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零零后》孩子拒绝沟通?"名片效应"助你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2022-01-22 11:17:38孕产
最近,一部花了13年时间,拍摄"00后"成长经历的纪录电影《零零后》,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其实,早在《零零后》拍成电影之前,就出过5集纪录片,豆瓣评分8.2分,被观众评为"一部有温度的、值得天下父母都去看"的纪录片。片子里有一个情景,让我印象深刻,可以说看的时候就刺痛了我。

最近,一部花了13年时间,拍摄"00后"成长经历的纪录电影《零零后》,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

其实,早在《零零后》拍成电影之前,就出过5集纪录片,豆瓣评分8.2分,被观众评为"一部有温度的、值得天下父母都去看"的纪录片。

片子里有一个情景,让我印象深刻,可以说看的时候就刺痛了我。

于锡坤12岁小学毕业之际,妈妈带着他去参加科技特长生考试。在去考试的出租车上,母子俩坐在后排座椅上,妈妈一直在不停地念叨"没事没事""妈妈陪着你",试图鼓励他,帮他解压,帮他打气。可是于锡坤一句话也不说,默默闭上眼睛,倚着车门。

快下车的时候,于锡坤在车窗玻璃上用英文写下"不去考试"。

妈妈问:"写的什么?"

他说:"没什么。"然后用手擦掉了字迹。

图为《零零后》于锡坤

面对父母的提问,当孩子回答"没什么",其实很可能是"有什么",但是孩子不愿意向父母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

01解决沟通问题,是良好亲子关系的必要前提

《零零后》里还有一个小女孩萌萌,小时候小鸟依人、惹人怜爱,她写下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跟爸爸妈妈一起逛街、散步。

可是大约从10岁开始,她不再愿意与父母说话,更喜欢独处,因为觉得父母无聊。

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她甚至无奈的说:"对这种父母我能说什么呢?"

而妈妈谈到萌萌小时候,再对比如今的女儿,止不住留下伤心的眼泪。

图为《零零后》女孩萌萌

孩子交流的大门在早期是免费给家长开放的,但如果总是得不到相应的回应,孩子就会自动关上心门。一旦沟通出现问题,亲子关系必将面临破裂的危险。

《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显示,在亲子沟通方面,家长表现有待提升。两成多家庭几乎没有亲子沟通,近十成家庭亲子沟通不畅。还有很多家长在亲子沟通中,不讲究方式方法,对孩子缺乏尊重。

亲子关系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的第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亲子教育的基础。有了高质量的亲子沟通,父母才能跟孩子建立情感连接,孩子才会更愿意信任家长,乐意跟家长合作。

02沟通是孩子的需求,父母却无法满足

亲子沟通交流一直是困扰很多家庭的问题。父母在本质上都是爱孩子的,但孩子却不一定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到底问题出在哪儿呢?

有媒体问《零零后》导演张同道:"您片中的镜头非常自然、亲密,记录到了池亦洋第一次刮胡子和早恋,而柔柔谈到和住家的矛盾时也在您的镜头前落泪,您是如何和两个孩子建立起亲密关系的?"

"因为我们跟孩子们的相处时间长,彼此有信任,而且从来不会强迫孩子去做他们不想做的事情,所以至少这几个主要的孩子跟我们之间,都是有心灵上的沟通的,会把心里话毫无保留地说给我们听。"张同道回答:"这种信任关系,是纪录片能够拍摄完成的一个前提。"


图为《零零后》导演张同道

父母让自己的孩子坦露心声都这么难,但纪录片的导演却做到了。

可见,亲子沟通的问题正是出在父母身上。

李玫瑾教授说:人和人的关系始于需要的出现,而需要的满足一定是和他人有关,在满足的过程当中建立情感。

沟通就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海明威说:"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人和他开诚布公地谈心。"

良好的沟通本就应该是你说我听,我说你听,互相探讨和商量。反观周围大多数父母,在与孩子的沟通方面不是双向民主式的,而是单向权威式的。

父母习惯于高高在上,习惯性地认为孩子是不成熟的、没有能力的,更习惯了对孩子干涉、说服、逼迫,但唯独没有耐心地沟通。

无论孩子还是成年人,沟通交流都是信息、思想、情感的传递过程。而拒绝交流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没有交流的需求;二是对方满足不了自己信息、思想、情感传递的目的。

很显然,孩子拒绝与父母沟通主要是因为后者。如果孩子从父母那里得不到期待的反馈,长此以往,孩子就不愿向父母敞开心扉了,便会向外寻找倾诉对象,可能是老师、朋友,或是网上的陌生人。

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总是需要父母用心沟通和经营的。

03父母运用"心理名片"策略,让孩子感觉更亲近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亲子关系变得越来越陌生,父母该如何主动拉近亲子关系呢?

