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孩子都不听?巧妙利用“健康耻感”,可让孩子主动配合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收视率高涨得电视剧《小欢喜》已经完结了,大家看到剧中的不同家庭的父母和孩子有没有觉得和自己的教育方式很像呢?其中演员陶虹也曾和大家分享过自己与女儿的日常。有一次,陶虹和女儿出门,但是女儿不小心打洒了牛奶,让陶虹大骂责怪女儿,当冷静下来后没想到女儿没哭竟是呆呆的站在原地。
其实生活中也有不少父母亲会发生类似的事情。昨日我在亲戚家吃饭就看到外甥不小心打碎了碗碟,而表姐的反应也是和演员陶虹一般,让我看到新生感慨。在孩子犯错的一瞬间,他们可能已经产生了内疚感和羞耻感,然而因为很多家长们对待孩子犯错误的态度和方式的不正确而导致孩子的这种羞耻感褪去。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羞耻感",指的是人们对于与道德标准相违背的行为所生出的一种羞愧、耻辱的一种感受,这是一种自我意识。
孩子的羞耻感通常有三种状态,但"过度羞耻"和"缺乏羞耻"都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家长需要培养"健康羞耻",对孩子的成长会有不少帮助!
了解"羞耻感"三态,"健康羞耻"更重要!一、过度羞耻
"过度羞耻"表明孩子很容易因犯错而内疚,也俗称脸皮薄。研究表明,孩子脸皮薄和他们的成长经历分不开,像来自父母的责备、老师的批评或者他人的攻击和威胁等,让他们迷失在了负面评价中。
然而,这些过度羞耻的孩子曾经也可能是优秀的学生,但是由于没有被正确的引导而导致羞耻心过度,具有不自信,自我怀疑和胆小,而这种自我怀疑甚至造成了"思考缺陷",他们会认为自己知道的和其他人知道的不一样。
二、缺乏羞耻
和过度羞耻的人相反,有些人几乎没有羞耻感。像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大声讲话等等,然而他们对自己侵犯别人的行为,毫无知觉,即便当对方提出后,他们也不会感到羞怯,也不会因此表现得谨言慎行。
这种缺乏羞耻感的孩子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很难关注他人的想法和从他人的视角开看待和判断问题。这也造成了他们不够敏感,收不到外界传来的反馈信号,或者,即便他们确实意识到了问题,也认为不重要。无论是任何方式,他们都感受不到羞耻。
三、健康的羞耻
有健康羞耻感的人,从来都是自知的。他清楚自己的外表、举止、习惯和表达方式。在与人交往时,他们能在这些观察和反馈中,逐渐改善自己的言行。因此,保持适度的羞耻感非常有益,它是我们了解世界,理解他人的关键工具。
健康羞耻感的价值就在于:它是一种短暂的羞耻感,它告诉我们有些行为不妥当,有些关系出现了裂痕,有些事情要适可而止。健康的羞耻感就像你的真心朋友,能适时提醒你:你正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
因此,这种健康的羞耻感可以帮助孩子改掉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同时又不会破坏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健康羞耻"对孩子有重要作用一、让孩子意识到不良行为
每个人都有健康耻感,只是我们很容易忽略健康耻感,而被忽略的健康耻感让孩子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健康的羞耻感虽然很短暂,但是能在那一瞬间让孩子知道此刻的行为会给周围的人带来困扰,给予"错误行为"的强化信息,等下次的时候,孩子做类似的事情就会变得小心,谨慎。
二、能让孩子主动配合
当父母斥责或者打骂的时候,我们的做法并没有强化孩子内心的感受,相反,孩子的注意力被父母的行为所吸引,内心的"健康耻感"很快就会烟消云散。父母的打骂不但没有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相反让孩子更加叛逆。
如果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强化内心中的"健康耻感",这样的感觉就会加深,从而表现为对自己行为的认知更加深刻,孩子也会更愿意用耳朵如倾听家长的说教。
三、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现
