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孩子考96分,结果孩子考了69分,什么原因,心理学家这么说
文|花姐姐
——控制来来的是服从,自主带来的则是投入。
希望孩子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几乎是每一个家长的心愿,为了这个心愿家长常常会用奖励的方式鼓励孩子好好学习,例如,会跟孩子说,假如这次你能考96分,我就给你买个最新款的手机,于是,孩子开始非常认真的学,希望能得到这个手机,可是考试结果出来的时候,成绩却是69分。
为什么家长愿意付出,孩子也愿意学习,而结果却如此的让人大跌眼镜呢?
家长可能会说,孩子认真学习就是装的,他就是不想好好学习,我就是不明白了,好好学习那么难吗,手机都不想要吗?
答案是否定的,没有哪个孩子不想要手机,也没有哪个孩子不想好好学习。
精神分析师医师温伯格曾说过:
每个人在幼年时期都希望获得周遭人们的好感,那么要如何才能取得他人好感呢?孩子会想办法摸索、学习。
也就是说,孩子想要手机,也想好好学习,只是他们希望获得这些事物的方式是自主的选择,而非奖励。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人类的历史进程总是向更加自由的方向迈进,这是因为人类天性就想为自己的事情负责,而一旦给予了奖励就表明这件事情不需要自己负责,别人会对此事负责。
作为家长,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考96分,那么,我们就不能让孩子为了奖励考96分,而是为96分负责而考96分。
为了进一步的说明原因,下面,我将从为什么奖励最后变成的惩罚、自我决定理论、让孩子自己做主、专精:把事情做到极致、目的,超越自己等5个方面来探讨如何让孩子为96分负责。
接下来,我们先来聊聊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奖励最后变成了惩罚。
为什么奖励变成了惩罚在家庭教育中,为了鼓励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家长通常会跟孩子说,如果你完成了这项任务,就会得到奖励,最常听见的例子就是如果孩子帮忙做家务,就可以得到零花钱。
结果当没有报酬的时候,孩子就不愿意做家务。
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零花钱会把做家务这项义务变成商业的交易,而一旦变成商业交易,就等于告诉孩子,做家务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而我们知道,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做一件事情非常不愉快,不到万不得已,人是不愿意做的。
心理学家马克·莱珀和大卫·加兰曾做过一项研究也证实了这个观点。
他们对幼儿园一个班级的儿童进行了几天观察,找出了那些把自由时间用于画画的孩子,然后把这些孩子分成三组,第一组被叫做“期待奖励组”,研究人员会告诉这些孩子,如果画画就能得到一张奖状;第二组被叫做”不期待奖励组“,研究人员只是问他们愿不愿意画画,如果有人愿意,等课程结束后,就会给他们一张奖状。第三组是“无奖励组”。研究人员只问他们想不想画画,但是一开始不许诺给他们奖状,最后也不给他们奖状。
两周后,研究人员再次回到教室,让孩子们画画,最后,发现不期待奖励组和无奖励组的孩子和之前一样非常有兴趣的画画,并且画画的时间与之前大致相当;但是,第一组学生,就是期待奖励组,在画画的时间上少了很多,兴趣也没有之前那么大了。
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就是奖励不仅不能激发孩子,反而会抑制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失去做事情的积极性。
近年来,伴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神经系统科学家布赖恩·科诺森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扫描大脑也进一步证实了以上结论。
他们发现,当人们知道自己会得到奖励时,大脑中被称做“伏隔核“的区域就会被激活,开始大量分泌多巴胺,而这种反应过程与人们药物上瘾的过程非常相似。
就好像一些人刚开始抽烟,会觉得很快乐,随后感觉会消散,之后,就需要抽更多的烟才能达到相同的效果,结果,越抽越多,快乐没有增加,反而对烟产生依赖性,最后,成瘾。
这也就是为什么用奖励鼓励孩子学习,结果,孩子不但没有好好学习,反而越来越差。
正如科诺森教授总结的那样:
“奖励激活了伏隔核,这会让人从规避风险转向成追求风险。 “
所以,想让孩子好好学习,就不能用奖励的方式。
那问题来了,你可能会问了,既然奖励不能让孩子好好学习,那么,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帮助孩子增加学习的兴趣呢?
这就需要我们了解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什么是自我决定理论呢?
