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型孩子不懂拒绝,家长应帮他消除“雨伞效应”,保护他的善良
国庆节假期,丽丽带着儿子明明回到老家跟亲戚朋友们聚会。在家里,明明认识了一位与他年龄相仿的小朋友浩浩,两位小朋友玩得很开心。
到了晚上,两个小朋友说要玩烟花,于是,丽丽就给了他们两人一人一盒烟花。
过了一会儿,明明就跑回来说:“我的烟花烧完了。”
丽丽问:“怎么这么快就烧完了呢?”
“是啊,浩浩说先玩我的,他的那些他自己放口袋里了。”明明说完,又拿了一盒新的烟花去玩。
又过了一会儿,明明的烟花又烧完了,回到丽丽身边。
丽丽说:“浩浩呢?”
明明:“我的烟花已经烧完了,浩浩在他玩他自己的烟花。”
丽丽:“你为什么不跟他一起玩呢?”
明明:“我不想跟他玩了,我分享给他,他都不愿意和我分享他的。”
从明明渴望的眼神看出,他是渴望和浩浩一起玩的,但又不好意思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产生失落感。
丽丽对孩子“大方”的行为很担心:一方面,如果让明明不给浩浩烟花,担心孩子变得“小气”;另一方面,怕孩子的这种“大方”养成习惯,让孩子自己吃亏。
其实,丽丽的这种担心不是没道理的。因为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能健康成长。
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他们的基本人格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人格。
在《九型人格》一书中,将人格分为9种类型:1号完美型,2号给予型,3号成就型,4号浪漫型,5号智慧型,6号忠诚型,7号乐观型,8号领袖型,9号和平型。
通过九型人格的深入分析,能帮助家长真正认识了解自己的孩子,只有了解孩子的主导性格,才能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和教育方式,引导孩子,与孩子和谐的相处,并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
文章开头的案例中,明明是属于给予型人格的孩子。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型孩子有那些特质?父母应该怎样对其进行教养呢?
01我本善良,但也要懂得说:“不”
例子:
月月上了小学以后,隔三差五的就要妈妈买铅笔。有一天,妈妈终于忍不住问:“你的铅笔怎么用的这么快呢?”
月月说:“我看到我同桌经常没有带笔,我就把我的笔给他用了。”
月月妈妈想:孩子懂得帮助别人,这是一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夸月月做得对。
可是有一天,月月放学回来就不高兴了,在妈妈追问下,月月说:“上课的时候我的同桌没有铅笔了,他就把我的铅笔拿走了,到了下课也没有还给我,我又不好意思找他要回来,结果到我写作业的时候,我就没笔用了。后来我的作业没完成,老师就批评我了。”
妈妈听了月月的解释之后跟月月说:我们的月月乐于助人,真是值得表扬。你的同桌没经过你的同意拿走你的笔,是不对的。下一次你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你可以明确的跟他说:‘这支笔我我现在要用,暂时不能借给你。’我相信你的同桌听了之后也会理解你的。我们首先要做好自己,才能去帮助别人啊。”月月听后,用力点点头。
分析:
给予型孩子本是善良,乐于助人,所以人也很好,有很多的朋友。他们希望能够结交很多朋友,会尽力维持和同伴之间的和谐关系。他们容易奉献自己,很多情况下不是不懂得拒绝,而是不忍心去拒绝任何人的要求。但是如果一味的被别人支配,他们会觉得很委屈。因为其实他们只是单纯的希望自己能够帮别人,可是当自己需要帮助时,他们反而会默默的不知如何开口。
教养:
对于给予型孩子,家长应该理性教育,明白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教会孩子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勉强去做,要学会说“不”。家长要告诉孩子不要让自己勉为其难,要学会拒绝别人。家长要教育孩子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懂得表达自己的意愿比乖乖听话更重要。
家长教会给予型孩子懂得拒绝 ,要让他们懂得,就算拒绝别人也不会失去朋友,因为真正的朋友一定会理解你的真正感受。告诉孩子,顾及他人的感受虽然很重要,但是也要学会关心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同样重要。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02善良是孩子的优点,也是孩子的弱点,要教会孩子坚守原则,坚持做好自己。
例子:
乐乐很乐于帮助别人。乐乐的同桌是语文科代表,乐乐是数学科代表。他经常帮助同桌收作业本。时间久了,乐乐发现同桌却没有帮他收过一次作业。于是乐乐心理不平衡了。
回到家,乐乐就向妈妈诉苦了。
妈妈听完后,问乐乐:“你同桌请你帮忙了吗?”
