 所以,比起季杨杨家因为长时间的分离导致了亲子关系的疏远…

没有回应,家也是绝境

这段时间我人在芬兰,虽然每天跟暖暖忙前忙后的,但相对来事情少很多。国内好几个朋友给我安利电视剧《小欢喜》,趁暖暖睡着,我每晚也能刷上几集。

这部剧很有意思,讲的是三个即将高考的孩子,和三家的喜怒哀乐。教育、家庭、亲子关系,作为父母最关心的事情在电视剧里都有讲到,再加上特别生活化的细节,难怪大部分网友都直呼“太真实”,“照进了所有家庭的真实生活。”

左边:“窒息式亲子关系”乔英子家,爸爸乔卫东,标准女儿奴,妈妈宋倩对女儿无微不至的控制型的关爱。

中间:“絮叨型家长”方一凡家,相对比较民主,爸爸突然失业面临中年危机。

右边:“高干家庭”季杨杨家,爸爸是区长,妈妈是天文馆馆长,儿子从小在奶奶家长大,缺乏与家长沟通。

看了前面的剧情,我发现一个现象,仔细分析起来其实还挺残酷的。那就是——缺少沟通和陪伴的亲子关系,到底能走多远?

先来看看季杨杨一家。

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季杨杨的爸爸妈妈因为工作调动,没有办法陪伴他,于是,他从十岁开始,先是在奶奶家住几年,又去姥姥家住几年。

等到八年后爸爸妈妈工作调动回来了,跟孩子再次生活在一起,却发现,彼此的关系,变得冷漠又遥远。

我曾经写过,一段亲子关系之中,最可怕的是无交流。父母觉得自己在付出,给孩子好的物质条件就够了,殊不知,孩子更在意的是跟父母的亲密程度。

如同《读懂孩子》这本书里,提到的一个“依赖”理论:

人之所以能够从众多动物中“脱颖而出”成长为一个具有智慧的动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大脑的发育。脑容量的增加需要一个硕大的头颅才能将其装下,这给女性分娩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女性需要通过“早产”来避免分娩危机——怀胎十月就要生下胎儿,即使胎儿出生还不能具备基本的生活能力——行走。

所以不管是在生理还是心理上,孩子都需要一个或者多个人的陪伴,直到他能够独自承担,自我生活时为止。如果没有外界力量的帮助,儿童在生理上的成长就会遇到很多困难,在心理上就更难发展了。

儿童对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双重依赖,是儿童心理的一大特征,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系列问题,与这种依赖感得不到满足是直接相关的。

比如我们说的“农村留守儿童“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现在已经发展出“城市留守儿童”是因为父母即使在身边,也疏于陪伴。

武志红说:没有回应,家也是绝境。

比如季杨杨,即使是区长的孩子,也因为青春期得不到父母的随时陪伴和及时回应,再一次共处的时候,只能将自己的心牢牢地封闭起来,不愿轻易表露自己的想法。

说到底,孩子最不在意物质,只要爸爸妈妈一直陪在身边,就是最完美的幸福了。

比起分离,更可怕的是不尊重孩子

相比起季杨杨家的亲子关系,我觉得更可怕的是乔英子和宋倩的亲子关系。

因为夫妻离异,宋倩将全部的身心都倾注在女儿英子身上。让我看到了一种令人窒息的母爱。

每天要喝妈妈熬的药膳,被要求空腹吃生海参,填写志愿必须清华北大,誓师大会一定要在气球上写上“700分”……这一切,是一个妈妈全部的爱,密集地将英子保护起来,生怕她生病,受伤,离开自己。

表面上,妈妈是无微不至地在关爱孩子,但本质上,她从来听不到孩子的声音。

英子喜欢天文,妈妈却禁止她去天文馆做讲解员;英子想去南京大学,妈妈坚决要她选北京的大学;