苏联心理学专家纳季拉什维利提出了"名片效应"。

所谓名片效应,就是在人与人的交际中,如果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地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愿同你接近,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这里,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对方表明的态度和观点,如同名片一样把你介绍给对方。恰当地使用"心理名片", 掌握"心理名片"的应用艺术,可以尽快促成人际关系的建立。

有一个案例,马未都曾经在《圆桌派》里谈处理儿子早恋的问题。

当儿子告诉他喜欢一个女孩,他是这样说的:"你太晚了,我比你还小就喜欢女孩了。"

儿子听到爸爸这么说非常高兴,觉得爸爸能理解他、懂他,自然而然就把心门完全向爸爸打开了。

过了几天之后,马未都才慢慢找机会告诉儿子早恋是怎么回事,分析利弊,儿子欣然接受。

问题发生后,父母最开始的沟通态度至关重要。

马未都很好的运用了"心理名片"的策略:没有一上来就批评指责儿子,讲大道理,而是先和儿子站在一起,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儿子找到亲切感。

马未都说,"不管孩子说什么,第一步先不谈论对错,先跟他站在一起,然后再去谈论对错。如果一开始就谈论对错,孩子把门一关,不跟你谈,家长什么都不会知道了。"


04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心理名片"

父母想要掌握"名片效应",有一个难点在于,父母要与子女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或相近,才能使孩子感觉到亲密,愿意同父母接近。

与此同时,人的心理是一个不断成长变化的过程。为此,父母有必要了解不同时期亲子关系以及孩子的不同特点,才可以在孩子不同成长时期拿出不同的、适当的"心理名片"。

美国心理学家艾伦·葛林斯基,根据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亲子关系的六个阶段,即想象阶段、养育阶段、权威阶段、综合阶段、独立(青春期)阶段、分离阶段。


李玫瑾教授也多次讲过,12岁以前统称为"依恋期",12岁以后18岁以前是"青春期"。

"依恋期"是我们教育孩子最关键的时期,因为这个时候孩子很弱小,他对父母、对抚养人都有相当的依赖和依恋。

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贪玩。因此,亲子沟通,父母可采用游戏的"心理名片"来贴近孩子的内心世界。

比如:下面几组对话,父母转换方式收到的效果截然不同。

父母:下来自己走吧。孩子:不要走,要抱。

父母:我跑,你来追我。孩子:好。

父母:孩子去洗澡。孩子:不去。

父母:一起去玩水吧。孩子:好啊。

父母:快来做数学题。孩子:不想做。

父母:现在是数字游戏时间。孩子:好吧。

"青春期"的孩子有生理和心理两个变化。生理上一个是身高,另一个是性发育,性腺分泌导致情绪极不稳定。心理上第一个变化是独立性,第二个是自我意识、自尊,第三个是逆反。第四个是结伴,幻想,性意识觉醒。

到了青春期,父母要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既不能再用游戏的语言,也不能用命令、指责、说教的语言。这一阶段的"心理名片"可以包括下面几方面。

其一,态度上贴近。父母要放下目的性思维,营造聊天环境。不要先入为主地给孩子贴标签,真正考虑孩子的想法和需求,以宽容、鼓励的心态与孩子聊天。让孩子感觉到轻松自然,没压力,不反感,更喜欢与父母交流,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也会大大提升。

其二,情感上贴近。亲子沟通时,对孩子情绪的回应要大于对内容的回应,做到不批判,先共情。父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再愤怒和激动也要"忍",然后保持一颗倾听的心。不是孩子遇到的所有问题都有一个解决方案,有时孩子只需要一个情绪的出口。

美国的人类学家在研究人与人的沟通时发现,孩子在表达感情时,更偏重使用身体语言。父母可以运用身体语言,不要吝惜一个赞赏的眼神,告诉孩子"父母是爱你的"。

其三,语言上贴近。在沟通交流中,很多孩子会感觉父母太落伍,没共同语言。因此,生活中,父母要做有心人,多接触新鲜事物,平时关注同龄孩子们的兴趣爱好,适当掌握流行网络用语等,尽量避免交流中有语言障碍。另外,父母如果能懂得幽默,就更加如虎添翼了。

其四,价值观上贴近。尽管父母的价值观与孩子的价值观是截然不同的,但是,父母要防止鄙视、轻蔑、打击孩子自尊心。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隐私和选择,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人格。同时,让孩子学会如何处理意见分歧和矛盾差异,也是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每位父母应该做的,就是让孩子们知道:只要他们需要,我们永远在身边。

作者:鱼不见,80后宝妈。岁月不易,世事艰辛,愿用温暖的文字化解心头的冰霜。岁月匆匆,世事变迁,满载闪光的思想踏上人生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