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样学样”不可怕,巧用“镜像神经元”激发孩子的固有潜能 镜像神经元的简介与实际运用
有一位奶奶,带着5岁的孙子去参加喜宴。孙子是第一次出门参加宴席,显得十分拘谨,在用餐的时候,孙子不知如何做才好,于是他就模仿自己的奶奶。
奶奶吃一口米粉,他也跟着吃一口米粉,奶奶夹一块肉,他也跟着夹一块肉。奶奶不小心打了个喷嚏,米粉从奶奶的鼻子里出来,他也学着打了一个喷嚏,但是米粉没有从他的鼻孔里出来。于是,他就问奶奶:“为什么我的鼻孔里没有米粉?”在桌的宾客听到这话都被逗乐了!
这样的场景相信你也很熟悉,孩子有时候特别喜欢模仿他人的行为或者语言,看到别人说什么就说什么,别人做什么自己也跟着做。孩子的这些行为令父母既着急又担忧,很害怕孩子把不好的都学会了,也怕别人怎么样孩子也怎么样,长大后会人云亦云没有主见。
“镜像神经元”:使人类学会了模仿科学家研究发现,在人的体内,存在一群被称为“镜像神经元”的神经细胞,它的功能是反应他人的行为,使人们学会从简单模仿到更复杂的模仿,由此逐渐发展了语言、音乐、艺术、使用工具等。这是人类进步的最伟大之处之一。
华盛顿大学的安德鲁.梅尔索夫教授通过研究发现,刚刚出生仅几分钟的婴儿,在看到大人伸出舌头时,就能做出同样的动作。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一样,人类儿童都喜欢模仿。安德鲁教授说,儿童的镜像神经元使他们能够观察其他人的动作,并模仿看到的东西。
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心理学家帕特丽夏.格林费尔德表示:“镜像神经元为文化的进化和演变提供了强大的生物学基础,能够直接吸收文化。每一代人都是通过模仿、观察,来教育下一代人的。”
模仿对于孩子来说意义非凡模仿是人类社会的一种互动形式,在孩子的世界里,每时每刻都在模仿——模仿爸爸妈妈、模仿老师、模仿小朋友、模仿社会、模仿大自然等,可以说,孩子就是通过模仿而成长。
在现实生活中,模仿的现象不胜枚举,而孩子的成长就是一部模仿史。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甚至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孩子就已经准备好和你互动了,这就是模仿最初的雏形。而孩子出生后的咿呀学语,就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
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就像一张白纸,之所以学会了各种各样的本领、思想和行为方式,很大程度上都归功于模仿,他们在模仿之后学会融合和超越,并且迅速成长起来。
模仿是孩子最基本的学习手段,通过模仿他人,孩子不仅能够学会各种技能,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获得许多认知的经验,还可以在模仿的过程中获得许多愉悦的情绪感受。
对于孩子来说,模仿有着深远的意义,作为父母,应当正确和引导,让孩子的模仿发挥最有效的作用。
父母应当如何引导孩子正确模仿?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养成好习惯,毕竟好习惯能带领孩子走向成功,那么,父母应该如何给孩子做好示范和表率作用呢?
1、父母应当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模仿榜样
孩子出生后,首先接触到的就是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孩子的最初行为习惯几乎都是模仿家长而形成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起着全方位、立体化的示范作用。父母的一言一行,犹如一本没有文字的教科书,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尤其是正在处于模仿初期的孩子,更是如此。
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杜绝说脏话、粗话,并且要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比如说在生活里,有的孩子不遵守交通规则,在人流涌动的街头,随意横穿马路、闯红灯、骑车逆行,这些不良的行为之所以屡见不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长没有发挥好带头作用。
孩子年龄小,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难以理解抽象的概念,榜样与示范可以让孩子有形可循,有样学样。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与其让孩子记住规则,不如注重身教,让孩子进行模仿。否则,单凭空口说教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有时还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你让他往东,他偏往西,对父母的话产生反感。
曾经在电视上看过一则公益视频:一位贤惠的儿媳,十分孝顺地为婆婆洗脚,这一切被年幼的孩子看在眼里,他也效仿妈妈的样子,为妈妈端来一盆洗脚水。
这位妈妈的行为为孩子上了一堂生动的家庭教育课。
2、为孩子把关,让孩子有选择性地模仿
孩子喜欢模仿,往往与好奇心有关,看见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但是,孩子的是非观念很模糊,对别人行为举止的模仿并没有选择性。因此,父母应当为孩子把好关,引导孩子模仿正确的东西,摒弃错误的东西,不让孩子的模仿带来负面影响。
4岁的小明是一个十分活泼的孩子,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想要什么。
有一天,妈妈带着小明逛商场,小明对妈妈说:“我们幼儿园的轩轩有一辆漂亮的小汽车玩具,妈妈我也想要,你给我买一个吧。”
妈妈看看小明,说:“宝贝,家里不是已经有几辆小汽车了吗?不能再买了。”
小明说:“我想要一辆和轩轩一样的小汽车,小汽车上面的门可以开的,轩轩都有,我也要有。”
妈妈问小明:“幼儿园里,除了轩轩,还有其他小朋友有那种小汽车吗?”
