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爱接受无能”,是家长不懂,拒绝孩子的拥抱就等于拒绝爱

2019-09-14 09:00:04孕产
孩子“爱接受无能”,是家长不懂,拒绝孩子的拥抱就等于拒绝爱吝啬啥也不能吝啬拥抱,拒绝孩子拥抱的背后,是安全感的崩塌
"

“本文由孕育岛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珍珍小时候,最喜欢的人就是妈妈了。一会儿缠着妈妈抱自己,过了一会儿又要往妈妈的后背上爬,完全就是妈妈的小“跟屁虫”。

可有这么一天,当珍珍又像往常一样爬向妈妈的身上时,妈妈却一把将她推开了。

懵懂的珍珍并没受到什么影响,之后还是会粘着妈妈,可妈妈却经常拒接珍珍的行为,每当珍珍像往常一样撒娇时,都会一把推开。

几次之后,并不知道其中缘由的珍珍心情很不好,还想着妈妈是不是不喜欢自己了。

又过了一些日子后,珍珍从父母的谈话中听见妈妈又给自己要了个弟弟或妹妹。

她认为,妈妈应该是怕自己再向身上爬时,会伤到小宝宝,才会做出如此反应。

珍珍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她在心理上原谅了妈妈,却也十分怀念曾经粘着妈妈,在妈妈身上爬来爬去的感觉。

一转眼,十个月都过去了,珍珍不但已经习惯了没有妈妈的抱抱,甚至每当妈妈主动过来抱自己时,都会有一种很别扭的感觉。

而且,这种感觉跟随珍珍直到成年。长大后,即使面对那些最要好的朋友,也不喜欢她们触碰自己的身体,哪怕刚有一点,珍珍都会下意识躲闪开。

其实,珍珍这种“爱接受无能”的表现,就是因为家长不懂,从小拒绝孩子的拥抱就等于拒绝了爱。

这不仅仅是拒绝一个动作,背后更是安全感的溃败与崩塌,吝啬啥,也不能吝啬拥抱。

01父母的拥抱对孩子而言意义非凡

孩子尚小之时,父母的拥抱和爱抚对他们意味着很多,重要性甚至可以比肩空气和水这样的维持生命必需品。

如果家长缺少这种动作,或直接就是给予孩子拒接,就会深深伤害到孩子的内心。

就像珍珍这样,虽然她心理上明白妈妈不抱自己的原因,而且也能体谅,可在生理上,这种感觉却不能一下子消退掉。

因而,珍珍只能不断给自己进行心理暗示,强行告诉自己不喜欢别人的触摸。

珍珍成年后还这样,明显就是暗示持续的结果,要想治愈这种童年阴影,肯定要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珍珍知道父母还是爱自己的,只是迫不得已才不得不那样做,所以才没有对珍珍造成更大的伤害。

但是,有些孩子就不像珍珍这么幸运了。

▼现实事例:拥抱是孩子生存的养分

二战期间,好多失去父母的孩子都被送到了孤儿院进行抚养,孩子们在这里可以获得温饱,还有不错的照顾,可死亡率却很高。

人们一开始以为是细菌和疾病的原因,便下令禁止修女与孩子有过多的身体接触,又专门在孩子的床边加了一层帘子,但结果还是不如人意。

可这座街区另一家孤儿院却没有这种情况,直到一位好奇的医生偷偷潜入调查才发现,原来是其中一位修女违反了规定,她经常会在值班期间,逐个抱起婴儿爱抚。

原来婴儿生存的条件,还需要爱抚和拥抱。

02培养独立能力的前提是安全感充足

上个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父母不应和孩子有过多接触,就算是婴儿时候也不可以,并认为这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格。

