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父母总是讲道理如同家暴,边门效应:用间接方式“讲道理”才有用

2022-01-30 05:36:24孕产
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许多家长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这些熟悉的场景,带孩子出门看到喜欢的玩具就走不动路,在公园玩耍的时候恋恋不舍不愿回家。

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许多家长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这些熟悉的场景,带孩子出门看到喜欢的玩具就走不动路,在公园玩耍的时候恋恋不舍不愿回家。遇到这种情况一些家长可能会试图给孩子“讲道理”,讲道理不管用,无可奈何的家长多少会抱怨“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讲道理”“说了多少遍都听不进去?”...卢梭曾说:“跟孩子讲道理,是最无效的教育”。孩子听不进家长讲道理,这其中的原因大家想过吗?

为什么孩子不喜欢听父母讲道理

1. 太过啰嗦,给到的刺激过多

家长在说教的过程中给到孩子的刺激过多,于是引起了内心的反感,这样的情况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的概念中长时间的刺激会引起人的反感和逆反心理,就好比大话西游中的话痨唐僧,在这部电影中唐僧的形象和86版唐僧的形象差距很大,更多地是以孙悟空的视角来看待这个“师父”的,于是唐僧在他眼中成了絮絮叨叨,围绕在身边说个不停的烦人角色。

视角不同感知不同,就好像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形象变化一样,在家长自己眼中自己就是“86版唐僧”,善良又循循善诱,试图通过规劝来改正妖怪徒弟们的坏习惯,而在孩子眼中讲道理的家长就好像“大话西游中的唐僧”话痨又烦人,因此从家长口中说出的大道理自然起不到作用。

2. 孩子的思维发展有限

一些道理在家长看来是最“正”的观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孩子最终能听进去,但是家长们也许没有考虑过一个问题,这些所谓的正向观念孩子们真的听得懂吗?实际上儿童早期的思维发育并不完全,因此在认知上还不够成熟,一项脑科学研究表明:孩子在3岁前是听不懂道理的。

人脑功能有不同的区域划分,左脑主逻辑思维,是秩序和规则的主导,右脑主形象思维,是主导情感信息的部分。而在儿童阶段左脑的发育还不够完善,在逻辑思维方面的能力较弱,于是家长所说的一些大道理对他们来说并不好了解,决定孩子行为的判定更多地还是以自身为出发点。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孩子只能从自己出发看世界。”

3. 心理暗示的作用

哈佛大学教授伟格纳早在1987年就做过一项有关心理暗示的实验,实验中他让参与者用语言描述大脑中的想法,唯一的限制条件是“不要去想白色北极熊”,于是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下大部分参与者不可避免地在脑海中都形成了白色北极熊的形象。

其实在家长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同样也存在心理暗示,家长说教的目的在于改正孩子的错误,但是父母的话会给孩子心中埋下一个潜意识,于是之前“错误”的行为很可能再次出现。

又或者孩子为了反抗家长故意做出一些举动,在这种情况下家长的说教不仅达不到效果,反而会成为影响亲子关系的导火索。

父母喜欢讲道理背后的逻辑

爱讲道理的父母主观上会认为只要自己把事实讲清楚,孩子就能听明白并得到启发,但是实际上孩子的反应大多是“烦不烦啊,成天说些大道理”。讲道理并非不好,起码在主观动机上是善意的,家长希望通过说理的方式解决问题,但是有时候却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通过这种方式所建立的关系在亲密感上有所缺失,让孩子感受不到被尊重的感觉。

爱讲道理的父母主观上会把孩子看做自己的一部分,混淆责任和边界。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家长弄不清什么是自己的事什么是别人的事。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家长在饭桌上和孩子聊到学习或工作的内容时,更多地会用自己“过来人”的经历来讲道理而忽略了孩子情感上的感受。

