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总是当孩子面抱怨付出太多心血却得不到回报,心理学家怎么说
和育儿专家朋聊天,他讲了一个案例,有天他接待了一个关于亲子关系的咨询,一位妈妈带着孩子来到他的办公室,简单的介绍后,妈妈直入主题,絮絮叨叨的讲了一个多小时,从到到尾都在说自己这些年来多么的不容易,孩子多么的糟糕,多么的叛逆,多么的不听话,完全不理解父母的苦心等等。
爱抱怨的妈妈爱听什么话朋友说我知道这位妈妈的心理需求,完全明白她想表达什么,她就希望我能够说一句,“ 你们做父母的也真不容易”,通常这些父母只要听到这些话,肯定会很开心,很容易得到认同感,更容易拉近距离,也更容易分享内心真实的感受。
因为平时在家里与孩子有隔阂,终于找到一个懂她的人,心理有天然亲近感。
但是那天我听了一个多小时,真的很烦,我知道从职业素质来讲,应该说几句安慰的话,可我就是不想说。
我问为什么?你不怕客户对你不信任?不怕客户流失?
朋友说,其实这些安慰的话,很容易说出口,但没有任何价值,如果我真的说出了这样的话,迎合了这位母亲,你想过没有,这位母亲一定会认为她过往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实际上家长这么多抱怨,这么多的牢骚,唯一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她做错了。
1、管的太细:她自己之前把孩子所有的一切都揽在自己身上,事无巨细,管到孩子的神经末梢,所以这样的父母感觉很累,脑力体力都大量的透支,这就表明他们对孩子不信任,和孩子之间无形中就树立起一种强迫式的托管关系,导致孩子习惯性依赖,导致孩子习惯性懒惰,所以父母越勤快,孩子越懒,孩子越懒惰,父母越累。周而复始,积雪球一样无法脱身。
2、无视个性:这样的父母通常都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只看到孩子的缺点,而且肆无忌惮的放大孩子的缺点,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和自尊,对孩子埋怨的父母,往往都在用放大镜观察孩子,而且神经质一样大惊小怪,小题大做,从幼儿到青春期,孩子的个性多变复杂,极易受家庭氛围的熏陶,很多父母都缺乏心理教育的基本素质。
3、自怨自艾博同情:教育孩子最低劣的方式,就是博同情,特别是在孩子效的时候博同情时,父母自己的痛苦,变成绑架孩子的负担,这样做往往是父母同样陪绑。有没有想过在得到孩子同情后,就会失去父母的权威和孩子的信任。相反孩子可能学会反过来博父母同情,这样一来一往说好的亲情呢?说好的信任呢?千万不要把理解和同情划等号!
4、无脑说教:前来咨询的这位母亲,就是典型的无脑说教型父母,这样的父母做任何事,说的所有的话,都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以自己为中心,根本感受不到孩子看问题的感受。
明明是想打开心扉,沟通解决问题,往往最后成了一个人的演讲,孩子插不进一句话,没有话语权的对话,是没有自尊的,是对孩子自我人格的最大否定。往往很多无脑说教,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倒加深隔阂,成了双方的攻击防御战,父母感觉心焦力竭,不被理解,孩子也会感到委屈难受,无处倾诉。有时候父母长篇大论拐弯抹角翻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道理,真的不如让孩子说几句,听听对方的想法,知己知彼才能打好牌,哪有一上来就扔炸弹出大龙的。
5、无视感受:朋友说,那天她没有安慰这位母亲,最大的一个原因,也是最让他气氛的原因,是因为这位母亲带着孩子去的,全程唠叨毫不避讳孩子,在一个陌生人的面前毫不顾忌的把孩子说的一无是处,等同于把孩子的里子面子统统扒光。如果安慰了母亲,就等于否定了孩子,如果驳斥了母亲,等于击毁孩子心中的依靠。所以有些话不适合当着孩子讲。
你还当孩面抱怨吗为什么这位母亲教育的如此累?付出了那么多,孩子为什么还是很糟糕?究其根底,还是家庭教育中的传统观念作祟,需要改变观念,更需要转换方式。
相关文章
- 加拿大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别当着孩子面抱怨吵架
- 心理学家:让孩子不要那么聪明,妈妈要引起重视,10年后就知道了
- 孩子不再亲近妈妈,心理学家表示这是孩子成长的正常现象
- 孩子吃手怎么办?心理学家的这个经典解释,妈妈们不可不知
- 「二胎妈妈沙龙」孩子的衣服不要超过5套?心理学家的解释值得深思
- 积极心理学家:听到孩子说开心事,欢呼“太好了”能让孩子更幸福
- 心理学家表明:孩子6岁后,这三个方面讲道理没用,强权控制才行
- 心理学家说,这7个迹象说明你把孩子抚养得很好
- 孩子唱反调不听话?心理学家:他们根本听不懂你在说什么
- 孩子的玩具不要超过5个?心理学家说出的3点危害,值得家长深思
- 说再多都听不进去?心理学家:和孩子沟通要讲究“话术”
- 1岁内宝宝喜欢的3个“坏”习惯,求爸妈别逼孩子改正!心理学家说
- 小孩子喜欢乱扔东西怎么说都没用?试试这两个心理学家的方法
- 想让孩子考96分,结果孩子考了69分,什么原因,心理学家这么说
- 有个很乖的孩子是不是很欣慰?心理学家告诉你,别让你孩子太乖
- 老师怀疑孩子多动症,心理学家说:孩子这些行为是聪明的表现
- 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说,孩子的不正确模仿,很可能造成性格缺陷
- 心理学家剖析:7种摧毁孩子自信和自尊的错误行为
- 心理学家告诉你,教育孩子,学会这招就够了
- 心理学家李玫瑾:孩子被欺负时,“打回去”学会自我保护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