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头痛是心理性的?专家:健全孩子人格别忽略心理健康发展 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
最近,我家大宝的小伙伴频繁出入医院,因为身体不适已经请假多次。他妈妈在微信群里和我们讨论这事,表示很无奈,医院里暂时查不出真正病因,该做的检查也都做了,但孩子总说头疼,还伴随着呕吐。
我们大都建议她先排除生理病因,再考虑是否心理因素导致。群里有两位妈妈还谈到自家孩子曾因环境改变影响心理,带来生理上的“病痛”。
香港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李维榕在《家庭舞蹈》中谈到她接诊的一个案例:10岁女孩因为家庭氛围苦闷及父母不良的婚姻情况,不时出现“头痛症”。
李维榕博士指出:“这具有各种因心理而影响的生理病征。潜意识的作用,常会造成各种生理病态,所谓心身症状(Psychosomatic Symptoms)心理病。”
情感专家苏芩也提到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七岁的小女孩,一直认为父母比较疼爱弟弟,心理挺不平衡的。后来女孩有一次发烧呕吐,才感觉到父母对她的用心照顾。之后小女孩就觉得只要发烧一吐,爸爸妈妈就会更关心照顾她,结果她通过暴饮暴食,吃完就吐,来索取父母的爱 ……
所以说,孩子的行为背后,必有其未得满足的需求。家长可能要说了,吃好穿好用好,已经力所能及提供了最好的物质条件啊,还能有什么没满足?确有,很多家长忽略了孩子的精神需求,用一个书面语来说,就是“儿童心理健康”。
儿童心理健康,不容忽视的现状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曾于2013年发布了《儿童心理健康监测》(Mental Health Surveillance Among Children),这份报告总结了2005年到2011年联邦政府收集的数据和研究,他们发现,每5个美国儿童及少年中就有1人遭受心理健康障碍,且该比率持续增加中。
2018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今年8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就指出:当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正在变得越来越不容忽视。中国儿童患病数量众多,而就诊率却仅为10%。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亨丽埃塔·福尔于今年11月5日表示,当前全球有数量巨大的少年儿童面临心理健康问题。这场“迫在眉睫的危机”无关贫富,也没有国界之分。她说,半数左右的心理问题出现在14岁以前,这意味着人们迫切需要创新的方法,尽早对青少年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预防、诊断以及必要的治疗。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全球儿童心理障碍还会增长50%,将成为致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儿童心理健康障碍的表现方式美国大名鼎鼎的梅奥诊所对儿童心理健康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儿童可以发展出与成人相同的心理健康状况,但有时会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它们。例如,情绪低落的孩子通常比情绪低落的成年人表现出更多的烦躁情绪,而情绪低落的成年人通常表现出悲伤。
梅奥诊所列出了儿童可能会遇到一系列心理健康障碍,包括:
①焦虑症:比如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社交恐惧症和广泛性焦虑症。
每个孩子的经历中都有一些烦恼是正常的,通常会从一个发育阶段过渡到下一个阶段。有些焦虑是正常和有益的,但是,当担心或压力使孩子难以正常工作时,家长应警惕焦虑症的发生。
② 注意缺陷(ADHD):这种情况通常包括难以集中注意力的症状,多动和冲动行为。有些孩子可能患有以上所有症状,而有些可能仅有其中某种症状。
ADHD是发育行为儿科学中常见的疾病,也是儿童最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之一,多动症患儿中,有66%-85%的人群其症状可持续到青少年和成年时期。
③自闭症谱系障碍(ASD):自闭症谱系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发育障碍,通常在3岁以下的儿童早期就出现。尽管症状和严重程度有所不同,但ASD始终会影响孩子与他人交流和互动的能力。
④饮食失调:比如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和暴食症,这是一种较为严重心理病,甚至会危及生命。
