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的坏习惯屡教不改?别只懂得用惩罚,聪明的父母这样做

2019-11-11 00:26:11孕产
最近跟一个朋友一起吃饭,带着她两岁多的孩子,席间自然而然提到孩子的事情,说孩子有个坏毛病,老是喜欢咬人,心血来潮就上来对着别人的胳膊来一口。这么点大的孩子不知道轻重,一不小心血都给咬出来。

最近跟一个朋友一起吃饭,带着她两岁多的孩子,席间自然而然提到孩子的事情,说孩子有个坏毛病,老是喜欢咬人,心血来潮就上来对着别人的胳膊来一口。这么点大的孩子不知道轻重,一不小心血都给咬出来。

马上就要上幼儿园了,解决咬人这个问题已经升级为全家的大事,势必争取在上幼儿园之前改掉,毕竟,咬自己人还好,咬了别人家的孩子麻烦就大了。但是打或者骂等各种方法都试过了,孩子就是改不了,让自己很头疼。

说完,她又转头对孩子说,宝宝啊,你以后不可以再咬人知道吗?你要是能把咬人这坏习惯给了,妈妈就把你喜欢那个遥控汽车给买来。

大多数妈妈面对孩子的坏习惯第一个反应就是,果断制止,孩子可能当下停止了,但过后又开始,屡教不改后,妈妈可能用上各种方法,但是无论是威逼还是利诱,孩子都可能没有改掉,这时候妈妈就长叹一声,我家孩子就这样,这个坏毛病一直改不掉。

美国管理学家提出一个理论,叫短板理论,又称木桶原理:即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

面对孩子的缺点,仿佛那一块短了一截的木板,妈妈们总是想方设法让孩子改掉这个缺点,把这块短板给补上。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

为什么光靠惩罚并不能让孩子改掉坏习惯?

还是拿孩子咬人来说,在孩子四五个月快要长牙的时候,因为孩子的牙龈很痒,所以这个阶段开始咬人,特别是在吃母乳的妈妈,通常头一个中招的就是自己的乳头。孩子在吃奶的时候突然狠狠地咬上一口,妈妈疼的龇牙咧嘴。这个阶段的孩子对妈妈的面部表情反应非常敏感,他发现自己咬一口妈妈居然反应这么大,于是再咬上一口,咬完还龇牙咧嘴地对妈妈笑。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在《早期教育法》中写道:对于年纪较小的孩子来说,是非概念是不清晰的,他们经常重复地做着被批评过或被表扬过的事情,并且,无论他们做过什么,他们自己都认为自己是好孩子。是正确的。

家长给予的惩罚,对孩子来说是一直变相的关注。孩子们喜欢被父母关注,所以如果父母对这种行为不断地惩罚,反而变相地加深了孩子对这种坏行为的印象。

很多刚二胎的父母,发现孩子的各种行为在退化也是这个道理。以前自己可以乖乖入睡的,现在要求爸妈抱着自己睡。以前可以自己好好吃饭的,现在也要大人喂才肯。假如这个时候大人采用惩罚的态度,孩子可能变本加厉。

除了让坏习惯的行为不断被强化之外,不断地惩罚还会让孩子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变得越来越不自信。

对于自尊心很强的孩子来说,惩罚反而会让孩子产生反抗情绪,让孩子变得更加叛逆。

除了惩罚,我们可以这样做寻找孩子坏习惯养成的根源,更好地理解孩子

其实孩子的很多行为,是这个年纪很多孩子共有的特点,并不是孩子的坏习惯。比如在自我意识敏感期:孩子在这个阶段表现完全以自我为中心,遇到稍不顺心的事情,就会大哭大闹,甚至打人咬人。

如果妈妈不知道孩子是因为渐渐地有了自我意识,就很自然地把孩子这个行为看作是孩子任性,取闹,养成了爱打人和咬人的坏习惯,为了戒掉这个坏习惯,不断地去惩罚孩子,反而让孩子的这种行为不断被强化。

但是如果妈妈知道这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阶段,孩子有了自我意识,是因为孩子在渐渐长大,就能理解孩子的行为,用接纳的态度对待孩子,就能让孩子顺利地度过这个阶段。

