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负时,教孩子还击回去和告诉老师都没用,这样做才更有效
文 | 饭饭妈
小的时候,孩子必须依托父母,在父母的保护伞下成长,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必须学会独立,进入集体生活,而幼儿园就是孩子第一个将面对的小集体生活,因此父母对于刚上学的孩子也会更加的担心。
因为刚进入幼儿园生活的孩子,年龄大多数在3岁左右,这个年龄的孩子不管是自理能力,还是表达能力等方面都还是有很多的不足,所以家长有这样的顾虑也是很正常。
而现在大多数的家庭里都是一到两个孩子,对孩子宠爱有加,就因为这样也导致了很多孩子性格变得骄纵蛮横,到了幼儿园后,开始欺负身边的孩子,有的孩子甚至因为一点小事就动起手来。
01、案例前几天去接孩子放学的路上,遇到一位宝妈正在数落自己的儿子:
“别人打你,你不会打回去?”
“实在打不过告诉老师也行啊,看他还敢不敢打你。”
“任由别人打你,你怎么那么蠢?白吃那么胖了。”
这位宝妈一边指责儿子,一边拍着儿子的头,有种“爱恨交织”的感觉,一路上小男孩站在妈妈身边一声不吭,只顾低着头好像做错事了一样。
孩子进入集体生活中,父母除了担心孩子生活没办法适应外,还担心的就是孩子会不会被别的孩子欺负,可是在集体生活中孩子们出现摩擦是不可避免的情况。
但是通常父母见到孩子被欺负了都会很生气,做出像上面这位妈妈一样的反应,让孩子打回去,或者告诉老师,可是家长并不清楚,事实上这两种方法都是没什么效果的。仔细剖析下就能明白。
02、当孩子被打时,父母教会孩子还击,或者告诉老师,并没有用①让孩子还击回去并不可取
记得上次带我家孩子在小区里面玩的时候,看见两孩子在玩耍,后来可能因为玩具的事情两孩子打了起来,其中一个孩子哭了,孩子妈妈赶紧过来,询问了事情的经过后就说自己的儿子“那么笨,别人打你你不会打回去?他打你几下,去给我打回来。”
孩子在他妈妈的劝说下,鼓起勇气去打了刚刚打他的那个小孩,打完之后,孩子妈妈夸奖孩子,以后都要这样做。
正常来说孩子被打了通常都会还击的,如果孩子不还击可能是因为打的不痛,那么这样就没有必要还击回去,毕竟小孩子之间发生一些小摩擦是很正常的;
要不然就是对方的“实力”超过了自己的“实力”,所以没有还击,如果是这样还击也无用,反而有可能被打的更惨;
还有一种就是孩子想还击可是又不敢,因为内心胆小懦弱,只能甘愿被欺负。如果是这种情况,父母教唆孩子打回去,孩子其实是很害怕的,他怕自己不打回去,父母会批评自己,所以只能硬着头皮完成父母给出的“任务”,但是当他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时,还是不会自己解决,所以,让孩子还击回去是不可取的。
②让孩子告诉老师,请求老师帮助
老师受到教育制度的影响,他们并不能体罚学生,也不能用暴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且老师通常不喜欢多事,正常情况下老师看到调皮捣蛋的孩子也是没办法。
如果让孩子告诉老师,请求老师帮助,老师也只能起到调解作用,或者口头教育孩子,让孩子写检讨之类的,这些不痛不痒,孩子反而会有恃无恐,所以对于那样对于那些喜欢惹事的孩子来说并没有用,下次还是有可能再犯的。
而且,有些孩子因为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引起内心反弹,反而会怀恨在心,暗地里可能还会实行打击报复行为,这样孩子可能会受到更大的伤害。
在学校的时候,老师都会教育孩子不能有打架的行为,但总有那么一些孩子是不会听老师的话,发生矛盾和问题时,就想着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就是为什么校园暴力屡禁不止的原因。
那么如果孩子被打了,家长应该教孩子怎样应对呢?
03、什么是“ICPS”方法?美国亚拉尼大学心理学教授、儿童发展心理学家默娜·B.舒尔博士在她的《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一书中,提出了一个“ICPS”(I can problem solve)的技巧,旨在通过引导孩子如何思考,从而自主解决人际冲突。
“ICPS”又称“我能解决问题”,是以默娜·B.舒尔博士及团队的研究为基础,并通过了临床证实和对孩子们的实验检验过的方法。
经过研究发现,具备“ICPS”能力的孩子,学会了思考问题,学会了解决问题,在遇到的人际问题时,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并且在懂得体谅别人的前提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他们还会思考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怎样影响。
此外,具备“ICPS”能力的孩子,因为知道自己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从而决定该做什么,所以他们更少出现行为问题,也更少有攻击性。
◆举例子说明:
悦悦和琪琪在幼儿园里玩耍,两人都喜欢布娃娃就抢了起来,然后把对方推到了,通常家长是这样和孩子沟通的。
妈妈:“你今天在幼儿园打架了?”
