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考试总是千年老二?巧用鲶鱼效应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
傍晚,李梅在厨房里准备一家人的晚餐,这时候,9岁的儿子闹闹兴致冲冲的奔向厨房,大声喊到:“妈妈,期中考试出来了,我考了第二名”。
李梅很高兴,立马表扬闹闹道:“闹闹真棒,考了第二名真厉害!你说想要什么奖励?妈妈一定满足你。”
一直以来,闹闹的成绩都不错,但是在班级里的名次却始终徘徊在前十名,从没考到第二名,所以这次李梅和丈夫都很开心,他们打算带闹闹到离家最近的游乐场痛痛快快地畅玩,以此作为闹闹的奖励。
几个月后,学校又进行了考试,闹闹还是第二名。这次李梅和丈夫又夸赞闹闹:“闹闹真聪明,这回又考了第二名,已经是很好的成绩了,爸爸妈妈都很高兴,你是最优秀的”。在李梅和丈夫看来,以前闹闹从没进过前三名,如今考第二名已经是很好的成绩了,他们也很满足,很欣慰。
然而在接下来的几次考试里,闹闹竟然每次都是考第二名,从未考过第一名。而每次考了第二名,李梅和丈夫同样会高兴地表扬他,奖励他。可是慢慢地,李梅就觉得有些奇怪了。“为什么闹闹总是考第二名,而且与第一名的成绩只差几分,那他考第一名不也是很容易吗?”
李梅不敢直接问闹闹,怕给孩子增加负担。于是李梅让邻居的孩子,闹闹的小伙伴去问。毕竟孩子之间的对话都是很坦诚的,他们不会互相隐瞒。
闹闹说:“我每次考了第一,爸爸妈妈都很高兴,而且还奖励我了,我觉得很满意了,干嘛还要考第一呢,多累人啊。再说我也想考第一,可是每次在考场上我都有点紧张,本来会做的题最后没做出来,结果就比第一名差那么几分了”。
孩子总是考第二名、第三名,很多父母都会疑惑:“为什么孩子没有进步?与第一名就差几分,为什么没有一次考到第一呢?”。
其实,除了孩子本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考场气氛的适应程度外,父母对孩子成绩的态度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促使孩子做出“考第二”的决定。
心理学上有一种约翰逊效应,说的是如果一个人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即使平时表现再好,在竞技场上也会失败。
约翰逊效应得名于一名运动员,他平时训练有素,表现出很强的实力,但是每次上赛场后总是失利,这就是因为他的心理素质比较差,得失心过重而导致的信心不足。
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孩子看起来很努力,也有考第一名的实力。但是真正上考场后,他们就会适应不了考场的气氛或者对自己没信心而紧张,于是就无法正常发挥。
生活中也有很多像闹闹一样的例子,他们认为,考到第二名,总会得到父母的赞美和奖励,那他就满足了,所以就没有了进取心。
事实上,第二名确实是不错的成绩,父母应当表扬和奖励,但是每次孩子考了第二名,父母都很知足,并且大肆表扬、奖励孩子,就让孩子觉得父母对他没有更高的要求,那他轻轻松松拿第二名就够了。
父母总是满足于孩子的“第二名”,对孩子没有更高的要求,就无法激发孩子的潜能,无法培育孩子的竞争意识,没有竞争意识,孩子就没有不断挑战的决心和信心,也就无法进步了。
面对孩子“千年老二”的情况,父母应当如何破局?打破这样的“常规”,并不是没有可能的。只要父母适当地改变自己的态度和教育方式,适时地激励孩子不断挑战,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并且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的生活学习环境,孩子便能不断进步,取得新的突破。
用“鲶鱼效应”激发孩子的潜能喜欢吃沙丁鱼的挪威人,为了不让沙丁鱼很快死亡,便在沙丁鱼槽中放入一条它的天敌——鲶鱼。结果,遇到鲶鱼的沙丁鱼都十分紧张,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不仅激发了沙丁鱼体内的活力,还能让沙丁鱼存活了很长时间。后来,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鲶鱼效应”,意思是竞争能激活人的内在潜能。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也应该运用鲶鱼效应,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让孩子勇于接受新的挑战,让孩子懂得:只有努力做到更好,才能获得更好地东西。