小明回答说:“没有。”
于是,妈妈理直气壮地对小明说:“既然其他小朋友没有那样的小汽车,只有轩轩一个人有,你不一定也得有。”就这样,妈妈没有妥协,拒绝了小明的要求。
渐渐地,小明不再因为别人有的自己也想要了。因为他知道,即使自己非常想要,有时候妈妈也不会给自己买。
在面对孩子没有意义的虚荣心,不能助长,一定要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当然,要避免孩子这种错误的模仿行为,父母首先不能有虚荣心,不要与他人相互攀比。
3、利用模仿,增强孩子的各种技能
大多数孩子在两岁开始就会对成人如何使用物品产生浓烈的兴趣,这时候,父母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在“添乱”,利用这些模仿,孩子完全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一些以前不会的新技能。
壮壮两岁半了,如今最爱跟在妈妈的屁股后面,妈妈做什么他就跟着做什么,每当这时候,妈妈都会不耐烦地说:“你别老学我,烦死了。”然而,妈妈越不让壮壮学,他越学得带劲。
妈妈有事给爸爸打电话时,壮壮也在一旁用小手摁电话机上的按键。妈妈赶紧制止他:“别乱动,号码摁错就不能打电话给爸爸了。”说着妈妈将壮壮的手拿开了。当电话接通后,壮壮不停地喊:“爸爸......”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壮壮对电话机和话筒产生了兴趣,时不时地摁来摁去,说要给爸爸打电话,妈妈就趁这个时候教给壮壮0-9这些数字,还告诉他只要能按对数字,就能和爸爸说话。
有一天,爸爸过了下班时间还没回来,壮壮就把妈妈拉倒电话机旁边,指着电话说:“爸爸。”妈妈明白了壮壮的意思:“宝贝,你是不是想给爸爸打电话?”壮壮点点头,于是妈妈说出了爸爸的号码,壮壮就能用手指一个一个摁,最后电话通了。
当孩子模仿成人的行为时,父母千万不要嫌孩子碍事,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孩子想模仿时尽量教给他如何做。前提是要注意安全。
作者简介:池沐:左手带娃,右手码字,自由撰稿人。用心阅读看世界,以笔耕耘品人生,专注亲子教育。关注我,让我们抱团成长!
相关文章
- 通讯的发达有利无害?孩子“有样学样”,家长要防范于未然
- 孩子喜欢画画?想要激发孩子“潜能”,得从做好“艺术启蒙”开始
- 孩子没有上进心?巧用“南风效应”,用鼓励激发孩子的“自信力”
- 孩子考试总是千年老二?巧用鲶鱼效应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
- 14种刺激感官的亲子游戏,帮助激发孩子大脑潜能
- 三岁定八十,大脑发育“黄金期”,父母怎样激发孩子的潜能?
- 何时教育最能激发孩子的潜能?了解发展规律,才能抓住孩子敏感期
- 做个睿智父母,懂如何利用“大鱼小池塘效应”,帮孩子激发潜能
- 别总说孩子脑子笨,了解“智力三元”理论,正确激发孩子的潜能
- 囤书多了≠孩子拥有了阅读能力!亲子共读除激发潜能还有别的好处
- 好物分享 | 百元内的超值玩具,刺激孩子感官发育,激发智力潜能
- 如何激发孩子潜能?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让孩子自信的成长
- 如何激发孩子的潜能和兴趣
- 更大程度地激发孩子的潜能?桌游一定要出场
- 可怕的2岁叛逆期,原来是全世界孩子的“通病”
- 可怕的“哭声免疫法”…老观念正一步步地毁掉孩子的独立性
- 孩子不喜欢看书,学会这几招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 孩子不愿与人交流,可能得了自闭症,家长要及早巧用亲子游戏防御
- 孩子做事太拖拉?巧用“最后通牒效应”,帮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 孩子做事屡屡失败,父母别担心,巧用“古特雷定理”效果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