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师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前不久和女儿一起看《小欢喜》,里面唯一的一对母女组合宋倩和乔英子,成功吸引了我们的眼球。身为女孩妈妈,特别理解她们这对母女之间的各种复杂的情愫,尽管我的女儿还只是在上小学。
看到最后乔英子患上抑郁症的那一段,女儿问我:妈妈,学霸都会患上抑郁症吗?
看来,年纪小小的女儿也感受到了剧中乔英子的各种压力,也会思考将来的她是否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况。正在学习儿童心理学的我比较有底气的回应道:当然不是啦!这种心理上的压力是可以调整的,妈妈将来不会这种情况发生在你身上的哦。
观察剧中宋妈妈和女儿的相处模式,不难看出,乔英子之所以会患上抑郁症,其实和英子父母不幸福的婚姻关系并不大,身为老师的宋妈妈从小对英子高强度的管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北大心理学博士徐凯文曾对一组有自杀倾向的学生做了家庭情况分析,评估这个孩子来自于什么家庭,父母是什么职业,结果令人唏嘘:问题较多的孩子大多出自中小学教师家庭。
相信每个孩子小时候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自己的妈妈是老师或者在学校上班,因为那样就可以天天见到妈妈啦!可真实情况是,作为老师的孩子,真的没那么轻松啊!为什么老师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一、老师对自己的孩子更加严格
老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他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了让自己的学生变得更加优秀,老师们需要付出很多辛劳,不断地帮助学生提高成绩。也许正是因为遇见了太多不同的孩子,老师对自己的孩子会无形中产生一个更高的标准。
“至少不能比我自己的学生还差吧,我可是老师呀!”有多少老师的内心飘荡着这样一句话。天底下的父母都是相似的,面对自己的孩子,很难变得佛系,老师也不例外。何况老师身处教育圈,自然掌握着更优质的教育资源,第一时间自然要分享给自己的孩子。
《小欢喜》中宋倩会要求女儿完成学校的任务后额外做试卷,报志愿的时候也通过自己的资源帮女儿选择了她认为很理想的学校……这一切,也许在外人看来是一种优势,可孩子呢?也许他们并不这么认为,作为老师的妈妈或许忘了,孩子也是独立的人,不希望被操控,那样只会让他们想要逃离。
有的老师往往只注重孩子的成绩,分数就是王道,却忽略了孩子品德、体育、美育的教育,导致孩子很容易出现心理方面的障碍,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疏导,势必引发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老师的孩子承担着更大的压力
老师的孩子,从小就不简单,因为他们身上自带光环。“你看,TA的妈妈是老师,TA的学习成绩一定很好!”想必这是很多人对教师子女的第一印象吧。殊不知,只要仔细想想,一个孩子成绩好不好,并不是由父母的职业决定的,而是由他们的基因决定的。所以,并不是老师的孩子就一定拥有聪明的大脑啊。万一天生就不聪明,却硬要扮演着优秀孩子的角色,可想而知对孩子的压力有多大。
身为老师的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势必也会使出浑身解数,来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老师白天面对的是几十个孩子,已经精疲力尽,内心压抑,回到家还要面对一个不尽如人意的孩子,哪还有什么好情绪?自己的孩子很可能要变成“老师妈妈”的泄愤对象。年龄尚小的孩子,可能很难理解“老师妈妈”的不易,只认为这样的妈妈真的太糟糕了,久而久之,亲子关系也会变得紧张。而一个很难亲近的妈妈,带给孩子的只有无尽的压力。
一个朋友告诉我,她的妈妈是小学老师,她感觉家和学校两个场所几乎完全重叠,让她觉得特别压抑。每当她在学校操场疯玩时,一抬头就看见她的妈妈在窗户旁看着她。小学六年生活里,她的背后一直有这么一双眼睛在看,甚至跨越了她的中学、大学,直到现在。
END
相关文章
- 孩子说老师打他了,爸爸闹出大乌龙,娃撒谎的小心理你真的懂吗?
- 老师怀疑孩子多动症,心理学家说:孩子这些行为是聪明的表现
- 老师讲错了,没有承认错误,孩子感到很委屈该如何平复孩子的心理
- 孩子几岁上幼儿园比较好?关注心理年龄,往往比生理年龄更重要
- 孩子被同学打,别总让他告诉老师,按此方法来个回击更有效
- 孩子被欺负时,教孩子还击回去和告诉老师都没用,这样做才更有效
- 心理学:应对孩子的过分依恋,家长应该更好的抽离出这段关系
- 心理学:有孩子更幸福是幻想?严肃探讨生孩子需提前计划的原因
- 内心孤独的孩子,父母更要帮TA学会自我情绪管理与心理调适
- 决定孩子发展的人,不仅仅是老师,父母的教育更重要
- 听话、懂事的孩子,长大后往往都不快乐,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 如何让“老母亲”更省心?心理学:读懂孩子这本“产品说明书”
- 学霸被骂想不开就是心理脆弱?听懂孩子内心的声音,比责骂更有效
- 宝宝在一岁内各阶段的心理发育特点,掌握好这些才能更懂孩子
- 家长与老师如何更好地共同管理孩子?
- 感触,对孩子来说,“老师说”比“爸妈说”更有用
- 比身体惩罚更伤害孩子的,是心理惩罚,"爱的回收"家长要慎用
- 父母的“幽默”是一种难得的智慧,孩子更容易形成积极的心理
- 积极心理学家:听到孩子说开心事,欢呼“太好了”能让孩子更幸福
- 解读孩子15种表情背后的心理,让你更能理解孩子!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