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不好好吃饭,怎么说也不听,父母该如何应对?只需做到这一点 吃饭不好好吃饭的孩子应该怎么对待

2022-03-07 16:20:23孕产
到了吃饭时间,孩子不老老实实上桌吃饭,或者边吃边玩,妈妈好说好商量呢,就像耳旁风一样,非得待耐心磨没,大吼一通,才能哭哭啼啼的吃一顿;要么就是追着后面,一路追喂。道理说过,吼叫做过,似乎都不奏效,下次还是老样子,身为父母,很是头疼。这是有孩子的家庭很常见的一种现象。

到了吃饭时间,孩子不老老实实上桌吃饭,或者边吃边玩,妈妈好说好商量呢,就像耳旁风一样,非得待耐心磨没,大吼一通,才能哭哭啼啼的吃一顿;要么就是追着后面,一路追喂。道理说过,吼叫做过,似乎都不奏效,下次还是老样子,身为父母,很是头疼。

这是有孩子的家庭很常见的一种现象。

这种现象之所以普遍,因为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作为父母往往只看到他们的外在行为而且针对这个行为做出批评希望孩子改正,而对其行为背后的原因不会细想。

吃饭不好好吃饭的孩子应该怎么对待

孩子不好好吃饭,怎么说也不听,父母该如何应对?只需做到这一点

此外,父母有时候还会走极端,心想着一定要给予爱和耐心,的确也是这么做的,可是逐渐的耐心被消磨光了,不管怎么唠叨孩子就是不肯合作,导致挫折感越来越大,不自觉的就吼了出来。虽然看着孩子可怜巴巴的样子,自己也心疼,可是就是控制不住。

那么,当孩子表现不良行为的时候,父母该如何做呢?

任何不良行为都有内因

最近溪小妹吃奶开始变得不专心,吃几口就吐出来,左右张望一会儿,在我的催促下,就钻进怀里继续吃两口。姥姥说:这个孩子开始调皮了哈,开始吃着玩儿了。

吃饭不好好吃饭的孩子应该怎么对待

我观察她几次后,发现每次她安静吃奶的时候,我或者安静的抱着她,或者哼着歌,但是不会特别关注她。可是如果她吃吃吐吐,或者观望的时候,我就会盯着她而且一直跟她说话,而且不管语气是嗔怪还是安抚。因此,昨天吃奶,当她又开始“故态萌发”的时候,我就故意只是安静的抱着她,不出声音,只像往常一样用手拍着她。只见她吐出,打挺,左右张望,然后看我,这样两三次以后,就自己乖乖地钻进我的怀里安静的吃奶了。

渴望被关注,是一个人的基本需求,尤其是在小时候。其实一个人从婴儿期就已经开始了跟父母“斗智斗勇了”。

当今社会,生活、工作压力愈大,很多父母疲于挣钱为孩子争取更好的教育资源,给孩子更好的物质生活,而忽视了孩子内心的成长和感受,和孩子交流的时间也不多。因此,孩子为了寻求父母的关注,而做出一些比较出格或者看起来故意为之的举动行为,这样虽然会让父母很生气甚至会因此受到惩罚,可至少父母的关注点和注意力都被重新拉回到孩子身上。

孩子渴望被关注背后的心理动因是归属感。因为在孩子的潜意识中,得到父母的关注会给其带来满足感,而不管是通过好的行为还是不好的行为做到的。因此,在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之后,就可以引导孩子用建设性的方法去获得关注,这有助于和孩子建立正确的沟通和交流机制,代替指责、批评和命令式的破坏亲子亲密的教养方式。

吃饭不好好吃饭的孩子应该怎么对待

那么,所谓的建设性的方法是什么呢?

运用注意力转移聚焦法,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如果父母想要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纠正不良行为,需要做的就是把注意力和关注点都放在孩子在表现良好行为的时候,给予其肯定和鼓励,而在其做出不良行为的时候,做个观察者,刻意练习“不回应”。

要想做到,

首先,通过客观回顾对比法,看清孩子行为模式背后的渴求

比如,孩子早上自己刷牙了,主动穿衣服了等,可以对孩子说:“宝宝自己就知道刷牙了,妈妈感到很高兴。”“宝宝自己把衣服穿得这么好,妈妈看到宝宝的努力,为此很开心。”

进而,也可就其做出的良好行为,和家人、朋友分享,尤其是当着她的面说最好。

而对于不良行为,比如:不好好吃饭,不主动刷牙等。爸妈要仔细观察,孩子这样做是不是在吸引大人的关注。如果是为了吸引关注,此刻最重要的就是不回应。

具体做法是通过客观回顾对比。

第一步:回想下,以往她不好好吃饭的时候,你的反应是什么?你是追着她一直在唠叨么?你的行为是什么?是否有过追着她喂,威胁她说如果你再不吃就没饭吃了啊,可是一会儿就不忍心自我妥协了,让她“有恃无恐”?

吃饭不好好吃饭的孩子应该怎么对待

第二步:想一想,在她好好吃饭的时候,你的反应和行为又是什么?那个时候你跟孩子间没有互动和反馈?

通过对比,你可以更清晰的看到孩子行为模式背后的那份渴求。

永远看到的是孩子好的一面,做一个正面管教的家长

其次,带着“放手”的勇气,忽视不良行为,关注、赞扬正向行为

不管怎么样,从现在起,当孩子表现不良行为以期引起你的关注的时候,忽视它,不投入精力和关注,只让自己做一个观察者,而当孩子做出正向行为的时候,及时给予肯定和反馈。

20世纪50年中期,一对美国研究者来到印度北部的一个叫做卡拉普的偏僻村庄,研究该村子的儿童教养方式。一天,他们问村里的一位母亲,希望她儿子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位妇女耸耸肩,回答道:这已经写在孩子的脸上了,我怎么样想不重要。

父母对于孩子成长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在定义上已经看出父母的教养方式了,如果父母认为哪些行为是不良的,哪些行为是优良的,事实上,已经夹杂了自己的主观意识了。究其本质,孩子的行为引起了父母的焦虑。

我们能否做到关爱孩子而不焦虑,这需要觉知,更需要勇气,尤其是面对孩子表现出的不良行为的时候。带着这份觉知和勇气,我们才能做到“放手”。无论孩子出现什么样的行为,我们能做的就是陪伴他、观察他、给他时间并正向引导。背后,是源自内心的信任,我们要相信孩子,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帮助孩子建立完整的人格。

让你焦虑的究竟是孩子的行为还是你的内心

有一句话说:精力投注在哪儿,产出就在哪儿。

因此,在孩子表现出正向行为的时候,及时给予其反馈和肯定,甚至感谢,就是将自己的精力投注于此。由此,孩子自然就知道,想要得到父母的关注,只要“这样做”就对了,慢慢地就会养成好习惯。

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习惯,可以伴随孩子的一生。

作为父母,有时候我们需要的是站在远远的后方引领,为其护航,给予其持续的正向反馈和鼓励,并放手让其探索,让他们知道在他们的背后永远有父母的关注、支持和守候。这,需要"不管教,不焦虑“的勇气,这勇气里带着一份对自我的觉知,即自我理解。而我们越是理解自己,越能够成为自己,也越容易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圆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