乐乐低声说:“没有。”
妈妈说:“乐乐,你是一个善良的孩子。首先,你要知道,帮助别人不应该为了回报。况且,别人又不是你肚子里的虫子,别人怎么知道你的想法呢?你要主动告诉他们。”
乐乐听后,回到学校,告诉同桌,自己忙不过来的时候,希望他能帮助自己。同桌欣然同意了。乐乐也释怀了。
分析:
给予型孩子从小就很懂事,也很孝顺,会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也会热心的帮助别人,当他们觉得自己无法为别人提供帮助的时候,就会觉得很难过。他们很敏感,能够感知身边人的情绪变化,并主动关心身边人的感受和心情,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他们会主动帮助他们,会把别人的事放在前面,有的时候会忘记自己的需要。
但是,给予型孩子这种“热心过度”的行为,往往在别人眼里是多管闲事。一旦孩子付出的情感和努力没有得到回报,就会觉得很受打击,就会产生“雨伞效应”。
雨伞效应:
本义: 如果一个人在下雨天为别人提供了一把伞,那么在下一次下雨的时候,他也会希望别人给他一把伞。
含义: 对于某种人来说,他们给予对方的东西,一定也是他们希望得到的回报。
教养:
当发现孩子出现“雨伞效应”心理以后,家长应该用适当的方式引导孩子,注意保护孩子善良的一面,及时表达自己对他们的赞赏,鼓励孩子去帮助别人。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帮助别人并不是为了得到回报,而是让自己内心觉得充实。
对于给予型孩子,父母必须把握好孩子心理状态,认清善良是孩子的优点,也是孩子的弱点。家长在鼓励孩子的同时,还要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教会他们不要过分在意他人的满意。
有时候做事要遵从自己的内心,不要为了不知他人的感受让自己受累;不能因为迎合他人而做自己认为不对的事情;更不能因为他人劝导而违背自己应该坚守的原则。
给予型孩子有时候会因为帮助别人迷失了自己,甚至失去自己理性的判断。因此家长必须理性、冷静的分析,告诉孩子怎样是对,怎样是错,让孩子坚守自己的原则,让孩子拥有自己的主见,帮助他们树立强大的自信心,做更好的自己。
另外,家长不要刻意要求孩子主动为他人做事,给予型孩子的感受能力很强,很快可以感受到身边人的需要以及对自己的想法,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自己的需求。建议家长不要太过刻意要求他们主动为他人做事,因为他们一定会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人,如果刻意要求他们反而会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
03做孩子忠实的听众,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例子:
梅梅是一个很乖巧的孩子,平常都很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很少表达自己的想法。她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弟弟。梅梅每一次看到爸爸妈妈跟弟弟玩得很开心的时候,都会一个人偷偷生闷气,变得沉默不语。这一切都看在爸爸眼里。爸爸尝试与梅梅沟通,但梅梅却不愿意表达自己的不开心,只想做爸爸妈妈心中的乖孩子。
爸爸认为,只有让梅梅说出心里话,孩子才能快乐。于是,爸爸就经常带梅梅散步,在散步过程中,爸爸与梅梅聊家常,引导她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并认真倾听了她的话,在做决定时也询问梅梅的意见。后来,梅梅越来越愿意主动与家人分享自己的心情了。
分析:
给予型孩子有时候会有很强烈的嫉妒心理,还会有点儿小心眼,如果别人不看重他们,他们就会很生气,当他们觉得自己会忽视时,就会感觉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爱他们。但他们也很少主动提出自己内心的诉求。
教养:
给予型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和关心,父母应该多关注孩子的感受,,多拥抱孩子,让他感受父母的爱与陪伴,这样孩子会更信任父母。父母不能因为孩子年龄小,就忽略他们在家中的地位。作为父母,多倾听孩子的内心想法,与他们平等相处,才能让他们更健康成长。
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逐渐发现孩子之间可能会存在共同的特点,也不难发现每个孩子都会拥有其特殊的特质,只要了解孩子的人格类型,才能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有效的引导孩子,真正的帮助孩子成长。
相关文章
- 消除“雨伞效应”:孩子“乐于助人"有讲究,如何保护娃的善良
- 教育孩子善良的同时,也要教育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家长要重视
- 孩子“爱接受无能”,是家长不懂,拒绝孩子的拥抱就等于拒绝爱
- 懂得“白熊效应”的家长就不用发愁孩子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 和娃开玩笑要有分寸?家长应注意保护孩子内心,远离不懂事的亲戚
- 宝宝在玩沙子时,玩具被对方小朋友的大人抢走了,孩子不懂拒绝,我作为家长如何应对?
- 越长大越“唱反调”?家长了解“白熊效应”,孩子才能更懂你的话
- 跳出布里丹毛驴效应,拒绝培养内耗型孩子
- 保护孩子眼睛,家长这样做
- 善良要用在对的地方:家长要引导孩子,善良不应被利用不应被欺骗
- 孩子7岁前,家长要做3种受挫教育,别让悲剧成为孩子"自尊保护伞"
- 孩子不愿分享玩具不一定就是自私,拒绝“自私”标签,家长要理解
- 孩子个性不稳定,经常随机切换,家长要利用好“暗示效应”
- 孩子会走却总是让抱,家长先别急着拒绝,试着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
- 孩子偏科未必是坏事,关于新木桶效应,很多家长可能都没重视
- 孩子做错事,家长对孩子骂“你怎么这么笨”,警惕“贴标签效应”
- 孩子听不进去话,家长巧妙运用“肥皂水效应”,让孩子更易接受
- 孩子对家长本能跟随,不是单纯的模仿行为,而是毛毛虫效应的体现
- 孩子怕动物?家长的暗示影响至深,“淡化法”巧妙消除恐惧感
- 孩子总和家长对着干,是陷入“海格力斯效应”,退一步能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