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抓住孩子“羞耻感”的关键期,培养孩子的“健康耻感”主动认错

2022-02-17 20:42:48孕产
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为了让孩子积极参加劳动,每天晚上要求他洗碗,昨晚孩子在洗碗时不小心把碗给摔到地上,我听到声音马上跑进厨房,碎片散落一地。孩子低着头,站在角落旁边。很小声音的和我说:“妈妈,对不起。我不小心把碗掉到地上了。”我为孩子的道歉感欣慰。

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为了让孩子积极参加劳动,每天晚上要求他洗碗,昨晚孩子在洗碗时不小心把碗给摔到地上,我听到声音马上跑进厨房,碎片散落一地。孩子低着头,站在角落旁边。

很小声音的和我说:“妈妈,对不起。我不小心把碗掉到地上了。”我为孩子的道歉感欣慰。摸了她的头,对着她说:“没有关系,你没有受伤就好,下次我们小心点。”没有想到孩子已经开始有“羞耻心”,开始意识到自己错误的行为。

一、“羞耻感”定义

羞耻心简单的说是自知之明的表现,是对自己的不当行为的认识和反省。心理学将“羞耻感”定义为当自己的行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内心就会产生一种羞愧,耻辱,自责,不安等感受,是一种自我的意识。

美国心理学丹尼尔·西格尔提出:科学家认为,营造健康的羞耻感可以给人一定的行为指导,限制人的行为。

例如,孩子把碗摔碎的时候,站在角落不动,就是“羞耻感”外化的表现。孩子对这种心理上的变化感到不知无措,父母要去正确的引导孩子,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内心感受。

不要把重心关注在孩子做错事情上,这样会让孩子忽视自己的“羞耻感”,注意力集中在父母对他打骂上。这样会和父母产生隔阂,越来越叛逆。

二、孩子“羞耻感”的3个发展阶段

孩子的“羞耻感”在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孩子的“羞耻感”在不同年龄有不同的阶段表现。

“羞耻感”萌芽意识发展

孩子在0至3岁这个阶段,自我的意识刚开始有察觉,慢慢认识到自我和外界区是要分开来的,这个世界的事和物都充满好奇,正学着对事情逐步认知,孩子“羞耻感”也伴随着成长开始了萌芽阶段,但因缺乏规则的意识,是非观念和自我的控制能力,还没有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孩子的“羞耻感”表现也不明显。

“羞耻感”早期意识发展

3至4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刚开始逐步发展,孩子能去辨认大人的态度和对他的评价。也慢慢有了是非观念。当孩子犯错,开始有了“羞耻感”的意识。但因自我意识还没有完全成熟,容易受他人的评价影响,因此这个时候孩子的“羞耻感”是来源别人的评价。比如,和其他小朋友争抢东西,父母就会告诉孩子这个是不对的,应该怎么样去做。而孩子通过大人的语气和表情意识到“犯错”。

“羞耻感”形成意识发展

孩子到5至6岁,对“羞耻感”有自己的认知,依据自己对事情的评定标准而产生。孩子有了清晰的是非观念,对社会道德规范行为也有一定的了解,当孩子感受到自己做的事情不符合社会道德时,会意识到自己的不对,觉得丢脸。内心感到不安和羞耻。

三、“健康耻感”给孩子带来正面力量

孩子的“羞耻感”有利帮助孩子管束到自己的不良行为时,心理学称之为“健康耻感”。

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当孩子犯错时,已经表现出了自责,不安,羞耻,不敢看父母等。就说明孩子已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做错了。这个时候关键在于家长的行为能够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真正的错误。

家长对孩子进行打骂,会让孩子内心的“健康耻感”随着父母的打骂消失,之后,孩子产生叛逆心理,故意明知故犯。

科恩在《无条件养育》中讲到:研究呈现出压倒性的证明,体罚会让孩子更具攻击性。所以,父母应该正确地引导孩子,让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认识能够更加深刻。

首先,家长不要马上对孩子进行指责,先听听孩子内心的自我感受。再对孩子进一步的引导:“你这样做的不对。”

预防和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利用孩子的“健康耻感”进行教育会出现不错的结果,当孩子因自己的错误而自责,内疚时,能够让孩子产生对错误事情的抵抗能力,以后会主动遵循规则。

在下次遇到同亲的事情时,孩子就会避免再次犯错。最终能够不用父母提醒,孩子就会主动承认和解决错误。美国心理学丹尼尔·西格尔讲到:管教有两个目的,短期目的和长期目的。