⑤情绪障碍:典型的比如抑郁症和躁郁症,使孩子感到持续的悲伤感或极端的情绪波动比许多人常见的正常情绪波动严重得多。
⑥精神分裂症:这种慢性精神疾病会使孩子失去与现实的联系,精神分裂症最常见于20多岁的青少年。
尽管儿童心理健康对儿童身心成长的危害不小,但据2019年的《中国义务教育质量检测报告》显示,仅有6.5%的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重视儿童心理健康,家长先从了解儿童心理障碍信号清单做起。
儿童心理健康障碍都有哪些警告信号?梅奥诊所的医生们经过临床研究和实验,给出了这份提示:
①心情变化。孩子存在持续至少两周的悲伤或退缩情绪,或者有严重的情绪波动影响家庭或学校的人际关系。
②强烈的感情。孩子毫无理由地焦虑或恐惧,有时心跳加速或呼吸急促,这种担心或恐惧的程度足以干扰日常活动。
③行为改变。包括行为或性格的急剧变化,以及危险或失控的行为。比如孩子表现出强烈攻击性,经常打架,甚至有使用武器伤害他人的倾向。
④难以集中精力。孩子难以集中注意力或坐着不动,经常性走神导致学校成绩不佳。
无法解释的体重减轻。孩子的食欲突然下降,频繁呕吐或发生腹泻,表现出饮食失调的症状。
⑤身体症状。与成人相比,有心理健康障碍的儿童可能会出现头痛和胃痛,而不是悲伤或焦虑。
⑥人身伤害。有时,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会导致自我伤害,比如割伤或烧伤自己,甚至可能产生自杀念头或企图自杀。
⑦物质滥用。有些孩子会使用毒品或酒精来应对自己难以排除的糟糕情绪。
说到这里,家长们要问,那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美国著名儿童精神分析专家塞尔玛·弗雷伯格在其著作《魔法岁月:0-6岁孩子的精神世界》中指出:
心理健康取决于生理需要、本能和外部世界要求之间的平衡,按照社会规范调节本能、欲望、愿望和追求纯粹自我中心的过程。
心理健康不仅需要通过人类自我中相对和谐的部分所占的比例来判断,还需要根据一个文明人所能达到的最高社会价值的程度来判断。如果一个孩子把摆脱恐惧看得很重,以至于他一生中从来都不敢为了某个理想或原则而冒险,那么这样的心理健康对于人的幸福而言毫无用处。如果一个孩子是“安全的”,但除了个人安全之外别无其他追求,那么这种安全本身也毫无价值。如果一个孩子“完全适应群体”,但这种适应是通过不加批判地接受和遵从他人的意见来实现的,那么这种适应也违背了人类自由的本意。
心理健康的最高水平,意味着一个人能够自由地运用他的才智,解决他自身的问题和所处社会面临的人类问题。
通俗点说,就是一个孩子的归属感与认同感都能得到满足,有良好的自我并与社会规范和谐共处,还具有社会贡献感。
塞尔玛·弗雷伯格认为,儿童发展心理学及精神分析让我们重建一个孩子的过去,根据这些过去的经历去分析孩子人格形成的原因,但无法预测孩子更远的未来。她反对“三岁看老”,因为“童年早期经历为人格发展奠定了基础,人格最终会发展成什么样取决于自我和适应机制,而不是经历本身。”但同时,她也指出,儿童心理健康障碍会使人格僵化,这会导致自我无法调动适应机制,就真的成了“三岁看老”了。
所以,与其追悔之前错过孩子的“关键”教养时刻,不如从你知道可以有所作为的时刻开始行动。
未来可期,养育心理健康的孩子,家长要做好这4点。首先,提升教养认知,和孩子一起成长著名预言家、畅销书《必然》的作者凯文凯利说:“人们只关心明天的天气,却不知道我们要进入到下一个季节。” 正如很多父母之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却甚少关注孩子成绩背后的原因。
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切换到家庭教育上一样适用,帮助孩子打造积极健康的人格底色更为重要。
比如最近热播的《少年的你》中的魏莱,表面是老师、同学眼中的好学生,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实际上却作出羞辱同学令同学自杀,带小刀截堵、踢打、甚至是拍裸照视频等一系列令人发指的霸凌行为。她的表里不一来自家庭中父母的唯成绩至上,来自父母亲对其人格教育的缺位,让其因在家庭承受的冷暴力急于向外寻找宣泄的出口,于是,霸凌同学成为了她寻找存在感的方式并导致了自我毁灭。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孩子的人生悲剧有大半源于家庭教养。魏莱的父母只关注女儿的成绩,只关注面子,却忽略了孩子是个拥有主观能动性需要发展自我的人,他们给了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却忘记最关键的事:给予孩子精神滋养,健全人格。
“成功”的定义需要家长更多思考,“成功”不应是单一的,还应该关注个体差异性。正如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
“一名钢琴家不一定擅长数学,一名专业运动员不一定懂得物理,他们上学时的学业成绩不一定出类拔萃,但谁敢说他们没有很高的智能呢?”