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瑞安和德西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人类有三种内在需求:能力的需求、自主性的需求和归属的需求;
如果这些需求得到满足,人们就会行动积极、工作高效、心情愉快;但如果这些需求受到阻碍,我们的积极性、工作效率和心情愉悦度就会直线下随处可见。
这个理论的提出者瑞安认为:”如果我们天性中有一种东西是基础的,这个东西就是感兴趣的能力,有些事情会促进这种能力,而有些事情会破坏这种能力。“
也就是说,我们天生就会这三种驱动力,它是我们身为人类意义的一部分,但是,我们人性中的这部分是否会在生活中表现出来,还要看周围的环境是否允许。
例如,心理学家阿巴布勒与同事曾做过这样一项实验,他们在纽约雇佣了23名专业艺术家,让他们分别10件指派性和10件非指派性的任务,最后,将这些作品交给一组颇有成就的艺术家评判,最后发现,那些指派性的工作明显不如非指派性的工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这是因为非指派性的工作让人有了更多的自主权,这让艺术家们在工作的时候,感受到的是纯粹的创作乐趣,工作起来可以没日没夜,废寝忘食;但是,在做指派性任务时,不得不提醒自己,小心点,做客户想要的东西。
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到,如果想要孩子为96分努力,就应该让孩子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所以,孩子是否有自主权,是孩子能否热爱学习的关键,那我们应该如何赋予孩子自主权呢?
首先,就需要我们给孩子机会让孩子自己做主。
接下来,我们将来探讨如何让孩子自己做主?
自主,让孩子自己做主说到自主,很多家长会认为,那不就是不管孩子吗?怎么行,于是,就会说出很多很多的理由:
例如:
现在孩子都那么皮,不管他岂不是要上天呀;
我家孩子我不让他写作业他从来不写作业;
我家孩子,早上拖拉磨蹭,几乎天天迟到。
不管孩子,那他估计什么都做不好等等。
事实上,这里所说的自主是指有选择权的行动,其含义是我们即可以自主又可以愉快地与人互相依靠。
所以,当孩子不能照着我们要求做的时候,我们要先思考我们有没有给孩子选择权,就拿写作业这件事情来说吧,如果孩子不想写作业我们可以先问自己以下两个问题:
1.在如何写作业,何时写作业上,我们给孩子自主权了吗?
2.在检查作业的时候是批评指责还是欣赏鼓励呢?
如果回答是“否”,那么,你可能就需要调整自己了。
那怎么调整呢?
1.把何时写作业,做什么作业的自主权还给孩子。
2.休息的时候,给孩子机会,让孩子自己试着解决一个机会或是处理一个项目,例如,给全家人做一顿饭,家人在吃饭的时候,让孩子分享做饭的心得体会等等,这些分享对孩子的鼓励效果等同于奖励。
3.欣赏孩子;不过要注意方式方法,例如,首先,把表杨具体化,就是针对具体哪一点做得好进行表杨;其次,把表杨当成是反馈,让他可以再次精进;最后,就是表杨孩子努力和采用的方法。
4.把孩子变成老师;我们常说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教别人,因为要教别人就会促使自己更好的掌握知识点,理解知识,所以,我们在家也可以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教给我们一些知识。
所以,自主并不是说不管孩子,而是有方法,有步骤的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让他在这个过程中专注于提高自己的能力,达到专精,从而把事情做到极致,这样才能无限接近96分。
可能您又会问了,什么是专精呢?
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专精。
专精,把事情做到极致专精,是指把想做的事情做得越来越好的欲望。
我们常常会期望孩子考试得96分,那怎么才能达到96分呢?对知识的熟练是必不可少的,直至专精。
那做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呢?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德韦克在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长达40年的研究之后,发现他们的动机与成就主要与他们的人生信条有关。
具体来说,就是对自己以及自身所具备的能力的信条,这个信条决定了孩子如何理解自己的经验以及智力。
德韦克发现,假如孩子把智力当作一种实体,存在于体内,供应有限,则孩子就无法提升他的能力;
而另一种则不同,虽然他们相信智力水平会因人而异,但如果努力,最终智力就会提升,所以,他们会看重自己的是否努力。
而我们知道,一旦努力,孩子就会走上一条通往专精的道路,不管这条路上是否有奖励,是否有困难,他都会坚定的走下去,因为这是他所喜欢的,是的,孩子也会喜欢上学习,只要他相信自己的智力是通过努力可以提升的,因为他是一个专业的学生。
正如篮球名人所说的:” 专业就是做你喜欢做的事情,即使在你想做的时候。”
所以,如果我们想让孩子考试得96分,就得首先让孩子相信通过努力,自己的智力会提升。
但是,有个自主和专精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有目的,这样自主和专精才会有方向,所以,接下来,我们来聊聊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超越自我。
目的,超过自我心理学家米哈伊·希斯赞特米哈伊曾说过:” 目的为生活提供了活性能量。我认为,只要那些想做超越自己能力范围事情的人,才会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取胜。 “
那什么样的目的才能为生活提供活性能量呢?
