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拔苗助长”孩子教不好?父母要懂得“慢养”才能育成“大器” 不能拔苗助长的教育孩子

2022-03-06 01:25:57孕产
彬彬是嫂子家的大儿子,是个聪明活泼的男孩子,去年9月上了小学。一次,跟嫂子聊天,聊到彬彬的学习情况,嫂子连连叹气,“别提了,那个数学成绩看得我都着急,十位数的算数明明用借位法一算就算得出来的了,他却一直在数手指,数了老半天还数错了。

彬彬是嫂子家的大儿子,是个聪明活泼的男孩子,去年9月上了小学。

一次,跟嫂子聊天,聊到彬彬的学习情况,嫂子连连叹气,“别提了,那个数学成绩看得我都着急,十位数的算数明明用借位法一算就算得出来的了,他却一直在数手指,数了老半天还数错了。我说了他很多次,叫他用正常的算法就可以的了,他不听,一怄气,干脆就不学了,以致那个数学成绩越来越差。底子没打好,我真怕他以后怎么办。”

我听了一脸纳闷,问道:“数手指?你是不是在孩子入学前报了速算班?”

“是啊,这不是为了'赢在起跑线上'吗?想着现在多学点东西,以后学起来会更快嘛。没想到反而做了负功。”

“拔苗助长”孩子教不好?父母要懂得“慢养”才能育成“大器”

我听完之后,想到“拔苗助长”的故事,不禁感叹:可惜了一颗好苗子!

在这个”效率至上“的社会,很多父母嫌孩子的成长太慢了,看着着急,于是不自觉地对孩子的教育按下了快捷键,顾不得孩子的年龄,让孩子超前学习超过他们年龄所处认知阶段范围的东西,报名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 ,似乎这样才能比别人跑得快、才能”赢在起跑线上”。

他们似乎看到了孩子站在众人瞩目的成功舞台,看到了孩子在自己铺设的康庄大道上前途无量的未来,却唯独没有看到“着急成长”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及影响。

在这个“唯快不破”的社会,偏偏教育就是需要慢下来的。孩子,需要慢养。

不能拔苗助长的教育孩子

一、什么是慢养?

慢养,是台湾“卡耐基之父”黑幼龙先生提出的教育理念,它要求父母具备长远的眼光:不求一时的速度与效率、不急于为孩子塑形、尊重孩子的差异性、不给孩子成长的压力,以从容、沉稳、智慧的教育方式培养孩子健康成长。

1、不求一时的速度与效率

教育是一个过程,不要想着依靠一两句话,一两个办法就能有“立竿见影”的作用。教育成果需要等待,教育需要放慢脚步。急于求一时的速度与效率只会使教育结果适得其反,致使孩子难以健康发展,甚至还会伤害孩子的心灵,引发多方面的心理问题。所以,放慢脚步, 从爱的角度出发,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看似慢了,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不急于为孩子塑形

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成才,但是父母不能一厢情愿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孩子。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会观察。用心观察孩子,才能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不足,才能取长补短,因材施教。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孩子的爱好及天赋,对其进行开发,可使孩子的潜在天赋得以发展。

3、尊重孩子的差异性

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他们都有与生俱来的个性及气质,就算是相同环境下成长的兄弟姐妹,也是个性截然不同的。他们有各自擅长的东西,父母要尊重包容孩子的差异性,不要拿“邻居家的孩子”和自家的孩子对比,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只有在被尊重的家庭环境下,才能健康成长,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4、不给孩子成长的压力

孩子的压力来自于父母的期望。父母期望孩子按着自己设计好的路线达到人生高峰,父母期望孩子能出人头地,样样都不输人……孩子负重前行,一旦自己的成绩或答案不能达到父母的期许,容易造成自卑或自暴自弃的结果。所以,父母渴望孩子成功,要讲究方法,不能一味施加压力。

不能拔苗助长的教育孩子

也就是说,教育孩子不可操之过急,孩子是慢慢长大的,教育需要“慢慢来”。

可是,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是”拔苗助长”式的教育,很多时候不自觉地扮演着那个“拔苗”的农夫,恨不得那棵苗快点长成栋梁。结果苗没有长成栋梁,反而枯萎了。

其实,也可以理解父母的心情,社会竞争压力大,父母的焦虑会不自觉转移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快点成功。这种环境背景下,必然使父母少了平常心和耐心,多了苛刻与责难。可是,孩子的自信与能力在这样的压力下往往每况愈下,还没来得及长成栋梁,就“枯萎”了。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明白“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教育是一场持久战的过程,唯“慢”不可。

二、为何要慢养?

