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过了“敏感期”,是不是学东西就慢下来了?看看科学的说法
我堂姐的孩子萱萱和我的宝宝是同年同月的,岁数相当。
昨天打电话问我:“幼儿园的同班同学都报了英语启蒙班,人家两年前都开始了。在接孩子时候,家长都在谈论自己孩子学英语到什么地步了。我寻思也给孩子报一个,但其他妈妈说我们过了语言敏感期了。咋办?”
萱萱五岁,按照一般的说法,儿童3岁前是口语敏感期,4-5岁是书面语言敏感期。在这个意义来说萱萱确实是过了敏感期。
我们来看下敏感期的概念
敏感期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是说到了一定年龄,人们已经准备好,可以在这个时期学习相应的东西。在敏感期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确实在相应敏感期学习相应知识,会相对轻松容易得多。比如在孩子3岁前,如果家人用双语与孩子对话,生活在双语环境中,孩子自然能掌握两种语言。而等孩子十多岁后再这样操作效果就没有小时候效果好了。
所以有很多学者建议家长抓住孩子学习的敏感期,帮孩子更轻松地学习。比如秩序敏感期、社交敏感期、语言敏感期等。市面上确实有一些比较专业的书籍,比如教育家孙瑞雪的《捕捉儿童敏感期》。
但错过敏感期并不等于给相应知识的学习判了死刑。
1 敏感期虽重要,但没重要到“过期不候”的地步
很多培训机构会拿敏感期说事儿,宣扬如果不抓紧学习绘画,孩子将来就学不好了。不抓紧时间报他们的英语启蒙班,错过时间,就没法补救了。他们都是为了激起家长的紧迫感,才不负责任地夸大。
即使孙瑞雪教授也没有说错过敏感期孩子就不能再掌握相应技能、知识了。教育家们普遍的共识是,敏感期学习更容易、更快。而没说过,错过敏感期孩子就“没救了”。
2 人的大脑一生都有可塑性
脑科学证实,人的大脑一生都具有可塑性。虽然儿童时期神经元连接快,但是只要成年后愿意学习,愿意去训练,就能长出新的神经元。
齐白石八十多才开始绘画,照样成大师;有的人五十多岁开始学外语,依然可以学得非常好。
错过敏感期可能学得更吃力,但是并不是就学不会了。只要方法得当,孩子依然可以学得好。
敏感期划分并不严格
家长不必过于焦虑,儿童的敏感期一般都很长,要错过也没那么容易。比如7岁前的这几年都属于语言敏感期。而且敏感期没有严格的边界,说4岁前是什么敏感期,过了4岁突然就不是了。没有这样的说法。
现在我们知道了,敏感期学习确实能够更省力。但是错过敏感期也不是完全没法补救。敏感期的划分没有那么严格。不要因为错过就焦虑。
父母也绝不可想起一出是一出,比如,想让孩子在敏感期学习,硬逼着孩子去学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还是要看孩子兴趣。每个孩子发展规律不同。切不可攀比,扰乱自己孩子的成长。
相关文章
- 孩子天生有数感,数学专家:父母别错过数学敏感期,启蒙用4招
- 孩子心中的“完美食物”不容破坏,妈妈要学会保护“审美敏感期”
- 孩子敏感期建立好了,孩子入学问题就不会是问题
- 孩子爱打扮,心理学:家长在“审美敏感期”要做好引导
- 抓住孩子6岁前的数学敏感期太重要了,让孩子以后轻松学好数学
- 过早让孩子学认字好不好,有人说6岁是读写敏感期,有人说是4岁
- 慢下来,爸妈才能理解孩子,也能在慢里找到自己
- 敏感期=关键期,奠定孩子一生的基础
- 敏感期和坏习惯不易分清,家长要擦亮眼睛,不要耽误孩子心智发展
- 孩子“口腔敏感期”来了,挖鼻孔吃手指非小事,家长也要认真
- 孩子“熊”不“熊”,敏感期说得算。“熊”多久,家长说得算
- 孩子专挑高低不平的路走,管教也不听,别愁,行走敏感期来了
- 孩子乱涂乱画,美术老师说,要重视容易被误解的涂鸦敏感期
- 孩子事事都追求完美?别担心,这是孩子成长必经的“完美敏感期”
- 孩子偷穿妈妈的高跟鞋,孩子进入“爱美敏感期”,家长需要这3招
- 孩子到了秩序敏感期,4大意识及早培养,让孩子构建优良秩序感
- 孩子哼唱跳舞是天生?音乐敏感期到来,父母3招带孩子陶冶情操
- 孩子喜欢乱涂乱画是“涂鸦敏感期”到了,家长要加以重视引导
- 孩子喜欢打人怎么办?把握“打人敏感期”,让“坏孩子”变好孩子
- 孩子喜欢用被子当帐篷,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空间敏感期”,别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