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开学了,如何让孩子愉快地守规矩?

2019-09-24 02:52:02孕产
开学了,如何让孩子愉快地守规矩?

摘要:在没有规矩的爱中长大,儿童失去了感恩;在没有爱的规矩中长大,儿童学会了自卑;在没有规矩也没有爱中长大,儿童失去了敬畏;在规矩和爱中长大,儿童学会了谦虚和自信。分析情感教育理论、行为习惯养成理论;情感教育与行为习惯的关系;以及教育者如何正确运用情感教育,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C.R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儿童学习的动机,发展儿童的潜能,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体系,最终使儿童自己能够教育自己。他突出了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首先,他认为教育者应该用情感进行教育。其次,儿童的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是有机的统一体。再次,要创造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情感交流的教育环境【1】。中国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那么,作为教育者,如何正确运用情感教育,培养让儿童终身受益的良好行为习惯呢?

一、什么是情感教育和行为习惯

1、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概念,是完整教育过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情感教育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妥善处理好教育过程中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情感交流增强被教育者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和发展被教育者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他们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的教育方法。情感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模式,又是一种教育策略。

情感教育的相对概念是"唯理智教育",也就是"唯理智教育倾向"。这种教育倾向的具体表现就是:没有把情感发展列入教育目标系列之中,知识获得或智力训练的目标占据教育目标系列的中心位置;在教育过程中漠视、扭曲和阻碍学生的情感发展,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为了达到纯粹的理智训练的目的,或者为了维护教育者本人的权威,随意侮辱学生的人格尊严,根本不把学生当成是一个有感情的人;缺乏评价学生情感发展的一整套措施或标准。

2、行为习惯 是行为和习惯的总称。从辞源上看,习惯最早也写做“习贯”,有两种基本的含义。一是指习于旧贯,习于故常。《汉书四八:贾谊传》中记载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二是指长时间养成的不易改变的生活方式。当代心理学对行为习惯的解释。有人认为认为:“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方式、行为动作。”有人认为:“习惯是一种典型的行为方式,就是比较典型的、有倾向性的行为特点。”也有人认为:“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也就是稳定的行为、思维模式。”《心理学大词典》认为,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或者说,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自动化的一种行为方式。我国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习惯形成就是指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形成是学习的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并臻至自动化的结果。

雷伯在其所著的《心理学词典》中将心理学中关于行为习惯的含义概括为四种:(1)一般指一种习得的动作。本义是指运动模式、身体反应,现在已不限于此。(2)通过重复而自动化了的、固定下来的且无需努力就轻而易举地实现的活动模式。这跟人格研究中使用的特质的含义比较接近。(3)对药物的癖嗜,常用术语是药物依赖。(4)指特定动物物种的特征性行为模式,如“狒狒的习性”。【5】他特别指出,最后的一个意思与前面的几种意义是大不相同的,它的内涵通常是指一种天生的、物种特有的行为模式,而其他几种意思都明确含有习得的行为之意。

综合以上的的解释,我们不难得知行为习惯有如下特点:1.习惯是自动化了的反应倾向或活动模式或行为方式;2.习惯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3.习惯不仅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也可以包括思维的、情感的内容;4.习惯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由此习惯可能起到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

二、为什么要正确运用情感教育,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哈佛大学王涛博士所著《规矩和爱》这本书中说“在没有规矩的爱中长大,儿童失去了感恩;在没有爱的规矩中长大,儿童学会了自卑;在没有规矩也没有爱中长大,儿童失去了敬畏;在规矩和爱中长大,儿童学会了谦虚和自信”【2】。王涛博士在这本书中,为年轻父母们讲解了如何体现爱的管教和管教的爱、如何正确与儿童交流、呵护儿童情感智力的发展。其实就是如何正确运用情感教育,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目前,由于独生子女的现象在中国普遍存在,教育者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情感教育的运用存在很多误区。

(一)教育者纵容,造成儿童形成不良习惯

现在大部分儿童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很多儿童的不良习惯,是在教育者(父母或祖父母)的纵容下形成的。当儿童第一次做了错事,教育者一定要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并予以制止,否则一旦形成恶习,改起来就难了。有时侯,教育者对儿童偶发的不良行为,采取不闻不问的沉默态度,是不对的。须知沉默也是一种纵容,是一种心理的暗示。它会使儿童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可以,于是放手去做,终成恶习,贻害终生。后天环境和后天教育是可以人为控制的。教育者了解了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绝不能因为爱儿童,就舍不得教育儿童,要给儿童立规矩,绝不能一味纵容。

(二)教育者的不当示范,儿童潜移默化的模仿,养成坏习惯。

习惯源自模仿。调查发现,一般儿童出现的坏习惯,绝大部分是受到教育者的影响,如大人睡眠时间晚、吃饭时间不固定或边吃边看电视、用完东西随手放置、在家鼓励儿童孔融让梨,在公共汽车上却与老人、儿童抢位子等等。婴幼儿时期儿童的模仿力极强,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被吸引、模仿,进而造成一些不良习惯的养成。如今的小儿童大部分都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老一辈人有些坏习惯当然也是很难避免的,儿童长时间跟他们在一起,就会有影响了。模仿真的是儿童的天性,为什么说一个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理由就是在这里。儿童认为老师、家长说的话,做的事总是对的,所以他们会模仿。因此,教育者从改正自身不良习惯做起,给儿童做好的榜样,努力在教育中加以预防,就能极大地降低或避免儿童不良习惯的形成。

(三)教育者没有及时制止,不当行为重复形成不良习惯。

习惯是行为不断重复,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一个动作,一种行为重复N次就会成为习惯。重复有巨大的力量,一旦形成习惯,就会不自觉地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儿童一辈子。所以,教育者者应密切关注儿童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可能地避免重复造成的不良习惯,抓好“第一次”,哪怕是小毛病,也要及时发现并设法制止。儿童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一次没有人阻止他,他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不断地重复就变成坏习惯了。

三、怎样正确运用情感教育,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萨克雷说:“播种一种行为,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会收获一种命运!【4】”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养成好习惯。”由此可见培养习惯的重要性。良好习惯的作用有三个方面:一省时,二省力,三减少错误。但教育者不可在培养儿童良好习惯时显得操之过急,必须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正确认识儿童习惯形成的阶段,不超前和拔高。

(一)婴儿期(0-3岁)培养儿童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礼貌习惯。

(二)幼儿期(3-6岁)巩固和扩展婴儿时期养成的习惯,培养初步的学习习惯和遵守规则的习惯。

(三)小学时期(6-11岁)巩固和扩展婴幼儿时期养成的习惯,培养学习习惯、遵守规则的习惯、交往的习惯、生活自理和自我保护的习惯。

2、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潜移默化中形成好习惯。

环境的教育对儿童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儿童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儿童学习的途径应是具体直观的。良好的环境可以刺激儿童优良的习惯。游戏、讲故事、唱儿歌等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儿童明白不好的习惯会给人们带来危害,良好的习惯会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且对个性的发展和优良品质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响。

3、注重言传身教,在模仿中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教育者是儿童学习的榜样,因此,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形象。教育者的一言一行,儿童都会模仿,一个脾气温和的教育者往往会赢得儿童的喜欢。当儿童做了错事时,教育者要耐心细致地关怀爱护他们,而不是粗暴地训斥他们,帮助儿童改掉不良习惯。在与儿童、他人的交往中,教育者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有感染力和亲和力。引导儿童效仿。

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3】。”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习惯对人极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导”。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开始,用正确的方法,让儿童在愉快的氛围里,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