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成长心理|人格发展不同阶段的“做”与“不做”(弗洛伊德……)

2020-01-18 08:26:02孕产
今天来篇“学术”的——关于人格发展的心理学理论。本来是布头儿妈的学习笔记,但无论对教育孩子,还是自我认识和发展,都很有启发。于是分享出来,共勉。

今天来篇“学术”的——关于人格发展的心理学理论。本来是布头儿妈的学习笔记,但无论对教育孩子,还是自我认识和发展,都很有启发。于是分享出来,共勉。

人格发展的三个阶段 ——弗洛伊德

人格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本我——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遵循快乐原则,满足个人需要,不考虑环境和社会;

第二个阶段是自我——根据外部的情况审时度势,遵循现实原则,一定程度抑制本我的冲动;

第三个阶段是超我——父母传达的文化价值观和内化,遵循道德原则,代表社会的、父母的价值标准。

根据弗洛伊德这种人格动力结构的理论,人的一切行为都不是某一单方面的力量决定的,而是人格内部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01

本我

人出生时,人格只有一个结构,即本我。当婴儿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会去接近它,无论这个东西是否属于他人或者有害。这也是为什么在婴儿阶段,我们要时刻紧盯着孩子,为他/她清楚周围的潜在危险,因为这个时期他们只有本我的冲动,不具备保护自己的意识和能力。

02

自我

随着婴儿成长——在生命的前两年——他/她的人格结构中慢慢开始形成自我,开始与环境相互作用。自我的主要工作时满足本我的冲动,但是要考虑现实情况。他们开始意识到一些危险的存在,比如著名的“视崖实验”。

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沃克和吉布森设计首创,用来观察婴儿深度知觉的经典实验。通过不同的棋盘式图案造成“视觉悬崖”的错觉,并在图案上方覆盖玻璃板。当把6个月大的婴儿放在玻璃板上,同时让它的妈妈在另一边招呼他时,发现婴儿看到“悬崖”意识到危险时,会迅速退回到没有深度错觉的一边,纵使他的妈妈在对面怎么拿着他想要的玩具召唤。这个实验,在说明婴儿的深度知觉同时,也印证了自我的作用。

03

超我

儿童大约在5岁的时候,开始形成超我。超我的高级表现是反思——360度的思维方式,它需要借助两个东西,一个是抽象思维——把事情在脑中呈现;第二是内化标准,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接受的准则——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即良知。有一种说法是,孩子在6岁以前是没有自觉的道德标准的,所以他能接触到的就是父母及亲近的人传递的价值。

如果在儿童时期没有建立符合社会标准的道德标准——没有充分建立好超我,长大后,就会缺乏对盗窃和攻击行为的内控机制;反之,如果超我过于强大,使自我担负不可能实现的完美标准,就会产生强烈的焦虑——因为达不到无法企及的标准。

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是由生物的、心理的及社会的三个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的,并且表现为一个分阶段、有顺序、连续着的过程。他将这个过程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主要的发展任务,完成这个任务,人格就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没有完成,人格就朝消极的或病态的方向发展。

因此,了解每个阶段的特点和对应的任务,对教育培养孩子,乃至家长的自我审视和调整很有必要。

01

基本信任 VS 不信任阶段 (出生~1岁)

这一阶段是婴儿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者希望的实现。婴儿对成人依赖性是最大的,尤其是母亲。这一时期,孩子开始认识人,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时建立信任感的关键。在这个阶段中,婴儿要解决的危机是信赖。

危机解决,就形成了人格中的“希望”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功能。成年后性格倾向于乐观、开朗、信任、活跃、安详,充满朝气和对未来的希望,并相信自己的希望能够实现,富于理想,敢于冒险,不怕挫折和失败。

危机未解决,人格中会形成“恐惧”的特质,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成年后倾向于悲观、多疑、抑郁、烦躁、不信任人、缺乏安全感等。

曾在美国风靡一时,甚至后来在国内网上疯传的“哭声免疫法”就是非常恶劣的反例,它是行为主义创始人约翰·华生的“杰作”——哭了不抱不哭才抱。它彻底阻碍了婴儿和父母建立信任关系。被哭声免疫法修整长大的孩子,后来轻则睡眠障碍,重则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分裂。