讲道理可以抵消部分失控感,把责任推咎到别人身上,这时候讲道理就成了推卸责任的“合理化”手段。最常见的,孩子不小心摔跤或者磕磕碰碰了,一些家长会敲打地板并念叨“都是这地板害我们家宝宝摔倒”,看似给孩子以安慰,其实也是在给自己照看不周寻找理由。

讲道理是一种权利,家长在道义上占据制高点会获取更多“权利”,而当权利丧失就无法进行自由的表达,同时也会失去对事物的控制。为了获取权利而去讲道理,实际上就形成了控制——服从的关系模式,孩子位于服从一方的位置并非安全的环境,控制——服从其实也是一种对立关系,只有在合作的关系下才能建立长久稳定的关系。

跟孩子讲道理,也是一种家暴

不少父母日常带娃的方式就是说教,认为这样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孩子的逻辑思维尚不完善,他们只会认为父母对自己强硬态度是在施加“暴力”的过程,在这种压迫下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沮丧,失去安全感甚至是对抗心理。

演员孙俪此前在微博中发了一条微博,她的育儿观得到了不少家长的赞同:“当孩子有不满、愤怒、悲伤的情绪发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个拥抱。

不要说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励他,那些大道理等他们情绪好的时候再去说吧...”确实在孩子情绪不对的时候进行说教是无用的,甚至还会引起孩子的逆反情绪。

既然讲道理的效果这么差,那家长在育儿过程中就真的不能这样做吗?显然不是的,孩子不愿听从,这时候要设法通过疏导的方式来解决。

幼儿发展阶段好奇心强烈,对周遭的事物都充满探索的欲望,当然好奇有时候在家长看来是件令人头疼的事。就比如孩子看到风扇旋转好奇伸手,父母不让做孩子偏要做,即便是父母态度严肃地表示:风扇很危险不可以乱碰。孩子也未必会听。

有的时候过于直接的方式不一定能起到效果,孩子不愿意完成别人命令自己的事,对孩子施加的束缚过多未必是好事。相比长篇大论的道理,孩子通过间接信息中能学到更多,因此合理利用“边门效应”会让教育变得更顺利。

教育中如何利用边门效应“边门效应”

边门效应主张通过间接的方式。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段话:“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实际上在教育过程中大多数家长的教育意图都过于明显,而孩子未必买账,转换一下思路,也许这样做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一、用直观、有趣的方式提醒孩子

1. 虚拟想象法

直观有趣的教育方式会释放更多友善和鼓励的信号,太小的孩子不会去揣摩家长口中的道理,一些富有想象力的做法同样可以“满足”孩子的心愿。比如孩子在感冒的时候咳嗽严重,这时候是不能吃凉的食物的,但是往往这时候孩子会提出各种要求,比如要吃冰淇淋,讲道理说感冒不能吃也不见效果,不让吃就大吵大闹,这时候可以用“虚拟想象法”代替讲道理。

具体的,第一步先明确因为咳嗽所以不能吃,接下来可以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来满足孩子,在空气中抓一个“冰淇淋”到孩子嘴边,这时候的“演技”可以稍微夸张一点,说说这是孩子最喜欢的口味“这是你最爱的香草味冰淇淋,快来尝尝吧,好吃吗?”,最后继续问孩子还喜欢什么口味“你想吃的味道都有哦”。

通过游戏的方式可以让孩子的心理得到满足,类似有趣的游戏相信孩子也非常乐意配合。道理说不通,其实可以用想象的方式来“满足”孩子。

2. 有趣的语言行动

有趣的语言和行动替代讲道理更能让孩子接受。比如父母和孩子出门,走到一半孩子要回头拿玩具,这时候再回头显然不合适,因此家长可以善意地告诉孩子“玩具现在在家里做功课,没做完可不能出来”。有趣的话题内容能够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样孩子就不会继续纠结带玩具这件事了。

3. 亲子游戏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孩子过多过早地接触虚拟世界,反而缺失了现实中的快乐。一些小朋友离开电视iPad一会儿就受不了。