孩子的心灵好比自然界的果实,只有经历了充足的阳光和风雨的洗礼,才能真正成熟,其内在的自然韵味才会芬芳无比。

与此类似,“慢养”才能浸润孩子的心灵。“慢养”是需要时间的,需要父母更多的耐心与包容。

1、教育要遵循孩子认知发展规律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大致要经历4个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新建构,只有前一个发展阶段的认知方式形成以后,才会顺利进入下一个更高级的发展阶段,否则就会影响后续的发展任务。

也就是说,教育要遵循孩子成长规律,按照孩子的认知发展阶段来教育孩子,让孩子超前学习所处认知阶段的东西,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发展,结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不能拔苗助长的教育孩子

艾艾是个2岁的小女孩,活泼好动,喜欢自顾自地玩耍。

艾艾的妈妈是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她知道做人比做事更重要,所以从小很重要女儿的品格培养。

她认为,孩子的礼貌问题就要从小培养,所以多次严格要求艾艾,见了大人要打招呼。可是,艾艾对她的话毫不在意,每次被训斥一番哭完之后,又是“故伎重演”。

艾艾妈妈不死心,认为不批评教育不行,一定要把女儿的礼貌问题纠正过来为止!

以上案例中的母亲的教育方式就是违背了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她只知道要纠正孩子的礼貌问题,却不知道2岁的孩子还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对周围充满兴趣,还没有建立起人际交往的互动概念,对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说教,无异于“对牛弹琴”。

所以,教育一定要考虑孩子的认知发展阶段,戒急戒躁,循序渐进,才能结出甜美丰满的“果实”。

2、“拔苗助长”有害孩子身心健康

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很多父母嫌孩子成长太慢,希望生铁快快成钢,恨不得孩子能“一夜成才”,甚至有的父母在孩子咿呀学语的时候就给孩子设计好理想的蓝图,制定成长目标,为孩子制定了具体的施行计划。

于是,为了让孩子早日成才,不惜烈日之下将孩子奔走送于各培训班之间,在孩子本该快乐的童年,强迫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以期孩子将来在这些父母认定的“前途光明”的道路上有所成就。但是,父母的做法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往往适得其反。

赛达斯曾是美国加州家喻户晓的神童,其父曾是哈佛大学心理学荣誉教授,他在赛达斯未出生前就为赛达斯制定了一套完美的“天才计划”。在他的精心教育下,赛达斯6个月已学会所有英文字母,2岁就能看懂中学课本,4岁已发表4篇文章,6岁生日时,父母又让儿子完成了一篇解剖学论文。

然而,在父亲的高压下,赛达斯的神经系统开始失常,在不该笑的时候傻笑,但是并没有引起父亲的注意。在12岁那年,赛达斯破格进了哈佛大学。在16岁的一次演讲中,面对着听众的热烈掌声,他竟背过身去傻笑不止,随后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尽管治愈出院后的赛达斯又继续上学,但是他对父亲的教育极为反感,于是,他离家出走,并更名换姓,当了一名普通店员。

赛达斯父亲的”天才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一味强调知识学习和智力开发的重要性有违教育规律、有违孩子身心成长的规律。过早过多地进行知识灌输,忽视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无异于拔苗助长,严重伤害孩子身心健康。

3、慢养有助孩子培养健全的人格

不能拔苗助长的教育孩子

一个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成功取决于四个因素:健康的心理、社会适应能力、智力和机遇。

如果一个人智力超群,但是社会适应能力差,心理不健康,那这样的教育也是失败的。

不能拔苗助长的教育孩子

著名作家冰心小时候所接受的就是一种慢教育。父亲谢葆璋非常爱女儿,却从没有强迫女儿学习什么东西,也没有刻意教她成为什么样的人。他经常带着冰心去看海。冰心每次都被辽阔而深邃的大海所感动。冰心后来说:“我和父亲一起看大海,我看父亲,也看大海,我觉得父亲的胸襟就像大海一样宽阔、坦荡,做人就该那样。”宽容、坦荡的为人理念就这样潜移默化至童年冰心的心灵之中。

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能成功,认为他们只管学习就好,一直注重孩子智力方面的培养,忽略了其他非智力因素,如自信、勇气、人际交往以及对生活和对生命感受能力的培养。因为这些考试不考,父母也不教,以致培养出一批批高分低能的孩子,甚至出现很多高智商的犯罪分子。

幼儿园超前学习小学的知识,到了大学反而要回来学习幼儿时缺失的人格修养课。这看似“快”了,实则“慢”了。

著名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曾说:”很多高智商的孩子天天沉浸在书本里,他们缺少真实的生活,从而缺少对生命现象的感受和感悟。”

教育除了是教给孩子知识,还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而孩子人格的形成,是在漫长的教育岁月当中,在潜移默化之中一点一滴慢慢浸润、感化而成的。这一切,非慢不能达到。在教育的过程中,只有放慢脚步,才能让孩子用心感受生命,才能聆听孩子的真实想法,才能让他们对生命有所感悟与发现,才能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父母应该如何“慢养”?

黑幼龙先生说:“慢养并不是时间上的慢,而是说教育孩子不要太担忧、太着急。不求一时的速度与效率,不以当下的表现评断孩子,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慢养,可以让孩子发现最好的自己。”

那么,父母要怎么“慢养”呢?