答案是超越自我。
心理学家理查德曾对1300名罗切斯特大学毕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这些毕业生在毕业的时候通常有两种志向,一种是追求荣华富贵一种是功成名就,他们把这种称之为“利益目标“;另一种则是追求学习成长,帮助其他人改善生活,他们把这种称之为目的目标。
在他们毕业后几年又对这些孩子进行调查发现:
那些持有“利益目标”的人在毕业后,他们的自我满意度、自我评价和积极情感水平并不比做学生的时候高,并且他们在抑郁及其他方面的负面情绪均有上升,即便他们正在实现这些目标;
而那些持有“目的目标”的人则不同,他们自我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明显高于他们在大学的时候,并且他们的焦虑和抑郁水平也相当低。
这个实验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启示呢?
如果我们让孩子把96分当作学习的目标,那么,即便孩子真的考了96分,他可能也未必很开心,也未必会变得自信;而真正让他自信的是因为考了96分而掌握的那些知识,因为只有这些知识才能让他们成长,感觉到超越自己。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不应当让孩子把分数作为学习的目标,而应该让孩子因数掌握知识而带的那种满足感和幸福感,而一旦孩子掌握了知识,96分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对不对?
最后,总结一下,96分不应该孩子学习的目标,他只是学习的副产品,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让孩子把学习本身当作是努力奋斗的目标,为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不要奖励孩子,因为奖励孩子会让孩子上瘾;
2.让孩子拥有更多的自主权,这样孩子才会拥有掌握感,只有拥有掌控感,孩子才会相信自己能行;
3.专精,把事情做到极致:让孩子相信,只要付出努力,最终智力就会提升;
4.目的,超越自我:把学习本身当做目标,因为,只有这样才会让孩子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爱上学习,把学习当做是自己的事情,一旦孩子爱上学习,那么,孩子的人生就将有无限的可能,他将不断的遇到更好的自己。
相关文章
- 心理学家说,这7个迹象说明你把孩子抚养得很好
- 心理学家:孩子分离时哭闹很正常,但这种情况除外
- 心理学家:要想毁掉一个孩子,就让他待在家里,一天到晚待在家里
- 孩子唱反调不听话?心理学家:他们根本听不懂你在说什么
- 孩子的玩具不要超过5个?心理学家说出的3点危害,值得家长深思
- 说再多都听不进去?心理学家:和孩子沟通要讲究“话术”
- 1岁内宝宝喜欢的3个“坏”习惯,求爸妈别逼孩子改正!心理学家说
- 妈妈总是当孩子面抱怨付出太多心血却得不到回报,心理学家怎么说
- 小孩子喜欢乱扔东西怎么说都没用?试试这两个心理学家的方法
- 是什么让“抑郁”侵蚀了孩子?心理学家给出案例分析,防患未然
- 积极心理学家:听到孩子说开心事,欢呼“太好了”能让孩子更幸福
- 美国心理学家:100分父母的孩子,成年后过得一点都不快乐
- 老师怀疑孩子多动症,心理学家说:孩子这些行为是聪明的表现
- 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说,孩子的不正确模仿,很可能造成性格缺陷
- 心理学家剖析:7种摧毁孩子自信和自尊的错误行为
- 心理学家告诉你,教育孩子,学会这招就够了
- 心理学家李玫瑾:孩子被欺负时,“打回去”学会自我保护很重要
- 心理学家表明:孩子6岁后,这三个方面讲道理没用,强权控制才行
-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告诉你:为什么不要夸奖孩子聪明,夸孩子要这样
- 心理学家:学会做权威型父母,三步改造影响孩子行为习惯的微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