这种情况家长要有意识带着孩子做游戏,将注意力从电子产品转移到现实中。有了玩游戏的愉快经历之后会慢慢减少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此外亲子游戏还能增进感情,在玩乐的过程中给孩子灌输道理,潜移默化地改正孩子的坏习惯。

4. 直接后果法

直接后果法的意义在于:如果孩子犯了错,造成了不良的后果,让他亲身体验,并承担自已所造成的后果,从中接受教训。家长替孩子做的选择少了亲身体验难有说服力,因此要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有了经历以后道理才显得更有说服力。

比如孩子不喜欢吃饭,这时候家长说再多都没用,与其在饭桌上持续“斗争”,倒不如饿上一回,期间也不要 给他吃零食等等,知道饿肚子不好受以后到饭点孩子就会乖乖吃饭了。在造成后果不严重的前提下,让孩子适当吃点苦还是很有必要的。

5. 以身作则

父母对孩子灌输的大道理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如果自己都做不到对孩子来说过就更没有说服力了。因此如何做好榜样也是教育孩子过程中对家长的考验。

莫言曾说过“每个人从生下来最早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受到影响最大的也是家庭教育,这种教育有言传有身教,甚至我觉得身教重于言传。”

好的家风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

二、正确的“讲道理”

家长讲道理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家长在管教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讲道理的行为,但我们可以通过正确的“讲道理”,让孩子乖乖听话,具体的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道理要简短,不要带情绪

很简单的道理,内容太多孩子记不住,重点模糊,比如孩子看到玩具又要买,家长习惯性地会说出一达通道理“怎么又要买了,上次才刚买过的,家里的玩具都堆不下了,再买多浪费!再说这类玩具你已经很多了,买回去都堆在那,说了你还不听...”看似有道理其实家长更多地是在吐槽,所以尽量简短,这些道理对孩子而言真的没用。

此外说话的时候要控制情绪保持语气尽量温和,只需要表述今天咱们不买玩具这件事就好,如果后面还加上一大通的道理和批评,孩子反而会更纠结于这件事,负面情绪被家长带动,于是赖在原地哭闹不愿走。

2. 增加知识,让孩子更深刻地认识

为了让孩子听话有时候家长会采用哄骗、威胁等方式让孩子短暂妥协,但是效果不持久,一旦失效问题还会出现,为了让孩子实现自律,增加孩子的知识,意识到规则的意义更重要。就拿吃糖会蛀牙这事,言语上的表述多少有些苍白,这时候可以通过绘本,故事来让孩子明白多吃糖的危害。

孙俪过去就分享了一件她和孩子间的事,让孩子知道高糖生活的危害有多大。一个纪录片中小男孩因为吃太多糖麻醉拔掉了7颗牙,画面大人看着都牙疼,孙俪给孩子看了之后当晚两个孩子刷牙前所未有的认真。

比起说教这样的效果无疑要好太多了,知识的传输不光是通过“道理”来传达,类似纪录片,百科知识等的效果是不是更明显呢?真真切切地让孩子明白危害,自然也就不会去做了。

3. 低声教育强化同理心

和以上说到的讲道理还带情绪类似的,父母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会忍不住地情绪波动,语调不自觉地提高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对于孩子而言这样的说教过程并不愉快,不仅不能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还会被负面的情绪带动陷入焦躁中。

低声教育提倡在亲子对话中保持平等,家长教育中要把孩子和自己放在同一个位置上,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解构问题,通过温和的语气来教育更能让人接受。

语调的不同给人传递的信号也不一样,比如低声释放出的是“我在帮你”的积极信号,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理解他们的,而高声的话语中带着更多命令和斥责的情绪,不同的语气起到的效果自然不同。

父母在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不能只顾着观念的灌输,孩子听不听得进去,听进去多少?这些都和方法有关,其实想让孩子听话,最好的还是让孩子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当双方能够互相理解了,一些问题自然而然会得到解决。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