所以,比起季杨杨家因为长时间的分离导致了亲子关系的疏远,更可怕的是宋倩英子母女,虽然每天都生活在一起,妈妈却从来都没有跟孩子真正亲密过。

甚至在饮食上,孩子不爱吃蒜蓉,妈妈都完全不知道。

拒绝倾听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比跟孩子分离更可怕。

这就是我在之前《十七岁少年跳桥》文章中写到的,孩子表现出的回避冷漠型的亲子关系。

从心理学的依附理论来说,这是一个社会学家在对孩子和母亲的互动中得出人的几种类型之一。

理论显示:当一个孩子,向长辈发出表达爱或者求助的信号七次没有得到回应的话,那么孩子将不再继续发出信号,从而对长辈封闭自己的内心。

当这类孩子长大成人以后,遇到危难或者紧急情况,都不会选择和长辈求助,甚至不会分享开心的事。而且这类孩子之后连亲密的爱意都不会向长辈表达,甚至是爱人和孩子。

而我们都知道,无效的沟通,是摧毁任何一种关系的致命武器。

被忽略,是孩子心底的痛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曾经对1511名儿童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身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和忽视这四大暴力行为中,“忽视”导致儿童抑郁焦虑的可能性最大。

生活中,这类例子太多了。

“等一下再说”、“我正忙着呢”、“自己玩儿会,别烦我”……

大人的确都很忙,也会经常有不顺心、生气的时候,这些话,都是我们最常对孩子说的。

也许孩子无法理解父母的表现,但父母的漠视会让孩子觉得:原来,我并不那么重要。但这种“冷暴力”,比打骂孩子更可怕,它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有可能是一辈子的。

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话题:经常被父母忽视是一种什么体验?

有一位网友说:

这种感觉太熟悉,因为从小一直感受,每次回想起来都不寒而栗,就像是有一把很钝的刀,在身上不停地划,不会流血,但是痛感很真实。

被忽视的孩子,会从儿时的“情感忽视”,演变成长大后的“自我忽视”。

而这种心理暗示,正是最初父母给的——

看不到孩子的感受,孩子只能自我调整也压制内心的情绪,久而久之,也不再愿意体验自己的感情;

否定孩子的感受,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不重要,服从别人的感受才是重要的。

有句话说:摧毁一个孩子,只需要三次不理他。

深以为然。

陪伴的本质

我非常想再次说一说什么是陪伴。

《心理学最残酷的实验:什么才是母爱的本质》一文中,哈洛通过恒河猴的实验说明了父母之爱的三大本质:接触、运动、陪伴。

孩子对于父母,尤其是母亲的爱的渴望,是世间最强烈的情感。我们永远都无法体会,他们对于父母给予的亲昵的渴望,和面对父母与自己分离时候的绝望。

而我们也永远无法挽回,长时间不回应孩子的需求所造成的后果,以至于失去他们对我们的信任和依赖。心理学上普遍认为,经常无法收到母亲回应的孩子,他们会绝望,认为爱并不存在;同时,他们也会仇恨,想报复整个世界。

所以,父母这个角色,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这个角色是一片大地。允许所有的孩子像树一样向阳而生,给孩子的亲昵和接触使得他们能够不断汲取养分;

这个角色是空气的流动,所有拂面而来的爱意都像一阵风,跟孩子们无时无刻不在互动;

这个角色还是夜晚的梦,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梦境,都来自父母所给予的陪伴。

孩子心里的妈妈,也应该是这个样子吧。父母,就是他生长的养分,他呼吸的空气,和他幼时最亲密最信任的玩伴。

这次带暖暖出来游学,也再一次验证了,陪伴,就是最好的爱。

我想说:孩子需要的是我们无微不至的用心陪伴,一次两次的忽略和搪塞,可能给我们自己换来一点轻松的时间,但对于孩子来说,屡次的拒绝,就像是一块又一块的砖,每拒绝和忽略孩子一次,就是在我们原本的亲子关系之间砌了一层墙,日积月累,墙越来越高,我们就很难再听到他们真正的内心了。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放下手机,蹲下来,心无旁贷地去拥抱孩子,倾听孩子,尊重孩子,陪伴孩子。

好好爱他们。他们在我们身边停留的时间,其实很短。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的全部,我们不要让孩子觉得“我不重要,这个世界是别人的。”

共勉。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 END / ————

暖暖妈

北大硕士毕业。中科院儿童教育心理学博士班在读。当妈后,更关注科学育儿,亲子教育,倡导有品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