比如,当孩子考第二名时,父母在奖励孩子的时候,同时告诉他:如果下次得第一名,爸爸妈妈会满足你一个更大的愿望。这样孩子就更加有动力,有斗志。
父母也可以用一些不思进取最终失败的例子教导孩子,让孩子明白只有竞争才能成功。
给孩子找一个“竞争对手”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父母可以给孩子找一个竞争对手。对于一个总考第二的孩子来说,这个竞争对手就是“第一名”。每个人都有追求优越感的欲望,它激励着人们不断进取,努力战胜对手,最终获得成功的喜悦。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可以适当地运用比较方法,让孩子看到第一名与自己的差距,让后激励孩子去弥补差距,战胜对手。
如果孩子的成绩较差,父母应该循序渐进,选择一个孩子比较熟悉的,水平略高一筹的对手。如果孩子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太大,很容易产生望而生畏、高不可攀的心理,可能会打击到孩子的自信心。
给孩子模拟轻松的考场体验如果孩子出现一上考场就紧张甚至恐惧考场的心理,父母应当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舒适的学习环境,减轻孩子的压力。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可以和孩子做“模拟考试”的游戏,父母当监考员,孩子是考生,在此过程中,父母应当给孩子更多的语言关怀和鼓励。
当发现孩子情绪紧张,可以讲些小故事、小笑话活跃气氛。让孩子体会到考场其实并不是那么可怕,慢慢地,孩子在实际的考试过程中就不会那么紧张了。
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造成学生学习差异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遗传与智力,而在于家庭和学校的环境条件。世界上任何一个能够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人都会学会,只要向他们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
每一位孩子都拥有无限的潜能,作为父母的我们,除了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还应当作为孩子前进道路上的指明灯,激励孩子不断前行,走得更高!
作者简介:池沐:左手带娃,右手码字,自由撰稿人。用心阅读看世界,以笔耕耘品人生。亲子教育的路上,让我们携手同行!
相关文章
- 孩子没有上进心?巧用“南风效应”,用鼓励激发孩子的“自信力”
- 孩子做事太拖拉?巧用“最后通牒效应”,帮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 孩子学习不主动?利用“霍桑效应”满足孩子情感,激发学习动力
- 孩子成绩差,不听话?告别“参照式”育儿,巧用“同伴效应”
- 孩子缺乏意志力怎么办?巧用“蝙蝠侠效应”,效果会事半功倍
- 孩子胆小怕事,不敢和别人比赛?妈妈可用四招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 巧用“鸟笼效应”,轻松提高孩子自主性
- “有样学样”不可怕,巧用“镜像神经元”激发孩子的固有潜能
- “鸟笼效应”并非一无是处,反向应用,能激发孩子的阅读敏感期
- 做个睿智父母,懂如何利用“大鱼小池塘效应”,帮孩子激发潜能
- 别再让“孔融让梨”毁了孩子,新时代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竞争意识
- 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有多重要?家长做好3点,孩子从此略胜一筹
- 如何激发孩子潜能?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让孩子自信的成长
- 宝妈亲测,孩子不洗澡,巧用“让步效应”,让娃爱上“洗刷刷”
- 怎么说孩子都不听?心理学:巧用“第三者效应”,架起沟通的桥梁
- 怎样报“兴趣班”才更科学?高明家长巧用5字效应,打造优秀孩子
- 想激发孩子内在动力?用“胜利者效应”,给孩子安上成功的引擎
- 熊孩子总不听话?家长巧用“登门槛效应”,让孩子变回“小奶狗”
- 父母必看:如何正确培养孩子竞争意识?
- 罗森塔尔效应:积极的暗示激发孩子的潜力,家长要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