所以,养育孩子,父母别舍本逐末,请紧跟时代,迭代教养认知,别只催着孩子成长,自己却停滞不前。
其次,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之爱无可替代先说个段子:
有位爸爸向美国著名的脑神经科学家梅迪纳教授请教:“教授,你告诉我,我怎样才能帮儿子考上哈佛大学?”
梅迪纳回答说:“从现在开始,你回家好好爱你的老婆。在美国,对学业成就的最佳预测指标,就是家庭情绪的稳定性。家庭情绪稳定性大部分可被妻子的情绪所预测。”
还有位育儿专家分享过一个案例:
一位爸爸向我倾诉老婆每次发脾气的时候,他说服自己忍耐的内心活动是:每次老婆心情不好,对女儿的态度也会差。那可是我的女儿呀。只要我的忍耐能替女儿挡掉一丁点责难都是值得的。我让老婆开心点,她就不至于对女儿发脾气。我一个人的忍耐换老婆开心,女儿开心,全家都开心。这买卖太划算了。
曾有一个心理机构做了份专题调查,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幼儿园到大学)聚在一起,说出他们对幸福家庭的定义。
结果,前三项分别是:父母恩爱、父母充分尊重自己的意愿、父母真正关心和欣赏自己。
面对提问:“原生家庭非常幸福是怎样的体验?”知乎网友是这样答的:
“小学的时候,同学的父母挽着手来接我同学回来,让我们其余一干人等艳慕不已,然后那个同学的家就成了我们心中最美好的家庭。”
“去年跨年的凌晨,我给爸妈发短信,说我才不要当你们的小棉袄,我要当你们的军大衣。
第二天,我妈给我回短信说,小棉袄就够啦,好看还不冷。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我爸回的短信是,我和你妈妈能照顾好自己,你的最大任务是让自己过上快乐的生活。”
说了这么多例子,你有所领悟了吧?“家”带给孩子满足感、愉悦感和安全感,这些感受让孩子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提供了孩子不断探索、不断学习的成长动力。
所以有心理学家说,“98%的儿童心理问题都是环境所致。”比如他们跟踪研究的,没有家庭生活的孤儿院的孩子,就明显缺乏对外面世界的兴趣,存在一系列发展问题。
再次,别做隐性失陪父母,无条件关注你的孩子“隐性失陪”,指的是父母陪着孩子,但缺少情感联结。举个例子,孩子要你和他玩积木,你低头刷手机,嘴里说着“好啊,来玩啊”,或是“妈妈有事,你先自己玩”。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从婴儿早期便与母亲建立起依恋关系至关重要,母亲(可以是母亲本人,也可以是孩子的主要看护人)和婴儿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成年后与世界的关系。可以说,孩子从与母亲的关系中建立起对人际关系的信任感,这种信任感将贯穿孩子的一生。
精神分析家塞尔玛·弗雷伯格说:
“无论一个孩子出生时的心智禀赋多么的卓越,如果得不到母亲的精心养育,缺乏强烈而且有意义的情感联结,孩子人格的某些方面就无法得到良好的发展。世界上所有的育儿智慧,其本身都无法代替人类亲密的情感联结,它是人类发展的核心。”
有网友因此总结说,“所谓的自恋者,只不过是一个在童年时期没有被无条件喜欢过的灵魂。”
父母之爱是孩子成长的力量源泉,情感式的积极养育非但不会使“孩子变坏”,还能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感。
塞尔玛·弗雷伯格在《魔法岁月:0-6岁孩子的精神世界》中提到一个案例:
一个孩子曾经告诉我:“每当我干了坏事,都宁可让妈妈知道,而不愿让爸爸知道。妈妈是直接给我一巴掌,事情就过去;爸爸不会打我,只是责备地看着我,我就会觉得很难受。”
我问孩子:“那么,妈妈打你,你不难受吗?下次能记住不再犯错吗?”孩子回答说:“不难受。我干了坏事,妈妈打了我,我们就扯平了,下次我想怎么做还是怎么做。大不了再打一顿。”我相信,他说出了那些经常挨打的小孩子的心声,也说明了武力惩罚这种方式并不能让孩子反省,反而让孩子在干坏事时产生了补偿心理,削弱了孩子的自律性。
让孩子主动放弃自己为所欲为的本能、学习自我约束的唯一力量,是孩子对父母之爱的渴望,而不是对父母惩罚的恐惧。
无条件关注孩子,赢得孩子,可以从和孩子一起玩耍开始。
比如,积极回应孩子的假装游戏,和他互动。因为“运用想象和想象中的人去解决自身问题的孩子,是在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他能在维持其想象世界的同时,保持与他人和现实世界的有益接触。”此外,有证据表明,时不时徜徉在想象世界,能加强孩子与真实世界的联结。如果一个人每隔一段时间,就能依靠幻想满足自己内心深处的愿望,进而让自己从焦虑中恢复过来,他就能更容易忍受现实世界中的挫折,并且接受世界中对他的要求。