"健康羞耻"可以让孩子的羞耻心短暂的出现,并且让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行为但是孩子也不会过多的损坏孩子的自尊心,能在孩子接受的范围内,表现出不抗拒的接受自己的错误。不仅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对孩子的社交能力也能提升。
家长如何激发孩子内心的"健康羞耻"一、创立界限
家长要学会设限,给孩子制造"健康耻感"。孩子的"健康羞耻"感来源于家长对孩子的行为界定,比如:家长在平时就要告诉孩子哪些是可以自己尝试做的,哪些需要注意和小心的,直接和孩子表明家长对孩子犯错的态度。
家长们需要知道,我们设立界限的目的不仅是告诉孩子界限在哪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踩刹车。
二、舍得说"不"
说"不"的目的是为了阻止孩子的行为失控,但是父母需要学习的是不是什么时候说"不",而是如何恰当的说出"不"。家长在说"不"的时候还需要注意以下的两点:
1.不要把"不"挂在嘴上,说的"不"过于多,如果孩子听起来像家常便饭一样,反倒没有了效果。
2.学会用"好"来代替"不",这样有利于孩子接受和听教,运用肯定句可以激励孩子,促进孩子正确行为的发生,比如:"好的,下次再做好吗?"、"你不是故意的对吗?"类似的话语可以安抚孩子当时紧张的心理以及让孩子正面回应问题。
三、要控制自己过激的举动
父母要避免过激行为导致"健康耻感"变为有害耻感。很多时候,家长发现孩子做错了会马上进行责骂,就像演员陶虹责骂打翻牛奶的女儿一样,这样带有情绪的批评是不能让孩子意识到错误,可能也会让"内疚感"和"羞耻感"转瞬即逝。
但是很多研究证明,体罚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有研究表明:各种形式的惩罚是预测儿童问题行为发生的最佳风向标。当父母除了说"不"和限定界限之外,还夹带着辱骂或者负面的批评,就会促使孩子的"健康耻感"变为复杂的"有害耻感"。有害耻感的出现通常和父母的这些行为关系紧密:长期的辱骂孩子;长期的嘲讽孩子;长期的体罚孩子。
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则,一来是避免将不良的情绪感染给孩子,二来是让孩子消除犯错的紧张的氛围,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
孩子不听教?和孩子的羞耻心有关!家长一定要注意,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不可以情绪化的批评孩子,要用温和的语气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增强孩子即时性的羞耻感。利用孩子呢"健康羞耻"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共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我是小F妈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 说了100遍孩子也不听,家长要抓住孩子“健康耻感”,他才会听话
- 抓住孩子“羞耻感”的关键期,培养孩子的“健康耻感”主动认错
- 孩子学习不主动?利用“霍桑效应”满足孩子情感,激发学习动力
- 孩子拖延症“晚期”怎么办?没关系!巧妙利用“拖延”,以拖治拖
- 一犯错就躲起来?正向利用孩子的“羞耻感”,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 中秋吃月饼,听说给孩子吃水果味的更健康?2种月饼没你想的健康
- 为什么越爱孩子越自私?父母有很大责任,培养孩子“健康耻感”
- 奖励会消耗孩子的主动性,不给奖励孩子根本不配合,家长何去何从
- 孩子不愿和您说心里话?用这2个方法提问,让孩子主动敞开心扉
- 孩子听不进去话,家长巧妙运用“肥皂水效应”,让孩子更易接受
- 孩子总犯错不听话,父母该如何利用“情绪引导”来促使孩子优秀?
- 孩子总犯错不听话,父母该如何利用“情绪引导”来促使孩子优秀?
- 5岁女儿想纹身,爸爸的一番话尽显高情商,孩子听完主动放弃
- 手凉的女孩子生的孩子不健康?想分手直说,别乱甩锅
- 教育说:孩子,不管你遇到什么挫折,健康活着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 有话不能好好说,让孩子怎么配合你?
- 让孩子主动说出愤怒和委屈,这是一种高级的能力
- 面对叛逆期的孩子,父母要学会倾听,利用非暴力沟通进行引导
- 利用启发式提问,让孩子参与解决问题,试试就会给你大惊喜
- 利用特长班寻找孩子的天赋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