.忽视来代替惩罚

孩子偶尔的一次两次不好的行为,家长可以不用反应强烈,然后温和地制止。但是过后不再提起这个行为,更不要在别人面前把这个行为当谈资来说,以免加深孩子的印象。

假如孩子想用这种行为引起父母的关注,父母也可以对这种行为冷漠对待,但是平时不要忽视孩子,多抽时间陪伴。

寻找孩子的优点,多加赞扬

许多父母对孩子的坏习惯反应过度,对孩子良好的行为却采取忽视的态度,认为这个是天生就有,理所当然,或者归结为自己基因好。

蒙台梭利在书中写道:孩子的良好行为,如果得不到应有的赞扬,那么这个行为就不会在孩子头脑中产生深刻的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良好的行为会消失的无影无踪。如果不断地怼孩子的某一良好行为进行夸奖,这种行为就会持续下去,最终成为孩子良好的习惯。

与其不断找孩子的缺点跟坏习惯进行惩罚,不如着眼于孩子做的好的地方,进行赞扬与强化,让孩子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良好的行为与父母期望的行为。

我家孩子在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有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作业老是放到最后才做,但是到最后通常会发现要么就是这个作业忘带回家,就是那个本子落在学校,周末的时候把作业都留在周日晚上做,有时候甚至根本不记得自己有哪些作业。

这情况一度让我很头疼,特别是作业忘记带回去,那段时间我不断提醒,甚至惩罚不去帮他拿作业,就让他等着被老师骂。结果他一连三回把作业落在了学校。无计可施的我只能向老师求救。

于是老师出了个计策,说惩罚不行咱就改成奖励吧。放学前我提醒他回去就写作业,如果他这次做到了,那你就跟我说,我在学校当众表扬他。当天回家我还是提醒他写作业,因为还有老师的提醒所以他也照做了,然后我就跟老师做了反馈。放学回家后,他喜滋滋地跟我说,今天老师表扬了我,给我贴了颗小星星。我再给他鼓励:平时周末你都等最后一刻才写作业,虽然前面玩的爽,但最后挨骂也挨的惨,不如我们试试把作业写完,你过一个完全放松的周末吧。

于是最让我头疼的问题在我跟老师的配合下终于解决了。

用什么方式赞扬

赞扬也是有方法的,比起用:“今天你表现的很棒”,“你真是个好孩子"这种简单空洞的话语来表扬,用清楚明确的语言效果会更好,并且只强化好的行为,不提到坏的行为。

比如:“你喝完水,把杯子放回了桌子上,妈妈觉得很高兴!"而不是:“你喝完水,把杯子放回了桌子上,而不是把水杯随便乱丢,妈妈觉得很高兴”。对孩子的好行为进行夸奖孩子就会越夸越好,而且年纪越小效果越明显。

经常赞扬会不会让孩子变得骄傲自大

父母比较少夸孩子的一个原因,怕是担心孩子因此变得骄傲自大。甚至对于只在襁褓里的婴儿。

记得有次跟一个妈妈聊天,她家儿子跟我家闺女差不多大,都是四个月左右,那段时间我家闺女正在睡眠倒退期,一晚上夜醒无数次。然后她说了句:我家孩子不错,一晚上只吃一次奶。我一脸羡慕:你家孩子好带啊。孩子母亲喜滋滋地点了点头,转眼又呸呸呸了几声,不行,我家孩子一点都不好带,晚上闹死了。

我惊讶于她的态度转折如此突兀,然后她解释了:不能说孩子好,说他好了,接下来他就要不好了。

同样的情形经常发生在爸妈们聊起孩子成绩的时候:你家孩子语文不错啊,考满分的。对方妈妈赶紧接:哎呀好什么呀,你不知道她体育有多差,我都被她气死了。

父母总担心孩子被夸坏了,但其实是因为没有注重夸的方法,比起夸一句,你很聪明,这次考试考得很好,改成:你这次考试之前复习的很仔细,考得成绩很不错。孩子就明白考得好是因为自己有在仔细复习,就会强化这个行为,不容易养成骄傲自大的习惯。

孩子的成长需要被夸奖与激励,与其一直盯着孩子的坏习惯,不如强化孩子的优点,淡化孩子的缺点,孩子变得自信,成长之路也会走的更顺利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