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听不进去话,家长巧妙运用“肥皂水效应”,让孩子更易接受
文|嗯哼妈妈(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大宝放学后在书桌前做数学作业,他一边做一遍擦,不一会儿就把那页作业纸擦出了一个小洞。一旁的妈妈实在是忍不住了。
开始批评大宝:和你说过几次了,想清楚再写,总是这么不认真,做事毛毛躁躁,你怎么就改不了。一道题不停地改,得浪费多少时间,你看你把作业本擦成什么样子了。
大宝在一旁,仿佛没听见似的,继续不停地擦擦改改。
孩子屡教不改,是直接批评产生了负面效果妈妈对大宝审题不认真的坏习惯头痛不已,自己已经记不得第几次对大宝进行批评教育了,但是很明显自己的说教在大宝身上起不到一点效果。
为什么有的孩子会屡教不改呢?孩子屡教不改,原因就是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出了问题。
家长总想让孩子改掉坏习惯,孩子一旦出现不好的行为,家长就不停地说教,希望孩子有所改变。
但是家长不知道的是,自己反复说教的方式其实是强化孩子的不良行为,而简单、粗暴,直接批评的方式,更是不顾及孩子的自尊,让孩子在情感上难以接受,心理上产生逆反情绪,行动上不服管教。
就像大宝妈一样,她直接批评孩子的教育方式带给孩子负面的效果。
比如她把孩子定性为做事毛躁,让孩子对自己有了不好的心理定位,当孩子对自己产生这种负面认识后,将会对他今后的表现产生消极的影响,再发生类似事情,孩子会归结于使我自身性格、能力的问题。
所以想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改正不良行为,让批评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同时能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家长就需要思考批评的艺术。这时候不妨试试“肥皂水效应”。
“肥皂水效应”,简捷的方式达到直接的目的“肥皂水效应”这个说法是由美国前总统约翰·卡尔文·柯立芝提出的。他有一位漂亮的女秘书,虽然人美,但是做事粗心,容易出错。
有一天,约翰总统看见秘书走进办公室,他对秘书说,漂亮的小姐搭配这身漂亮的衣服显得更美丽。相信经你手处理的公文也一定和你一样漂亮。
秘书受到总统的赞美和鼓励,非常感动。从此以后,处理公文时细致用心,很少再出现错误。
一位朋友知道后,便问约翰总统是如何想出这个办法的。约翰总统说:理发师给人刮胡子之前,肯定要先涂些肥皂水,这样刮起来才不会觉得痛。这就是“肥皂水效应”的来源。
“肥皂水效应”讲的其实就是批评的艺术,如何将对他人的意见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让对方容易接受,而且达到理想的效果。将对他人的批评包裹在对对方的赞美之中,减少批评的负面效果,但被批评者更容易接受。批评中给予肯定,善用“语言的力量”
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做才能达到“肥皂水效应”的效果?家长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真诚地对对方的优点进行表扬
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们能感受到家长对他们的夸奖是真心的,还是敷衍的。只有真心的表扬才能激起对方心底对自己的认可,让孩子继续追求更高的行为标准。
若是用敷衍的态度说出,让孩子感受到家长是为了批评做的铺垫,这种语言会让孩子觉得反感。
朋友总是抱怨孩子练琴不认真,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一直鼓励但是效果仍然不好,孩子的积极性一直就不能被激发出来。有一次我到他们家,听了孩子学琴时她对孩子的说教,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
孩子在拉小提琴的过程中已经有不耐烦情绪,一直拖着不肯继续拉,这时候朋友对孩子说:好好练,你一定可以的,我相信你的能力,继续练习吧。
朋友忽视了孩子因为没有练好时的烦躁心情,说出的肯定的话语里包含着很强烈的目的性,就是让孩子继续练习。孩子感受不到真诚的鼓励和赞美,接收到的信息只有继续练习,妈妈的话产生不了“肥皂水效应”。