孩子:“嗯。”
妈妈:“是为什么呀?”
孩子:“我们都喜欢那个布娃娃,我先拿的,悦悦不服,抢走了布娃娃,我也很生气就推了她。”
妈妈:“那也不能打架呀,打架是不对的,你可以告诉老师。”
一般家长都是这样处理的,但是告诉孩子打架不对,孩子并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觉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伤害,就必须维护自己的利益,再告诉孩子解决的办法是可以告诉老师,而前面说到让孩子告诉老师,其实是无用的,所以并不能解决问题。
而同样一件事,运用了“ICPS技巧”跟孩子说:
妈妈:“你今天在幼儿园打架了?”
孩子:“嗯。”
妈妈:“是为什么呀?”
孩子:“我们都喜欢那个布娃娃,我先拿的,悦悦不服,抢走了布娃娃,我也很生气就推了她。”
妈妈:“悦悦被你推倒了受伤了多疼啊,你想下,要是你被推倒了你生气吗?有什么办法能让悦悦把玩具还给你,又不让她生气呢?”
这就是所谓的“ICPS”,不直接告诉孩子怎么做,而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思考,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父母教会孩子学会思考,比直接告诉孩子答案来的更有效果。
04、“ICPS”技巧分为4个步骤,详细说明以及实践运用一、明确问题所在,解决问题时,先要弄清楚问题的真正所在。
看待问题不要片面,不要先关注孩子不够完善的地方,并且急于向孩子灌输重要的美德。“ICPS”就是教会孩子明确问题所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在默娜·B.舒尔博士在《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这本书中给出了日常练习的六对字词“是/不(没)、和/或者(还是)、一些/所有、之前/之后、现在/以后(稍后)、相同/不同”,父母可以将这些字词通过场景对应的办法,合理的运用到其中,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比如在孩子上学的路上,或者睡觉之前,又或者是任意时间段,都可以和孩子进行训练,不过这种东西是潜移默化的,父母不能操之过急,先从简单的短语开始练习,慢慢再加深。
想必父母都知道孩子在玩的同时,学习东西会更快一些,所以,父母在和孩子玩游戏的时候,就可以和孩子一起练习“ICPS”子词。
◆举例子应用:
“这是一个足球,不是一个篮球。”
“篮子里只有一些苹果,篮子里不是所有水果都是苹果。”
“这里所有的玩具都是相同的,那里所有的玩具都是不同的。”
“小狗是在小猫之前进来的,小猫是在小狗之后进来的。”
......
二、理解他人的感受
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很小,并不能体会别人的感受,但其实,经过训练的孩子,即使是学龄前的孩子,也是能学会理解他人的感受的。
就比如平时父母和孩子在交流的时候,就估计到孩子的感受,和孩子产生共情,用同理心对待孩子,教会孩子识别情绪,开心,悲伤,生气等,再通过模仿面部表情,通过声音判断情绪感受,让孩子更好的感受,再加上遇到问题时,和孩子产生共情,那么孩子就能真正理解这些词的含义。
最后还可以通过讲绘本的方式,和孩子一起讨论其中的人物感受,这样孩子才能更好的体会。只有孩子学会理解他人的感受,在做事的时候,就会考虑到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对他人造成影响,从而学会理解他人。
前面的步骤是为了让孩子学会如何思考打下基础,当孩子学会感受对方的情绪后,现在开始真正学会解决问题。
三、寻找多种解决办法
再拿刚刚前面抢玩具的事情说明,两孩子因为玩具发生了争执,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多种:1、让孩子抢回来;2、让孩子拿玩具交换;3、让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轻轻松松孩子就想到了三种办法,一个问题孩子可以用多种办法解决,那么对于孩子里的心里感受,他是觉得很骄傲自豪,很开心的。
所以父母不要直接告诉孩子解决办法,可以引导孩子去思考,然而这个过程相比于结果是更重要的,对于孩子今后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四、思考可能的后果,做出正确的选择
当孩子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时候,然而这些办法,并不是最合理的,所以父母还要教会孩子做事情思考可能带来的结果有哪些,从中选择出一种最合理、最适合、最好的办法应用。
比如让孩子去抢回来,那么可能带来什么后果,①两孩子打起来,有人受了伤;②孩子成功抢了回来,可是另一个孩子伤心了。
显然这两种都是不太好的结果,所以这并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
所以诱发孩子思考,找到更多的解决办法,再接着引导孩子这些办法最终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和什么样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既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还能让孩子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那么今后孩子在遇到同样问题的时候,就能加以梳理并且选择正确的解决办法。
“ICPS”步骤看似反锁,但其实运用起来真的非常好用,而且能把问题简单化,合理化,同时还能让孩子学会思考和判断,这样当孩子遇到事情时,才能更加客观,不盲目冲动。
好习惯刚开始养成的时候都是很困难的,但是一旦养成了,好处也是特别多的,要知道付出总会有收获的,父母只需要静待花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