短期的目的是让孩子意识到这是一种错误,在以后不能再犯这种错误。而长期的目的,是通过一定指导,引导孩子发展更好的个人能力,让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孩子到社会生存,如果他能拥有社会道德规范的“差耻感”,在他遇到一些不规范社会道德行为时,可以让自己避免或者拒绝。例如,偷东西,抢劫,杀人。那些犯罪人员之所以做出惨无人道的事,往往是因为他们缺乏“差耻感”,对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已经麻木。

四、让孩子正确认识“羞耻感”

有时候孩子意识薄弱,“羞耻感”在孩子的内心只是一闪而过或者模糊的感觉,父母要细心去了解并做引导。

给孩子设限。为制造“羞耻感”

当父母了解到孩子出现某些行为上的错误时,要及时告诉孩子“不能做”。让孩子有“羞耻感”,主动给孩子设些界限,规范他那些事情可以做,那些事情不可以做。

如果孩子在不知道的情况做了出现错误的结果,要让孩子意识到这种错误的结果的严重情,让他不能再犯。界限也让孩子能够形成自己我管束的行为习惯。

对孩子正确的说“不”

父母不要一直将“不”字挂到嘴边,有时候“不”说多会起到反效果。一位宝妈整天把让孩子孩子做这做那的事情持在嘴边,后来发现,孩子犯下的错误次数早已超过了宝妈所限制的次数,她整天的提醒助长了孩子叛逆的行为。

其实,宝妈可以换个方式,适当的说“好”来代替“不”,意思是在“好”后面加此肯定的话表达出拒绝。比如说,孩子想吃糖,但他今天已经超出吃糖的数量,宝妈可以对孩子说:“好啊,但是要等到明天才可以吃。”而不直接拒绝孩子。

五、父母要呵护和培养孩子的“羞耻感”

尊重和爱护孩子的自尊心,要小心得像对待玫瑰花上颤动着欲坠的露珠。这是一位教育实践和理论家进过的话,表明了自尊心的珍贵与易损。而“羞耻感”是以自尊心做为基础的,所以,孩子的“羞耻心”需要大人的呵护与培养。

1、爱护孩子的“羞耻”嫩芽

家长总觉得孩子还小,暂不会有“羞耻感”。常常拿着孩子的糗事或错事,来当作笑料,误乐大家。教育家陈孜虹也提到这个问题:“大人总是理所当然的去认为,小孩子还没有具备羞耻心的认知能力,不会觉得没有面子。

事实上,孩子和大人是一样的,非常爱护自己的面子,当孩子感到丢脸时,内心感到的耻辱远远超出大人的想象力。”所以,大人眼里的一件小事或随便说口的一句话,都有可能在孩子的心里埋下阴影。

心理学也有表明,孩子在3岁以后中,处于自尊和自信的培养关键期,家长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去当众指责和批评孩子,会让孩子觉得没有面子,让他们产生自卑感,影响性格的发展。因此孩子的“羞耻”嫩芽家长一定要小心爱护。

2、培养孩子的“道德”意识

要想让孩子产生“羞耻感”的前提要素是孩子要有清晰的道德意识,知道道德规范行为。这些道德规范行为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规范作用。

让孩子能根据规范对自己的行为形成正确信评价。这也是让孩子在犯错时产生消极情绪,把孩子带回正确的行为关键。家长要在生活中要做好孩子的榜样,言传身教,逐渐培养孩子道德意识,普及社会道德的规范。

3、及时的给孩子鼓励

鼓励即能帮助孩子自尊心的养成,又能帮助孩子“羞耻感”的培养。当孩子很好的做好一件事情时,家长要及时的对孩子的表现进行表扬和鼓励。适当的当众表扬,更加会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当孩子再次犯错时,就会清晰的认识到自己没有做好。就会有“羞耻感”。这样有利于孩子改进和进步。

4、培养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

“健康耻感”可以让孩子不断地往正面方面发展,但一旦过盛,会适得其反,带来负面的效果。比如孩子因做错事,太过强烈的“羞耻感”反而让他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甚至,孩子心理的“羞耻感”过盛,一直躲起来,不愿面对大人,自己一个默默的自责和不安。

不愿与其他人交流。所以,家长要去细心的观察孩子的情况变化,积极引导,帮孩子去完善的自我认知体系,培养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让孩子能够有正确的认识,不要让受一些小事情影响,让“羞耻感”影响到孩子生活。

当孩子犯错,发现孩子有明显的"羞耻"迹象,做为家长应该正确去帮助和引导孩子,小心呵护和培养,让孩子逐步形成完整的人格,才能使孩子朝向光明的未来。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