如果妈妈能够感受到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暂停,然后用真诚且真实的语言表达对孩子的赞扬。
比如指出孩子的乐感很高,对乐谱的认识也很清晰,今后练习时注意手指的配合,会弹得更流畅。这样的建议方式,孩子的接受度就会很高。
2.用正面的方式说出对对方的期望
对于意见的提出,要用正面的方式说出,注意语言应用的艺术。比如想让孩子做事仔细,家长可以说“不要粗心”也可以说“要细心”,两种表达看似相同,其实对孩子的心理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我们经常用哪种表达,就相当于给孩子强化哪种印象。总是对孩子说“不”,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而且也是再给孩子强化负面的印象,不知不觉中给孩子贴上了标签。
就像前文提到的例子。大宝只要一有错,大宝妈就不停地重复对大宝的说教,大宝潜意识中已经认为自己确实是做事不认真又粗心。
妈妈不停地批评指责就是在加深大宝对自己的定义。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孩子“屡教不改”的原因就找到了。
如果大宝妈换个说法呢?比如说:你玩游戏玩得那么好,是因为你会通观全局再决定下面的行动计划,这样胜算更大。
对待作业也一样,你试试用这种方式,判断会不会更省力。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帮孩子纠正错误,改掉坏毛病,善用语言的力量。
3.切忌进行人生攻击
家长在批评教育时,只需就事论事地指出错误,切忌对孩子进行人生攻击。上升到自身能力、性格等问题的高度。否则孩子会对自己产生全面的否定,形成自卑、懦弱的心理。
家长常放在嘴边的话,比如“你总是这样,怎么说都改不了”或是“真没用,真没出息”这样的话,除了让家长发泄自己的怒气,将怨气转移到孩子身上之外,对于问题的解决没有任何作用,相反还有反面效果。
所以家长还需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肥皂水效应”教会我们善用语言的力量,帮孩子改正坏习惯,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家长的教育和建议。
今日互动:你会怎样给孩子提建议呢?欢迎评论分享。
————————
学无止境,育儿知识更是需要我们用心,细心的去钻研的一门学问。嗯哼妈妈在这里随时聆听并解决各位家长的问题。
关注【嗯哼妈妈】,细心聆听父母心声,刻苦钻研育儿方式,让每一个育儿难题都不再是难题。欢迎咨询,我们共同成长。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告知)
相关文章
- 说再多都听不进去?心理学家:和孩子沟通要讲究“话术”
- 孩子总是听不进去大人讲什么,怎么办?
- 说了三遍,孩子就是听不进去怎么办?列任务单轻松培养孩子自觉力
- 辅导作业时,孩子不耐烦,听不进去怎么办?
- 孩子越说越不听,还在批评式带娃?中国式父母,该学学肥皂水效应
- 我家女儿上四年级,上课特别紧张,虽然记笔记认真但听不进去。考试也考不好怎么办?
- 批评孩子常常引发家庭大战?肥皂水效应:批评孩子要有方法
- 孩子听不进家长话?这3种说话方式,家长常用,实则不可取
- 越长大越“唱反调”?家长了解“白熊效应”,孩子才能更懂你的话
- 孩子总易自卑?家长要善利用“镜中我效应”,让孩子认识真自我
- 孩子淘气不听话?家长要善用“暗示效应”,3招帮你轻松带娃
- 怎样报“兴趣班”才更科学?高明家长巧用5字效应,打造优秀孩子
- 无论怎么劝说,孩子就是不听话?家长不妨试一试“第三者效应”
- 熊孩子总不听话?家长巧用“登门槛效应”,让孩子变回“小奶狗”
- 孩子“爱接受无能”,是家长不懂,拒绝孩子的拥抱就等于拒绝爱
- 孩子个性不稳定,经常随机切换,家长要利用好“暗示效应”
- 孩子偏科未必是坏事,关于新木桶效应,很多家长可能都没重视
- 孩子做错事,家长对孩子骂“你怎么这么笨”,警惕“贴标签效应”
- 孩子对家长本能跟随,不是单纯的模仿行为,而是毛毛虫效应的体现
- 孩子怕动物?家长的暗示影响至深,“淡化法”巧妙消除恐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