02

自主性 VS 羞怯疑虑阶段 (1~3岁)

这一时期,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对环境的探索活动增多,是儿童社会化迅速发展的阶段,主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此阶段的危机多来自儿童的意愿与父母意愿的冲突。

如果父母能够理解儿童不满足于留在狭窄空间内,想要探索更大范围的行为,以引导、鼓励和适当批评结合的形式保护孩子,使孩子建立起自主性和自我控制的意识,增强自信心,促进这一时期的危机解决,就会形成“意志”的品质。成年后倾向于坚强、独立、克制、自律等人格特征。

相反,如果父母在这一时期管束太多,包办代替,过分责备甚至惩罚,就会使孩子感到羞怯、产生怀疑的人格。成年后倾向于意志薄弱、依附、随意、敷衍等消极的人格特征。

03

主动性 VS 内疚阶段 (4~6岁)

这一时期,孩子活动性和语言能力发展很快,更重要的是思维发展最快的时期,主要发展任务就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孩子们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喜欢探索外界环境。同时,他们的自我概念进一步发展,会表现出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和独立性,开始违拗父母的要求,不按规则行事,凭自己意愿和想象尝试不同事物。

如果孩子的上述行为受到鼓励,就会获得积极的自主性,使其想象力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形成追求有价值的目标——方向和目的——的人格品质。成年后倾向自动自发,做事有计划性、目的性、有责任感等积极的人格特质。

反之,如果孩子的探索行为受到讥笑,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丧失主动性,并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和内疚。成年后倾向于不思进取、无计划性、优柔寡断等消极的人格特质。

04

勤奋 VS 自卑阶段(7~12岁)

埃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是儿童自我成长的决定性阶段。孩子们投注大量经历在学习、体育及游戏当中,开始于别的孩子展开竞争,他们努力追求成功,但同时又惧怕失败。因此,勤奋感和自卑感的冲突构成了本阶段的社会危机。

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并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赞赏强化,此时勤奋感大于自卑感,就会获得“能力”的人格品质。

反之,如果孩子的努力得不到关心,并收到责骂、嘲笑和反对,就会产生自卑感和丧失信心。

05

自我同一性 VS 同一性混乱阶段 (12~18岁)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获得自我同一性,避免角色混乱,体验忠诚的实现。这个阶段的孩子经常考虑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们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中,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自己。逐渐疏远父母,而于同伴建立亲密的友谊。

通过思考已掌握的关于自己和社会的信息,为自己确定生活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就获得了自我同一性,就会获得“忠诚”的人格品质——不顾价值系统的矛盾坚持自己的信念。

如果未解决自我同一性,造成角色混乱,即个体不能正确的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角色,阻碍后续成人的人格发展。

06

亲密 VS 孤独阶段 (18~24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与痛苦,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不相互关心与帮助,就会陷入孤独寂寞的苦恼情境之中。

如果亲密感大于孤独感,青年人就会发展出“爱”的人格品质,与人交流思想,分享感情。

反之,就会回避与别人亲密交往,形成混乱的两性关系。

07

生育 VS 自我专注阶段 (25~65岁)

这是成家立业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获得生育感,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一个人即使没有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知道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那些不关心年轻人发展的人,就会沉浸在自己的天地中,过于自我关注而产生停滞感。

如果一个人的生育感大于停滞感,人格中就会形成“关心”品质。他们能理解别人的问题和需要,给人关心帮助而不求报答。

反之,则会形成“自私”的人格品质。

08

自我整合 VS 绝望阶段 (65岁~)

老年期的主要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老年人常对一生进行回顾,想要知道一生是否活得有价值。

这一过程中,基于前7个阶段的良性积累,过往的成就和阅历,会使老人愿意回顾人生,获得自我完整的积极评价,获得“智慧”的人格品质,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如果老年人积累较多消极成分,使人觉得一生未如理想,而岁月不再,就会有失望和毫无意义之感。前段时间热播的《都挺好》中的作妖老爸苏大强,想必就是后者——一生被妻子高压管制,回忆起来各种失望,老伴去世后,才会通过各种“捣乱”去弥补内心的不安。

学习

理解人格发展的各阶段特点和主要任务,可以促进我们深入思考在教育孩子和自我发展中的“做”与“不做”,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不断改进,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