这和我们现在大部分人认为的:当孩子哭泣时不要着急抱起来安慰的道理有些类似。

实际上,这类看法乃至“哭声免疫法”,都遭到了行为学家和众多父母的反驳。

在这种条件下长大的孩子,不仅没有变得独立,反而十分敏感、脆弱、缺失安全感。

▼“恒河猴实验”的启发

到了1950年左右,有位心理学家根据这种理论进行了一次颇受争议的实验—“恒河猴代母”。

他将与人类身体条件相似的恒河猴作为研究对象,将刚出生的幼猴关在一个被隔离的笼子中,然后又在笼子里放了两个假猴子代替母猴。

其中一只由铁丝做成,并在胸间放置了一个奶瓶;另一只用绒布作为材料,但并不提供奶水。

奶水是可以维持猴子生命的东西,幼猴应该更为接近铁丝做成的猴子吧。

但实际结果却出乎人们意料,笼子里面的幼猴只有在饥饿的情况下,才会在爬到铁丝猴子旁边喝几口奶,其余更多的时间都依偎在绒布猴旁。

实验人员有时会对猴子进行恐吓,但猴子的第一反应都是抱住绒布猴,仿佛绒布猴可以给它们力量一样。

实验人员后来又发现了一些问题,那些在绒布猴身边长大的猴子大多喜欢独处,成年后甚至都不会交配。

后来,人们又改进了实验,他们将绒布猴连接上了一个发动机,并保证每天都有时间和幼猴进行身体上的触碰。

而这种条件下长大的猴子,就正常多了,完全和其它正常猴子一样。

专家们至此得到了可以提供爱的三个因素,分别是触碰、运动和玩耍,这就是灵长类动物最需要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拥抱对孩子而言的作用有多么不可或缺。

03孩子需要拥抱的几种情况:

1)寻求安慰、心理减压

孩子跌倒了、受委屈了,都会下意识扑向妈妈怀里。

还有些孩子摔倒了后并没有磕疼,自己站起来后也没什么反应,可一看到妈妈就会瞬间哭泣,非要妈妈把自己抱起来安慰一会儿才算好。

就像成人受伤后需要向别人倾诉一样,这更多的是一种减压方式,和孩子的性格独立培养根本没有关系。

孩子受委屈了,妈妈拥抱一下能起到最好的安抚效果,因为这会给到孩子安全感,也是助其建立健全人格的要素之一。

2)分享喜悦与感受

孩子心情好时也会缠在妈妈身边,不停和妈妈说话,这其实是孩子想要和妈妈分享自己的开心感受。

如果妈妈对孩子表示拒接,就可能会让孩子认为妈妈并不喜欢自己开心的感觉。

3)表示爱意

孩子们的拥抱也是表达自己喜欢父母的方式之一,因为喜欢,所以才会想要抱抱。

孩子们的爱意表达,就是这样简单且直接,父母应当乐在其中才对。

当然,随着年纪的增长,孩子有时的拥抱和亲近是带有目的性的,关于这一点家长要有辨别的能力,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处理。

04面对孩子目的性的拥抱,家长应当如何处理?

1)婴儿阶段的孩子,无论孩子亲近的目的是什么样的,都要耐心给予

婴儿时期的孩子,表达方式只有哭,且背后的原因是多样的。

如果孩子哭泣,妈妈可以主动过来拥抱安慰,也会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这么小的孩子,哪有什么过分的目的呢?基本都是出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必要需求,只要无条件满足就行了。

2)孩子稍大一些后,同样也要满足亲近行为,但要奖罚分明

孩子长大后,经常会通过撒娇的方式来逃避犯错后的责罚。

尽管家长也要满足孩子的这种亲近行为,这也利于减少孩子的叛逆,但该有的亲近之后,也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过错。

孩子健康成长最需要的就是爱和安全感,而其最重要的来源就是父母的拥抱和爱抚。

趁着孩子还小,就多抱抱,多给些身体接触吧!

拒绝了孩子的拥抱,就等于拒绝了孩子的爱,将其独自留在缺乏安全感的黑色小匣子里。

如果孩子已经养成孤僻性格,父母需要付出更多的爱让其走出来,爱会融化一切冰霜。

关键词:拥抱、安全感、恒河猴实验、心理、早教

孕育岛,一个专业的孕产、育儿团队,青云计划获奖者。专为孕期大小事和婴幼儿护理提供知识储备,在怀孕或育儿期间遇到的任何疑惑,都可以通过私信咨询,得到满意的答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