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成绩差,不听话?告别“参照式”育儿,巧用“同伴效应”

2020-02-15 14:26:04孕产
前几天聚会,闺蜜不断跟我抱怨她的儿子小宇实在太让人操心了。刚上小学一年级,作业不算多,他却非得磨磨蹭蹭做到晚上十点,隔壁家菲菲七点就写完了。老师在家长群里报备学生的课堂表现,小宇总是被批评,菲菲得到的全是表扬。

前几天聚会,闺蜜不断跟我抱怨她的儿子小宇实在太让人操心了。

刚上小学一年级,作业不算多,他却非得磨磨蹭蹭做到晚上十点,隔壁家菲菲七点就写完了。

老师在家长群里报备学生的课堂表现,小宇总是被批评,菲菲得到的全是表扬。

上培训班也是,一起报的小主持培训,小宇连绕口令都说不利索,菲菲却已经能够和老师一起搭档主持了。

末了,闺蜜加了一句:“我要是有菲菲这么一个省心的孩子就好了。”

作为父母的你,是不是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感慨?

菲菲这样的神仙小孩,确实让人喜爱,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只要你教导有方,家里的小顽童也是上天给的小可爱。

一、“参照式”育儿是父母给自己挖的坑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可爱之处,从他呱呱坠地、牙牙学语,到长大成人,能够承担责任,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孩子有很多闪光的时刻,那些时刻也曾经让父母觉得骄傲自豪,可是,一旦把孩子放到群体里,有了比较,那些明亮的闪光点也就黯淡了。

这是因为,家长掉进了“参照式”育儿的陷阱里。

本来看着自家孩子满心欢喜,可是跟“别人家的孩子”一比,缺点就一个接一个蹦出来。

自家小孩活泼好动,在家一直闹腾,别人家孩子文静有礼,还主动做家务;

自家小孩写作业磨磨蹭蹭,非得你在旁边守着才动笔,别人家小孩自觉完成作业,考试成绩名列前茅;

自家小孩只会窝里横,一出门就怂,别人家孩子在家体贴父母,在外落落大方。

“别人家的孩子”曾经是我们那代人的梦魇,避之唯恐不及,可现在却成为我们评价孩子的尚方宝剑,牢牢握在手里。

“别人家的孩子”门门功课第一,不行,赶紧给孩子补课。

“别人家的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不行,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马上联系培训班。

在这场和“别人家孩子”的战役里,父母折腾了孩子,也辛苦着自己。

二、“参照式”育儿下,孩子无法做自己

9月开学,接二连三的教育新闻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

某幼儿园班里25个学生,23个班干部,家长不依,她和老公都是985名校毕业,孩子自然应该优秀,和班主任一番沟通后,最终自家孩子也顺利成为班干部中的一员。

对于这个结果,家长表示很满意,可是孩子开心与否,又有谁去问呢?

我们依稀能够猜到,这个孩子以后也一定会从某个985名校毕业,只能高,不能低。

因为,他的竞争者除了同年龄段的孩子,还有他的父母,他必须比父母更优秀。

前几天,5岁男孩数学考了98分的新闻上了热搜。

男孩妈妈是一名重点中学的老师,她对孩子的要求一直都是100分,于是,面对孩子98分的成绩,她不断训斥,觉得自己的孩子太笨了。

以前的我们,会因为考试不及格被家长罚站,现在的孩子,会因为考不上100分被家长批评。

我们看到中国的蓬勃发展,大家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可为什么一个当小孩却越来越难?

他们没有了下河抓鱼的乐趣,没有了爬树摘果子的机会,听不到夏夜的蝉鸣,看不到漫天的繁星,他们被困在城市的高楼大厦里,打开课本,完成一道又一道的练习题。

在无休止的比较下,在日复一日的高压里,孩子们失去了童真,也失去了自己。

三、告别“参照式”育儿,发挥“同伴效应”

父母希望孩子不断成长、进步的心情无可厚非,但“参照式”育儿更多是把孩子放在对立面,把别家小孩已经达到的高标准复刻到自家小孩身上。

我们都知道,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不同,这样强势的“比较教育”下,结果往往得不偿失。

