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雨伞效应”:孩子“乐于助人"有讲究,如何保护娃的善良
小西在学校很受老师、同学的喜欢,因为她热心、善良、乐于助人……是个很开朗的小姑娘。可妈妈发现最近的小西有些不对劲,从学校回来她总是闷闷不乐的。
这天放学回家后,妈妈把小西抱进自己的怀里,问小西:“我的宝贝这几天怎么都闷闷不乐的啊?”不问不好,一问小西竟然委屈得哭了起来:“妈妈,每当我的小伙伴需要帮助的时候,我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昨天我帮豆豆扫地,老师表扬了我,说豆豆没有我做得好,豆豆却责怪我多管闲事。我再也不想帮助他了。”
显然,小西本来好心帮助同学扫地,没得到同学的感谢不说,还遭到小伙伴的指责,小西付出了“努力”,却没能得到“回报”,这让小西心理不平衡,陷入了“雨伞效应”。
一、什么是雨伞效应如果一个人在下雨天为别人提供雨伞,那么在下一次下雨的时候,他也会希望别人给他一把伞,希望得到依偎的臂弯一样。
就比如上文中的小西小朋友是属于给予型孩子,在生活中,他可以做到主动帮助别的小伙伴,可是在帮助之后,如果没有得到小伙伴的感谢、表扬,没有一个“回报”,而导致心理不平衡,可能下次就不再主动帮助别人了。
二、孩子陷入雨伞效应后,会带来什么负面影响●否定自己的善良
亚里士多德说:“行善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人生,除非你善良,否则你不可能快乐。”
陷入“雨伞效应”的孩子,内心很敏感:他会认为,我帮助了你,你一定要感谢我,这是对我的一种肯定,让我有种自豪感。可如果我帮助了你,你没有“回报”我,我会认为自己的帮助是没有意义的,从而否定自己善良的行为。
●内心有种沮丧感
本来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可因为别人没有及时回应孩子的“善举”,让孩子心中有种沮丧感,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感,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孩子的“做善事”的积极性。
●父母打击孩子
孩子乐于助人、善良本身是件好事,可是,如果父母觉得孩子总是帮助别人,却没有得到回报,是一件很吃亏的事,不停地打击孩子,让孩子别做“傻事”了。这会让孩子陷入一种矛盾之中,“善良之心”可能会慢慢减少了。
三、父母如何保护孩子的善良,谨防孩子陷入“雨伞效应”㈠坚定地和孩子说:你这样做是对的
当父母发现孩子出现了明显的“雨伞效应”心理后,需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引导子,保护孩子的善良。要及时对孩子表达肯定、赞赏,并坚定地告诉孩子:你这要做是对的。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明白,帮助别人不是为了得到一个回报,而是让自己的内心觉得充实。
㈡告诉孩子:帮助别人要量力而为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都是普通人,不是天上的神仙,无所不能。而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他能做的事,更是很有限的。父母需要告诉孩子:在帮助小伙伴的时候,需要按照自己能力的大小去做,一定要量力而为。因为孩子在帮助小伙伴的时候付出得越多,那心里对小伙伴的回报期望值也就越高。如果回报与期望严重不相等,孩子自然会有一种不平衡感,情绪会严重不满。
㈢鼓励孩子养宠物
波兰科学家为了研究"宠物对儿童社会发展能力的影响",将狗或猫留在530名4~8岁孩子的家中。研究表明:那些有宠物的孩子在亲社会行为和自力更生方面的得分高于没有宠物的孩子。
可见,养宠物的孩子心地会比较善良。那些没有养宠物的孩子,性格相对会冷漠一些,不易与他人相处。因此,还要要鼓励孩子多多亲近小动物。
㈣在生活中行善
对于孩子来说,“善良”好像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孩子可能很难感受、很难理解。这时,父母可以在生活中行善,让孩子感受下这种温暖、快乐的感觉,让孩子知道,这就是“善良”。比如:扶老人过马路、坐公交车给孕妇让座、把路边的香蕉皮扔进垃圾桶……
㈤父母以身作则
宋庆龄也曾说过:“成年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榜样,大人骗孩子,孩子也学会了欺骗……
父母要做好榜样,父母有一颗善良之心,孩子也同样会有一颗善良之心,可以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位“爱”的老师。如果父母想要一个善良的孩子,那父母是需要在生活和别人的互动中塑造那种善意,因为孩子会关注父母的一言一行,并模仿。让孩子看到父母以体贴、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那么孩子也同样学会这种善良的“本领”。
美国著名作家亨利·詹姆斯的侄子问他:“人的一生应该做什么?”詹姆斯回答说:“人生有三样东西是最重要的。第一是要善良,第二是要善良,第三还是要善良。
糖糖妈有话说:善意用言语创造信心,思想中的善良创造了深刻,善良的奉献创造了爱。愿我们所有的孩子终生都能有一颗善良之心。
相关文章
- 给予型孩子不懂拒绝,家长应帮他消除“雨伞效应”,保护他的善良
- 孩子乐于助人,不快乐?“助人型”孩子把“好心”变成了“负担”
- 学会保护自己,四种情况下,告诉孩子不要善良
- 教育孩子善良的同时,也要教育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家长要重视
- 娃不是便利贴,别用“标签效应”对待孩子,旁人如此说也不行
- 孩子淘气不听话?家长要善用“暗示效应”,3招帮你轻松带娃
- 孩子犯懒只是“思维疲惫”,了解“懒蚂蚁”效应,懒娃也能获成功
- 孩子的心为何一碰就“碎”,警惕蛋壳效应,让娃拥有颗“强心脏”
- 孩子越说越不听,还在批评式带娃?中国式父母,该学学肥皂水效应
- 和娃开玩笑要有分寸?家长应注意保护孩子内心,远离不懂事的亲戚
- 宝妈亲测,孩子不洗澡,巧用“让步效应”,让娃爱上“洗刷刷”
- 家长在朋友圈晒娃,应先询问孩子意见,尊重和保护远比炫耀更重要
- 社会的黑暗面如何告诉孩子?预防意识必须要有,别让娃太善良
- 科学育儿有讲究,但自己不带娃的请“静音”,谁带孩子谁说了算
- 保护孩子听力,这5件事要警惕
- 保护孩子眼睛,家长这样做
- 保护孩子视力,不是少看电视这么简单
- 保护孩子视力,禁止看电视无意义,但富含这四大类的食物最好常吃
- 保护孩子,妈妈有烦恼,这么做不让危险有机可乘
- 善良要用在对的地方:家长要引导孩子,善良不应被利用不应被欺骗