慢养,教好孩子不用刻意“管”。是“管”,也是“不管”,关键是如何把握尺度,而如何把握尺度的前提是要了解这个“度”的标准是什么。

苏联儿童心理学家魏果斯基提出了“儿童发展接近带”的理论,他指出:儿童的发展有一个区域,这个区域的下限是儿童独自完成发展任务时的水平,区域的上限是在成人的帮助下儿童发展所能达到的程度。

父母的任务就是要确定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发展接近带”,为孩子提供所需要的帮助,并能够在孩子有能力独立行事的时候及时停止帮助。显然,这个发展接近带会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上移。魏果斯基认为,只有在这个发展接近带中,父母与孩子互动才能真正提高孩子的发展水平。所以,父母一定要对孩子的能力和特点有一个正确的了解,才能找到切入口,有效地帮助孩子。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与孩子形成互动,不能忽略孩子的感觉,不能对孩子管制太多。对孩子管制太多,不但不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也容易形成孩子逆反的性格。父母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顾问”,而不是“总监”。

在生活上,父母要做到:

1、给孩子充分的信任,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父母要充分信任孩子,在孩子力所能及的小事上不包办、不多说,放手让孩子去做。切勿急躁,切记凡事都代孩子去做,代替他们成长。比如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刷牙等,再比如一些简单的家务事以及他们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虽然孩子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结果不能令人满意,却可以为他们积累经验,树立信心。做得不好,父母也不要过多指责,多鼓励,少指责,耐心指导,相信他们会慢慢做得更好。

2、适当给孩子犯错的机会。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犯错。不断更正的过程。可是,有些父母总是苛求孩子完美,给孩子制定很高的标准,要求孩子规矩,不允许孩子失败和犯错。当孩子犯错时,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轻则斥责,重则打骂。父母的这种做法让孩子变得胆怯,畏惧自己,或者忤逆自己。

所以,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只要是不出格的事,就由着他们去“犯错”吧,他们自然会在“碰壁”与“善后处理”中,学会分辨是非并渐渐长大。父母的作用就是在孩子犯错之后进行分析指导。

孩子切身经历失败错误之后,父母再进行教导,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尊重孩子的差异性。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任何一个孩子都有一个或几个属于自己和适合自己的强项,等待着父母的发现和开掘。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差异性,发现他们的特长,对预测孩子日后成才趋向有目标的进行重点培养,对孩子以后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如,具有语言天赋的孩子,从小很善于交谈,擅长使用新词汇和长句,并且很早就能独立看书,父母可以给他们提供足够的书籍,要求他们背诗,玩文字游戏,参加主持人演讲比赛,将来可以往主持人、作家方向发展;

具有数学天赋的孩子,特别喜欢数学或科学类的课程,逻辑性强,喜欢提出问题并进行实验寻找答案,父母可以陪他们玩玩棋、牌,给孩子创造动手的环境,成立他们的“实验室”,让他们自由拆解物件,探寻原理,将来可以往科学家、物理学家方向发展;

具有运动天赋的孩子,一般很难长时间坐着不动的,他们对翻跟头、游泳、打球之类的运动,一学就会,并且乐在其中,父母可以结合孩子的意愿送他们学习舞蹈或体操、体育类的运动,强身健体,又能发挥他们所长,将来可以成为运动员或舞蹈员。

在学习上,父母要做到:

切忌急功近利,不让孩子学习“超载”。一般来说,孩子除了接受学校教育,在精力允许的情况下,自己合理安排时间,适当阅读书籍,运动锻炼身体,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劳逸结合,对身心都是有益的 。

但是,有些父母不管孩子时间是否充足,精力是否充沛,孩子是否愿意,将孩子的学习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孩子除了学习就是学习,没有了休息时间,也没有了娱乐的时间,孩子长时间处于单一的思维状态下,缺乏新鲜刺激,大脑十分疲乏,学习效率反而会更低。

究其原因,就是父母没有遵循孩子发展的规律,急功近利,致使孩子学习“超载”,不但对孩子学习没有帮助,还会损害孩子身心健康,对孩子成长不利。当父母投入巨大的财力精力而孩子的成绩却不理想的时候,动辄斥责,损伤了孩子自尊心。当孩子承受不住这种压力时,反而会出现厌学的可能,心急反而吃不了热豆腐。

所以,父母在对待孩子学习时,首先要放平心态,不要给孩子施加太大压力。放松对孩子的管制,让孩子自己合理安排时间,从而取得更高的学习效率。

四、总结

慢养,是一门需要智慧的学问,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需要父母更多的耐心及包容。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父母唯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不被时代思潮的特点所左右。

慢养追求的不是一时的效果,追求的不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是能否取得最后的成功,这才是“慢养”的意义。

生铁只有等待才能炼成好钢,嫩苗只有静候才能长成栋梁,孩子唯有“慢养”才能育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