你还可以和孩子积极对话,保持情感联结。
《态度》是计算机科学家吴军为女儿写下四十封家书,四十个成长路上的人生建议,来自父亲的深情,跃然纸上。
《亲爱的安德烈》母亲与18岁儿子之间的三十六封家书,母亲说“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所以,她决定通过家书来修复与儿子之间的情感联结。“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多少父母和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深爱着彼此却互不认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
最后,认识“儿童心理健康”,做好预防和干预父母首先要知道的是,“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是精神问题,但必须引起重视,因为儿童青少年是比较特殊的时期,心理发展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可理喻”的行为,符合上述儿童心理健康障碍预警信号特征,而你一时无法给予孩子恰当的帮助,请寻求帮助,如学校里专业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医疗结构的心理医生等等,不要因为“羞愧”或恐惧而避免为孩子寻求帮助。
另外,你要知道,即便你做到了100分父母,孩子行为及心理状态的发展也不是上升的一条线,成长和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事,而是一个呈上升趋势的螺旋状。孩子的种种行为,在改善的过程中有可能会退化会反复,但这都是正常的,你只需要,给孩子情感式积极教养。
某位女作家对其儿子说:
“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假定说,横在你眼前的选择,是到华尔街做银行经理或者到动物园做照顾狮子、河马的管理员,而你是一个喜欢动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认为银行经理比较有成就,或者狮子、河马的管理员“平庸”。”
让孩子成为他想成为的人,套用阿德勒的生活哲学,这是我们养育孩子的“勇气”所在。
相关文章
- 孩子已进入心理问题高发期的大学,该如何促进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
- 孩子教育需要区分:自尊促进心理健康,自恋却会伤害它
- 孩子有心理阴影,如何消除?关爱孩子心理健康
- 不管你承不承认,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选择权在家长手上
- 不要让老人带孩子做这2件事,影响亲子关系,还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 为让孩子听话,老人惯用的这些吓唬式方法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 妈妈常说的这句口头禅,是破坏孩子心理健康的利器,你说过吗?
- 家里再穷,也别给孩子穿二手衣服,伤的不仅是身体,还有心理健康
- 家长只知给孩子学习施压,却没告诉孩子如何减压,小心心理健康
- 新手父母必备:做到这三点,才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 父母须重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
- 育儿师提醒:男孩到青春期,父母观察注意孩子的行为,与心理健康
- #绘本分享#儿童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树洞里的朋友之《妖怪快走开》
- 儿童心理健康的12大忌(图)
- 儿童语言能力强可能有助心理健康
- 吉化三小开展家长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学习讲座
- 如何养出快乐、人格健全的孩子?听听教育专家李玫瑾怎么说
- 如何解决单亲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 孕妇心理健康保健秘诀
- 幼儿园教案大全:高兴和生气的时候 小班心理健康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