真正聪明的家长不会把孩子逼到自己的对立面,而是和孩子建立统一战线,这就是我们说到的“同伴效应”。

“同伴效应”又称“同群效应”。

教育中的同伴效应是指宿舍、班级、年级或学校内同伴的背景、行为及产出对学生产出或行为的影响。

简单来说,就是孩子的“同伴”会在他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对他造成影响。

所谓“同伴”,对于孩子而言是十分亲近的存在,最起码在心理距离上是如此,他们会相互模仿,相互靠近,行为或表现上会越来越接近。

当初,在闺蜜“参照式”育儿下 ,小宇非常讨厌菲菲,觉得因为她,妈妈才会责怪自己。

后来,闺蜜解锁“同伴效应”,邀请菲菲到家玩,小宇和她成为了好朋友,小宇的学习主动性提升不少,课堂表现也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事实上,其他的外部环境都没有变,只改变了一点,孩子之间从敌对的比较模式转换为同伴的互助模式,结果大相径庭。

四、“同伴效应”具象化,三种形态

所谓“同伴”,并不仅仅局限于同学,它具体包含了三种形态。

1.相同环境下的同龄人

因为所处的环境大多相同,同等环境下的同龄人最容易成为亲密无间的伙伴。

林丹和李宗伟,是最好的敌人,最好的朋友,最好的搭档。

一个是羽毛球场的“霸王”,一个是屡战屡胜的“将军”,二人视对方为知己,共经磨砺,共同成长,上演了长达10年的“相爱相杀”。

2019年6月13日,李宗伟宣布退役,林丹微博留言“独自上场没人陪我了”。

羽坛常说,李宗伟就是林丹的“磨刀石”,此言不虚。

相同的境遇让彼此更能惺惺相惜,也更能够督促对方,鞭策自己。

2.近在咫尺的父母

最显而易见的,却又最容易被忽略的“同伴”,是父母。

前几天,广西大学迎来了一名特殊的研究生——49岁的原梦园。

原梦园原本是上海交通大学的一名宿管阿姨,她看儿子考研辛苦,为了鼓励他,自己也捡起书本,重新开始学习,坚持每天早起背单词,用英语和留学生对话。

最终,她考上了广西大学的研究生,她的儿子也成功被复旦大学录取。

你们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家长?

想鼓励孩子学习,于是,下班回家后拿起书本,最后考取了教师资格证;

想培养孩子阅读的好习惯,于是,周末陪孩子一起去图书馆,还在家里整理出图书角;

想锻炼孩子强健的体魄,于是,买了瑜伽垫,抽空和孩子一起做瑜伽。

这些优秀的家长生活在你我之间,他们收起长辈的架子,蹲下来,做孩子的伙伴,和孩子一起进步。

3.光芒万丈的偶像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偶像,不自觉被他的某种特性所吸引,想要靠近他,成为他。

去年,《战狼2》燃烧了整个夏季,无数国人为之热血沸腾,吴京也用这部战争题材的电影点燃了很多人内心的军旅梦。

其中,就有一个小学四年级的男孩,他因为太喜欢吴京,索性把吴京的名字用笔写在自家的户口簿里。

小男孩的行为幼稚得有些可笑,但他那份热忱的心意,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得到,小男孩告诉记者,他要努力成为向吴京那样的人,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相信,他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前进。

偶像,其实也可以是“同伴”当中的一种,尤其当孩子失落、困苦、迷茫的时候,看一眼偶像的照片,他们往往瞬间满血复活,重新踏上那条充满坎坷的征途。

五、活用“同伴效应”,三点建议

我们分享了“同伴效应”的概念,明确了它是通过建立“同伴关系”来相互督促、共同进步。我们也明确了所谓“同伴”的对象不仅限于同学,还有共同环境下的朋友,朝夕相处的父母,自带光芒的偶像。

最后,我们还要分享三点小建议。

1.审慎选择“同伴”,优点“放大化”

“同伴”之间是因为联系紧密,所以才会产生影响。

而这影响有正向和负向之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在选择“同伴”的过程中,父母要把好关。

同时,父母要看到孩子“同伴”身上的闪光点,把它放大化,让孩子去学习,而不是无意间放大缺点,使孩子不自觉去模仿。

2.及时反馈、适时鼓励

孩子的变化是一点一点发生的,每当孩子和小伙伴在一起,有了进步之后,父母需要及时反馈。

对于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进行鼓励,促使他不断优化这个行为,达到良性循环,对于孩子做的不好的地方,要客观指出来,并且告诉他正确的做法,让孩子在一点点尝试中挑战自我,达成进步。

3.父母相互督促,共同进步

当察觉到孩子的改变后,父母也需要有意识的结成联盟,将夫妻关系升华为“同伴关系”,彼此相互督促。

只有这样,孩子反观父母时,也会意识到家长的进步,去倒逼自己成长,而父母也才能够更客观,更有条理的去帮助孩子。

家庭成员的携手前进,才能使整个家庭处于稳步前行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